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齊如山為何刻意忽略“中國話劇第一人”張彭春

[摘要]一般認為, 正因齊如山“培養和扶持”, 才成就了梅蘭芳, 號為“齊梅”。 康有為大弟子羅癭公曾說:“梅郎妙舞人爭羨, 苦心指授無人見。 ”甚至有人稱:“沒有齊如山, 就沒有梅蘭芳。 ”

“一切事情都是我籌備的。 ”1930年, 梅蘭芳訪美, 取得巨大成功, 在《梅蘭芳遊美記》中, “梅党中堅”齊如山先生這樣寫道。

一般認為, 正因齊如山“培養和扶持”, 才成就了梅蘭芳, 雙方合作20餘年, 號為“齊梅”。 康有為大弟子羅癭公曾說:“梅郎妙舞人爭羨, 苦心指授無人見。 ”甚至有人稱:“沒有齊如山, 就沒有梅蘭芳。 ”

然而, 訪美歸來後, 齊如山與梅蘭芳漸行漸遠。

1935年, 梅蘭芳訪蘇, 這是京劇走向世界的又一里程碑, 齊卻未同行。 在《齊如山回憶錄》中, 齊依然聲稱“都是我籌備的”, 自己“因他故未去”, 隻字未提此行擔綱總導演的張彭春, 在《梅蘭芳遊美記》中, 齊也很少提到張彭春。

張彭春是“南開之父”張伯苓的小弟, 中國話劇創作第一人和中國話劇導演第一人, 被著名劇作家曹禺尊為恩師, 曹禺曾說:“他(指張彭春)是第一個啟發我接近戲劇的人。 ”張彭春還是“新月詩派”命名人。 1948年, 張彭春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 參與起草了《世界人權宣言》。

由於種種原因, 後人對張彭春瞭解不多, 在齊如山的曲筆下, 一段史實幾乎被遮蔽。

他寫出了中國第一個話劇劇本

張彭春(有時寫為張蓬春)祖籍山東,

1892年生於天津, 是張久庵(教育家、戲劇家, 擅琵琶, 被稱為“琵琶張”)的次子, 兄長為著名教育家、創辦南開大學的張伯苓。

張彭春比張伯苓小16歲, 乳名“五九”, 因出生時張久庵已59歲。 張彭春繼承父親愛好較多, 年長後被尊稱為“九先生”。

1904年, 嚴修與張伯苓創建私立敬業中學堂(南開中學前身), 張彭春為第一屆學生。 1910年, 張彭春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學生”, 成績排名第10(平均67分), 高於胡適(第55名)。 張彭春與胡適、竺可楨、趙元任等71人同期赴美, 1915年, 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後回國, 在南開大學工作3年, 再度赴美, 拜在杜威名下, 1923年獲得博士學位。

張彭春學的是哲學與教育學, 卻喜歡戲劇, 留學時常去百老匯觀劇。 一些版本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稱胡適1919年發表的《終身大事》是中國第一部話劇作品,

其實胡適在1915年2月日記中寫道:“仲述(張彭春字仲述)喜劇曲文字, 已著短劇數篇。 近複著一劇, 名曰:The Lntrnder(《外侮》), 影射時事, 結構甚精, 而用心亦可取, 不可謂非佳作。 吾讀劇甚多, 而未嘗敢自為之, 遂令仲述先我為之。 ”

《外侮》用英語寫成, 講述了富家唐氏三子腐化, 幾被外人奪去家產, 幸被排擠到農場勞動的四子歸來, 才化解危機。 該劇影射《21條》事。 1955年, 胡適重讀該劇, 仍萬分感慨:“發現它有如情節劇式的警世寓言, 每個人物都是一個樣板。 ”

1915年, 張彭春又用英語完成《灰色人》, 並公開發表。

他是中國第一位話劇導演

第一次留學回來後, 張彭春任南開大學新劇團副團長, 1916年, 他將自己創作的《醒》搬上舞臺, 周恩來在劇中擔任角色,

但被嚴修、張伯苓批為“稍失之枯寂, 似於今日社會心理不合”, 未能參加校慶公演。

1918年10月, 張彭春導演了自己創作的《新村正》, 刻畫了一個壞事幹盡的惡霸反而當上村正, 愚昧的村民們還給他送上“萬民傘”。 劇作家宋春舫稱該劇“把吾國數千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兩句迷信話打破了”, 胡適認為該劇標誌著從文明戲過渡到話劇。

文明戲類似今天的小品, 初期有京劇唱腔, 對話用京白, 後漸漸放棄唱腔, 以口語對話, 但仍取“明星制”, 即靠個別演員即興表演招徠觀眾, 導演被認為是“多餘的”。

張彭春則取西方話劇的“導演制”, 他說:“我們劇團裡面沒有‘明星’, 各個演員都是主角。 ”

“導演制”規範嚴格, 南開學生、後被稱為“電影皇帝”的金焰曾說:“彭春老師排戲嚴格極了……一進排演場,

他什麼都預先規定好了。 無論是臺詞或是臺步, 甚至於臺詞的輕重音。 這和我後來到上海參加田漢領導的南國社拍戲時可以即興表演, 演出時甚至也還允許自由發揮, 完全是兩回事。 當時我想, 看來張彭春是另有所師的。 ”

張彭春因此被認為是中國話劇導演第一人, 陳省身先生曾說:天津值得驕傲的, 在戲劇的萌芽時代, 產生了彭春先生和弘一大師李叔同。

徐志摩說只有一個人在行

1923年9月, 張彭春出任清華教務長, 因喜歡泰戈爾《新月集》, 給自己二女兒起名“新月”。 徐志摩成立文學社後, 遲遲定不下社名, 張彭春以“新月”二字相贈, 新月派即由此來。

1924年4月, 泰戈爾訪華, 恰逢64歲生日, 新月社排演了泰翁詩劇《齊德拉》,徐志摩、林徽因出演,梁思成任舞美,導演便是張彭春,徐志摩說:“我們幾個朋友只是一般的空熱心,真在行人可說是絕無僅有——只有張仲述一個。”

1925年,15歲的曹禺加入南開新劇。1926年,張彭春辭去清華教職,回到南開,排練《國民公敵》時,見曹禺身材矮小,便拉去充任女角。曹後來回憶說:“當時的風氣,男女不能同台。我在中學時多半扮演女角色。”

沒想到,天津軍閥褚立璞誤認為《國民公敵》劇名有“政治宣傳作用”,下令禁演。1928年,為紀念易蔔生誕辰百年,此劇改名為《剛愎的醫生》,得以面世。“連演兩天,每次皆為滿座”。

1929年,張彭春又讓曹禺在高爾斯華綏的《爭強》中演董事長,並參與劇本改編,這對曹禺後來創作《雷雨》產生影響。《爭強》的主題是工人罷工,曹禺將結尾改為資本家與工人握手言和,因張伯苓在美國曾遇煤礦工人罷工,家家沒煤燒,他對學生們說:罷工太可怕了。

1929年12月,張彭春赴美講學,臨行前,將一套英文版《易蔔生全集》送給了曹禺,曹禺老同學、學者楊善荃先生說:“是張彭春把曹禺培養出來的。”

齊如山的妙招沒啥用

齊如山稱梅蘭芳訪美是他多年籌畫的結果,妙招有二:

其一,廣交各國朋友,幾年間梅家接待外賓80多次,招待人數達六七千人,“所以他們回國後,都常來信聯絡感情,對梅君赴美,尤其熱心”。

其二,齊如山雇2名美國通訊員,“每月酬以微資,讓他們時常與美國各報館通信,在每封信裡,更附上梅君一兩張相片,這種宣傳法也頗生效力”。梅蘭芳照片洗印費即達四五千元,刊發過梅蘭芳消息的美國雜誌約有30餘種。

但從實際看,齊如山妙招的作用不大。

據孟治博士所著《六十年之追求》稱,當時美國人對京劇並不認可,“他們認為花錢欣賞如此喧囂的打擊樂和刺耳的假嗓音,真是有點莫名其妙”。《紐約時報》亦曾評論:“梅氏扮成個女人,但全身只有臉和兩隻手露在外面,對於在海灘上看十二萬隻大腿才過癮的紐約人,能對這位姓梅的有口味嗎?”

邀請梅蘭芳赴美的是華美協進社。1919年杜威訪華時,頗受中國大學生追捧,杜威驚歎:中國學生英文程度很高,美國學生漢語程度太差。便與胡適、張伯苓、梅貽琦、孟祿於1926年共同發起華美協進社。邀梅蘭芳訪美,因張彭春認為,美國人喜歡的歌舞劇,與中國京劇有相通處。

原計劃安排在1930年9月至1931年5月之間,因此前百老匯劇場已被預訂一空,但梅家堅持在2月,華美協進社反復去信解釋,梅蘭芳在美國影響力尚不到可以挑選劇場和檔期的程度,但為梅算命的人認為,馬年正月大吉。最後,“梅党”錢袋子、銀行家馮耿光表示全程資助,不計票房,梅蘭芳始成行。

梅蘭芳總向著張彭春

梅蘭芳到美國後,恰好張彭春在美講學,第一場半官方演出,梅表演了《千金一笑》,結束後,張彭春去後臺探望,梅問:“今天的戲,美國人看得懂嗎?”張說:“不懂。因為外國沒有端陽節,晴雯為什麼要撕扇子,他們更弄不清楚。”

梅蘭芳大吃一驚,握住張彭春的手說:“請您幫忙重新組織安排一下。如果我失敗了,中國文藝界也沒有光彩。”張彭春說他是南開大學派到美國來講學的,無法陪梅巡迴演出,梅蘭芳馬上托馮耿光找張伯苓,替張彭春請假。

張彭春根據美國觀眾的特點,將演出時間壓縮為2個小時左右,重新組織了劇碼,演出前,張彭春正裝登臺,先用英語為觀眾講述一番劇情,並說:“中國京劇是古典戲劇的精華,只有最聰明而有修養者才能欣賞。愚蠢者則聽不懂,他們是難以久坐的。”以防有人中途退場。

在巡演過程中,張彭春為梅蘭芳大量介紹西方戲劇,拓展了梅的視野。齊如山與張彭春常發生爭論,但梅蘭芳總是採納張彭春的意見。

與其他“梅党”成員不同,齊如山沒正式工作,常年不離梅蘭芳左右,難免誇大自己的作用。梅蘭芳在《舞臺生活四十年》裡一直強調自己的新戲是“集體合作的熱心朋友”編創的,齊如山只是“經常擔任起草打提綱”的工作。

齊如山的最大貢獻,在於讓梅蘭芳認識到文化修養的重要性,可與張彭春相比,齊的文化修養又明顯不足,漸被梅蘭芳疏遠,所以齊如山在文章中刻意少提張彭春。

一生興趣在現代化

1935年,梅蘭芳訪蘇,邀張彭春助力,此時他與齊如山已成陌路。

當時蘇聯剛“肅反”完,對外界反應極端敏感,故密集安排參觀訪問,希望梅蘭芳等人能“充分瞭解”其建設成就,多說好話。由於梅蘭芳不懂外語,所以相關人員特別注意張彭春說過的話,在檔案中,記錄了整整3頁,據學者陳世雄先生披露,主要有5點,即:第一,認為蘇聯是“沒文化的國家,缺少優秀的行政人員”;第二,批評“觀眾的衣著並不很好”;第三,批評“招待會官方色彩太重”;第四,抱怨“酒店對外國人的服務收費太高”;第五,批評“在每一門科學中都‘貫徹’辯證唯物主義,而且所有的學者都是這樣”。不過,記錄者又做了補充,稱張彭春後來在巡演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1948年,張彭春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參與起草了《世界人權宣言》,成功地調解爭端,將儒家的觀念也置於人權的框架中,人權委員會主席愛琳娜·羅斯福(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夫人)說:“張彭春給我們大家都帶來了極大的歡樂,因為他具有幽默感,從哲學的角度考慮問題 ,幾乎在任何場合他都能夠引述機智的中國諺語來應對。”

新中國成立後,張彭春仍在國民黨中任要職,梅蘭芳在著述中也只好不提張彭春。

1957年7月19日,因心臟病發作,張彭春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終年65歲。

張彭春曾說:“個人三十多年來,有時致力於教育,有時從事外交,有時也研究戲劇,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所務太廣。其實一切活動,都有一個中心興趣,這就是現代化。”

新月社排演了泰翁詩劇《齊德拉》,徐志摩、林徽因出演,梁思成任舞美,導演便是張彭春,徐志摩說:“我們幾個朋友只是一般的空熱心,真在行人可說是絕無僅有——只有張仲述一個。”

1925年,15歲的曹禺加入南開新劇。1926年,張彭春辭去清華教職,回到南開,排練《國民公敵》時,見曹禺身材矮小,便拉去充任女角。曹後來回憶說:“當時的風氣,男女不能同台。我在中學時多半扮演女角色。”

沒想到,天津軍閥褚立璞誤認為《國民公敵》劇名有“政治宣傳作用”,下令禁演。1928年,為紀念易蔔生誕辰百年,此劇改名為《剛愎的醫生》,得以面世。“連演兩天,每次皆為滿座”。

1929年,張彭春又讓曹禺在高爾斯華綏的《爭強》中演董事長,並參與劇本改編,這對曹禺後來創作《雷雨》產生影響。《爭強》的主題是工人罷工,曹禺將結尾改為資本家與工人握手言和,因張伯苓在美國曾遇煤礦工人罷工,家家沒煤燒,他對學生們說:罷工太可怕了。

1929年12月,張彭春赴美講學,臨行前,將一套英文版《易蔔生全集》送給了曹禺,曹禺老同學、學者楊善荃先生說:“是張彭春把曹禺培養出來的。”

齊如山的妙招沒啥用

齊如山稱梅蘭芳訪美是他多年籌畫的結果,妙招有二:

其一,廣交各國朋友,幾年間梅家接待外賓80多次,招待人數達六七千人,“所以他們回國後,都常來信聯絡感情,對梅君赴美,尤其熱心”。

其二,齊如山雇2名美國通訊員,“每月酬以微資,讓他們時常與美國各報館通信,在每封信裡,更附上梅君一兩張相片,這種宣傳法也頗生效力”。梅蘭芳照片洗印費即達四五千元,刊發過梅蘭芳消息的美國雜誌約有30餘種。

但從實際看,齊如山妙招的作用不大。

據孟治博士所著《六十年之追求》稱,當時美國人對京劇並不認可,“他們認為花錢欣賞如此喧囂的打擊樂和刺耳的假嗓音,真是有點莫名其妙”。《紐約時報》亦曾評論:“梅氏扮成個女人,但全身只有臉和兩隻手露在外面,對於在海灘上看十二萬隻大腿才過癮的紐約人,能對這位姓梅的有口味嗎?”

邀請梅蘭芳赴美的是華美協進社。1919年杜威訪華時,頗受中國大學生追捧,杜威驚歎:中國學生英文程度很高,美國學生漢語程度太差。便與胡適、張伯苓、梅貽琦、孟祿於1926年共同發起華美協進社。邀梅蘭芳訪美,因張彭春認為,美國人喜歡的歌舞劇,與中國京劇有相通處。

原計劃安排在1930年9月至1931年5月之間,因此前百老匯劇場已被預訂一空,但梅家堅持在2月,華美協進社反復去信解釋,梅蘭芳在美國影響力尚不到可以挑選劇場和檔期的程度,但為梅算命的人認為,馬年正月大吉。最後,“梅党”錢袋子、銀行家馮耿光表示全程資助,不計票房,梅蘭芳始成行。

梅蘭芳總向著張彭春

梅蘭芳到美國後,恰好張彭春在美講學,第一場半官方演出,梅表演了《千金一笑》,結束後,張彭春去後臺探望,梅問:“今天的戲,美國人看得懂嗎?”張說:“不懂。因為外國沒有端陽節,晴雯為什麼要撕扇子,他們更弄不清楚。”

梅蘭芳大吃一驚,握住張彭春的手說:“請您幫忙重新組織安排一下。如果我失敗了,中國文藝界也沒有光彩。”張彭春說他是南開大學派到美國來講學的,無法陪梅巡迴演出,梅蘭芳馬上托馮耿光找張伯苓,替張彭春請假。

張彭春根據美國觀眾的特點,將演出時間壓縮為2個小時左右,重新組織了劇碼,演出前,張彭春正裝登臺,先用英語為觀眾講述一番劇情,並說:“中國京劇是古典戲劇的精華,只有最聰明而有修養者才能欣賞。愚蠢者則聽不懂,他們是難以久坐的。”以防有人中途退場。

在巡演過程中,張彭春為梅蘭芳大量介紹西方戲劇,拓展了梅的視野。齊如山與張彭春常發生爭論,但梅蘭芳總是採納張彭春的意見。

與其他“梅党”成員不同,齊如山沒正式工作,常年不離梅蘭芳左右,難免誇大自己的作用。梅蘭芳在《舞臺生活四十年》裡一直強調自己的新戲是“集體合作的熱心朋友”編創的,齊如山只是“經常擔任起草打提綱”的工作。

齊如山的最大貢獻,在於讓梅蘭芳認識到文化修養的重要性,可與張彭春相比,齊的文化修養又明顯不足,漸被梅蘭芳疏遠,所以齊如山在文章中刻意少提張彭春。

一生興趣在現代化

1935年,梅蘭芳訪蘇,邀張彭春助力,此時他與齊如山已成陌路。

當時蘇聯剛“肅反”完,對外界反應極端敏感,故密集安排參觀訪問,希望梅蘭芳等人能“充分瞭解”其建設成就,多說好話。由於梅蘭芳不懂外語,所以相關人員特別注意張彭春說過的話,在檔案中,記錄了整整3頁,據學者陳世雄先生披露,主要有5點,即:第一,認為蘇聯是“沒文化的國家,缺少優秀的行政人員”;第二,批評“觀眾的衣著並不很好”;第三,批評“招待會官方色彩太重”;第四,抱怨“酒店對外國人的服務收費太高”;第五,批評“在每一門科學中都‘貫徹’辯證唯物主義,而且所有的學者都是這樣”。不過,記錄者又做了補充,稱張彭春後來在巡演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1948年,張彭春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參與起草了《世界人權宣言》,成功地調解爭端,將儒家的觀念也置於人權的框架中,人權委員會主席愛琳娜·羅斯福(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夫人)說:“張彭春給我們大家都帶來了極大的歡樂,因為他具有幽默感,從哲學的角度考慮問題 ,幾乎在任何場合他都能夠引述機智的中國諺語來應對。”

新中國成立後,張彭春仍在國民黨中任要職,梅蘭芳在著述中也只好不提張彭春。

1957年7月19日,因心臟病發作,張彭春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終年65歲。

張彭春曾說:“個人三十多年來,有時致力於教育,有時從事外交,有時也研究戲劇,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所務太廣。其實一切活動,都有一個中心興趣,這就是現代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