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瓊中念活“綠色發展經”|貧困縣有了“選商”底氣

哈哈

“剛下車就感覺被青山綠樹包圍了, 空氣也特別清新。 ”7月初, 一場熱帶雨林挑戰賽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開賽, 來自省內外的百余名驢友對當地生態環境頻頻點贊。 與青山綠樹相呼應的, 是一組“綠意盎然”的資料——過去五年累計投入生態建設保護資金12.33億元, 全年空氣品質達優天數比例95%, 生態環境綜合指數位居全國第四、海南之首。

黎母山森林公園。 南國都市報記者 劉孫謀 攝

作為海南的生態核心保護區, 瓊中將綠色發展浸融在產業結構升級中, 提出“城景合一、產觀一體、山水互動、黎苗風情、功能完善、綠色低碳”的生態縣城建設理念, 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帶來“金山銀山”的同時, “綠色發展”也正帶給當地百姓和遊客們滿滿的獲得感。

綠水青山釋放生態紅利 貧困縣有了“選商”底氣

﹏﹏﹏﹏﹏﹏﹏﹏﹏﹏﹏﹏﹏﹏﹏﹏﹏﹏﹏﹏﹏﹏

“偏、遠、窮……”早年想到瓊中, 許多人的腦袋裡大概會跳出這些詞。 縱然有著“海南之肺、三江之源”的美譽, 位於大山深處的瓊中卻長期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如何脫貧致富成了當地百姓最迫切的願望。

招商引資, 是拉動一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2017瓊中綜合招商宣傳推介會上, 該縣發佈了106個招商引資專案, 吸引了60余家國內知名企業。 “並不是什麼專案都可以引進到瓊中來, 我們婉拒過送上門的不利環保的投資專案。 ”瓊中招商服務局相關負責人坦言, 面對眾多客商, 瓊中並不急於引進, 而是經過考察、篩選之後再簽約引進, 招商引資方向集中在生態、旅遊、綠色等產業。

過去五年, 瓊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8.9億元, 成功引進中交投、海航等一批有資質、有實力的企業。

從“招商”到“選商”, 瓊中的底氣源自於地處生態核心區的綠水青山。 回顧過去五年的生態舉措, 瓊中累計投入生態建設保護資金12.33億元,

投入“綠化寶島”資金1.02億元, 植樹造林5.49萬畝, 森林撫育13萬畝;國土、森林、水資源專項治理持續開展, 制止違法用地84宗, 查處涉林案件378宗, 取締非法采砂點24處。 與此同時, 率先在全省推行富美鄉村水環境治理PPP模式, 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79.5%;“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垃圾處理模式全省推廣, 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比2011年提高69個百分點……從青山到綠水、從城鎮到鄉村, 瓊中深入開展的各大專項環境整治行動, 正讓海南腹部的這道綠色生態屏障煥發勃勃生機。

依託生態發展綠色產業 鄉村旅遊點“山”成“金”

﹏﹏﹏﹏﹏﹏﹏﹏﹏﹏﹏﹏﹏﹏﹏﹏﹏﹏﹏﹏﹏﹏

走進灣嶺鎮嶺腳村, 青瓦白牆的新式民居錯落有致, 嶄新的仿木棧道蜿蜒穿梭在百畝桑田中。 “家裡種了14畝桑樹, 每隔半個月就可以賣一批蠶繭, 每批蠶繭收入6000元左右,每年至少能掙10萬元。”作為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種桑養蠶戶,陳世錦自2007年養蠶以來收入翻了10番。這是瓊中發展特色綠色產業經濟的一個縮影。利用山坡地發展綠橙產業,利用水旱田發展桑蠶產業,利用檳榔林發展林下養雞……依託天然的生態資源,瓊中近年來不斷挖掘綠色產業發展潛力,不僅綠了山頭,更讓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5年位居全省前列。

作為海南中部典型的山區貧困縣,瓊中沒有便利的交通、沒有強勁的市場支撐,旅遊過夜人數卻從2012年的22.05萬人上升到2016年的55萬人次,旅遊收入從3360萬元增長至3.5億元。人從哪裡來?那山、那水、那片綠,便是吸引中外遊人的核心競爭力。穿過湍急的乘坡河,瓊中和平鎮塹對村委會將萬頃碧綠攬入懷中,搖曳的河面上倒映著青山竹海,山水一色自成渾然一體。“下地幹農活、下水捕魚、上山摘檳榔、在土灶燒飯……這才是原汁原味的鄉村遊。”來自海口的遊客林梅坦言,塹對村是一種踏踏實實的鄉土美,讓她幾乎流連忘返。

利用森林景觀、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和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遊的模式,不斷惠及瓊中縣黎苗村寨。近年來,瓊中以全域旅遊為目標,深耕特色產業、黎苗文化、紅色文化、歷史古跡等旅遊元素,推出10條“奔格內”鄉村旅遊線路,帶動1萬多名農民就業,消除貧困人口4000多人。“一到週末就忙得停不下來,遊客們都愛來村裡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呼吸山裡新鮮的空氣。”苗族漢子李政富在什寒村經營著一家農家樂,每年能盈利8萬到9萬元。他笑言,“山”在苗語裡是“金”的意思,如今在瓊中,山,真的變成了金。

相關連結 綠色產業的 “海南路徑”

﹏﹏﹏﹏﹏﹏﹏﹏﹏﹏﹏﹏﹏﹏﹏﹏﹏﹏﹏﹏﹏﹏

漫捲浪花的碧海、滿目蔥蘢的青山、沁人心脾的空氣……當滿載遊客的飛機抵達海南上空,或許沒有什麼比這這份“見面禮”更值得令人期待。鳥瞰瓊島大地,藍綠相間的生態底色是海南人引以為傲的民生福祉,亦是吸引遊客紛至遝來的金字招牌。

出臺生態保護紅線法規、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保護督查制度、推進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從湖到海,從水到土,從山林到海洋,從城鎮到鄉村,近年來海南深入開展的各大專項整治行動和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浸融在“海南路徑”的每一步實踐中。

“我們寧願增長慢一點,也堅決不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專案!”這是省委書記劉賜貴向全省人民作出的承諾,也是海南調整產業結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堅定選擇。在萬寧,一個年產10萬餘輛的電動汽車專案因不符合環保要求被果斷否決;在澄邁,一個生物天然氣(車用沼氣)示範項目正讓廢棄物“變廢為寶”;在瓊中,曾經偏遠、貧窮的什寒村如今依託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吃上“旅遊飯”……

2015年以來,海南將互聯網、旅遊、熱帶高效農業、醫療等12個符合環保要求的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綠色特色產業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每批蠶繭收入6000元左右,每年至少能掙10萬元。”作為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種桑養蠶戶,陳世錦自2007年養蠶以來收入翻了10番。這是瓊中發展特色綠色產業經濟的一個縮影。利用山坡地發展綠橙產業,利用水旱田發展桑蠶產業,利用檳榔林發展林下養雞……依託天然的生態資源,瓊中近年來不斷挖掘綠色產業發展潛力,不僅綠了山頭,更讓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5年位居全省前列。

作為海南中部典型的山區貧困縣,瓊中沒有便利的交通、沒有強勁的市場支撐,旅遊過夜人數卻從2012年的22.05萬人上升到2016年的55萬人次,旅遊收入從3360萬元增長至3.5億元。人從哪裡來?那山、那水、那片綠,便是吸引中外遊人的核心競爭力。穿過湍急的乘坡河,瓊中和平鎮塹對村委會將萬頃碧綠攬入懷中,搖曳的河面上倒映著青山竹海,山水一色自成渾然一體。“下地幹農活、下水捕魚、上山摘檳榔、在土灶燒飯……這才是原汁原味的鄉村遊。”來自海口的遊客林梅坦言,塹對村是一種踏踏實實的鄉土美,讓她幾乎流連忘返。

利用森林景觀、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和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遊的模式,不斷惠及瓊中縣黎苗村寨。近年來,瓊中以全域旅遊為目標,深耕特色產業、黎苗文化、紅色文化、歷史古跡等旅遊元素,推出10條“奔格內”鄉村旅遊線路,帶動1萬多名農民就業,消除貧困人口4000多人。“一到週末就忙得停不下來,遊客們都愛來村裡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呼吸山裡新鮮的空氣。”苗族漢子李政富在什寒村經營著一家農家樂,每年能盈利8萬到9萬元。他笑言,“山”在苗語裡是“金”的意思,如今在瓊中,山,真的變成了金。

相關連結 綠色產業的 “海南路徑”

﹏﹏﹏﹏﹏﹏﹏﹏﹏﹏﹏﹏﹏﹏﹏﹏﹏﹏﹏﹏﹏﹏

漫捲浪花的碧海、滿目蔥蘢的青山、沁人心脾的空氣……當滿載遊客的飛機抵達海南上空,或許沒有什麼比這這份“見面禮”更值得令人期待。鳥瞰瓊島大地,藍綠相間的生態底色是海南人引以為傲的民生福祉,亦是吸引遊客紛至遝來的金字招牌。

出臺生態保護紅線法規、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保護督查制度、推進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從湖到海,從水到土,從山林到海洋,從城鎮到鄉村,近年來海南深入開展的各大專項整治行動和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浸融在“海南路徑”的每一步實踐中。

“我們寧願增長慢一點,也堅決不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專案!”這是省委書記劉賜貴向全省人民作出的承諾,也是海南調整產業結構、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堅定選擇。在萬寧,一個年產10萬餘輛的電動汽車專案因不符合環保要求被果斷否決;在澄邁,一個生物天然氣(車用沼氣)示範項目正讓廢棄物“變廢為寶”;在瓊中,曾經偏遠、貧窮的什寒村如今依託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吃上“旅遊飯”……

2015年以來,海南將互聯網、旅遊、熱帶高效農業、醫療等12個符合環保要求的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綠色特色產業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