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晉東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學生經濟(三)

【南腔晉調】

老師們賺外快的手法,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最普遍的是利用學校平臺賺點課時費。

市場經濟的洪流, 衝擊的不僅僅是學生, 還有大學校園裡的老師, 那個時期的一部分老師, 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外, 還和學生發生了經濟上的聯繫, 這個現象是以往所沒有的。

九十年代初期, 市場經濟初興, 當時老師工資收入並不高。 我們的一位資深教授, 還擔任一定的行政職務, 當時的月工資才1500元左右。 到1997年左右, 老師的收入提高了不少, 但和社會上其他行業相比, 也沒有優勢。 我的智慧財產權課教授有一次請他的同學來給我們作講座,

他同學是開智慧財產權事務所的, 教授的開場白是:“我這位同學呀, 在北京, 住的房子是160個平方。 ”言語間, 頗有羡慕之意。

老師們賺外快的手法,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有開餐館的, 有利用管理機房的便利銷售存儲盤的, 有結合專業特長為企業做諮詢的, 最普遍的還是利用學校平臺賺點課時費。

開餐館的是一位數學系的副教授, 第一堂課就說:“副教授嗎, 摸摸腦袋就是一個。 ”他的餐館就在女生宿舍樓旁臨時搭建的簡易房裡, 不超過十個平方, 卻名之為“美食城”。 菜館雖小, 菜式主食都很豐富且美味。 因為是做學生的生意, 免不了要賒帳。 每到期末, 他就要到學生宿舍裡拿著名單來要賬。 我們班裡有個同學愛賒帳,

所以, 每到學期末, 就能見到老師坐在他的床位上, 苦口婆心說做生意如何不容易。 現在這位學生生意做得很大, 現在想來, 當初的賒帳何嘗不是一種現在理財手段的預演呢?時間久了, 知道開餐館的副教授曾停薪留職去過海南, 那一次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時候, 血本無歸, 婚姻也走到了盡頭。 他能屈能伸, 又回到了學校做老師, 把做生意的夢想壓縮成一個小餐館。 我們經常見他踩著當時不多見的輪滑鞋在校園裡飛馳, 學生剛跟他點個頭, 他已在幾米之外了。 這, 也是學校的一景。

電腦房的管理老師是一個厚道人, 對上機的學生都很客氣, 噓寒問暖, 我們學校的位置當時還是交通不便的郊區, 買存儲盤什麼的不太方便,

老師住在市里, 就經常批發一些五寸盤來, 賣給有需要的同學, 賺點差價, 兩情相悅, 毫無違和感。 老師有一次對我說:“你看, 你們有些同學很有生意頭腦呢, 腰裡都掛上尋呼機了, 好神氣呢。 ”我說:“是呀, 校園裡, 也有先富起來的人。 ”

若說搞經濟最契合教授專業的, 給我們講《私營個體經濟學》的蔣老師是一個榜樣。 他文革時在北大荒插隊, 落實政策後回京, 為了有複習考試的時間, 選擇了做一名清潔工, 功夫不負有心人, 考學成功, 畢業後留校任教。 他在私營經濟研究方面站在了前沿, 記得他曾講過一個菜市場的掮客, 就是靠一輛自行車在城市各個市場間打時間差, 每次交易不過獲得一斤幾分錢的利潤, 日積月累居然積累了巨額財富,

成為先富起來的第一批人。 蔣老師課外是一名成功的企業諮詢顧問, 幫助企業排憂解難。 如今蔣老師已退休幾年了, 仍然活躍在這個行業, 互聯網上不時能看到他在經濟領域的言論, 觀點新穎, 論據扎實, 還在潮頭上。

最普遍的則是學校開設的平臺, 當時學校為了增加學生的競爭力, 也是為老師們開闢增加收入的管道, 開設了輔修專業, 一個專業大概需要一千元左右就能修完, 利用晚上的時間上課, 老師會有額外的課時費收入。 我輔修的是《經濟法》, 因為花的錢比學費還多, 所以我學得特別認真。 也是歪打正著, 因為當初建立了扎實的法學基礎, 這些知識儲備對我後來從事的工作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沒有這點東西, 我也通不過司法考試。

還有一位老師的命運令人唏噓, 為了貼補家用, 他業餘從事計程車運營, 沒想到某一次遇人不淑, 成為被害人, 不幸離世。

(作者系文化觀察人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