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把宮中的美人都嫁出去 漢文帝算得上好皇帝!

宋仁宗趙禎喜歡用導引之術(肢體運動與呼吸吐納相配合的一種健身治病的方法)來整理頭髮, 有一位大宮女特別擅長, 人稱之為梳頭夫人。 有一次, 趙禎退朝了, 讓梳頭夫人給他梳頭, 妃嬪也在旁邊;有人看到趙禎的袖子裡有一份章疏, 大家就笑著搶過來看。 有位妃嬪把奏疏讀了出來, 原來是禦史台的官員請求把宮中的宮女外放出去。 大家一時間安靜下來, 不知道該說什麼。 只有梳頭夫人歎息說:“現在京師的有錢人還要多娶妻妾呢, 哪裡有天子的妃嬪侍女外臣還敢說話的?官家(皇帝)不如把說這話的人趕出去,

就清淨了。 ”趙禎不說話。 吃了飯以後, 他到後宮, 命內侍拿出宮人的籍冊, 他自己挑選了一些人放出宮去。 梳頭夫人因為侍候的時間長, 第一個就被外放, 他也沒有干預。 有人問參知政事吳奎說:“皇帝和漢文帝比怎麼樣?”吳奎說:“從這件事來看, 他比文帝強多了!”

網路配圖

雖是小說家言, 但這個故事和仁宗的個性十分相符, 應是真事。 宋仁宗是比較適合與漢文帝相提並論的皇帝:都是守成之主, 行事仁厚慈愛, 從善如流, 其後宮亦管束得較嚴, 不甚滋事。 《宋史》和《漢書》為這二人的蓋棺定論, 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他們為節儉不建新的露臺御苑, 行事何其相事。 《宋史·仁宗本紀》說得好:“為人君, 止於仁。 ”你再建功立業、好大喜功,

樹了多少政績工程, 擴了多少疆域, 都抵不上一個“仁”字。

然, 這個吳奎提到宋仁宗比漢文帝強, 並不是空口無憑的阿諛, 因為漢文帝劉恒曾經做過一件類似的事, 博得讚美一片。 《漢書·文帝紀》:(文帝十二年)二月, 出孝惠皇帝後宮美人, 令得嫁。

我們來看看, 惠帝崩之後, 為高後元年;高後執政八年, 崩, 一番周折之後, 文帝登基。 就是說, 此時離惠帝崩至少二十年了。 惠帝執政時十七, 已成年, 後又在位了七年多。 如果按惠帝崩時這些宮女二十歲來算(多數應該還不止), 宮女出宮時至少也接近四十歲了。 在那個四十歲女性多已當上祖母的年代裡, 這種善意, 來得太遲了。

不過, 漢文帝至少開了一個好的先例。 此前, 秦始皇把大量的宮女殉葬,

呂後又把高祖“諸幸姬”“皆幽之不得出宮”。 在他之後, 才打開了宮女出宮的門。 對於那些長年不得見君王的女奴來說, 也算是人道了。

網路配圖

漢文帝還留下遺詔, 曰:“歸夫人以下至少使”。 如果不知道這是什麼概念, 可以看一下《漢書·外戚傳》:“漢興, 因秦之稱號, ……嫡稱皇后, 妾皆稱夫人。 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 ”就是說, 除了皇后以外, 一直到少使這一級別的姬妾, 都遣“歸”。 歸, 不僅有歸家之意, 更有“出嫁”之意。 想必, 這裡的“歸”, 應有既可讓其歸家, 又有任其出嫁之意。 歷史沒有記載, 不知沒有子嗣的寵妃慎夫人, 是否也在遣歸之列?漢時不重貞節, 饒是如此, 漢文帝之舉也令人嘖嘖稱歎。 比之曹操的賣履分香的趣味,

又強過許多。

之後, 遣宮女、至姬妾出宮、任其改嫁, 便是家常便飯了。 景帝崩時, “出宮人歸其家, 複終身。 ”武帝時, 衛子夫再度得寵倖, 也是在放出不用的宮人之時。 成帝時, “出杜陵(宣帝陵)未嘗禦者, 歸家”。 哀帝時, 又有“掖庭宮人年三十以下, 出嫁之。 官奴婢五十以上, 免為庶人。 ”平帝崩, “其出媵妾, 皆歸家得嫁, 如孝文故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