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嶺南古邑豐厚的人文歷史《龍門記憶》詳細講述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

由於交通不便、經濟薄弱等原因, 位於珠三角東北部的龍門縣, 常給人一種偏遠、神秘之感。 人們對她的認識, 也大多停留在溫泉養生、森林度假等旅遊項目上,

對其歷史文化及文明進程, 則茫然一片。

《龍門記憶》填補了龍門文史研究的空白

地理偏遠並不等於淺薄, 經濟欠發達並不等於膚淺。 近期, 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龍門縣檔案局編輯的歷史人文類書籍 《龍門記憶》, 填補龍門文史研究的空白, 它讓世人看到了一個嶺南古邑的520年甚至上千年的豐厚人文歷史, 不可不謂“驚豔亮相”。

“天開地軸成形巧, 地映天文毓秀多。 ”龍門古邑, 歷史悠久。 從地面文物、新石器晚期陶片出土情況來看, 至少在4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龍門大地繁衍生息, 這說明龍門至少擁有4000年的文明史。 春秋戰國時期, 龍門屬於百越之地, 秦朝一統後, 屬南海郡番禺縣。 東漢建安六年(201), 番禺縣析置增城縣,

龍門又屬增城縣。 西元1496年, 明弘治九年, 明朝廷“割增城之西林、平康、金牛三都, 民版十一裡以為邑, 析博羅地益之, 設縣治於七星岡”。 古人對海拔較高的峽谷急流, 慣稱“龍門”或“龍口”, 因龍門縣治所處的地方原為增城之“上龍門”, 故以“龍門”名縣。 後來民間又以“魚躍龍門”喻其為吉祥地。

龍門歷史的演變, 既受中國歷史大背景的制約, 也有自己內在的運行軌跡。 明清兩代, 龍門隸屬廣州府管轄, 到現當代與上級的隸屬關係時有變化, 1988年歸惠州市管轄至今。 至2016年, 龍門設縣520年。 520年來, 龍門在嶺南文化的薰陶和影響下, 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地域文化, “人文之異”獨樹一幟。 清代屈大均稱龍門縣文化地標七星岡為大樹之果實, “果實為精華所鐘,

其發也必有人文之異。 ”誠如此言。

由於種種原因, 有關專門論述和講解龍門歷史文化的著作一直闕如。 歷代保存下來的有關龍門的歷史文獻, 除了古縣誌, 其他種類也較少, 這給研究和瞭解龍門歷史文化帶來一些阻礙。 近年來, 龍門縣檔案局在挖掘龍門歷史文化、推進城市記憶工程中做了一些工作, 編纂《龍門記憶》一書便是其中一項。

分古邑圖志、先賢遺韻、大宅名門、風土人情、天賜勝地5個章節解讀龍門

《龍門記憶》成書52篇, 分古邑圖志、先賢遺韻、大宅名門、風土人情、天賜勝地5個章節。 全書以文字為主, 以史料為基礎, 以現實為觀照, 輔以重要的歷史資料圖片和新近拍攝的圖片, 依據其內在邏輯整合, 嘗試在嶺南歷史文化的語境下,

多角度、多側面去解讀龍門, 從而使得人們較為系統地認識龍門、瞭解龍門。 撰稿者梳爬資料、打撈歷史, 用“以文論史、以史見文”的筆觸書寫龍門記憶。 翻開此書, 可以瞭解龍門古城500多年的滄桑變遷, 可以聽到先賢為龍門留下的聲韻, 可以看到歷代寓賢耕耘龍門的身影, 可以推開一個個大宅名門探尋久遠故事, 可以感受龍門淳樸的風土人情, 可以觸摸龍門山川勝地……更難能可貴的是, 該書試圖闡述珠三角東部北部、平原與山區交界地帶的文明進程及其相關聯繫, 體現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學術思維。 (侯縣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