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未來可統一生產者補貼標準,自主決定種植作物

隨著東北玉米主產區玉米收儲改革的推進, 傳統的糧食流通業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給新時期的糧食流通工作帶來難得的機遇和挑戰。

改革, 必須堅持, 不會動搖, 但在推進過程中, 更需要各級政府負起責任, 體現政府擔當, 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期得到農民、企業、政府都滿意的結果。

繼續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

一要堅持玉米購銷市場化方向, 落實國家確定的玉米生產者補貼政策。 為防止階段性價格大幅下降和農民“賣糧難”發生, 可由中儲糧所屬企業把握收購節奏、隨行就市收購部分玉米來托市穩價。 當然, 也可進一步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 由國家綜合過去幾年玉米產量、收購量和財政支出總額等因素, 實行中央財政包乾, 一次性將資金撥付給省, 由省裡研究具體辦法, 承擔起保障本地玉米收購責任。

二要加快調整完善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

玉米市場化後, 玉米與水稻比價關係改變。 如不及時調整水稻等政策性收購價格或定價機制, 理順品種間比價關係, 易導致農民由玉米改種水稻, 加劇水稻供需失衡。 可逐年下調最低收購價水準, 與市場價格接軌。 改變保增收功能, 只起兜底防賣難的作用。

三要鼓勵大豆種植。 我國幾大糧食品種中, 大豆缺口最大, 不得不大量進口。 近年來通過實行大豆目標價格試點, 取得一定成效, 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有所增加, 國家要引導農民加大大豆種植, 逐步恢復國產大豆供應量。

四是未來可統一生產者補貼標準, 自主決定種植。 待玉米、水稻和大豆現行政策執行期結束後, 無論種植何種作物, 統一一個標準,

以保證農民種植成本。 最終由市場來調節各品種種植面積、來決定收購價格, 也避免分品種種植面積核實帶來的諸多行政成本和漏洞。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突出東北地區糧食資源優勢, 加快糧食大省向綠色大糧倉轉變, 加快畜牧業大省向畜牧業強省轉變,

加快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一是做大畜牧產業。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扶持政策, 吸引大型飼料養殖企業來環境容量大的東北地區投資建廠, 以加快“南豬北移”的進程、發展奶牛和肉牛飼料加工業, 擴大玉米原料需求。

二是做強農產品加工業。 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業的引領作用, 抓龍頭、帶產業, 抓產業、帶農戶。 圍繞專案做文章, 破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過程中產能閒置問題、產品“初字型大小”問題、產品檔次不高問題。

三是推進規模經營。 加強新型主體的整合和再造, 打造一批家庭農場聯盟、農民合作社聯合社, 提高農村土地流轉率, 加快培育現代農業服務組織。

積極穩妥推進國有糧企改革

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多種形式, 可整合優化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資源, 組建國有糧食企業集團, 增強企業區域競爭力、影響力;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地方國有糧食企業改制重組, 組建國有控股、參股的股份制企業, 或與中、省直企業進行股份制合資、合作;利用產區糧源優勢、銷區市場優勢, 與銷區大型企業進行多種形式合作, 實現產銷深度融合;依託現有收儲網點, 與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股份合作, 結成利益共同體, 實現農企深度融合;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倉容優勢, 利用深加工企業加工轉化能力, 鼓勵深加工企業延伸發展空間。

多措並舉提高農民收入

一是向土地增值要收入。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棚膜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菜瓜果菌花”、育苗等。二是向畜牧業要效益。探索推廣規模養殖帶戶增收模式,如訂單養殖、託管養殖、聯戶養殖、龍頭企業帶戶、養殖社區帶戶、合作社帶戶等,支持種養結合帶動農戶秸稈飼草增值。三是要向品牌要效益,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通過優質優價帶動農民增收。

多措並舉提高農民收入

一是向土地增值要收入。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棚膜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菜瓜果菌花”、育苗等。二是向畜牧業要效益。探索推廣規模養殖帶戶增收模式,如訂單養殖、託管養殖、聯戶養殖、龍頭企業帶戶、養殖社區帶戶、合作社帶戶等,支持種養結合帶動農戶秸稈飼草增值。三是要向品牌要效益,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通過優質優價帶動農民增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