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今年春天,十個海子復活了嗎

作者丨曹鉞

本文由 新聞傳播學研

52年前的昨天, 他降生, 安徽懷甯的查灣村。 27年前的明天, 他離世, 河北秦皇島山海關龍家營的那段地鐵上。 再過幾個小時, 十幾個小時, 無數紀念活動又將拉開大幕。 這些年, 雞湯主、房地產商、歌手、段子手, 都從他身上攝取了不少靈感。 從海子的眼眸裡, 你或許能看到, 這片土地上喧囂而微妙的文藝圖景。

一、走下神壇的詩人

每年3月26日, 詩歌界必然會像迎接盛大節日一般再一次談論一個詩人的死亡, 必然會有各路詩人和愛好者以及媒體趕赴高河查灣的一個墓地朗誦拜祭。

在其餘更冗長的時光裡, 文藝界的高度褒獎將他捧上神壇, 大學生青年群體的頂禮膜拜讓他成為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偶像, 而資本的潮水湧來, 讓這種原本拒絕世俗的遺世之音轉眼間成了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賺得文化資本的噱頭。 海子的詩歌進入中小學教材和當代詩歌史, 當呀呀學語的孩童天真地背誦著“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時, 當青年學生們“以夢為馬”高歌理想時, 我們驚訝地想起, 除了這兩句詩和他的死, 我們一無所知。

中國擁有輝煌的古詩歲月, 但“五四”運動新詩革命後, 長期存在“詩神”的缺位。 郭沫若作為新詩的奠基人, 原本是有這個機會的, 但是他後期的政治投機主義毀了這一切。 “詩神”的位置空缺著,

直到那個如櫻花般轉瞬即逝的海子的出現。

一個詩人的非正常死亡, 促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 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詩人, 到一個時代英雄, 一個神話傳奇。 海子死亡之後, 他的詩歌迅速經典化的過程是令人瞠目的, 甚至這種過程的迅捷和影響沒有其他任何詩人能夠與之比肩。 大眾傳媒的獵奇性讓他短暫的一生躍然紙上, 構成了一次次震撼和衝擊, 我們已經主觀傾向於將他塑造成一個“理想主義的化身”, 在80年代的最後一個春天拒絕物質的殉道者。 除了極少數的詩人和批評家委婉地批評海子長詩不足之外, 詩界更多形成了一種共識, 即海子的抒情短詩是永遠無法重複的收穫。

而“海子熱”的背後,

是中國新詩難掩的寂寥與爭議。 上世紀80年代, 詩歌備受推崇, 因為它能直接並且深刻地介入現實中。 然而新世紀後消費主義盛行, 市場逐漸成為配置一切資源的主驅動力, 作為“純文學”王冠上的詩歌, 變得更加邊緣化。 目前現狀是, 詩歌的發表空間小, 寫作稿費低, 許多作者都是自費出版, 因為沒有哪個出版社願意幹這檔子虧本買賣。 而另一方面, 詩歌屢屢成為大眾傳媒上的爭議事件, 趙麗華的《傻瓜燈》、《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余秀華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 給了人們更多調侃和戲謔的機會去看待現代詩歌。

二十多年來, 海子的作品數次出版和再版, 詩歌節層出不窮, 各地的紀念館、塑像亦如雨後春筍, 談起中國新詩,

幾乎無人不知海子, 那“詩歌王座”的神龕上他年輕的臉龐, 流露著不安和惶恐。

二、這個雞湯氾濫的時代裡

3月18日, 許巍發佈了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以及MV, 由於副歌部分很早就作為《曉松奇談》的開篇音樂, 所以關注度頗高。 在萬眾矚目之下, 這首歌的風評經歷了一路下跌的慘狀, 目前豆瓣評分僅5.6分。 知乎上“如何評價高曉松作詞曲、許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這個問題, 得到了2196個關注, 其中得到最多個支持的回答是:

從歌曲曝光, 網友欣賞, 批評, 到段子的狂歡, 輿論的長尾作用最終形成。 就在週五當天的第四季《我是歌手》上, 老狼補位獻唱樸樹的經典歌曲《旅途》, 引來無數好評和對青春的緬懷, 口碑天壤之別的背後,

是整個社會情緒上對雞湯氾濫的厭惡, 和對過往純粹的懷念。

新京報書評週刊上, 沈河西的文章《文化精英高曉松如何改寫我們對日常生活的想像》剖析得非常深刻。 從“愛上一匹野馬, 我的家裡沒有草原”到“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再到“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 還有詩與遠方的田野”, 從表面上看是一個青年的自我勵志之旅, 而實際上仍是雞湯的自我迴圈。 《苟且》一歌的背後是身為文化精英的高曉松對於普羅的訓誡。 當他們取得了文化社會資本後, 便開始向更低階層的大眾定義何為詩, 何為遠方, 並將大眾的生活命名為苟且, 這是一種文化精英式的市儈主義。

心靈雞湯的出現, 是工業文明壓迫下身體忙碌、內心空虛的都市夜歸人的映射。但它的盛行,卻借助了新媒體的東風,因為當內容搭建於網路平臺、移動互聯網上時,傳播的效率迅速飆升。隨著流量變現模式出現,資本裹挾下馬上產生了大規模的內容生產,沒有真實故事怎麼辦,編造。雞湯文的氾濫,最終造成了人們的厭惡,從本質上說它仍是工業思維的產物,沒有提供足夠個性化的需求滿足。用網上流行的話來說,全都是套路!

海子的詩“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和物質的短暫情人”放之今天,和高曉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的田野”,從語義上講似乎也沒太大的差別。但我們能說,海子就是一個雞湯教主嗎?千萬不要忽視,文字負載的是時代的光輝和力量,物總以稀為貴,文學藝術和商業行銷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我們這才更有理由珍視那些美麗的詩篇。

三、文藝青年,四大俗,鄙視鏈

我們爭議海子的“被造神”,他的詩歌是否具有那麼高的價值,但海子作為一個傳播學現象,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他清新爽朗的詩篇在深入人們的心靈,也逐漸內化為社會精神,特別是在年輕群體中。海子的詩,他的理想主義情懷影響了幾代大學生的思維和文化觀念,而在愈來愈深化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兩股力量的合力,就會誕生許多新群體。

文藝青年就是一個蓬勃而生的群體。他們喜好電影、音樂,熱愛自由,懷揣強烈的浪漫主義情結,對世俗、功利、社會強權的訓教持有一種反感、叛逆的情緒。中國社會呐,人多,跟風的人尤其多,當一種文化流行起來後,越來越多好奇的、跟風的、盲目崇拜的群體湧入其中,就像一鍋大燉菜,它的災難也接踵而至了。

王朔在九十年代末曾經有一個論斷,他說:“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金庸小說,可謂之四大俗。”今天又有網友精准概括了文藝青年的四大俗:“作家兼賽車手韓寒、歌手朴樹、作家馮唐、導演賈樟柯。”於是文藝青年們又開始在內部分化,喜歡音樂的分化出了獨立民謠粉,喜歡電影的分化出了歐洲文化片粉,嚮往精緻生活的說想開咖啡店,挑戰自我的分化出了藏漂、麗江漂、疆漂,但是好景不長,很快這種趨勢也變得氾濫,於是又出現了新四大俗:“從小有個音樂夢,辭職開間咖啡店,改變世界要創業,放下一切去旅行。”更有段子手戲謔道:“其實這是對中國傳統四大古典文學(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的繼承和發揚,在最大限度保留四大名著的精氣神,同時賦予鮮明的時代特徵。”

俗是什麼,其實就是大眾化的東西,而雅呢,要盡可能地小眾。當大眾不斷地湧入小眾場域,原先雅的東西也就變得俗了。於是怎麼辦呢,一種叫鄙視鏈的機制就生成了,這是當今時代網路社會中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比如:

電視劇鄙視鏈

英劇>美劇>日劇>韓劇>港劇>台劇>內地劇>泰劇

電影鄙視鏈

冷門國家文藝片>歐洲文藝片>日韓台小清新片>老港片>好萊塢大片>內地片

學科鄙視鏈

理科生>工科生>文科生(經濟法律>外語>文史哲)>體育生藝術生

搜尋引擎鄙視鏈

穀歌> 百度> BING/搜搜/搜狗> 人民

程式師鄙視鏈

搞C的>=搞C++的>搞java的>搞.net的>搞js的>搞html的>美工

說到底為了什麼,我要和你不同嘛,在這不同之上,還想加一點優越感。內部的驅動因素,從表層看是分眾趨勢的深化,把複雜的人群越來越細化為不同標籤的群體,從深層來看是互聯網在打破工業時代“大一統”思維的桎梏,還原“世上沒有兩片葉子是相同”的個性邏輯。我並不排斥鄙視鏈,只是覺得分眾為主,鄙視有度,對小眾化孜孜不倦的追求,從某種角度上亦是時尚、創新的驅動力。

四、面朝大海,又是一年春天

加繆在《西緒福斯神話》開篇就提到:“真正嚴重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自殺。”自古以來,自殺就成為人向曖昧的世界發起最後衝擊的本錢。在與世界的賭博中,人仿佛能驕傲地高喊:活著沒有意義,死總是有意義的。似乎這樣一來,人就超出了動物的被動狀態。 海子正是有一個有自殺情結的人,他曾說:“從荷爾德林我懂得,詩歌是一場烈火,而不是修辭練習。”他無疑這樣做了,而且非常地出色和驚人。

1989年3月26日,25歲的海子揣著四本書(《新舊約全書》、《瓦爾登湖》、《孤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坐車到達山海關,安靜地臥倒在龍家營的一段鐵軌上。

(藝術人文頻道海子紀錄片)

大學現當代文學課上,我看過一檔藝術人文頻道對海子的紀錄。印象特別深刻的,尤其令人動容的,是他的母親,一個76歲大字不識的老太太,竟能夠流利地背誦下所有兒子的詩歌,這些詩句已經成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二十七年了,列車一次次穿過居庸關的櫻花海洋,山海關的桃花再度盛開。季候風吹拂,暖濕的氣流將從遙遠的大洋吹來,帶著關於南方、大海、魚和候鳥的痕跡越過高山,春雷滾滾後,細雨綿綿,柳絲蔥蘢,玉蘭綻放。春茶在南部的山嶺舒展葉片,吞吐陽光雨露。朋友們終於重逢,沏一壺清茗,看雲卷雲舒。貝多芬、惠特曼、林語堂、王小波,許多卓越的靈魂在春天裡隕落,然而太陽會照常升起。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或許,海子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莫過於此吧。

是工業文明壓迫下身體忙碌、內心空虛的都市夜歸人的映射。但它的盛行,卻借助了新媒體的東風,因為當內容搭建於網路平臺、移動互聯網上時,傳播的效率迅速飆升。隨著流量變現模式出現,資本裹挾下馬上產生了大規模的內容生產,沒有真實故事怎麼辦,編造。雞湯文的氾濫,最終造成了人們的厭惡,從本質上說它仍是工業思維的產物,沒有提供足夠個性化的需求滿足。用網上流行的話來說,全都是套路!

海子的詩“我要做遠方的忠誠的兒子,和物質的短暫情人”放之今天,和高曉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的田野”,從語義上講似乎也沒太大的差別。但我們能說,海子就是一個雞湯教主嗎?千萬不要忽視,文字負載的是時代的光輝和力量,物總以稀為貴,文學藝術和商業行銷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我們這才更有理由珍視那些美麗的詩篇。

三、文藝青年,四大俗,鄙視鏈

我們爭議海子的“被造神”,他的詩歌是否具有那麼高的價值,但海子作為一個傳播學現象,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他清新爽朗的詩篇在深入人們的心靈,也逐漸內化為社會精神,特別是在年輕群體中。海子的詩,他的理想主義情懷影響了幾代大學生的思維和文化觀念,而在愈來愈深化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兩股力量的合力,就會誕生許多新群體。

文藝青年就是一個蓬勃而生的群體。他們喜好電影、音樂,熱愛自由,懷揣強烈的浪漫主義情結,對世俗、功利、社會強權的訓教持有一種反感、叛逆的情緒。中國社會呐,人多,跟風的人尤其多,當一種文化流行起來後,越來越多好奇的、跟風的、盲目崇拜的群體湧入其中,就像一鍋大燉菜,它的災難也接踵而至了。

王朔在九十年代末曾經有一個論斷,他說:“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金庸小說,可謂之四大俗。”今天又有網友精准概括了文藝青年的四大俗:“作家兼賽車手韓寒、歌手朴樹、作家馮唐、導演賈樟柯。”於是文藝青年們又開始在內部分化,喜歡音樂的分化出了獨立民謠粉,喜歡電影的分化出了歐洲文化片粉,嚮往精緻生活的說想開咖啡店,挑戰自我的分化出了藏漂、麗江漂、疆漂,但是好景不長,很快這種趨勢也變得氾濫,於是又出現了新四大俗:“從小有個音樂夢,辭職開間咖啡店,改變世界要創業,放下一切去旅行。”更有段子手戲謔道:“其實這是對中國傳統四大古典文學(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的繼承和發揚,在最大限度保留四大名著的精氣神,同時賦予鮮明的時代特徵。”

俗是什麼,其實就是大眾化的東西,而雅呢,要盡可能地小眾。當大眾不斷地湧入小眾場域,原先雅的東西也就變得俗了。於是怎麼辦呢,一種叫鄙視鏈的機制就生成了,這是當今時代網路社會中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比如:

電視劇鄙視鏈

英劇>美劇>日劇>韓劇>港劇>台劇>內地劇>泰劇

電影鄙視鏈

冷門國家文藝片>歐洲文藝片>日韓台小清新片>老港片>好萊塢大片>內地片

學科鄙視鏈

理科生>工科生>文科生(經濟法律>外語>文史哲)>體育生藝術生

搜尋引擎鄙視鏈

穀歌> 百度> BING/搜搜/搜狗> 人民

程式師鄙視鏈

搞C的>=搞C++的>搞java的>搞.net的>搞js的>搞html的>美工

說到底為了什麼,我要和你不同嘛,在這不同之上,還想加一點優越感。內部的驅動因素,從表層看是分眾趨勢的深化,把複雜的人群越來越細化為不同標籤的群體,從深層來看是互聯網在打破工業時代“大一統”思維的桎梏,還原“世上沒有兩片葉子是相同”的個性邏輯。我並不排斥鄙視鏈,只是覺得分眾為主,鄙視有度,對小眾化孜孜不倦的追求,從某種角度上亦是時尚、創新的驅動力。

四、面朝大海,又是一年春天

加繆在《西緒福斯神話》開篇就提到:“真正嚴重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自殺。”自古以來,自殺就成為人向曖昧的世界發起最後衝擊的本錢。在與世界的賭博中,人仿佛能驕傲地高喊:活著沒有意義,死總是有意義的。似乎這樣一來,人就超出了動物的被動狀態。 海子正是有一個有自殺情結的人,他曾說:“從荷爾德林我懂得,詩歌是一場烈火,而不是修辭練習。”他無疑這樣做了,而且非常地出色和驚人。

1989年3月26日,25歲的海子揣著四本書(《新舊約全書》、《瓦爾登湖》、《孤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坐車到達山海關,安靜地臥倒在龍家營的一段鐵軌上。

(藝術人文頻道海子紀錄片)

大學現當代文學課上,我看過一檔藝術人文頻道對海子的紀錄。印象特別深刻的,尤其令人動容的,是他的母親,一個76歲大字不識的老太太,竟能夠流利地背誦下所有兒子的詩歌,這些詩句已經成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二十七年了,列車一次次穿過居庸關的櫻花海洋,山海關的桃花再度盛開。季候風吹拂,暖濕的氣流將從遙遠的大洋吹來,帶著關於南方、大海、魚和候鳥的痕跡越過高山,春雷滾滾後,細雨綿綿,柳絲蔥蘢,玉蘭綻放。春茶在南部的山嶺舒展葉片,吞吐陽光雨露。朋友們終於重逢,沏一壺清茗,看雲卷雲舒。貝多芬、惠特曼、林語堂、王小波,許多卓越的靈魂在春天裡隕落,然而太陽會照常升起。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或許,海子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莫過於此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