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夏季濕氣重?來看看艾灸祛濕驚人的效果

夏季為何濕氣重

夏季天氣高溫悶熱, 空氣濕度大, 人們會感覺到非常悶熱。 中醫提示在這樣的環境下, 你的體內就會堆積濕氣, 如果濕氣太多, 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所以, 我們在夏季養生的時候, 要記得給身體祛濕。 該如何給身體祛濕呢?下文根據四季養生的特點, 介紹了一種艾灸方法, 據說它能給身體除濕。

聲明:圖片來源網路, 如有侵權, 敬請告知

中醫認為, 艾灸有開鬱、祛濕、補陽氣等作用, 特別適合養生。 經常艾灸相應的穴位, 可祛除體內濕邪, 更能起到預防各種疾病的作用。 中醫學認為, 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 濕邪就會成為致病因素, 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 濕邪通常分外濕和內濕, 無論哪種濕邪, 都會使人出現食欲不振、腹滿、腹脹等消化功能減退症狀, 同時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發困、不想飲水等一系列症狀。 艾灸以下五個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濕效果。

艾灸祛濕穴位

1、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 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 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 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 臍上4寸處。 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3、豐隆穴

小腿前外側, 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 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4、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 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 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每日艾灸15分鐘。

5、足三裡穴

外膝下3寸, 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有濕?

1、頭部沉重四肢乏, 濕性重濁, 其特點就是沉重, 失眠, 記憶力下降, 易怒, 煩燥。

2、當你的口中如果出現發黏舌苔膩的感覺時候, 感受濕邪, 其實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口中發黏了。

3、胸腹脹滿小便不暢, 濕為陰邪易滯留臟腑, 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 脾胃功能失常。 濕邪停于下焦, 則小便短少而不舒暢。

4、下肢浮腫便溏瀉, 常表現為下肢浮腫, 朝輕暮重, 大便不成形, 而且粘滯, 便完後感覺不爽。

5、腳縫癢, 起水泡甚至潰爛。

其他祛濕方法

祛濕辦法之一: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 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 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 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 從而達到扶正祛邪, 治癒疾病的目的。 而且拔罐相對操作方便, 很適合在家中自我養護身體, 祛除濕氣。

祛濕辦法之二:食療

清熱祛濕粥, 赤小豆30克, 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各20克, 燈芯花、川萆薢各10克, 赤茯苓15克。 將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淨水煎至2碗, 去渣取汁, 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溫熱服食。 適用於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 胃滯不適, 腹脹脘悶等症。 【注意事項】大便幹結者不宜用。

薏仁茶, 原料:薏米仁、赤小豆、淡竹葉、馬齒筧、芡實, 將一小包亦舒堂薏仁茶放置一杯開水中沖泡, 3-4分鐘即可飲用, 每天一杯, 簡單易操作, 淡雅飄香, 清熱祛濕, 是居家和辦公室的休閒祛濕首選。

祛濕辦法之三:運動祛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 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 但越是不愛運動, 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 久而久之, 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 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 促進身體器官運作, 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 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