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未來的天氣咋預報

我省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年均增加降水30億立方米, 平均相對增雨率12%—20%。 今年1月至6月, 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68架次, 飛行151小時17分, 作業覆蓋及影響面積91.6萬平方公里,

開展地面增雨作業294次, 飛機和地面作業累計增雨量14.89億億立方米。 圖為科研人員在機庫考察、研究飛機。

漬澇

乾旱

位於太原市小店區的多普勒天氣雷達。

閱讀提示

目前, 我省已經初步建成了涵蓋即時監測、短臨預警和中短期預報的0-24小時天氣預報體系。 2017年1-6月, 全省城鎮天氣預報24小時晴雨、最高和最低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達到了92.53%、79.21%和74.83%。 但是, 公眾仍然感覺到天氣預報“不准”, 如今天報的大雨去哪了?局地強降水在何地?

未來的天氣預報, 將在技術體系和預報模式的支撐下, 完成從網站到格點的轉變, 將時空像經緯網一樣分為很小的網格, 網格中的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調取自己需要的氣象要素, 從而實現氣象的“精准”和“智慧”服務。

從網站到格點

天氣預報到底能有多精細

常看常聽天氣預報, 就會對“局地”感到熟悉。 但是,

細想起來, 又不知道“局地”在哪裡?河的東面大雨瓢潑, 河的西面卻是晴空萬里。 同一座城市, 我們收到同樣的天氣預報, 可為何感覺不同呢?或者預報為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 但是具體幾時幾分會有情況呢?公眾無從知曉。

網格化預報解決的就是這些問題!它像地球上的經緯網一樣, 將所要預報的區域範圍劃分為5公里×5公里, 甚或1公里×1公里, 預報會精確地落在這一個又一個格子中, 每一個格子中的天氣是不同的。

就拿太原的預報來說, 現在的預報是以小店1個網站的氣溫、降水等來代表太原市區的天氣情況。 但通過開展網格化預報, 太原各個點的天氣可以精細地反映在不同的網格中。

網格化預報的精細不僅體現在空間上,

還反映在可以每天更高頻次的更新和發佈上。 網格化預報可以做到全省5公里、逐3小時解析度的降水、溫度、氣象要素訂正, 而且包括了“基本氣象要素”“環境氣象要素”“災害性天氣要素”等多個氣象要素。 同時, 智慧網格預報還能提供基於電腦IP地址和手機位置的精准氣象服務。 公眾可以隨時隨地瞭解自己當前所處網格的天氣情況。

“十三五”期間, 我省0-2小時臨近預報時空解析度達到10分鐘、1公里;0-12小時短時預報時空解析度達到1小時、1公里;0-10天中短期預報時空解析度達到3小時、5公里;11-30天延伸期重要天氣過程預測和月、季、年趨勢預測空間解析度精細到縣。

在網資料6分鐘更新1次

重點區域雷達探測無盲區

入汛以來, 我省局地強降雨、冰雹、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頻發, 日數達到35天,93個縣次1小時降雨量超過20毫米,30個縣次出現冰雹。同時,雨量時空分佈極為不均,最大雨量出現在和順,達到451毫米,較歷史平均值偏多1.5倍;最小雨量出現在鹽湖區,為70毫米,較歷史平均值偏少5成。

強對流天氣預警,是國際上難度最大的預報難題。其發生快、個頭小,不容易被發現,即便發出預警,有時也很難打出足夠的提前量。

氣象雷達是專門用來探測大氣中雲雨的分佈和變化、降雨強度、雲層的高度和厚度、不同大氣層裡的風向風速和其他氣象要素的雷達。其探測原理是利用雲雨目標物對雷達所發射電磁波的散射回波來測定其空間位置、強弱分佈、垂直結構等。對流系統具有三維結構,雷達不僅可以觀測系統底部、中部、上部,還可以觀測系統內的風場及強度等。相比氣象自動站和衛星等,天氣雷達是監測強對流天氣最有效的手段。

多普勒天氣雷達,可以測定散射體相對于雷達的速度,在一定條件下反演出大氣風場、氣流垂直速度的分佈以及湍流情況等。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還能測定降水粒子的徑向運動速度,推斷降水雲體的移動速度、風場結構特徵、垂直氣流速度等,能有效地監測暴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的發生、發展,還可以定量估測大範圍降水。

目前,在網天氣雷達資料每6分鐘更新1次,太原、五寨等地正在建設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十三五”期間,我省將在重點區域實現雷達探測無盲區,達到對災害性天氣的全天候、高時空解析度和高精度連續監測。

推進新型氣象服務

特色農氣服務中心分區建

近期,我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是乾旱、高溫熱害和強對流天氣。農試站的調查表資料顯示,乾旱、高溫造成全省三類苗偏多。

為服務現代農業生產、糧食增產和特色林果業發展,我省在全省範圍內按氣候分區,北部、中部、南部和東南部建設農業小氣候觀測站50個,在糧食主產縣、特色林果區建設農業小氣候觀測站60個。

同時,在臨猗、大同、清徐開展國家級標準農業氣象試驗站建設。其中,臨猗農業氣象試驗站以小麥和果蔬等特色農業為主;清徐農業氣象試驗站以設施農業和葡萄等特色農業為主;大同縣農業氣象試驗站以玉米、小雜糧等特色農業為主。

此外,還開展了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完善農作物病蟲害氣象條件等級預報系統,建立不利氣象條件資訊資料庫及對策建議資料庫,完善實施設施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體系和設施農業氣象災害影響預報業務系統,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有力支撐。

像鹽一樣融入

智慧氣象讓感知更貼心

拿起手機就能瞭解土壤墒情,摁下開關就能調節溫度,打開螢幕就能看到作物長勢……這是智慧氣象在農業領域的運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智慧氣象還有更廣的服務。比如,一個人坐飛機出差,氣象部門能迅速感知他去哪裡、乘坐哪個航班,就能將所經空域可能會遇到的天氣、目的地氣象預報、該穿什麼樣的衣服等資訊推送給他。

智慧氣象是通過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資料、智慧等新技術的深入應用,依託于氣象科學技術進步,使氣象系統成為一個具備自我感知、判斷、分析、選擇、行動、創新和自我調整能力的系統,讓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活動全過程都充滿智慧。

智慧氣象的內涵包括智慧的感知、精准的預測、普惠的服務、科學的管理、持續的創新五個方面。智慧的感知是對氣象要素的感知、氣象對經濟社會影響的感知、用戶需求的感知、氣象工作運行狀態的感知,這些感知是智慧化的。精准的預測包括氣象要素的預測、氣象災害的預測、基於影響的預測三個層次。普惠的服務是指能敏捷響應社會需求,並將“智慧氣象”元素融入到各行各業和人們衣食住行之中,讓人人都能享受到個性化、專業化的高端氣象服務,並在生產生活的決策中獲得巨大的經濟、社會價值和最佳體驗。科學的管理是指能智慧分析各種業務、服務、管理資料,為氣象內部事務、社會事務、行政審批、事中事後監管等精准管理提供輔助決策支撐,提高管理效能。持續的創新是指氣象部門內外個人、組織能依託氣象資訊化體系進行科技和業務創新應用,開放的氣象資料資訊資源為萬眾創新提供支撐。

“智慧”是資訊化的未來階段,它像“鹽”一樣將氣象融入到“智慧”中,更好地發揮氣象資訊在指導人們生產生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本欄稿件採編:張曉敏 牛睿敏 張向峰

日數達到35天,93個縣次1小時降雨量超過20毫米,30個縣次出現冰雹。同時,雨量時空分佈極為不均,最大雨量出現在和順,達到451毫米,較歷史平均值偏多1.5倍;最小雨量出現在鹽湖區,為70毫米,較歷史平均值偏少5成。

強對流天氣預警,是國際上難度最大的預報難題。其發生快、個頭小,不容易被發現,即便發出預警,有時也很難打出足夠的提前量。

氣象雷達是專門用來探測大氣中雲雨的分佈和變化、降雨強度、雲層的高度和厚度、不同大氣層裡的風向風速和其他氣象要素的雷達。其探測原理是利用雲雨目標物對雷達所發射電磁波的散射回波來測定其空間位置、強弱分佈、垂直結構等。對流系統具有三維結構,雷達不僅可以觀測系統底部、中部、上部,還可以觀測系統內的風場及強度等。相比氣象自動站和衛星等,天氣雷達是監測強對流天氣最有效的手段。

多普勒天氣雷達,可以測定散射體相對于雷達的速度,在一定條件下反演出大氣風場、氣流垂直速度的分佈以及湍流情況等。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還能測定降水粒子的徑向運動速度,推斷降水雲體的移動速度、風場結構特徵、垂直氣流速度等,能有效地監測暴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的發生、發展,還可以定量估測大範圍降水。

目前,在網天氣雷達資料每6分鐘更新1次,太原、五寨等地正在建設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十三五”期間,我省將在重點區域實現雷達探測無盲區,達到對災害性天氣的全天候、高時空解析度和高精度連續監測。

推進新型氣象服務

特色農氣服務中心分區建

近期,我省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是乾旱、高溫熱害和強對流天氣。農試站的調查表資料顯示,乾旱、高溫造成全省三類苗偏多。

為服務現代農業生產、糧食增產和特色林果業發展,我省在全省範圍內按氣候分區,北部、中部、南部和東南部建設農業小氣候觀測站50個,在糧食主產縣、特色林果區建設農業小氣候觀測站60個。

同時,在臨猗、大同、清徐開展國家級標準農業氣象試驗站建設。其中,臨猗農業氣象試驗站以小麥和果蔬等特色農業為主;清徐農業氣象試驗站以設施農業和葡萄等特色農業為主;大同縣農業氣象試驗站以玉米、小雜糧等特色農業為主。

此外,還開展了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完善農作物病蟲害氣象條件等級預報系統,建立不利氣象條件資訊資料庫及對策建議資料庫,完善實施設施農業氣象災害指標體系和設施農業氣象災害影響預報業務系統,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有力支撐。

像鹽一樣融入

智慧氣象讓感知更貼心

拿起手機就能瞭解土壤墒情,摁下開關就能調節溫度,打開螢幕就能看到作物長勢……這是智慧氣象在農業領域的運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智慧氣象還有更廣的服務。比如,一個人坐飛機出差,氣象部門能迅速感知他去哪裡、乘坐哪個航班,就能將所經空域可能會遇到的天氣、目的地氣象預報、該穿什麼樣的衣服等資訊推送給他。

智慧氣象是通過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資料、智慧等新技術的深入應用,依託于氣象科學技術進步,使氣象系統成為一個具備自我感知、判斷、分析、選擇、行動、創新和自我調整能力的系統,讓氣象業務、服務、管理活動全過程都充滿智慧。

智慧氣象的內涵包括智慧的感知、精准的預測、普惠的服務、科學的管理、持續的創新五個方面。智慧的感知是對氣象要素的感知、氣象對經濟社會影響的感知、用戶需求的感知、氣象工作運行狀態的感知,這些感知是智慧化的。精准的預測包括氣象要素的預測、氣象災害的預測、基於影響的預測三個層次。普惠的服務是指能敏捷響應社會需求,並將“智慧氣象”元素融入到各行各業和人們衣食住行之中,讓人人都能享受到個性化、專業化的高端氣象服務,並在生產生活的決策中獲得巨大的經濟、社會價值和最佳體驗。科學的管理是指能智慧分析各種業務、服務、管理資料,為氣象內部事務、社會事務、行政審批、事中事後監管等精准管理提供輔助決策支撐,提高管理效能。持續的創新是指氣象部門內外個人、組織能依託氣象資訊化體系進行科技和業務創新應用,開放的氣象資料資訊資源為萬眾創新提供支撐。

“智慧”是資訊化的未來階段,它像“鹽”一樣將氣象融入到“智慧”中,更好地發揮氣象資訊在指導人們生產生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本欄稿件採編:張曉敏 牛睿敏 張向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