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與天鬥,與地鬥,與動物鬥,他們是援外農業專家

編者按

有這樣一群援外農業專家, 他們遠離家鄉, 克服飲食起居等種種生活上的不便, 把中國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理念播撒在亞非拉大地;氣候、土壤與中國有極大的不同, 野生動物也是巨大的困擾, 他們與天鬥、與地鬥、與動物鬥, 用辛勞和汗水幫助欠發達國家減少饑餓和貧困, 鑄造著中國與亞非拉國家融通的橋樑。 在獅子山、塞內加爾、緬甸等國家也有廣東農業專家的身影。

1968年, 25歲的藍寶林大學畢業剛分到農業部, 便被派往非洲幾內亞共和國, 一去就是兩年半。 回憶起援外的生活, “非洲一年兩個季節, 旱季和雨季。 雨季時茅草有兩米高, 蟒蛇很多。 當時我們在幾內亞全國到處選點, 大家穿著防蚊的滌卡勞動服, 在草裡魚貫而行, 前面的人把蛇給驚醒了, 隊尾的我就看到蛇纏到了他的腿上……住在破落的房子裡, 有一次被近20釐米的大蠍子咬了,

我疼得直叫媽媽……非洲不全是艱苦, 也有美好的事情, 晚上在河裡洗完澡, 躺在一棵橫在河中央的大樹上, 月光照下來, 眼前的一切真美。 我心想, 王維的‘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是不是從這兒來的?”

近半個世紀過去, 藍寶林已從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位置上退休多年, 一代代援外前輩們也正在逐漸老去。 然而, 我國農業對外援助事業卻從未中斷, 新一代農業專家們接過接力棒, 到最需要的國家去, 説明他們提高產量, 解決溫飽問題。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夙願:把中國的農業技術播撒到異國土地上, 體現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援衣索比亞職教組陳雄珍老師對當地老師進行蠶桑技術指導

2015年12月, 習近平主席在對辛巴威進行國事訪問時, 親切接見中國援辛巴威高級農業專家組全體同志, 感謝他們作出的貢獻。 可以說, 這也是對所有援外農業專家的肯定和認可。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 我國就開始向亞非拉等欠發達國家派出農業專家。

”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 “受農業部、商務部兩部委託, 我中心從2006年起, 開始承擔援外農業專家選派管理工作。 ”據統計, 截至目前已向非洲35個國家和部分亞洲國家派出50個農業專家組660人次;派出17批農業職教組485人次。

▲援吉布地專家肖仁榮正在對羊只進行寄生蟲普查

據瞭解, 中國對非農業援助模式經歷了從國家統一配置資源、承建機構主導到多元主體參與的歷史演進。 改革開放之前, 強調“大國義務”偏向單純“利他”, 時移勢遷則難以為繼;改革開放後, 著眼“互惠互利”, 有助於援助專案的可持續;新世紀以來, 多元主體參與促進了援助模式的創新, 在援助理念上也更加強調“授人以漁”, 增強受援國的自我造血功能。

援衣索比亞農業職教專案緣起於2000年。 埃方已故前總理梅萊斯親自向中國提出, 希望中國能夠派遣農業專家到埃塞職教學院進行授課與指導。 2001年4月, 農業部派遣20多人教師組, 到埃塞培訓當地教師, 拉開了中埃職教合作的序幕。 17年來, 中國教師先後在埃塞13所職教學院, 教授植物科學、動物科學、自然資源、獸醫和農業合作社等五個學系56門專業課,共培訓出1800名當地教師,500名農業技術人員和3.5萬名學生,傳授了70多門實用的先進技術,其中很多技術通過職教體系惠及到更多的埃塞農民。

2016年12月26日,中國與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複交。根據聖普方請求,中方在20天內緊急遴選出畜牧、作物、沼氣等領域優秀專家赴聖普開展農業援助。一到聖普,農技組就深入鄉村、社區、農田、養殖場實地調研,與當地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座談,開展玉米、蔬菜、生豬等系列試驗示範和實用技術培訓。這些工作深受農民歡迎,得到聖普農業部及有關方面廣泛認可,聖普電視臺專門進行報導。當地人一見到專家就豎起大拇指說:“Chinesbom(中國人真棒)。”

▲援莫三比克農產品加工專家張紅林正在開展技術培訓

這兩個項目僅僅是農業援外的一個縮影。據統計,1960-2010年,中國在非洲共援建了約220個農業類專案,約占所有援非成套專案數量的1/5左右。在這些援非農業專案中,始終閃耀著農業專家的身影。通過開展實用培訓、試驗示範、理論教學等多種有效方式,中國實用技術和先進理念在受援國生根開花,極大提高了受援國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準,贏得受援國政府、老師、農民的廣泛好評和高度讚譽。

編輯:馬丹麗

教授植物科學、動物科學、自然資源、獸醫和農業合作社等五個學系56門專業課,共培訓出1800名當地教師,500名農業技術人員和3.5萬名學生,傳授了70多門實用的先進技術,其中很多技術通過職教體系惠及到更多的埃塞農民。

2016年12月26日,中國與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複交。根據聖普方請求,中方在20天內緊急遴選出畜牧、作物、沼氣等領域優秀專家赴聖普開展農業援助。一到聖普,農技組就深入鄉村、社區、農田、養殖場實地調研,與當地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座談,開展玉米、蔬菜、生豬等系列試驗示範和實用技術培訓。這些工作深受農民歡迎,得到聖普農業部及有關方面廣泛認可,聖普電視臺專門進行報導。當地人一見到專家就豎起大拇指說:“Chinesbom(中國人真棒)。”

▲援莫三比克農產品加工專家張紅林正在開展技術培訓

這兩個項目僅僅是農業援外的一個縮影。據統計,1960-2010年,中國在非洲共援建了約220個農業類專案,約占所有援非成套專案數量的1/5左右。在這些援非農業專案中,始終閃耀著農業專家的身影。通過開展實用培訓、試驗示範、理論教學等多種有效方式,中國實用技術和先進理念在受援國生根開花,極大提高了受援國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準,贏得受援國政府、老師、農民的廣泛好評和高度讚譽。

編輯:馬丹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