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18位80後入選“國家傑青”,他們都來自哪些高校?

國家傑青作為國內僅次於兩院院士的第二層次高端人才, 國家傑青入選者可謂是學術界的大牛, 由於國家傑青對於入選者要求極高, 因此這批牛人絕大多數為“60後”和“70後”。 不過, 今年一大批“80後”青年才俊開始逐漸展露頭角。

2017年國家傑青建議資助人出生年份分佈

今年有18位“80後”入選國家傑青, 這一資料比過去幾年要多很多。

讓我們一起來膜拜各位學術大神吧!

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汪萌

汪萌, 男, 1984年出生, 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別於2003年7月、2008年7月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號與資訊處理學士和博士學位。 2008年7月至2010年4月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研究員, 2010年4月至2010年9月任美國矽谷創業公司AKiiRA Media Systems Inc.研究員, 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高級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多媒體資訊處理, 在其研究領域發表論文150餘篇。 擔任CCF推薦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Modeling指導委員會成員。 獲得六次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 其中包括2009和2010連續兩屆多媒體領域頂級會議ACM Multimedia最佳論文獎。

曾入選安徽省”百人計畫“特聘專家,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12年SCOPUS第四屆青年科學之星, 2013年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the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ICDM), 2014., ACM SIGMM Rising Star Award, 2014, 安徽省青年五四獎章, ACM SIGMM首屆“科學之星”獎等。

北京大學研究員江穎

江穎, 現任北京大學研究員。 1982年生於四川樂山。 2003 年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學士。 2008 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理學博士。 2006年至2010 年期間曾先後在德國尤裡希研究中心和美國歐文加州大學從事訪問研究和博士後研究。 2010 年起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3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2016年晉升為終身制研究員。 2012 年入選國家首批“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 201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

擔任《Chemical Physics》、《Chin. Phys. B》等國際著名期刊雜誌編委, 美國物理聯合會(AIP)中國顧問委員會委員, 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員, 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北京大學儀器創制與關鍵技術研發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北京大學液氦中心主任工程師。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程義雲

程義雲, 男, 1982年6月出生, 本碩博均就讀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09年在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2010年受聘為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研究員, 同年8月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 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Am.Chem.Soc., Angew.Chem.Int.Ed.等高水準刊物發表第一、通訊作者論文80多篇, 這些論文影響因數總和超過500, 他引2000多次, 被國際著名出版社Wiley邀請作為主編編寫英文著作一部。 曾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上海市“曙光計畫”、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中國科學院院長獎、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榮譽;擔任國際刊物Current Drug Discovery Technologies的地區編輯以及Letters in Drug Design & Discovery的編委。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劉明傑

劉明傑,教授,青年千人計畫,博士生導師。2005年在北京化工大學獲學士學位。2010年7月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江雷研究員與魏志祥研究員。2010年-2015年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擔任特別研究員,合作導師為Takuzo Aida教授。2014入選“青年千人計畫”,2015年3月回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任教授。

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功能高分子凝膠材料,人造肌肉及軟骨材料,仿生智慧介面材料等。曾獲得2010年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同年獲全國膠體與介面化學獎,2014年獲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創新獎。至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如 《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等上發表SCI論文30餘篇,獲邀為國際著名學術刊物《Acc. Chem. Res.》撰寫綜述1篇,總引用1300餘次。申請專利3項,已授權3項。 這些成果被《Nature》, 《Physics Today》等期刊以New & View專欄評述報導,同時得到ScienceDaily,AAAS,Nanowerk,PHYS ORG,Yahoo News等專業機構及幾十家網路媒體追蹤報導。

湖南大學教授聶舟

聶舟,男,博士,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本科畢業于南開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7年於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物理化學博士學位;2012年于美國Purdue大學從事博士後(公派)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功能蛋白質和核酸的生物傳感新方法研究。自2009年以來作為通訊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cal Science等SCI收錄源刊物上發表SCI論文50餘篇(影響因數> 5,45篇),近五年論文他引1700餘次,其中單篇最高他引120餘次。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受邀為Springer出版社撰寫英文學術專著2章。5年內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專案4項,參與973子課題2項。

201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並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15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並獲得盧嘉錫優秀導師獎;2012年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專案;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基金項目的主要成員之一;此外還獲得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支持,以及入選首屆湖湘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平臺培養對象及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2015年7月應邀出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所屬學術期刊《RSC Advances》Associate Editor。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許金時

許金時,男,1982年9月生於福建。2004年本科畢業于福建師範大學,2004年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9年博士畢業後在中科大從事博士後研究。2011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特任教授以及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基於光的量子資訊和量子物理的實驗研究,獲得2011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入選2012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獲得2014年安徽省自然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二)及2014年全國高校自然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二)。現任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編委。

復旦大學教授王磊

王磊,男,1982年生,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獲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2015年全國婦幼健康科技獎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年青年長江學者等。

主要研究方向為人類生殖疾病的遺傳學基礎。利用分子遺傳學手段尋找相關疾病致病基因,並利用細胞,動物模型對相關基因功能展開深入研究。迄今為止,發表SCI論文總計55篇,影響因數累計約292,累計被引用約498次。

自2011年以來,以通訊作者在NEJM,Am J Hum Genet, HMG,JMG等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0篇,影響因數總計約148。發現了首個基因突變導致人類卵子成熟障礙並揭示了其致病的分子機制,研究發表於國際頂級雜誌NEJM上(NEJM,2016),NEJM雜誌同期配發了專題評論,認為這是認識卵子成熟障礙機理邁出的第一步。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吳晨

吳晨,1982年生,2006年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英文班),獲醫學學士學位;2011年畢業於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2011至2013年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博士後研究。2013年入選中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計畫,並受聘於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任研究員。

主要從事食管癌、胰腺癌等惡性腫瘤的遺傳學研究,在揭示腫瘤易感基因、基因-環境交互作用以及遺傳變異與患者預後差異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研究成果獲得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和廣泛關注。科研成果獲2013年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2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呂海寶

呂海寶,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教授,2004年和2006年分別獲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專業學士和碩士學位,2010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工程力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2012年被破格提升為教授,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015年獲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2015年 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

主要研究領域為固體力學,形狀記憶複合材料結構設計以及記憶聚合物唯象本構力學等。已發表SCI論文94篇,SCI他引1055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江海龍


江海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本科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2008年于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獲無機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後赴日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工作,分別任產綜研特別研究員和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JSPS fellow),隨後在美國Texas A&M University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畫”。2013年初回國,入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年入選中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計畫”和安徽省第三批“百人計畫”。

目前主要從事基於金屬有機框架(MOFs)的相關材料在催化中的應用探索研究,已在國際重要SCI期刊上發表論文90餘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JACS(11篇),Angew. Chem. Int. Ed.(4篇),Chem(1篇),Adv. Mater.(2篇)等。論文被引7000餘次(H指數41),單篇論文最高被引用500餘次;有20篇論文被ESI評為高度被引用論文(Highly Cited Papers, Top 1%);在《Nanoporous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中撰寫書章一章,擔任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編委。目前承擔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畫(973)課題、中組部青年千人計畫(中科院百人計畫)、國家基金委面上基金等科研項目。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董煥麗

董煥麗,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本科畢業于聊城大學。2003-2006年,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2006-2009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攻讀物理化學博士。2009-2011,仁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12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要研究有機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曾獲2014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12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1年度首屆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獎獲得者等。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唐江

唐江,華中科技大學教授,2012年5月任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教授,能源光電子功能實驗室副主任,青年千人計畫和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003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博士畢業于多倫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隨後以博士後身份在IBM 沃森研究中心從事銅鋅錫硫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

一直從事太陽能電池的器件製作和優化工作,取得量子點和銅鋅錫硫硒薄膜電池效率世界紀錄各一項。取得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和銅鋅錫硫硒薄膜太陽能電池效率世界記錄各一項,主持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計畫培育專案和麵上專案各一項,主持工信部重點研發計畫專案課題一項,參與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青年專案一項,累計到賬經費超過1500萬元,申請中國和美國專利多項。在Nature Energy、Nature Photonics、Angew. Chem.Int.Ed.等頂尖期刊發表數十篇論文。

北京大學教授劉若川

劉若川,男,1980年出生,現任北京大學研究員。1999年-2004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獲學士、碩士學位,200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012年回到北大,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職。

劉若川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算術幾何與代數數論,他在p進霍奇理論、p進自守形式與p進朗蘭茲綱領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別是與人合作在幾何相對p進霍奇理論方面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鄧亮

鄧亮,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生於湖南省雙峰縣,2002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6年博士研究生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2006-2007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博士後;2007-2009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博士後。2009年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任研究員、課題組長。201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011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201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2013年獲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4年獲美國化學會 “Organometallics Young Investigator Fellow”榮譽。

主要研究領域為有機金屬化學,任中國化學會學術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編委(2014-),《有機化學》編委(2017-),美國化學會學術期刊《Organometallics》編委(2017-)。

南京大學教授楊曉志

楊曉志,男,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2003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地球化學專業學術學位,2008年先後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地球化學專業和法國格林理工學院地質系地質學專業博士學位。2009年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以洪堡學者赴德國巴伐利亞地質研究所(BGI)從事極端高壓條件下矽酸鹽礦物和岩石高溫高壓實驗研究。

2012年入選中組部第三批青年千人計畫,同年回國就職于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近年來的工作主要是通過高溫高壓實驗,從事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交叉領域的研究,研究工作聚焦深部地球的揮發分,探索與矽酸鹽地球相關的結構、組成、性質和演化等方面。近年來,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EPSL、Geology、Geochem Persp Let、GCA、JGR等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頂級期刊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被引700餘次。2014年獲得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候德封獎”。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上海市“曙光計畫”、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中國科學院院長獎、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榮譽;擔任國際刊物Current Drug Discovery Technologies的地區編輯以及Letters in Drug Design & Discovery的編委。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劉明傑

劉明傑,教授,青年千人計畫,博士生導師。2005年在北京化工大學獲學士學位。2010年7月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江雷研究員與魏志祥研究員。2010年-2015年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擔任特別研究員,合作導師為Takuzo Aida教授。2014入選“青年千人計畫”,2015年3月回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任教授。

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功能高分子凝膠材料,人造肌肉及軟骨材料,仿生智慧介面材料等。曾獲得2010年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同年獲全國膠體與介面化學獎,2014年獲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研究創新獎。至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如 《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等上發表SCI論文30餘篇,獲邀為國際著名學術刊物《Acc. Chem. Res.》撰寫綜述1篇,總引用1300餘次。申請專利3項,已授權3項。 這些成果被《Nature》, 《Physics Today》等期刊以New & View專欄評述報導,同時得到ScienceDaily,AAAS,Nanowerk,PHYS ORG,Yahoo News等專業機構及幾十家網路媒體追蹤報導。

湖南大學教授聶舟

聶舟,男,博士,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本科畢業于南開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7年於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物理化學博士學位;2012年于美國Purdue大學從事博士後(公派)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功能蛋白質和核酸的生物傳感新方法研究。自2009年以來作為通訊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cal Science等SCI收錄源刊物上發表SCI論文50餘篇(影響因數> 5,45篇),近五年論文他引1700餘次,其中單篇最高他引120餘次。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受邀為Springer出版社撰寫英文學術專著2章。5年內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專案4項,參與973子課題2項。

2016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並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15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並獲得盧嘉錫優秀導師獎;2012年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專案;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基金項目的主要成員之一;此外還獲得湖南省傑出青年基金支持,以及入選首屆湖湘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平臺培養對象及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2015年7月應邀出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所屬學術期刊《RSC Advances》Associate Editor。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許金時

許金時,男,1982年9月生於福建。2004年本科畢業于福建師範大學,2004年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9年博士畢業後在中科大從事博士後研究。2011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教授,特任教授以及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基於光的量子資訊和量子物理的實驗研究,獲得2011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入選2012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獲得2014年安徽省自然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二)及2014年全國高校自然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二)。現任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編委。

復旦大學教授王磊

王磊,男,1982年生,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獲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資助,2015年全國婦幼健康科技獎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年青年長江學者等。

主要研究方向為人類生殖疾病的遺傳學基礎。利用分子遺傳學手段尋找相關疾病致病基因,並利用細胞,動物模型對相關基因功能展開深入研究。迄今為止,發表SCI論文總計55篇,影響因數累計約292,累計被引用約498次。

自2011年以來,以通訊作者在NEJM,Am J Hum Genet, HMG,JMG等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0篇,影響因數總計約148。發現了首個基因突變導致人類卵子成熟障礙並揭示了其致病的分子機制,研究發表於國際頂級雜誌NEJM上(NEJM,2016),NEJM雜誌同期配發了專題評論,認為這是認識卵子成熟障礙機理邁出的第一步。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吳晨

吳晨,1982年生,2006年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英文班),獲醫學學士學位;2011年畢業於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2011至2013年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博士後研究。2013年入選中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計畫,並受聘於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任研究員。

主要從事食管癌、胰腺癌等惡性腫瘤的遺傳學研究,在揭示腫瘤易感基因、基因-環境交互作用以及遺傳變異與患者預後差異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研究成果獲得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和廣泛關注。科研成果獲2013年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2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呂海寶

呂海寶,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教授,2004年和2006年分別獲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專業學士和碩士學位,2010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工程力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2012年被破格提升為教授,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015年獲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2015年 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

主要研究領域為固體力學,形狀記憶複合材料結構設計以及記憶聚合物唯象本構力學等。已發表SCI論文94篇,SCI他引1055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江海龍


江海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本科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2008年于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獲無機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後赴日本國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工作,分別任產綜研特別研究員和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JSPS fellow),隨後在美國Texas A&M University從事博士後研究。2012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畫”。2013年初回國,入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年入選中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計畫”和安徽省第三批“百人計畫”。

目前主要從事基於金屬有機框架(MOFs)的相關材料在催化中的應用探索研究,已在國際重要SCI期刊上發表論文90餘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JACS(11篇),Angew. Chem. Int. Ed.(4篇),Chem(1篇),Adv. Mater.(2篇)等。論文被引7000餘次(H指數41),單篇論文最高被引用500餘次;有20篇論文被ESI評為高度被引用論文(Highly Cited Papers, Top 1%);在《Nanoporous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中撰寫書章一章,擔任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編委。目前承擔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畫(973)課題、中組部青年千人計畫(中科院百人計畫)、國家基金委面上基金等科研項目。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董煥麗

董煥麗,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本科畢業于聊城大學。2003-2006年,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2006-2009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攻讀物理化學博士。2009-2011,仁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12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要研究有機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曾獲2014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2012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1年度首屆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獎獲得者等。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唐江

唐江,華中科技大學教授,2012年5月任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教授,能源光電子功能實驗室副主任,青年千人計畫和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003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博士畢業于多倫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隨後以博士後身份在IBM 沃森研究中心從事銅鋅錫硫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

一直從事太陽能電池的器件製作和優化工作,取得量子點和銅鋅錫硫硒薄膜電池效率世界紀錄各一項。取得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和銅鋅錫硫硒薄膜太陽能電池效率世界記錄各一項,主持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計畫培育專案和麵上專案各一項,主持工信部重點研發計畫專案課題一項,參與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青年專案一項,累計到賬經費超過1500萬元,申請中國和美國專利多項。在Nature Energy、Nature Photonics、Angew. Chem.Int.Ed.等頂尖期刊發表數十篇論文。

北京大學教授劉若川

劉若川,男,1980年出生,現任北京大學研究員。1999年-2004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獲學士、碩士學位,200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2012年回到北大,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職。

劉若川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算術幾何與代數數論,他在p進霍奇理論、p進自守形式與p進朗蘭茲綱領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別是與人合作在幾何相對p進霍奇理論方面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鄧亮

鄧亮,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80年生於湖南省雙峰縣,2002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6年博士研究生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2006-2007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博士後;2007-2009美國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博士後。2009年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任研究員、課題組長。201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2011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畫”,201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2013年獲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4年獲美國化學會 “Organometallics Young Investigator Fellow”榮譽。

主要研究領域為有機金屬化學,任中國化學會學術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編委(2014-),《有機化學》編委(2017-),美國化學會學術期刊《Organometallics》編委(2017-)。

南京大學教授楊曉志

楊曉志,男,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2003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地球化學專業學術學位,2008年先後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地球化學專業和法國格林理工學院地質系地質學專業博士學位。2009年獲得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以洪堡學者赴德國巴伐利亞地質研究所(BGI)從事極端高壓條件下矽酸鹽礦物和岩石高溫高壓實驗研究。

2012年入選中組部第三批青年千人計畫,同年回國就職于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近年來的工作主要是通過高溫高壓實驗,從事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交叉領域的研究,研究工作聚焦深部地球的揮發分,探索與矽酸鹽地球相關的結構、組成、性質和演化等方面。近年來,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EPSL、Geology、Geochem Persp Let、GCA、JGR等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頂級期刊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被引700餘次。2014年獲得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候德封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