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援藏”到“興藏”:科協力量助力興邊富民

車出拉薩, 視野盡收, 連綿的群山如同無限延伸的畫框。 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下, 記者隨中央主流媒體採訪團進入西藏, 走訪林芝、拉薩、日喀則三地, 尋找高原上的科技工作者, 探求這片土地的科技之光。

紮根高原:撲進青稞地, 就是一輩子

“我只想用學到的知識為西藏的發展出點力, 這是送給家鄉的最好禮物。 ”談起對西藏醫療事業的貢獻, 格桑羅布, 這位土生土長的高原漢子溫情地說。 他的眼神穿過鏡片投射到牆上, 研究所的獎狀密密麻麻掛了滿牆。

格桑羅布, 是新中國首位藏族臨床醫學博士。

17歲時, 他作為日喀則高考狀元赴上海醫科大學求學。 現在, 49歲的他是全國政協委員, 在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副院長的崗位上繼續從事科研和臨床診斷工作。

▲ 新中國首位藏族臨床醫學博士格桑羅布

作為國家衛生計生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格桑羅布帶領團隊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 2013年, 西藏自治區高原醫學重點實驗室“人類適應高原轉化醫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建成, 成為海內外高原醫學領域第一家轉化醫學研究中心。 2016年, “西藏地區主要慢性高原病的綜合防治研究”順利通過科技部驗收, 成為區內首次承擔醫療科研領域的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項目。

截至目前, 格桑羅布已完成800多例心臟手術, 結束了西藏高原心血管介入空白的歷史。 “只要我們科研工作者一起努力, 一定會促進高原人民健康事業協調發展。 ”格桑羅布說。

提到為何有這麼多科技工作者紮根西藏, 中國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多吉告訴記者, 這裡的科技工作者“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 西藏是許多學科研究的天堂,

青藏高原的研究素材多, 空白領域多, 只要出成果幾乎都是世界級的, 所以留在這一定大有可為。

另一位奮戰在科研一線的“土專家”尼瑪紮西也向記者分享了他的經歷。 他身材瘦小、皮膚黝黑, 語速加快時小鬍子還會隨之上下擺動。 乍一看, 很難將其與海歸科學家的身份聯繫起來。

▲ 尼瑪紮西(左一)在講解青稞品種

他就是現任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西藏青稞科技重大專項、西藏農作物育種首席科學家。

“農民的兒子, 最知農民的苦。 ”回溯四十年, 遠赴異鄉換糧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1984年, 大學畢業歸來的他一頭紮進田間, 開始了一輩子的青稞研究事業。 “天天撲在青稞地裡, 哪能不成‘土專家’呢?”尼瑪紮西笑道。

目前, 由他主導選育的“藏青2000”已推廣種植逾百萬畝, 占全區青稞種植50%以上, 畝產達350公斤, 平均每畝增產25公斤, 創西藏青稞大面積推廣新高。

▲ 西藏青稞

尼瑪紮西有著農牧民般的堅毅和俐落。 令他更加欣喜的是, 省部共建的青稞和犛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6年正式掛牌。 今年, 實驗室將實施各類專案186項, 總經費達4.18億元。

“在我的背後有團隊, 團隊後面有科協、有國家的支持和幫助, 我們才能專心用科技為藏區人民造福。 ”尼瑪紮西說。

科協助力:從實驗室到農牧場, 靠科技來扶貧

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是為藏區科技工作者提供支持和幫助的重要力量之一。

5月30日,西藏大學圖書館人才濟濟。20位第二屆西藏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受到了表彰。他們的專業有氣象、農牧科技、醫藥學等等,領域各異,但研究成果的高原特色卻是共通的。

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表彰逐漸進入正軌,成為區科協的品牌活動之一。三年一次的表彰,由全區各地市、學會、高校科協、企業科協分別推薦,再由評審委員會評審選出。

“西藏具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其科研具有全球性意義。表彰優秀科技人才,就是在激勵科技工作者,推動高原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自治區科協主席李秀珍說。

在尊重人才、尊重科技的氛圍中,格桑羅布曾擔憂的科技人才匱乏問題,也日趨向好。在他看來,西藏已初步打下醫療科研基礎,培養了一批較為專業的人才。“接下來就請國家給我們信任。拿專案,得成果,再拿更難的專案,會強者更強。”格桑羅布感慨道。

科研成果有了突破,還要能為人民群眾帶來切實的利益。

3月底,山南市瓊結縣加麻鄉金珠村的村民們聚集到一起。原來是區科協帶領的“雪域科普大講堂”農牧區技能培訓要開始了。棱子芹如何種植?病蟲害如何防治?藏香豬如何配種?村民在現場都得到了手把手的指導。

“農牧民是我們科研工作者的老師。”提起群眾,來自日喀則的農技師邊巴次旦加快了語速,“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貢獻大小,不是看發了多少論文,而是看有多少成果被農牧民接受,成為多少人脫貧致富的幫手。”

加強科普引導,助力精准扶貧,把實驗室的科技之種灑滿農牧民的希望之土,是自治區科協工作的重中之重。

資料顯示,2016年全年,自治區“基層科普行動計畫”落實了獎補資金96萬元。其中,1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9個農村科普示範基地、3個科普示範社區、1個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和11名農村科普帶頭人都獲得了獎勵補貼。

目前,農牧民科技特派員已經覆蓋所有行政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給群眾指導。“十二五”期間,西藏建成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和33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40%。

按照《西藏自治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十三五”期間,自治區還將每年培訓新型職業農牧民2000人、農牧業實用人才200人、培訓資訊員3000名,在全區七地(市)邊境縣新增農牧區遠端教育示範網站21個,集中培訓農牧民5000人(次)以上,使2020年農村綜合資訊服務站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在自治區2017年地市科協工作座談會上,李秀珍特別強調,2017年是落實年,必須大力實施農牧民科學素質行動,用科技助力精准扶貧。

中央支持:對口援藏,讓科技增效

時光倒轉到1994年,黨中央對西藏工作做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重要戰略決策。二十多年來,有6000多名幹部人才先後入藏,約9000個具體專案落地實施。

在援藏工作進入新階段時,由中國科協、中央統戰部組織實施的“援藏科技增效工程”于2014年適時出臺,對援藏項目的科技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他省市相比,自治區科技水準依舊存在差距。格桑羅布打了個比方,如果說很多其他省份的朋友已經是頂級醫療專家了,那我們自治區其實還處於“小米加步槍”的狀態。

中國科協利用自身優勢,積極組織動員全國科協系統和科技工作者參與到援藏工作中來,順利推動了西藏的科學發展和全區科學系統的提升。

林芝市就享受到了科協援藏工作的好處。自從與廣東省結成對子,廣東省科協專家來到這裡,開辦現代農產品行銷、茶葉種植及生產技術、蘭花種植技術等多種多樣的培訓班,已屢見不鮮。

4月,廣東省科協党辦主任吳中華赴藏對接時,雙方再次達成一致意見,建立中學科技館和兩個科普示範基地,並將舉辦林芝市科技工作者培訓班和靈芝菌種植培訓班,投入資金130萬元。

截至2016年,全國科協系統已累積投入援藏資金8300萬元,實施援藏項目近70個,其中省級專案11個,落實資金約6600萬元。由中國科協機關部門及直屬單位對口西藏自治區科協、17個省市科協對口7個地市科協,建立起了對口援藏工作的長效機制。

科協持續深入的科普活動,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把科學的種子播撒進藏區,在科技助力下,一個充滿活力的新西藏正在崛起。正如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所言,科技援藏正向科技興藏邁進。這列“科技列車”正在世界屋脊上飛速疾馳。(文中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

靠科技來扶貧

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是為藏區科技工作者提供支持和幫助的重要力量之一。

5月30日,西藏大學圖書館人才濟濟。20位第二屆西藏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受到了表彰。他們的專業有氣象、農牧科技、醫藥學等等,領域各異,但研究成果的高原特色卻是共通的。

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表彰逐漸進入正軌,成為區科協的品牌活動之一。三年一次的表彰,由全區各地市、學會、高校科協、企業科協分別推薦,再由評審委員會評審選出。

“西藏具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其科研具有全球性意義。表彰優秀科技人才,就是在激勵科技工作者,推動高原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自治區科協主席李秀珍說。

在尊重人才、尊重科技的氛圍中,格桑羅布曾擔憂的科技人才匱乏問題,也日趨向好。在他看來,西藏已初步打下醫療科研基礎,培養了一批較為專業的人才。“接下來就請國家給我們信任。拿專案,得成果,再拿更難的專案,會強者更強。”格桑羅布感慨道。

科研成果有了突破,還要能為人民群眾帶來切實的利益。

3月底,山南市瓊結縣加麻鄉金珠村的村民們聚集到一起。原來是區科協帶領的“雪域科普大講堂”農牧區技能培訓要開始了。棱子芹如何種植?病蟲害如何防治?藏香豬如何配種?村民在現場都得到了手把手的指導。

“農牧民是我們科研工作者的老師。”提起群眾,來自日喀則的農技師邊巴次旦加快了語速,“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貢獻大小,不是看發了多少論文,而是看有多少成果被農牧民接受,成為多少人脫貧致富的幫手。”

加強科普引導,助力精准扶貧,把實驗室的科技之種灑滿農牧民的希望之土,是自治區科協工作的重中之重。

資料顯示,2016年全年,自治區“基層科普行動計畫”落實了獎補資金96萬元。其中,1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9個農村科普示範基地、3個科普示範社區、1個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和11名農村科普帶頭人都獲得了獎勵補貼。

目前,農牧民科技特派員已經覆蓋所有行政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給群眾指導。“十二五”期間,西藏建成2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和33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40%。

按照《西藏自治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十三五”期間,自治區還將每年培訓新型職業農牧民2000人、農牧業實用人才200人、培訓資訊員3000名,在全區七地(市)邊境縣新增農牧區遠端教育示範網站21個,集中培訓農牧民5000人(次)以上,使2020年農村綜合資訊服務站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在自治區2017年地市科協工作座談會上,李秀珍特別強調,2017年是落實年,必須大力實施農牧民科學素質行動,用科技助力精准扶貧。

中央支持:對口援藏,讓科技增效

時光倒轉到1994年,黨中央對西藏工作做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重要戰略決策。二十多年來,有6000多名幹部人才先後入藏,約9000個具體專案落地實施。

在援藏工作進入新階段時,由中國科協、中央統戰部組織實施的“援藏科技增效工程”于2014年適時出臺,對援藏項目的科技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他省市相比,自治區科技水準依舊存在差距。格桑羅布打了個比方,如果說很多其他省份的朋友已經是頂級醫療專家了,那我們自治區其實還處於“小米加步槍”的狀態。

中國科協利用自身優勢,積極組織動員全國科協系統和科技工作者參與到援藏工作中來,順利推動了西藏的科學發展和全區科學系統的提升。

林芝市就享受到了科協援藏工作的好處。自從與廣東省結成對子,廣東省科協專家來到這裡,開辦現代農產品行銷、茶葉種植及生產技術、蘭花種植技術等多種多樣的培訓班,已屢見不鮮。

4月,廣東省科協党辦主任吳中華赴藏對接時,雙方再次達成一致意見,建立中學科技館和兩個科普示範基地,並將舉辦林芝市科技工作者培訓班和靈芝菌種植培訓班,投入資金130萬元。

截至2016年,全國科協系統已累積投入援藏資金8300萬元,實施援藏項目近70個,其中省級專案11個,落實資金約6600萬元。由中國科協機關部門及直屬單位對口西藏自治區科協、17個省市科協對口7個地市科協,建立起了對口援藏工作的長效機制。

科協持續深入的科普活動,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把科學的種子播撒進藏區,在科技助力下,一個充滿活力的新西藏正在崛起。正如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所言,科技援藏正向科技興藏邁進。這列“科技列車”正在世界屋脊上飛速疾馳。(文中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