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我國面臨的禁毒形勢依然嚴峻複雜警惕新型毒☆禁☆品化身時尚入侵朋友圈

我國是一個曾遭受毒品嚴重危害的國家, 歷史上的毒禍曾給中國帶來深重的災難, 幾乎使中國陷入亡國的境地。 今天, 毒品死灰復燃, 再次向我們發起了挑戰。

目前我國在毒品問題上面臨的最主要形勢是周連國家和地區的毒販大量向中國輸毒。 南面有傳統的種毒、制毒中心"金三角", 西邊有後來崛起的"金新月", 北部又有來自於朝鮮、俄羅斯的滲透, 東面有臺灣等地毒販的進攻, 可說是四面八方, 無孔不入, 並且在數量上有不斷增加的態勢。 如1992-1996年我國公安機關、海關、邊防武警等部門查獲的海洛因數量每年大約為4000公斤左右,

到1997年增加到5477公斤。 又由於販毒集團採取有組織、有計劃、有武裝的犯罪形式, 並採用現代化的犯罪手段, 為我們破獲毒品犯罪增加了很大難度。 加之, 我國受財力、物力限制, 打擊力量有限, 查獲的毒品數量一般不及實際輸入毒品量的10%, 因此, 我們不難推測, 每年進入中國境內的海洛因大約有40000-50000公斤。 而且在少數偏遠地區, 一些農民為厚利所驅使, 不惜試法種毒、土法制毒, 更增加了毒品市場的供應量。 另外, 最近幾年冰毒的蔓延有所加快, 不僅境外毒販向境內輸入, 而且港臺等地毒販還在境內設廠大量製造冰毒。 由此可見, 中國境內的毒品量是可觀的。

大量毒品的存在必然刺激國內的毒品需求和消費。

從80年代至90年代初, 中國毒品犯罪的形勢是"過境販毒, 兩頭在外", 即毒源地與毒品消費地均在境外。 近幾年, 這種形勢已發生了急劇變化, 一些毒販已將中國作為目的地, 從國外毒源地大量向中國販毒, 並且逐漸與內地的不法分子勾結進行毒品犯罪活動, 一些貧困地區的群眾也開始參與和加入了販毒的行列。

大量毒品的供給伴隨著吸毒人數的逐年攀升, 並出現暴發性流行的徵兆。 1989年公佈的全國吸毒人數有7萬人, 1991年底為14.8萬人, 1994年為38萬人, 1997年底增加到54萬人, 加上在已知吸毒者身邊存在的隱性吸毒者, 估計我國實際存在的吸毒者有200余萬人, 而且吸毒現象逐漸從個別邊境地區向全國蔓延。 目前吸毒者已遍佈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

1900多個縣(市)。 曾以"無毒國"享譽世界的中國, 已很難找到一片無毒物污染的淨土。 在某些城市吸毒人數亦在幾年內呈幾十倍的增長態勢, 有暴發流浪行的跡象。 不難看出這樣龐大的吸毒者隊伍, 必然需要消費大量的毒品, 因此, 從種種跡象表明, 中國已逐漸形成一個毒品的消費市場。 國內毒品消費市場的存在和不斷擴大以及國際販毒集團的大量輸毒、制毒, 使我國的毒品鬥爭面臨著嚴峻而複雜的形勢。 在我國形成"十年禁毒, 十年發展"的矛盾局面。 而且, 由於毒品在我國死灰復燃的時間相對較短, 預計毒品的蔓延還將有一段發展時期。

世界四大毒源地

一、金三角

所謂“金三角”, 是指位於東南亞的泰國、緬甸和老撾邊境地區的三角地帶。

這裡群山起伏, 叢林密佈, 道路崎嶇, 且地處偏僻, 各國政府鞭長莫及, 一直是種毒、販毒之地。 近幾年來, 由於國際社會的干預, “金三角”罌粟的種植面積大幅度下降, 當地農民正陸續棄毒從農。 但是, “金三角”緬北地區仍是對中國危害最大的境外毒源地, 中國查獲的海洛因絕大多數來自該地區, 其生產的冰毒也不斷進入中國境內。

二、銀三角

所謂“銀三角”, 是指拉丁美洲毒品產量集中的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和巴西所在的安第斯山和亞馬遜地區。 這一地帶總面積在20萬平方公里以上, 由於盛產可卡因、大麻等毒品而聞名, 所以從上世紀70年代起, 被人們稱之為“銀三角”。

三、金新月

位於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的三角地帶,

該地區有跨越3000多公里的邊界線, 因其形狀近似新月且又盛產鴉片, 故被稱為“金新月”。 “金新月”雖然是國際海洛因市場的“後來者”, 但它一鳴驚人, 由於它所生產的海洛因純度高達80%以上, 因此很快暢銷西方毒品市場。

四、黑三角(貝卡谷地黎巴嫩)

的貝卡谷地, 沃野千里。 然而, 隨著國內動盪局勢的加劇, 五顏六色的罌粟花開始在這片千里沃野上盛開。 如今的黎巴嫩, 早已由一個山地小國, 躍升為毒品大國。 毒品加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在貝卡谷地成批地出現, 毒品一經出廠就被毒販們源源不斷地沿著崇山峻嶺中的秘密小道偷運出境, 通過地中海運往島國賽普勒斯南部後, 再轉運到歐美。

毒品的由來

1919年,日本一位化學家首次合成了後來被稱之為冰毒的甲基苯丙胺。在二戰期間,甲基苯丙胺作為抗疲勞劑在士兵中廣為使用。二戰後,日本將其軍隊中庫存的苯丙胺類藥物投放市場,造成50年代的首次濫用大流行。60年代一些歐、美國家,主要在夜總會、酒吧、迪廳、舞廳中濫用這類毒品。90年代後,以冰毒、搖頭丸為代表的“舞會藥”在全球範圍形成流行性濫用趨勢,濫用群體從早期的搖滾樂隊、流行歌手和一些亞文化群體蔓延至以青少年群體為主的社會各階層。

新型毒品與傳統毒品的區別

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過人工合成的化學合成類毒品,而鴉片、海洛因等麻醉藥品主要是罌粟等毒品原植物再加工的半合成類毒品。所以新型毒品又叫"實驗室毒品"、"化學合成毒品"。新型毒品對人體主要有興奮、抑制或致幻的作用,而鴉片、海洛因等傳統的麻醉藥品對人體則主要以"鎮痛"、"鎮靜"為主。海洛因等傳統毒品多採用吸煙式或注射等方法吸食濫用;新型毒品大多為片劑或粉末,吸食者多採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海洛因等傳統毒品吸食者一般是在吸食前犯罪,由於對毒品的強烈渴求,為了獲取毒資而去殺人、搶劫、盜竊;而冰毒、搖頭丸等新型毒品吸食者一般由於在吸食後會出現幻覺、極度的興奮、抑鬱等精神病症狀,從而導致行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

新型毒品的種類

由於科學技術和製藥工業的進步和發展,精神藥物的範圍和種類不是固定不變的,新型毒品濫用的品種也將不斷增多。根據新型毒品的毒理學性質,可以將其分為四類:

第一類以中樞興奮作用為主,代表物質是包括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在內的苯丙胺類興奮劑;

第二類是致幻劑,代表物質有麥角乙二胺(LSD)、麥司卡林和分離性麻醉劑(苯環利定和氯胺酮);

第三類兼具興奮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質是二亞甲基雙氧安非他明(MDMA,我國俗稱搖頭丸);

第四類是一些以中樞抑制作用為主的物質,包括三唑侖、氟硝安定和γ-羥丁酸等。

1、冰毒

通用名稱:甲基苯丙胺

性狀:外觀為純白結晶體,晶瑩剔透,故被吸毒、販毒者稱為“冰”(lce)。由於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極強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劇烈,又稱之為“冰毒”。冰毒的精神依賴性極強,已成為國際上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

濫用方式:口服、鼻吸。

吸食危害:吸食後會產生強烈的生理興奮,能大量消耗人的體力和降低免疫功能,嚴重損害心臟、大腦組織甚至導致死亡。吸食成癮者還會造成精神障礙,表現出妄想、好鬥等。

“麻穀”是泰語的音譯,實際是緬甸產的“冰毒片”,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外觀與搖頭丸相似,通常為紅色、黑色、綠色的片劑,屬苯丙胺類興奮劑,具有很強的成癮性。

2、搖頭丸

性狀:以MDMA、MDA等苯丙胺類興奮劑為主要成分,由於濫用者服用後可出現長時間難以控制隨音樂劇烈擺動頭部的現象,故稱為搖頭丸。外觀多呈片劑,形狀多樣,五顏六色。

吸食危害:搖頭丸具有興奮和致幻雙重作用,在藥物的作用下,用藥者的時間概念和認知出現混亂,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活躍,整夜狂舞,不知疲勞。

同時在幻覺作用下使人行為失控,常常引發集體淫亂、自殘與攻擊行為,並可誘發精神分裂症及急性心腦疾病。

最初在我國被稱之為搖頭丸的是指以MDMA、MDA等苯丙胺類興奮劑為主要成分的丸劑,常被濫用的搖頭丸成分更為混雜,除MDMA、MDA等成分外,還常含有冰毒、氯胺酮、麻黃素、咖啡因、解熱鎮痛藥等毒品和藥物,從而增強搖頭丸的致幻、興奮以及對人體的毒性作用。

3、K粉

通用名稱:氯胺酮

性狀:靜脈全麻藥,有時也可用作獸用麻醉藥。一般人只要足量接觸二、三次即可上癮,是一種很危險的精神藥品。K粉外觀上是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易溶于水,可隨意勾兌進飲料、紅酒中服下。

吸食反應:服藥開始時身體癱軟,一旦接觸到節奏狂放的音樂,便會條件反射般強烈扭動、手舞足蹈,“狂勁”一般會持續數小時甚至更長,直到藥性漸散身體虛脫為止。

吸食危害:氯胺酮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服用後會產生意識與感覺的分離狀態,導致神經中毒反應、幻覺和精神分裂症狀,表現為頭昏、精神錯亂、過度興奮、幻覺、幻視、幻聽、運動功能障礙、抑鬱以及出現怪異和危險行為。同時對記憶和思維能力都造成嚴重損害。

一些不法分子經常在迪吧、舞廳等娛樂場所將K粉和冰毒、搖頭丸混合一起兜售給吸毒者使用,具有興奮和致幻的雙重作用。由此導致毒品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毒性較兩種毒品單獨使用要嚴重得多(即1+1>2),很容易導致過量中毒甚至發生致命危險。也有發現把K粉溶于水中騙取年輕女性服用後實施性侵犯,因此也被叫做“強姦藥”。

4、咖啡因

性狀:適度地使用有祛疲勞、興奮神經的作用。

濫用方式:吸食、注射。

吸食危害:大劑量長期使用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引起驚厥、導致心律失常,並可加重或誘發消化性腸道潰瘍,甚至導致吸食者下一代智慧低下、肢體畸形,同時具有成癮性,一旦停用會出現精神萎頓,渾身困乏疲軟等各種戒斷症狀。咖啡因被列入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範圍。

5、安納咖

通用名稱:苯甲酸鈉咖啡因

性狀:由苯甲酸鈉和咖啡因以近似一比一的比例配製而成的。外觀常為針劑。

吸食危害:長期使用安納咖除了會產生藥物耐受性需要不斷加大用藥劑量外,也有與咖啡因相似的藥物依賴性和毒副作用。

6、氟硝安定

性狀:屬苯二氮卓類鎮靜催眠藥,俗稱“十字架”。

吸食反應:鎮靜、催眠作用較強,誘導睡眠迅速,可持續睡眠5-7小時。氟硝安定通常與酒精合併濫用,濫用後可使受害者在藥物作用下無能力反抗而被強姦和搶劫,並對所發生的事情失憶。氟硝安定與酒精和其它鎮靜催眠藥合用後可導致中毒死亡。

7、麥角乙二胺(LSD)

性狀:純的LSD無色、無味,最初多製成膠囊包裝。最為常見的是以吸水紙的形式出現,也有發現以丸劑(黑芝麻)形式銷售。

吸食危害:LSD是已知藥力最強的致幻劑,極易為人體吸收。服用後會產生幻視、幻聽和幻覺,出現驚惶失措、思想迷亂、疑神疑鬼、焦慮不安、行為失控和完全無助的精神錯亂的症狀。同時會導致失去方向感、辨別距離和時間的能力,因而導致身體嚴懲受傷和死亡。

在臺灣及香港也有以黑色砂粒狀小顆粒(狀似六神丸)方式呈現,叫作一粒砂、黑芝麻、蟑螂屎等名稱。

由於食用這種黑色、小如細沙的“黑芝麻”毒品以後,聽到節奏強烈的音樂就會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藥效長達12個小時,故又稱作“搖腳丸”。

8、安眠酮

通用名稱:甲喹酮,又稱海米那,眠可欣。

性狀:臨床上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失眠症,該藥久用可成癮,而且有些病人在服用一般治療量後,能引起精神症狀,該藥已成為國內外濫用藥物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臨床上已停止使用。合成的安眠酮一般為褐色、黑色或黑粒狀的粉劑,非法生產的產品中可以看到藥片狀、膠囊狀、粉狀。

在西北地方,一些吸毒人員吸食一種叫作“忽悠悠”的毒品。這種“忽悠悠”藥片的主要成分是安眠酮和麻黃素,分別是國家管制的一類精神藥品和易制毒化學品。因服用這兩種藥片後會產生打磕睡、似酒醉、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狀態,故叫“忽悠悠”。

9、三唑侖

性狀:又名海樂神、酣樂欣,淡藍色片。是一種強烈的麻醉藥品,口服後可以迅速使人昏迷暈倒,故俗稱迷藥、蒙汗藥、迷魂藥。無色無味,可以伴隨酒精類共同服用,也可溶于水及各種飲料中。

吸食反應:藥效比普通安定強45-100倍,服用5-10分鐘即可見效,用藥2片致眠效果可以達到六小時以上,昏睡期間對外界無任何知覺。服用後還使人出現狂躁、好鬥甚至人性改變等情況。

10、γ-羥丁酸(GHB)

性狀:又稱“液體迷魂藥”或“G”毒,在香港又叫做“fing霸”、“迷奸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吸食反應:使用後可導致意識喪失、心率緩慢、呼吸抑制、痙攣、體溫下降、噁心、嘔吐、昏迷或其他疾病發作。特別是當與苯丙胺類中樞神經興奮劑合用時,危險性增加。與酒精等其他中樞神經抑制劑合用可出現噁心和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吸食危害:吸食者服用後可出現性欲增強的特點並產生快速睡意,蘇醒後會出現短暫性記憶缺失,即對昏迷期間發生的任何事件無記憶,常被犯罪分子利用實施強姦。

11、丁丙諾啡

性狀:又名沙菲片。主要作用是鎮痛,能暫時緩解吸毒者在毒癮發作時的症狀,通常被戒毒所用在對戒毒者短期與早期脫毒替代治療上。屬於國家管制的二類精神藥品。

吸食反應:吸食後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嗜睡、暈厥、呼吸抑制,連續使用能使人產生依賴性。

12、麥司卡林

通用名稱:三甲氧苯乙胺,是苯乙胺的衍生物。

吸食反應:服用後出現幻覺,並引起噁心、嘔吐。

吸食危害:主要是導致精神恍惚,服用者可發展為遷延性精神病,還會出現攻擊性及自殺、自殘等行為。

13、苯環利定(PCP)

性狀:也稱普斯普劑,是一種有麻醉作用的致幻類藥物。

濫用方式:一般是煙霧吸入,也可口服、靜脈注射。

吸食反應:用藥後1-2小時開始出現情緒不穩、興奮躁動、失去痛感、神經麻木,繼而注意力不能集中,產生思維障礙,逐漸出現幻覺,有的還因此導致進攻行為或自殘行為。

服用PCP後因思維混亂、感覺遲鈍、判斷力和自控力下降引起的死亡人數要遠比這種毒品本身的毒性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多,而且很多死亡原因在常人看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服用者因思維混亂、自控力太差而溺死在淺水灘中;因感覺遲鈍、痛感消失又無力辨別方向而在完全可以逃生的火災事件中被活活燒死等等。

14、止咳水

吸食反應:通常含有可待因、麻黃堿等成分,服用後會出現昏昏欲睡、便秘、噁心、情緒不穩定、睡眠失調等症狀,大量服用能抑制呼吸。

吸食危害:長期服用可形成心理依賴,戒斷症狀類似海洛因毒品。吸食者往往最終轉吸海洛因,才能滿足毒癮。過量濫用,可導致抽筋、神智失常、中毒性精神病、昏迷、心跳停止及呼吸停頓引致窒息死亡。

購買處方藥一定要有醫生開具的處方。但一些不良商家為了牟取私利,公然出售聯邦止咳露、新泰洛其等止咳處方藥,甚至還明目張膽地擺上了副食品商店的貨架。許多孩子因為隨便將該藥當飲料服用,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更有一些孩子從飲止咳水開始而淪入毒品陷阱。

15、迷幻蘑菇

性狀:多為粉紅色片劑,其迷幻成分主要由一種含毒性的菌類植物“毒蠅傘”製成。“毒蠅傘”生長在北歐、西伯利亞及馬來西亞一帶,屬於帶有神經性毒素的鵝膏菌科,含有刺激交感神經、與迷幻藥LSD有相似的毒性成分。

吸食反應:藥力持久,有吸食者稱比搖頭丸、K粉更強烈。吸食後即會出現健談、性欲亢進等生理異常反應。

吸食危害:過量吸食會出現嘔吐、腹瀉、大量流汗、血壓下降、哮喘、急性腎衰竭、休克等症狀或因敗血症猝死。心臟有問題的人服用後可導致休克或突然死亡。

16、地西泮

性狀:又名安定。白色結晶性粉末。

吸食反應:適用治療焦慮症及各種神經官能症、失眠、治療癲癇。長期大量服用可產生耐受性並成癮。

吸食危害:久服驟停可引起驚厥、震顫、痙攣、嘔吐、出汗等戒斷症狀。用藥過量有頭痛、言語不清、震顫、心動徐緩、低血壓、視力模糊及複視等。有嗜睡、疲乏、頭昏及共濟失調(走路不穩)。超劑量可導致急性中毒,表現為動作失調、肌無力、言語不清、精神混亂、昏迷、反向減弱和呼吸抑制直至死亡等,也可引起精神錯亂、關節腫脹、血壓下降等。

17、有機溶劑和鼻吸劑

有機溶劑和鼻吸劑包括一系列揮發性很強的化合物,它們能像抑制劑一樣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作用。這些化合物或是在室溫時以氣體狀態存在,或者一暴露在空氣中就會很快蒸發。

有機溶劑會導致知覺受損、失去協調和判斷能力,壓抑呼吸和腦部受損。

較常用的有機溶劑有:油漆稀釋劑和去塗料劑、香蕉水、松節油、膠水、汽油、煤油和其他石油製品、打火機和清潔用液體以及各種氣溶膠劑。它們的有效成分包括甲苯、丙酮、苯、四氯化碳、氯仿、乙醚以及各種酒精和乙酸鹽。

世界毒品危害已成氾濫趨勢。而毒品危害加劇的原因之一在於毒品製造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合成毒品新品種的日益增多。目前國際社會和國家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法律及政策規制與打擊猖獗的毒品犯罪,司法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針對目前嚴峻的合成毒品發展蔓延形勢,仍然迫使人們重新審視我國對待毒品犯罪的相關對策。

毒品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或是經濟問題,還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與毒品的博弈,不能只靠公安部門的孤軍奮戰,還需要仰仗全社會的合力。中國的禁毒之路雖是雄關漫道,然而我們對此充滿信心。只要我們每一個人對此都有一份社會和歷史的責任感,相信我們終將能夠有效地遏制毒魔。神秘人在此呼籲廣大朋友,能夠為您和您的家人健康,生活幸福,遠離毒品,珍愛生命!

毒品的由來

1919年,日本一位化學家首次合成了後來被稱之為冰毒的甲基苯丙胺。在二戰期間,甲基苯丙胺作為抗疲勞劑在士兵中廣為使用。二戰後,日本將其軍隊中庫存的苯丙胺類藥物投放市場,造成50年代的首次濫用大流行。60年代一些歐、美國家,主要在夜總會、酒吧、迪廳、舞廳中濫用這類毒品。90年代後,以冰毒、搖頭丸為代表的“舞會藥”在全球範圍形成流行性濫用趨勢,濫用群體從早期的搖滾樂隊、流行歌手和一些亞文化群體蔓延至以青少年群體為主的社會各階層。

新型毒品與傳統毒品的區別

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過人工合成的化學合成類毒品,而鴉片、海洛因等麻醉藥品主要是罌粟等毒品原植物再加工的半合成類毒品。所以新型毒品又叫"實驗室毒品"、"化學合成毒品"。新型毒品對人體主要有興奮、抑制或致幻的作用,而鴉片、海洛因等傳統的麻醉藥品對人體則主要以"鎮痛"、"鎮靜"為主。海洛因等傳統毒品多採用吸煙式或注射等方法吸食濫用;新型毒品大多為片劑或粉末,吸食者多採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海洛因等傳統毒品吸食者一般是在吸食前犯罪,由於對毒品的強烈渴求,為了獲取毒資而去殺人、搶劫、盜竊;而冰毒、搖頭丸等新型毒品吸食者一般由於在吸食後會出現幻覺、極度的興奮、抑鬱等精神病症狀,從而導致行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

新型毒品的種類

由於科學技術和製藥工業的進步和發展,精神藥物的範圍和種類不是固定不變的,新型毒品濫用的品種也將不斷增多。根據新型毒品的毒理學性質,可以將其分為四類:

第一類以中樞興奮作用為主,代表物質是包括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在內的苯丙胺類興奮劑;

第二類是致幻劑,代表物質有麥角乙二胺(LSD)、麥司卡林和分離性麻醉劑(苯環利定和氯胺酮);

第三類兼具興奮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質是二亞甲基雙氧安非他明(MDMA,我國俗稱搖頭丸);

第四類是一些以中樞抑制作用為主的物質,包括三唑侖、氟硝安定和γ-羥丁酸等。

1、冰毒

通用名稱:甲基苯丙胺

性狀:外觀為純白結晶體,晶瑩剔透,故被吸毒、販毒者稱為“冰”(lce)。由於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極強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劇烈,又稱之為“冰毒”。冰毒的精神依賴性極強,已成為國際上危害最大的毒品之一。

濫用方式:口服、鼻吸。

吸食危害:吸食後會產生強烈的生理興奮,能大量消耗人的體力和降低免疫功能,嚴重損害心臟、大腦組織甚至導致死亡。吸食成癮者還會造成精神障礙,表現出妄想、好鬥等。

“麻穀”是泰語的音譯,實際是緬甸產的“冰毒片”,其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外觀與搖頭丸相似,通常為紅色、黑色、綠色的片劑,屬苯丙胺類興奮劑,具有很強的成癮性。

2、搖頭丸

性狀:以MDMA、MDA等苯丙胺類興奮劑為主要成分,由於濫用者服用後可出現長時間難以控制隨音樂劇烈擺動頭部的現象,故稱為搖頭丸。外觀多呈片劑,形狀多樣,五顏六色。

吸食危害:搖頭丸具有興奮和致幻雙重作用,在藥物的作用下,用藥者的時間概念和認知出現混亂,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活躍,整夜狂舞,不知疲勞。

同時在幻覺作用下使人行為失控,常常引發集體淫亂、自殘與攻擊行為,並可誘發精神分裂症及急性心腦疾病。

最初在我國被稱之為搖頭丸的是指以MDMA、MDA等苯丙胺類興奮劑為主要成分的丸劑,常被濫用的搖頭丸成分更為混雜,除MDMA、MDA等成分外,還常含有冰毒、氯胺酮、麻黃素、咖啡因、解熱鎮痛藥等毒品和藥物,從而增強搖頭丸的致幻、興奮以及對人體的毒性作用。

3、K粉

通用名稱:氯胺酮

性狀:靜脈全麻藥,有時也可用作獸用麻醉藥。一般人只要足量接觸二、三次即可上癮,是一種很危險的精神藥品。K粉外觀上是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易溶于水,可隨意勾兌進飲料、紅酒中服下。

吸食反應:服藥開始時身體癱軟,一旦接觸到節奏狂放的音樂,便會條件反射般強烈扭動、手舞足蹈,“狂勁”一般會持續數小時甚至更長,直到藥性漸散身體虛脫為止。

吸食危害:氯胺酮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服用後會產生意識與感覺的分離狀態,導致神經中毒反應、幻覺和精神分裂症狀,表現為頭昏、精神錯亂、過度興奮、幻覺、幻視、幻聽、運動功能障礙、抑鬱以及出現怪異和危險行為。同時對記憶和思維能力都造成嚴重損害。

一些不法分子經常在迪吧、舞廳等娛樂場所將K粉和冰毒、搖頭丸混合一起兜售給吸毒者使用,具有興奮和致幻的雙重作用。由此導致毒品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毒性較兩種毒品單獨使用要嚴重得多(即1+1>2),很容易導致過量中毒甚至發生致命危險。也有發現把K粉溶于水中騙取年輕女性服用後實施性侵犯,因此也被叫做“強姦藥”。

4、咖啡因

性狀:適度地使用有祛疲勞、興奮神經的作用。

濫用方式:吸食、注射。

吸食危害:大劑量長期使用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引起驚厥、導致心律失常,並可加重或誘發消化性腸道潰瘍,甚至導致吸食者下一代智慧低下、肢體畸形,同時具有成癮性,一旦停用會出現精神萎頓,渾身困乏疲軟等各種戒斷症狀。咖啡因被列入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範圍。

5、安納咖

通用名稱:苯甲酸鈉咖啡因

性狀:由苯甲酸鈉和咖啡因以近似一比一的比例配製而成的。外觀常為針劑。

吸食危害:長期使用安納咖除了會產生藥物耐受性需要不斷加大用藥劑量外,也有與咖啡因相似的藥物依賴性和毒副作用。

6、氟硝安定

性狀:屬苯二氮卓類鎮靜催眠藥,俗稱“十字架”。

吸食反應:鎮靜、催眠作用較強,誘導睡眠迅速,可持續睡眠5-7小時。氟硝安定通常與酒精合併濫用,濫用後可使受害者在藥物作用下無能力反抗而被強姦和搶劫,並對所發生的事情失憶。氟硝安定與酒精和其它鎮靜催眠藥合用後可導致中毒死亡。

7、麥角乙二胺(LSD)

性狀:純的LSD無色、無味,最初多製成膠囊包裝。最為常見的是以吸水紙的形式出現,也有發現以丸劑(黑芝麻)形式銷售。

吸食危害:LSD是已知藥力最強的致幻劑,極易為人體吸收。服用後會產生幻視、幻聽和幻覺,出現驚惶失措、思想迷亂、疑神疑鬼、焦慮不安、行為失控和完全無助的精神錯亂的症狀。同時會導致失去方向感、辨別距離和時間的能力,因而導致身體嚴懲受傷和死亡。

在臺灣及香港也有以黑色砂粒狀小顆粒(狀似六神丸)方式呈現,叫作一粒砂、黑芝麻、蟑螂屎等名稱。

由於食用這種黑色、小如細沙的“黑芝麻”毒品以後,聽到節奏強烈的音樂就會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藥效長達12個小時,故又稱作“搖腳丸”。

8、安眠酮

通用名稱:甲喹酮,又稱海米那,眠可欣。

性狀:臨床上適用於各種類型的失眠症,該藥久用可成癮,而且有些病人在服用一般治療量後,能引起精神症狀,該藥已成為國內外濫用藥物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臨床上已停止使用。合成的安眠酮一般為褐色、黑色或黑粒狀的粉劑,非法生產的產品中可以看到藥片狀、膠囊狀、粉狀。

在西北地方,一些吸毒人員吸食一種叫作“忽悠悠”的毒品。這種“忽悠悠”藥片的主要成分是安眠酮和麻黃素,分別是國家管制的一類精神藥品和易制毒化學品。因服用這兩種藥片後會產生打磕睡、似酒醉、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狀態,故叫“忽悠悠”。

9、三唑侖

性狀:又名海樂神、酣樂欣,淡藍色片。是一種強烈的麻醉藥品,口服後可以迅速使人昏迷暈倒,故俗稱迷藥、蒙汗藥、迷魂藥。無色無味,可以伴隨酒精類共同服用,也可溶于水及各種飲料中。

吸食反應:藥效比普通安定強45-100倍,服用5-10分鐘即可見效,用藥2片致眠效果可以達到六小時以上,昏睡期間對外界無任何知覺。服用後還使人出現狂躁、好鬥甚至人性改變等情況。

10、γ-羥丁酸(GHB)

性狀:又稱“液體迷魂藥”或“G”毒,在香港又叫做“fing霸”、“迷奸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吸食反應:使用後可導致意識喪失、心率緩慢、呼吸抑制、痙攣、體溫下降、噁心、嘔吐、昏迷或其他疾病發作。特別是當與苯丙胺類中樞神經興奮劑合用時,危險性增加。與酒精等其他中樞神經抑制劑合用可出現噁心和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吸食危害:吸食者服用後可出現性欲增強的特點並產生快速睡意,蘇醒後會出現短暫性記憶缺失,即對昏迷期間發生的任何事件無記憶,常被犯罪分子利用實施強姦。

11、丁丙諾啡

性狀:又名沙菲片。主要作用是鎮痛,能暫時緩解吸毒者在毒癮發作時的症狀,通常被戒毒所用在對戒毒者短期與早期脫毒替代治療上。屬於國家管制的二類精神藥品。

吸食反應:吸食後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嗜睡、暈厥、呼吸抑制,連續使用能使人產生依賴性。

12、麥司卡林

通用名稱:三甲氧苯乙胺,是苯乙胺的衍生物。

吸食反應:服用後出現幻覺,並引起噁心、嘔吐。

吸食危害:主要是導致精神恍惚,服用者可發展為遷延性精神病,還會出現攻擊性及自殺、自殘等行為。

13、苯環利定(PCP)

性狀:也稱普斯普劑,是一種有麻醉作用的致幻類藥物。

濫用方式:一般是煙霧吸入,也可口服、靜脈注射。

吸食反應:用藥後1-2小時開始出現情緒不穩、興奮躁動、失去痛感、神經麻木,繼而注意力不能集中,產生思維障礙,逐漸出現幻覺,有的還因此導致進攻行為或自殘行為。

服用PCP後因思維混亂、感覺遲鈍、判斷力和自控力下降引起的死亡人數要遠比這種毒品本身的毒性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多,而且很多死亡原因在常人看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服用者因思維混亂、自控力太差而溺死在淺水灘中;因感覺遲鈍、痛感消失又無力辨別方向而在完全可以逃生的火災事件中被活活燒死等等。

14、止咳水

吸食反應:通常含有可待因、麻黃堿等成分,服用後會出現昏昏欲睡、便秘、噁心、情緒不穩定、睡眠失調等症狀,大量服用能抑制呼吸。

吸食危害:長期服用可形成心理依賴,戒斷症狀類似海洛因毒品。吸食者往往最終轉吸海洛因,才能滿足毒癮。過量濫用,可導致抽筋、神智失常、中毒性精神病、昏迷、心跳停止及呼吸停頓引致窒息死亡。

購買處方藥一定要有醫生開具的處方。但一些不良商家為了牟取私利,公然出售聯邦止咳露、新泰洛其等止咳處方藥,甚至還明目張膽地擺上了副食品商店的貨架。許多孩子因為隨便將該藥當飲料服用,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更有一些孩子從飲止咳水開始而淪入毒品陷阱。

15、迷幻蘑菇

性狀:多為粉紅色片劑,其迷幻成分主要由一種含毒性的菌類植物“毒蠅傘”製成。“毒蠅傘”生長在北歐、西伯利亞及馬來西亞一帶,屬於帶有神經性毒素的鵝膏菌科,含有刺激交感神經、與迷幻藥LSD有相似的毒性成分。

吸食反應:藥力持久,有吸食者稱比搖頭丸、K粉更強烈。吸食後即會出現健談、性欲亢進等生理異常反應。

吸食危害:過量吸食會出現嘔吐、腹瀉、大量流汗、血壓下降、哮喘、急性腎衰竭、休克等症狀或因敗血症猝死。心臟有問題的人服用後可導致休克或突然死亡。

16、地西泮

性狀:又名安定。白色結晶性粉末。

吸食反應:適用治療焦慮症及各種神經官能症、失眠、治療癲癇。長期大量服用可產生耐受性並成癮。

吸食危害:久服驟停可引起驚厥、震顫、痙攣、嘔吐、出汗等戒斷症狀。用藥過量有頭痛、言語不清、震顫、心動徐緩、低血壓、視力模糊及複視等。有嗜睡、疲乏、頭昏及共濟失調(走路不穩)。超劑量可導致急性中毒,表現為動作失調、肌無力、言語不清、精神混亂、昏迷、反向減弱和呼吸抑制直至死亡等,也可引起精神錯亂、關節腫脹、血壓下降等。

17、有機溶劑和鼻吸劑

有機溶劑和鼻吸劑包括一系列揮發性很強的化合物,它們能像抑制劑一樣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作用。這些化合物或是在室溫時以氣體狀態存在,或者一暴露在空氣中就會很快蒸發。

有機溶劑會導致知覺受損、失去協調和判斷能力,壓抑呼吸和腦部受損。

較常用的有機溶劑有:油漆稀釋劑和去塗料劑、香蕉水、松節油、膠水、汽油、煤油和其他石油製品、打火機和清潔用液體以及各種氣溶膠劑。它們的有效成分包括甲苯、丙酮、苯、四氯化碳、氯仿、乙醚以及各種酒精和乙酸鹽。

世界毒品危害已成氾濫趨勢。而毒品危害加劇的原因之一在於毒品製造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合成毒品新品種的日益增多。目前國際社會和國家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法律及政策規制與打擊猖獗的毒品犯罪,司法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針對目前嚴峻的合成毒品發展蔓延形勢,仍然迫使人們重新審視我國對待毒品犯罪的相關對策。

毒品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或是經濟問題,還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與毒品的博弈,不能只靠公安部門的孤軍奮戰,還需要仰仗全社會的合力。中國的禁毒之路雖是雄關漫道,然而我們對此充滿信心。只要我們每一個人對此都有一份社會和歷史的責任感,相信我們終將能夠有效地遏制毒魔。神秘人在此呼籲廣大朋友,能夠為您和您的家人健康,生活幸福,遠離毒品,珍愛生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