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歐洲洞獅,冰河世紀末最後的霸主

洞獅起源于一種早更新世生活在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化石獅。 到了距今50萬年前, 化石獅已廣布於非洲大陸的東部和南部, 有化石記錄顯示, 其中一些成員開始“走出非洲”並獨立演化。 進入亞洲東北部的成員演化成了楊氏虎, 而進入歐洲的化石獅適應了山地和相對寒冷的氣候以及獵物的構成, 體形進一步增大, 進化成了新的亞種——洞獅。

洞獅四肢粗壯, 全長可達3米, 體重250千克, 比一般老虎還高大, 更是遠遠勝於任何一種獅子, 在遠古時期, 肩高可達1.2米左右, 頭骨大約45釐米, 大於現代所有的獅子。

一般認為, 由於身軀龐大、獵物數量又少, 洞獅可能不會結成非洲獅那樣十幾二十只的大群, 而可能結小群、成對甚至單獨生活。 雄洞獅作為第二性征的鬃毛不發達, 可能正與社會行為不如非洲獅頻繁有關。 它們的主要獵物可能是馬、駱駝、猛獁幼崽和各類野牛。

在距今30萬到10萬年期間, 洞獅的足跡遍佈亞歐大陸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區。 不過很明顯, 它們不太適應密集的森林或較深的雪原。 洞獅化石在歐洲最西分佈達英倫三島, 最東到西伯利亞的 Alazeya河流域。

洞獅據記載絕滅於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的消失, 其原因一來是和人類爭奪洞穴作為居巢被大量獵殺, 二來是它作為主要食物的大型歐洲野馬滅絕, 失去食物的洞獅因此隨之滅絕。

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層中發現了兩隻保存完好的、距今已有12000年歷史的洞獅幼崽遺體。 這兩隻洞獅幼崽保存得非常完好。 2016年3月有科學家宣稱, 他們正試圖克隆這種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

洞獅幼崽遺體

科學家稱,

這兩隻“完美保存”的掠食者——分別被稱為“烏楊”(Uyan)和“迪娜”(Dina)——是“非常激動人心的發現”。 飽受爭議的韓國生物學家兼克隆專家黃禹錫前往亞庫次克, 與當地科學家商討從一隻洞獅幼崽身上帶走部分皮膚和肌肉組織。 其中一隻洞獅幼崽遺體保存在俄羅斯的一個凍庫中, 無限期地等待更先進克隆技術的出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