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智能手機創新已終結 | 投資人說

編者按:A16Z合夥人Benidict Evans擅長用資料分析趨勢, 以歷史解讀未來。 就終端設備而言, 他喜歡用S曲線來解讀技術的演進走向。 在iPhone誕生之後進入第10個年頭之際, 他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了移動2.0時代, 而智慧手機的創新已經走向終結了。 至於新的崛起者, 他認為更有可能是AR而不是語音。

今年秋天, 蘋果將會發佈新的iPhone設計, 蘋果一直保留6的設計而延緩新設計的週期變成3年而不是2年這一事實說明, 蘋果有了能吸引眼球的東西。 然而, 這仍然“只是”又一部iPhone手機罷了。 與此同時, 我們發現的一些跡象表明, 蘋果正在攻關AR眼鏡(晚一點推出)而且肯定也在做住一個汽車項目——但這兩個無論如何都不大可能在1或2年內面向大眾市場推出(汽車需要的時間也許更久)。

所以, 預計我們還會看到一大堆“蘋果的創新已死!”的文章。

我覺得Android的情況也跟iOS遙相呼應:新的“O”版開發者版本做了很多好的工作而且有很多很有價值的東西, 但沒有一個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有人會再次大喊“創新已死!”

不過說真的, 這反映出來的是我們現在處在產品週期的什麼階段。 任何類型的新技術往往都要遵循S曲線——開始時隨著基本概念還在成型當中, 改進和創新似乎比較緩慢, 緊接著就是一個變化非常快速、出現創新和功能擴張的時期, 然後, 隨著市場走向成熟以及“空白區”的填補,

可察覺到的改進往往就會放緩。 汽車或者飛機領域你都可以看到這種現象——20世紀中葉的時候改變要比21世紀的前10年要明顯得多。 而且現在你可以在PC身上看到這一點, 或者智慧手機也越來越是這樣。 PC曲線完全變平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 而智慧手機現在也開始變平了。 攝像頭、GPU(在VR的驅動下)還會不斷改進, 但是戰爭已經結束了。

這意味著那個問題變了。 我們不問“這會不會有效?”或者“誰將獲勝?”了——獲勝的是蘋果和Google(當然, Google的勝利是在中國以外的地方), 而且它們的勝利是壓倒性的, 就像微軟在1995年的樣子。 相反, 我們要問的是當智慧手機用戶從現在的25億人發展到幾年後的50億人時, 我們能做什麼?

可能這裡有個悖論:iPhone和Android的創新放緩未必就是劣勢(“蘋果在劫難逃!”“Android遠遠落後!”)而是優勢:它反映出的是我們處在這兩個都穩如泰山的階段。

事實上, 幾乎所有的空白區都已經被填滿了——大問題已經被解決了——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已經離開了S曲線中新想法或者執行可以顛覆既有者的那一部分。 也是, 它們太過功能豐富了, 在單元和生態體系的力量太強大了。

當然這只有在下一條S曲線出現並且重置了分數之後才成立, 就像iPhone對微軟和諾基亞所做的事情那樣。 今年的趨勢據說新的S曲線是語音(我對此表示懷疑)或者從廣義來說是AI(是的, 但我不確定這會改變手機的現狀)。 AI當然是技術產業新的S曲線, 但就你將來會隨身攜帶的設備而言, 我越來越認為增強現實會是下一場平臺轉變。

你不用對著某個東西揮舞手機, 而是戴著眼鏡就能把東西安放到周圍的世界裡, 就這一點意義而言, AR可能會成為新的統一介面, 就像多點觸摸取代視窗/滑鼠/鍵盤模式那樣替代多點觸摸。

這不會突然就發生。 多點觸摸實際上有過3次啟動:2006年Jeff Han的演示, 2007年iPhone的推出, 然後是2010年左右在Android的加速下手機銷量出現暴漲。 新的S曲線也一樣會以平緩的曲線開始——剛開始的時候。

這類創新有趣的地方在於, 當你處在曲線的終點時, 開始階段的東西看起來會很無聊。 當時我還沒有這種感覺。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看iPhone在2007年的那支廣告視頻, 給人的感覺幾乎是令人困惑的——當然了, 這有什麼特別呢?所有手機都是這樣的!但是當時不是這樣的。

許多人甚至宣稱這個演示視頻是假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