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生病住院的人都需要知道生理鹽水點滴有效嗎

國內盛行有病打點滴, 即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我在國內的親友也經常打生理鹽水點滴。 如果身體不舒服, 又無法確診是什麼原因,

通常用生理鹽水點滴對付。 如果發燒, 點滴更是不可缺少。 詢問親友, 告訴我說生理鹽水點滴的效果好像不錯。

反對打點滴的聲浪也很大。 比如《輸液有害論》[1] 指出有下列害處:

發熱反應:因輸入致熱物質而使患者出現發冷、寒戰、高燒等症狀, 並伴有噁心、嘔吐和頭痛。

心力衰竭:因為輸液速度過快, 使短時間內血液系統輸入太多液體, 導致心臟負荷增加。

靜脈炎:由於輸液器具達不到無菌要求而使靜脈局部感染, 或由於長時間輸濃度高、刺激性強的藥品, 而使輸液處靜脈內壁出現炎症。 症狀為手臂出現條狀紅線、局部紅腫熱痛。

空氣栓塞:因為輸液管內空氣沒有排盡, 或者導管連接不緊而使空氣進入靜脈。 常表現為胸部異常不適,

同時出現呼吸困難, 嚴重時會導致病人死亡。

肺水腫:輸液時突然感到胸悶、氣短, 咳嗽時出現泡沫狀的血痰。

上述列出的害處中, 第1和第3條是由於生理鹽水的品質問題引起。 第2條和第4條是由於操作不當引起。 第5條則是打點滴本身具有的潛在的生理反應風險, 尤其是對老年人風險更大。 這些潛在的危害是醫生和家屬需要警惕的, 嚴格的品質管制和規範操作可以減少危險。

生理鹽水點滴是否有一定功效, 試著從生理學角度來分析一下。

以一個70公斤的正常男性為例。 血漿體積(不含血細胞)約3.5升, 血液總體積約5.0升。 細胞間液, 即除去血液, 淋巴液, 腦脊液, 關節滑液等體液之後, 細胞外的液體, 體積約10.5升 [2], [3]。 血漿體積與細胞間液之比 = 1:3 。

在血壓的作用下, 人體的血漿每天通過毛細血管動脈端過濾滲出的液體約20升, 進入細胞間液。 同時由於蛋白難以滲出血管, 血液過濾滲出後, 毛細血管內的膠體滲透壓升高, 驅使細胞間液從毛細血管靜脈端回流進入血液, 每日體積約17升。 剩餘體積 = 20 – 17 = 3升, 進入淋巴系統, 形成淋巴液, 並最終回到靜脈 [4]。 如果時間以天(24小時)為單位計算, 液體流入/流出相抵, 細胞間液總體保持10.5升的水準。 但如果以小時為時間單位, 起伏較大。 這與人體的體重變化類似。

此處討論病人不處於缺水狀態, 只是由於身體不適而進行點滴。 輸液進入血管的生理鹽水, 約75%進入細胞間液, 25%留在血漿。 如果點滴500毫升生理鹽水, 點滴結束後, 約375毫升進入細胞間液, 125毫升留在血液。 血液體積和細胞間液體積均增加3.45%。 從動脈端過濾滲出毛細血管進入細胞間液的速率點滴後不會降低。 點滴使血液體積變大, 蛋白質濃度變稀, 血液膠體滲透壓降低約3.45%, 但細胞間液的滲透壓不變, 導致細胞間液從靜脈端回流進入毛細血管的速率略有下降。

故點滴之後, 從毛細血管進入細胞間液的淨流量增加, 但細胞間液的體積不會持續增加, 所以另一個出口, 細胞間液進入淋巴的流量/流速會增加, 這樣最終從淋巴返回血液的速率增加, 維持血液和細胞間液體積不變。 另外, 如果假定細胞間液體積以天為單位體積不變, 因點滴而增加的375毫升最終流入靜脈, 這也應該會增加淋巴液的速率。 具體估算很難, 但定性的推論是生理鹽水點滴會增加淋巴液流量。 由於輸液引起的淋巴流量的增加不會持續很久, 機體通過排尿等過程會恢復平衡, 但不影響在一段時間內輸液增加淋巴流量的推測。

如果淋巴流量增加的推論成立, 那麼對因為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身體不適, 生理鹽水點滴應該有效。淋巴流量/速率的增加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進而抑制感染。這個推測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醫生經常建議感冒等身體不適的病人多喝水。與生理鹽水點滴類似,水分進入血液和細胞間液,加快淋巴液的流動,有利於發揮免疫系統的作用。但喝水難以控制進入血液的數量,而且進入後容易通過尿液排出,不如點滴。總之,點滴對不明微生物感染造成的不適一般來說有好處,如感冒、發燒等等;不適合對於提高免疫功能無關的病症,如自身免疫疾病等。在實用上,中國的醫生好像是這樣施行的。上面的推測是否正確,必須由實驗和臨床結果確定。希望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分享自己的看法,經驗,和經歷。

此外,點滴還可能有安慰劑效應,難以排除。

生理鹽水點滴應該有效。淋巴流量/速率的增加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進而抑制感染。這個推測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醫生經常建議感冒等身體不適的病人多喝水。與生理鹽水點滴類似,水分進入血液和細胞間液,加快淋巴液的流動,有利於發揮免疫系統的作用。但喝水難以控制進入血液的數量,而且進入後容易通過尿液排出,不如點滴。總之,點滴對不明微生物感染造成的不適一般來說有好處,如感冒、發燒等等;不適合對於提高免疫功能無關的病症,如自身免疫疾病等。在實用上,中國的醫生好像是這樣施行的。上面的推測是否正確,必須由實驗和臨床結果確定。希望醫務工作者和患者分享自己的看法,經驗,和經歷。

此外,點滴還可能有安慰劑效應,難以排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