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站在世界上最大的紅五星下,許下一個與和平有關的美好願望

作者:環球旅行家神威(旅行家)

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日, 全中國人民都通過電視的轉播看到了大閱兵的盛事!

雖然在預演中看過, 但此時此景, 還是會熱血沸騰。

當看到一排排士兵整齊劃一地從眼前走過, 一輛輛坦克、大炮、飛機、導彈進入視線, 當7萬和平鴿展翅高飛, 7萬隻氣球騰空升起, 習大大等向城樓下中外來賓和各界群眾揮手時, 忍不住和電視中現場親臨的觀眾們一起鼓掌。

有種熱淚盈眶的衝動, 回憶起在2013年7月1日黨的生日這天, 我曾穿上了紅軍服,

戴著八角帽, 一身淺藍色的軍裝, 套上褲腿, 走進了紅色搖籃井岡山, 經歷了那一次畢生難忘的旅途。

至今回想, 還會因那次旅程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 而動容。

在穿上軍裝之前, 我只是一個平凡的觀光客, 穿上後, 突然就有了一種責任感, 這個責任感帶著我從杜鵑山、到茨坪、黃洋界、小井、興國將軍園、葉坪、紅井、中央革命根據地……

一路顛簸著一路悲傷著一路感動著一路激情燃燒著, 一路聽著映山紅, 一路走上了屬於我的小革命之路。

冥冥之中有什麼在指引著我的路, 指引著我看見了遇見了經歷了得到了感悟了, 這一座座紅色的山、綠色的山, 這一間間老房老屋, 這一片片青翠竹林, 它們都仿佛在我耳邊低聲傾訴。

傾訴當年的烽火連天,

傾訴這裡可歌可泣的故事。

=井岡山的顏色=

紅色是井岡山的主色調, 十裡杜鵑紅遍天下, 像是為這一革命聖地畫上了顏色。

但如果你認為井岡山只有這一種顏色, 那你肯定沒來過井岡山。

我來到的季節, 大部分杜鵑已經謝了, 僅留下少許羞紅藏在青綠色的山中。

天氣大好, 藍天白雲映襯著巍峨群山, 從遠處淺藍色的連綿起伏, 過濾到翠再到碧又到黛, 筆墨濃淡相宜, 線條硬朗而暢快, 像是聽到了紅軍們在高歌“穿草鞋那個背土槍, 反圍剿那個鬥志旺”。

豔陽鋪灑在頭上臉上身上, 熱辣辣的, 像是在心中放了一把紅辣椒, 心情跟著“紅”了起來。

當吃到紅米飯, 喝到南瓜湯, 這些紅歌中經常會唱到的美味, 我興奮不已,

大呼好吃。 醬紅色的米飯, 一粒一粒顏色深沉, 我第一次見到。

媽媽說她年輕時插隊時也種過, 後來它慢慢被淘汰了。 因為它產量低, 畝產只有百把斤, 而且米質粗糙, 口感差, 不容易消化。 當地老人憶苦思甜地說當年紅軍地紅米飯基本是百嚼不爛, 南瓜湯完全就是面瓜稀湯。

之所以在歌曲中高唱吃得香吃得光, 是因為這些食物對當時的他們來說是異常珍貴的, 這些難以下嚥湯不成湯的食物, 養活了紅軍養活了千千萬萬為國獻身的年輕戰士們。

在那個艱苦年代, 湘贛兩省的敵人在對井岡山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的同時, 伴隨著嚴密的經濟封鎖, 很長一段時間, 紅軍官兵的物資生活異常艱苦。

當時井岡山根據地的紅四軍,

官兵生活完全一樣, 從軍長到伙夫, 除糧食外一律吃5分錢伙食。 一個80人左右的連隊, 一餐飯只有3斤米, 他們每天吃的是紅糙米, 就著南瓜、秋茄子、紅薯煮著吃。

(紅米飯自然要配南瓜湯)

全軍上下唱著流行歌謠:“紅米飯那個南瓜湯, 挖野菜那個也當糧, 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 餐餐味道香, 味道香!”充滿了了紅軍的革命樂觀精神, 又充分反映出了紅軍的艱苦奮鬥精神。

聽到這兒, 我的眼淚一下子沒忍住, 整顆掉進了紅米飯中。 我趕緊拿起筷子往嘴裡扒了幾口, 它好像沒有那麼容易下嚥了, 香味卻更濃了。

=井岡山實景演出=

第一次完完整整聽完《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這首歌, 是在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中。

國內外我看過那麼多的演出,

有刺激非凡喝彩連連的O秀, 有將國家歷史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的fantasea秀, 有主打女性魅力的維多利亞的秘密, 有大大小小的馬戲團秀, 千奇百怪的魔術秀, 還有張藝謀導演的各種大型實景演出……

它們帶給我興奮, 帶給我快樂, 在一個個鮮活靈動的秀場, 我們可以盡可能地釋放自我, 加入到無數人尖叫、狂歡地隊伍中。

但從沒有哪個表演像《井岡山》這樣, 讓我感動得一塌糊塗, 從頭哭到尾, 用了整整一包紙巾去擦乾那一段又一段心酸而悲壯的歷史。

表演的現場, 遠處是青山, 近處是湖水, 一百來張長板凳整齊擺放在幾十個足球場那麼大的劇場中。

參與表演的600多人, 沒有一個是專業演員, 也沒有主角配角, 他們都是紅軍的後代, 白天在田頭鋤地,晚上就在這裡演出。

他們從小就耳濡目染,聽爸爸說著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聽爺爺說著有血有淚有傷愁有離別的歷史,所以他們演的說的就是自己家的故事。

隨著聲光電營造出來的大屠殺場面,我眼前被蒙上了霧氣,所有的演員同時出場,戰馬嘶鳴、炮火連天,子彈在耳邊呼嘯,炮彈在眼前轟然炸開,炸出一個十幾層樓高的大水柱,身邊的觀眾們都失聲尖叫起來。

在血紅的燈光中,“紅軍們”一個接一個地倒了下去,我恍恍惚惚地以為自己回到了八十年前那場保衛戰,我是他們其中的一個,像塵埃一樣渺小,像泰山一樣沉重。

這是一台具有生命力的演出,演員們高唱紅米飯那個南瓜湯時,我哭了;十送紅軍時,老人送別兒子、新娘送別新郎、鄉親們送別戰士,我哭了;幾百名救援團隊抬著擔架匆忙奔跑在戰火連天中時,我哭了;曾志托孤時,我哭了……

為了革命,他們前仆後繼他們血流成河,他們也許只是為了保衛親人保衛兄弟姐妹這種個人的目的去參了軍,最後卻成為了新中國建立的歷史洪流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一顆螺絲釘,他們的肉體是渺小的,他們所做的事業是偉大的!

我的眼淚一直流一直流,流成了河水流成了記憶。

當巨幅紅綢化成鋪天蓋地的血海,更化成了沖天而起的紅雲。紅雲之下,一把通體明亮的畫著鐮刀斧頭的黨徽出現在我的眼前,是一種震撼的美。

(槍炮聲仿佛就發生在眼前,我們和那些受迫害的人們一起逃難,一起奔跑)

這樣的本色演出,真實,投入,感人。

井岡山鄉民們帶著一顆樸實的心,壓抑著對先人的思念,步入史詩,用一個鐘頭的表演為我們這些年輕的觀眾,訴說了一段感天動地的新中國血淚史。

雖然對於這段歷史,我沒有父輩們那麼剛同身受,但只要是關於這段歷史的影視劇作品、書籍等,我都會為他們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而痛哭失聲。

之後在興國將軍園、在共和國搖籃葉坪,在中革軍委舊址、我走過一間又一間黃土房子,看過一張張烈士們的照片,聽到看到更多更多鮮活人物的故事,我想我的眼睛是抹不幹了。

(看完演出的我們,都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中,淚流滿面)

中國的佛教精神講究大愛無疆,而現在的都市人都開始信奉小乘佛教,雖然愛自己本沒有問題,但比起井岡山的民眾、比起為新中國成立拋頭顱灑熱血的紅軍戰士們,當下的我們少了生命的激情,少了為他人奉獻的責任感。

演出結束的時候, 在繁星璀璨的星空下, 所有的表演者各舉著一支火把,為我們送行。

我一路走過,拼命地用雙眼去記錄這個瞬間,希望將他們每一個人的容貌記在心底,他們帶給我的感動,實在是太多太多。

=曾志托孤=

( 在井岡山,經常能看見老紅軍帶著“小紅軍”重走紅軍路)

走紅軍路之前,我並不知道誰是曾志,這只是平凡無奇的兩個字,放在姓名簿中,即時便會被掩埋。

而就是這麼一個普通的名字,卻跟著我的行程,一路伴隨。

觀看實景演出時,我知道了這個名字;瞻仰烈士陵園時,我記住了她的模樣;在小井,我拜過她的墳頭……

我知道了,她出生在湖南宜章縣知識份子家庭,她原名曾昭學,她15歲就投身革命,她曾在在廈門從事地下工作,她是小井紅軍醫院黨組織書記,她是在第三次反圍剿時唯一倖存者……

她像是一種記憶,慢慢植入了我的腦中植入了我的情感中。

有幸在井岡山幹部學院,認識了她的後人石金龍,與我和其他來訪者訴說了他和奶奶的故事。

紅軍撤離井岡的時候,曾支的孩子還在繈褓中,沒有辦法帶走,只好將其托孤在井岡山的一戶人家裡。

這個孩子就是石金龍的爸爸。

在解放以後,曾志回到井岡山找到了這個托孤的孩子,此時他已經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井岡山人。井岡山的農民爸爸媽媽沒有顯出自私的一面,曾志隨時可以帶走這個孩子。

但是曾志對這個孩子說:是井岡山人民把你養大了,你就還留在這裡吧。

(想到我們當下的幸福生活,是這麼得之不易,還有什麼權利抱怨呢)

之後,石金龍出生了。從小,他就知道自己有個英雄奶奶,卻到了30多歲才第一次去北京與奶奶相認。

前往北京對石金龍來說意義非凡,他要找到自己的英雄奶奶,讓她幫自己一家解決由農村戶口轉成商品糧戶口問題,他的父親窮了一輩子都不敢同奶奶說的問題,留給了石金龍。

不想被奶奶拒絕了。奶奶對他說:“你們在家種田不是很好麼?要是沒有你們種田,我們哪裡有飯吃呢?”

當初石金龍很不理解奶奶的決定,他覺得,像她這麼位高權重的國家幹部,商品糧戶口問題對她來說就是一句話的事,但她都沒有答應。

直到這位在常人眼裡幾乎不盡人情的老革命,在臨終前做了兩件事,才讓石金龍徹底明白了她的苦心。

第一件事是她鎖在抽屜裡的87個信封,裡面裝著她一生中除了生活開支外積攢下來的所有工資收入,去世前,她將這些錢她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沒有給自己的子女留下任何財產。

第二件事是她一遍遍地囑咐家人對於她的死不要開追悼會,不要給組織上添麻煩,要把自己的身體交給醫學,只要科學上用得著的儘管拿去,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出來給那些失明的人。

於是石金龍明白了,奶奶並不是不疼愛他們,而是希望子孫們都能繼承她的遺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讓自己的子孫成為社會的累贅。

在井岡山精神的發源地,她要把井岡山精神一代一代往下傳,讓更多的人受到井岡山精神的感召。

說到這裡時,石金龍哽咽了,他站得筆直,頭低垂,右手食指輕輕擦拭濕潤的眼眶,左手自然垂下略微發抖。

在他的背後是一張曾志年輕時的大照片,那是一個洋學生的形象:留著一頭濃密齊肩發的清秀女子,穿著一件時髦的蘇聯式的女裝,領子和袖口上縫有四條白道道。

那個女子有著一雙透著靈氣與精明的眸子,左手托腮的姿勢,透著女性特有的溫婉與羞澀。

這個女子便是曾志。你很難將她同井岡山惡劣環境中的那個老革命聯想在一起。

一個讀了十幾年書,有著爛漫青春的富有諸多夢想的女學生,如何會毅然投筆從戎,追隨紅軍上了井岡山呢?

這些問題並沒有人會為我解答,隨著我走在紅色路上,聽到了一家八個男孩全部英勇就義、丈夫犧牲老婆抱著孩子奔赴戰場等等有血有淚的故事後,我想我有答案了。

這個答案和個人無關,和民族、和國家、和所有幸福的追求有關。

這個叫做曾志的女子,和所有為革命奉獻一生的人們一樣,只想默默地守著她為之奮鬥、為之痛苦、為之感奮的井岡,守著那些早她而去的魂靈。

在她的墳頭,寫了四個淺紅色的字:魂歸井岡。

=紅軍服=

初穿上紅軍服的那天是興奮的,邊對著鏡子整裝儀容邊輕輕哼唱《幸福像花兒一樣》,想著自己是那部電視劇中年輕而滿懷熱情的小紅軍。

(挑著沉甸甸的擔子,走在狹窄坑窪不平的黃洋界挑糧小道)

烈日高照,每走一步每到一個地方,聽到的看到的每一個新的故事新的紅軍事蹟,都讓我身上這一身紅軍裝重了一分。

我的汗水將紅軍裝浸濕了一遍又一遍,我的淚水讓紅軍裝的責任更加沉重。

從7月1日走到7月7日,從2013年走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從那時起,中華民族由此開始了長達8年之久的全面抗戰。

據不完全統計,抗戰8年,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其中軍人傷亡413萬餘人。

我們要記住這些時間,要記住這些數字。記住,並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我們的幸福是由他們創造的。

當我們還躺在床上抱怨社會不公,當我們還盯著網路痛駡人與人不平等,當我們追隨一些所謂的憤青鄙視醜陋的人性,我們是否可以想一想這些向向日葵一般面朝陽光、守護我們的幸福的先輩們。

因為他們的努力,才換得我們現在的美麗人生。對比他們我們怎麼能說自己不幸福呢?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了嗎?不會覺得愧對那些為我們幸福付出生命的人們嗎?

紅色線路的最後一站,我來到了瑞金的沙洲壩村,參觀了馳名中外的紅井。小學時的課本便學過這篇關於紅井的文章,至今還記得那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名句。

在紅井一旁,是一大片向日葵花田。我第一次脫下厚重的紅軍裝,露出了我自己帶來的3D印花紅五角星的白T恤。

我曾看過這麼一句話:學習向日葵,做一個積極吸收正能量的人。生活中其實沒多少大風大浪,人生多數時候都是自尋煩惱。要學習向日葵,哪裡有陽光就朝向哪裡。多接觸優秀的人,心裡若是充滿陽光,人生即便下雨也會變成春雨。

在紅井旁栽培這片向日葵花田,也是如此的用心吧。

當我們看到這片向日葵,就會想到那些像向日葵一般,曾朝著紅太陽旺盛生長、激情燃燒的人們。

站在世界上最大的紅五星下,嘴角習慣性上揚,許下了一個美好的願望,和自己無關,和幸福有關。

PS:特意尋找出我拍攝並剪輯的《江西井岡山實景演出》視頻,想看的朋友可以複製連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g2MjkxMzcy.html?from=y1.7-2#paction

神威

環球旅行家 作家 美食控,力求做一名見多食廣的自遊人。

已出版旅遊文集《有一天,我遇見了世界》、《出發吧!趁青春和夢想還在》

白天在田頭鋤地,晚上就在這裡演出。

他們從小就耳濡目染,聽爸爸說著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聽爺爺說著有血有淚有傷愁有離別的歷史,所以他們演的說的就是自己家的故事。

隨著聲光電營造出來的大屠殺場面,我眼前被蒙上了霧氣,所有的演員同時出場,戰馬嘶鳴、炮火連天,子彈在耳邊呼嘯,炮彈在眼前轟然炸開,炸出一個十幾層樓高的大水柱,身邊的觀眾們都失聲尖叫起來。

在血紅的燈光中,“紅軍們”一個接一個地倒了下去,我恍恍惚惚地以為自己回到了八十年前那場保衛戰,我是他們其中的一個,像塵埃一樣渺小,像泰山一樣沉重。

這是一台具有生命力的演出,演員們高唱紅米飯那個南瓜湯時,我哭了;十送紅軍時,老人送別兒子、新娘送別新郎、鄉親們送別戰士,我哭了;幾百名救援團隊抬著擔架匆忙奔跑在戰火連天中時,我哭了;曾志托孤時,我哭了……

為了革命,他們前仆後繼他們血流成河,他們也許只是為了保衛親人保衛兄弟姐妹這種個人的目的去參了軍,最後卻成為了新中國建立的歷史洪流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一顆螺絲釘,他們的肉體是渺小的,他們所做的事業是偉大的!

我的眼淚一直流一直流,流成了河水流成了記憶。

當巨幅紅綢化成鋪天蓋地的血海,更化成了沖天而起的紅雲。紅雲之下,一把通體明亮的畫著鐮刀斧頭的黨徽出現在我的眼前,是一種震撼的美。

(槍炮聲仿佛就發生在眼前,我們和那些受迫害的人們一起逃難,一起奔跑)

這樣的本色演出,真實,投入,感人。

井岡山鄉民們帶著一顆樸實的心,壓抑著對先人的思念,步入史詩,用一個鐘頭的表演為我們這些年輕的觀眾,訴說了一段感天動地的新中國血淚史。

雖然對於這段歷史,我沒有父輩們那麼剛同身受,但只要是關於這段歷史的影視劇作品、書籍等,我都會為他們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而痛哭失聲。

之後在興國將軍園、在共和國搖籃葉坪,在中革軍委舊址、我走過一間又一間黃土房子,看過一張張烈士們的照片,聽到看到更多更多鮮活人物的故事,我想我的眼睛是抹不幹了。

(看完演出的我們,都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中,淚流滿面)

中國的佛教精神講究大愛無疆,而現在的都市人都開始信奉小乘佛教,雖然愛自己本沒有問題,但比起井岡山的民眾、比起為新中國成立拋頭顱灑熱血的紅軍戰士們,當下的我們少了生命的激情,少了為他人奉獻的責任感。

演出結束的時候, 在繁星璀璨的星空下, 所有的表演者各舉著一支火把,為我們送行。

我一路走過,拼命地用雙眼去記錄這個瞬間,希望將他們每一個人的容貌記在心底,他們帶給我的感動,實在是太多太多。

=曾志托孤=

( 在井岡山,經常能看見老紅軍帶著“小紅軍”重走紅軍路)

走紅軍路之前,我並不知道誰是曾志,這只是平凡無奇的兩個字,放在姓名簿中,即時便會被掩埋。

而就是這麼一個普通的名字,卻跟著我的行程,一路伴隨。

觀看實景演出時,我知道了這個名字;瞻仰烈士陵園時,我記住了她的模樣;在小井,我拜過她的墳頭……

我知道了,她出生在湖南宜章縣知識份子家庭,她原名曾昭學,她15歲就投身革命,她曾在在廈門從事地下工作,她是小井紅軍醫院黨組織書記,她是在第三次反圍剿時唯一倖存者……

她像是一種記憶,慢慢植入了我的腦中植入了我的情感中。

有幸在井岡山幹部學院,認識了她的後人石金龍,與我和其他來訪者訴說了他和奶奶的故事。

紅軍撤離井岡的時候,曾支的孩子還在繈褓中,沒有辦法帶走,只好將其托孤在井岡山的一戶人家裡。

這個孩子就是石金龍的爸爸。

在解放以後,曾志回到井岡山找到了這個托孤的孩子,此時他已經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井岡山人。井岡山的農民爸爸媽媽沒有顯出自私的一面,曾志隨時可以帶走這個孩子。

但是曾志對這個孩子說:是井岡山人民把你養大了,你就還留在這裡吧。

(想到我們當下的幸福生活,是這麼得之不易,還有什麼權利抱怨呢)

之後,石金龍出生了。從小,他就知道自己有個英雄奶奶,卻到了30多歲才第一次去北京與奶奶相認。

前往北京對石金龍來說意義非凡,他要找到自己的英雄奶奶,讓她幫自己一家解決由農村戶口轉成商品糧戶口問題,他的父親窮了一輩子都不敢同奶奶說的問題,留給了石金龍。

不想被奶奶拒絕了。奶奶對他說:“你們在家種田不是很好麼?要是沒有你們種田,我們哪裡有飯吃呢?”

當初石金龍很不理解奶奶的決定,他覺得,像她這麼位高權重的國家幹部,商品糧戶口問題對她來說就是一句話的事,但她都沒有答應。

直到這位在常人眼裡幾乎不盡人情的老革命,在臨終前做了兩件事,才讓石金龍徹底明白了她的苦心。

第一件事是她鎖在抽屜裡的87個信封,裡面裝著她一生中除了生活開支外積攢下來的所有工資收入,去世前,她將這些錢她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沒有給自己的子女留下任何財產。

第二件事是她一遍遍地囑咐家人對於她的死不要開追悼會,不要給組織上添麻煩,要把自己的身體交給醫學,只要科學上用得著的儘管拿去,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獻出來給那些失明的人。

於是石金龍明白了,奶奶並不是不疼愛他們,而是希望子孫們都能繼承她的遺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讓自己的子孫成為社會的累贅。

在井岡山精神的發源地,她要把井岡山精神一代一代往下傳,讓更多的人受到井岡山精神的感召。

說到這裡時,石金龍哽咽了,他站得筆直,頭低垂,右手食指輕輕擦拭濕潤的眼眶,左手自然垂下略微發抖。

在他的背後是一張曾志年輕時的大照片,那是一個洋學生的形象:留著一頭濃密齊肩發的清秀女子,穿著一件時髦的蘇聯式的女裝,領子和袖口上縫有四條白道道。

那個女子有著一雙透著靈氣與精明的眸子,左手托腮的姿勢,透著女性特有的溫婉與羞澀。

這個女子便是曾志。你很難將她同井岡山惡劣環境中的那個老革命聯想在一起。

一個讀了十幾年書,有著爛漫青春的富有諸多夢想的女學生,如何會毅然投筆從戎,追隨紅軍上了井岡山呢?

這些問題並沒有人會為我解答,隨著我走在紅色路上,聽到了一家八個男孩全部英勇就義、丈夫犧牲老婆抱著孩子奔赴戰場等等有血有淚的故事後,我想我有答案了。

這個答案和個人無關,和民族、和國家、和所有幸福的追求有關。

這個叫做曾志的女子,和所有為革命奉獻一生的人們一樣,只想默默地守著她為之奮鬥、為之痛苦、為之感奮的井岡,守著那些早她而去的魂靈。

在她的墳頭,寫了四個淺紅色的字:魂歸井岡。

=紅軍服=

初穿上紅軍服的那天是興奮的,邊對著鏡子整裝儀容邊輕輕哼唱《幸福像花兒一樣》,想著自己是那部電視劇中年輕而滿懷熱情的小紅軍。

(挑著沉甸甸的擔子,走在狹窄坑窪不平的黃洋界挑糧小道)

烈日高照,每走一步每到一個地方,聽到的看到的每一個新的故事新的紅軍事蹟,都讓我身上這一身紅軍裝重了一分。

我的汗水將紅軍裝浸濕了一遍又一遍,我的淚水讓紅軍裝的責任更加沉重。

從7月1日走到7月7日,從2013年走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從那時起,中華民族由此開始了長達8年之久的全面抗戰。

據不完全統計,抗戰8年,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其中軍人傷亡413萬餘人。

我們要記住這些時間,要記住這些數字。記住,並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我們的幸福是由他們創造的。

當我們還躺在床上抱怨社會不公,當我們還盯著網路痛駡人與人不平等,當我們追隨一些所謂的憤青鄙視醜陋的人性,我們是否可以想一想這些向向日葵一般面朝陽光、守護我們的幸福的先輩們。

因為他們的努力,才換得我們現在的美麗人生。對比他們我們怎麼能說自己不幸福呢?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了嗎?不會覺得愧對那些為我們幸福付出生命的人們嗎?

紅色線路的最後一站,我來到了瑞金的沙洲壩村,參觀了馳名中外的紅井。小學時的課本便學過這篇關於紅井的文章,至今還記得那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名句。

在紅井一旁,是一大片向日葵花田。我第一次脫下厚重的紅軍裝,露出了我自己帶來的3D印花紅五角星的白T恤。

我曾看過這麼一句話:學習向日葵,做一個積極吸收正能量的人。生活中其實沒多少大風大浪,人生多數時候都是自尋煩惱。要學習向日葵,哪裡有陽光就朝向哪裡。多接觸優秀的人,心裡若是充滿陽光,人生即便下雨也會變成春雨。

在紅井旁栽培這片向日葵花田,也是如此的用心吧。

當我們看到這片向日葵,就會想到那些像向日葵一般,曾朝著紅太陽旺盛生長、激情燃燒的人們。

站在世界上最大的紅五星下,嘴角習慣性上揚,許下了一個美好的願望,和自己無關,和幸福有關。

PS:特意尋找出我拍攝並剪輯的《江西井岡山實景演出》視頻,想看的朋友可以複製連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g2MjkxMzcy.html?from=y1.7-2#paction

神威

環球旅行家 作家 美食控,力求做一名見多食廣的自遊人。

已出版旅遊文集《有一天,我遇見了世界》、《出發吧!趁青春和夢想還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