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產品拆解:透析網易雲音樂背後的造物邏輯

電影《愛樂之城》

文/田羽

0.你也有這樣的疑問嗎?

騰訊的聯合創始人張志東曾經說過:“網易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公司, 體驗過他們的有道詞典、雲音樂、雲筆記,

可以看出來他們對產品很用心, 是業內值得尊重的同行, 有好的對手, 對公司而言是好事。 ”

業界也大都流傳著:“網易出品, 必屬精品”、“中國最好的產品經理大部分都在網易”這樣的說法。

網易雲音樂這款被張志東點名“很用心”的產品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網易為什麼能從已經有10多年積累的音樂存量市場中活生生的殺開一個血口, 並在3年多時間拿到2億用戶?

網易憑藉什麼樣的獨特“內核”可以抵抗住BAT攜龐大資源的絞殺, 更摘下最有“口碑”的音樂產品桂冠?

網易獨特的產品邏輯和核心體驗框架到底是什麼?能給我們什麼借鑒和啟示?

網易的下一步音樂之路該怎麼走?

帶著上述疑問, 本文嘗試用一種獨特的視角去深入思考網易產品背後的造物邏輯。

1.愛樂之城(La La Land)最火的評論為什麼在網易雲音樂?

愛樂之城(唯美影評參考)被稱為今年最唯美的愛情片。 影片分別從“冬-我沒遇見你 生活一團糟”、“春-我遇見你 我喜歡你”、“夏-我喜歡和你在一起”、“秋-為生活夢想奮鬥 雖有分歧 可我還是喜歡你”、“冬-多希望一生都是你”這五季輪回描繪了兩個年輕人為夢想, 為愛情, 為生活交織在一起的故事。 正如電影裡面的旁白:“我以為, 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 然後, 製造更多遺憾的, 偏偏是愛情”。

網易雲音樂的精彩評論分享

無論是電影高潮部分的“洛杉磯藍色的夜幕下, 伴著藍色的jazz, 兩個男女主角在長凳下踢踏的舞步與音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還是電影劇終的“在Seb‘s裡重逢的那一刻, 我該以何賀你?以眼淚、以沉默”。 這背後都激發了用戶強烈的情感。

用戶的情感以何承載?以何回應?以何共鳴?這時候點贊、分享、回復都是順勢而為的一些行為了。 評論則更是一種深度行為。

而電影裡激發的夢想和愛情,

激發的回憶、聯想等等這一切又恰恰承載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裡。 所以也就出現了下面一幕, 音樂評論的火爆場景:

La La Land的音樂評論

我嘗試從諾曼的《情感化設計》中找到了電影、音樂、詩歌等與設計的關係:“這就是故事敘述, 劇本和演員等的力量,

他們能讓觀者置身其中, 身臨其境” 。 著名英國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在討論 “詩歌精要”中也提到:“有意識地壓抑懷疑和不相信的感受”。 這個時候, 你的身心被捕捉於故事的虛擬世界當中。 只能意識到的故事的情節和角色。

從這層意義上, 我們可以看到, 在網易雲音樂裡, 高品質音樂, 個性化歌單等等已經是最基本的需求, 而在電影背後, 音樂背後投影的情感以評論的形式參與(UGC的方式)進來, 讓使用者真正沉浸在這樣一個神奇的音樂社區, 也許這才是他們真正的需求定位。

2.網易是怎樣打造出這樣一個神奇的音樂社區?

網易從13年才起步, 在音樂產品的剛需和資源上(版權、歌曲庫、音質等), 他們都不具備優勢。 尤其是如果再走傳統曲庫的音樂模式, 網易音樂儼然只會是一個工具,不會有太大的想像力。

所以從創立之初,作為有社交產品背景的產品負責人朱一聞,深知:做工具沒有出路,只有活躍的用戶才有價值。朱一聞要重新定義一個新的品類。音樂社交化,準確地說是音樂社區化。

我們知道,構建一個產品社區需要以下要素:社區的調性、優質的內容(話題),KOL,社區規則以及成員參與感以及沉浸感。

(1)“做音樂是為了靈魂的對話與溝通”-丁磊

據說,這是一個由丁磊的興趣與情懷所致而展開的專案。

據說,丁磊在最初就打算投入2個億,並曾下令網易員工都得必須安裝。

據說,這是丁磊唯一親自過問的移動產品。

這樣的調性足夠震撼了吧~

(2)優質的內容絕不僅僅是音樂,而是其核心的音樂體驗框架

正如朱一聞所說:“網易雲音樂對傳統的“曲庫模式“的缺陷與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所以網易雲音樂把自己定位為“不同的物種”,要打造一個讓用戶真正活躍起來的有調性的音樂社區。

這樣的產品邏輯就要求不能再以那種音樂排行榜的“曲庫模式”來做音樂架構設計,而是強調音樂背後的場景,標籤;強調音樂背後的評論,評論的故事化、社交化;強調歌單的個性化、社交化。

獨特的音樂體驗框架

(3)社區KOL以及社區規則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包括如何挖掘KOL,如何維護KOL,如何打造KOL。(考慮後續再單獨成文來論述這個問題)。這裡只提及幾個細節:

而且越是收藏音樂越多的人,越可能是音樂人群中的意見領袖,對周圍人的影響就越大。

而在社區氛圍和規則營造上,則有很多機制保證優質的內容能更好的呈現,同時也要幫助大家能有更好地參與感和沉浸感。

然而,細緻的你會發現:很多社區光有內容,光有吆喝,用戶就是不願買單。原因是什麼?

3.富有詩意的交互:網易的核心交互體驗框架是什麼?

Nir Eyal在Hooked(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中曾提到這樣一個勾住用戶“魂魄”的交互框架:

參考:知乎某讀書筆記

通過電影的熱映的外在場景觸發以及內在情感的觸發,大家一起在網易雲音樂裡聽起了《La La Land》這首歌,而在這首歌背後,則是大家把背後對於電影,對於音樂的理解、感悟、催生的情感、回憶全都在評論裡面爆發出來了。

網易雲音樂獨特的評論設計則承載這些情感:“能引起更多認可和共鳴的評論會獲得更多點贊,而更多的點贊則會展示在精彩評論的更好的位置中。用戶也在評論裡遇見未知的你。”

漸漸的你會對網易雲音樂這款產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情感,你會在這裡找到屬於你的音樂,找到屬於你的群體,找到屬於你的存在。

這就是網易雲音樂設計出的核心交互體驗框架,即JON KOLKO提到的“設計具有詩意的交互”(交互設計沉思錄,P129)。

富有詩意的交互設計

用戶在這個社區裡找到了更中意的東西,那就是音樂背後的詩意與遠方。

富有詩意的交互不僅能隨即引起共鳴,還能持續保持言之有物的品質,引入反思。富有詩意的交互還可以讓用戶不自覺的進入一種心流狀態,讓使用者體驗到你用心的細節和真誠感。

正如星巴克其實賣的不是咖啡,而是體驗。從你一進門,你在體驗的正是星巴克預先設計好的交互體驗框架。星巴克也聲稱,他們希望打造你的另一個家。

4.更進一步的思考:網易的音樂之路該如何走?

“工具->社區(社交)->電商”幾乎是所有工具產品為之理想,為之奮鬥的演進路線。做工具是為了滿足用戶剛需,社區(社交)是希望能將用戶沉澱下來,而電商則是為了變現。

而細緻的你可能又會發現,網易雲音樂又出了電臺、有聲書等專題和欄目。這難道是要和喜馬拉雅FM競爭的節奏?其實不然,這只是泛娛樂內容產業演進的必經之路,所謂的殊途同歸。在此,我並不想拿QQ音樂等行業龍頭在此處來展開論述(原因後面會提到)。

我想拿我在15年底分析喜馬拉雅FM的一個價值鏈地圖來映射思考網易的音樂版圖:

AiF白皮書(任群等)在構建競爭壁壘中首次提到了:“Matrix(矩陣網路)隱喻的是商業生態系統。通過建立堅實的“內核”能力和足夠大的“滲透網路”來獲得競爭壁壘。”

在網易的競爭壁壘構建中,參考Matrix(矩陣網路),你會驚奇的發現,網易雲音樂在中段社區(粉絲、個性化推薦、社交化)做得還不錯。

但從上游的生態佈局看,他們面臨是日趨嚴重的版權戰的威脅,或是說他們其實缺乏其在泛娛樂內容這個行業的“內核”以及“內核”的生長機制。而從下游看,網易目前也缺乏其核心內容的滲透網路,即分發體系和變現體系。

其CEO朱一聞在倪叔的專訪中則給出的這樣答案:獨立音樂人計畫。在你理解了Matrix的隱喻後,似乎對這個答案並不意外。而類似“QQ音樂正在試水直播,網易雲音樂是否會跟隨”這樣的話題似乎也就沒有再探討的意義了吧。

朱一聞更深刻地指出:下一階段音樂市場的核心邏輯是去中心化。從這個角度看,網易選擇做深,而不是做廣。

5.寫在最後的思考與啟示

我們嘗試用下圖來回顧一下網易雲音樂產品的底層構建邏輯:

網易雲音樂的底層構建邏輯

我們要在紅海市場中重新定義一個物種,打造一套符合調性的、有內在附著力的體驗框架,同時可以激勵用戶有更多的參與感和沉浸感。

而驅動這個體驗框架不斷放大的則是體驗背後的情感。高喚醒的情感激發用戶通過社交貨幣完成一度傳播,而內容背後的故事,甚至是詩歌則會擊破圈層完成多次傳播。

這也許就是網易的造物邏輯。

設計以人為本?No,也許設計具有詩意的交互才是。

往期精彩文章:

設計思考:這可能是國內高校最早的產品經理課程

設計思考:拆產品也許是建立完整產品觀的最快實踐了,但你可能拆的是假產品

網易音樂儼然只會是一個工具,不會有太大的想像力。

所以從創立之初,作為有社交產品背景的產品負責人朱一聞,深知:做工具沒有出路,只有活躍的用戶才有價值。朱一聞要重新定義一個新的品類。音樂社交化,準確地說是音樂社區化。

我們知道,構建一個產品社區需要以下要素:社區的調性、優質的內容(話題),KOL,社區規則以及成員參與感以及沉浸感。

(1)“做音樂是為了靈魂的對話與溝通”-丁磊

據說,這是一個由丁磊的興趣與情懷所致而展開的專案。

據說,丁磊在最初就打算投入2個億,並曾下令網易員工都得必須安裝。

據說,這是丁磊唯一親自過問的移動產品。

這樣的調性足夠震撼了吧~

(2)優質的內容絕不僅僅是音樂,而是其核心的音樂體驗框架

正如朱一聞所說:“網易雲音樂對傳統的“曲庫模式“的缺陷與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所以網易雲音樂把自己定位為“不同的物種”,要打造一個讓用戶真正活躍起來的有調性的音樂社區。

這樣的產品邏輯就要求不能再以那種音樂排行榜的“曲庫模式”來做音樂架構設計,而是強調音樂背後的場景,標籤;強調音樂背後的評論,評論的故事化、社交化;強調歌單的個性化、社交化。

獨特的音樂體驗框架

(3)社區KOL以及社區規則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包括如何挖掘KOL,如何維護KOL,如何打造KOL。(考慮後續再單獨成文來論述這個問題)。這裡只提及幾個細節:

而且越是收藏音樂越多的人,越可能是音樂人群中的意見領袖,對周圍人的影響就越大。

而在社區氛圍和規則營造上,則有很多機制保證優質的內容能更好的呈現,同時也要幫助大家能有更好地參與感和沉浸感。

然而,細緻的你會發現:很多社區光有內容,光有吆喝,用戶就是不願買單。原因是什麼?

3.富有詩意的交互:網易的核心交互體驗框架是什麼?

Nir Eyal在Hooked(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中曾提到這樣一個勾住用戶“魂魄”的交互框架:

參考:知乎某讀書筆記

通過電影的熱映的外在場景觸發以及內在情感的觸發,大家一起在網易雲音樂裡聽起了《La La Land》這首歌,而在這首歌背後,則是大家把背後對於電影,對於音樂的理解、感悟、催生的情感、回憶全都在評論裡面爆發出來了。

網易雲音樂獨特的評論設計則承載這些情感:“能引起更多認可和共鳴的評論會獲得更多點贊,而更多的點贊則會展示在精彩評論的更好的位置中。用戶也在評論裡遇見未知的你。”

漸漸的你會對網易雲音樂這款產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情感,你會在這裡找到屬於你的音樂,找到屬於你的群體,找到屬於你的存在。

這就是網易雲音樂設計出的核心交互體驗框架,即JON KOLKO提到的“設計具有詩意的交互”(交互設計沉思錄,P129)。

富有詩意的交互設計

用戶在這個社區裡找到了更中意的東西,那就是音樂背後的詩意與遠方。

富有詩意的交互不僅能隨即引起共鳴,還能持續保持言之有物的品質,引入反思。富有詩意的交互還可以讓用戶不自覺的進入一種心流狀態,讓使用者體驗到你用心的細節和真誠感。

正如星巴克其實賣的不是咖啡,而是體驗。從你一進門,你在體驗的正是星巴克預先設計好的交互體驗框架。星巴克也聲稱,他們希望打造你的另一個家。

4.更進一步的思考:網易的音樂之路該如何走?

“工具->社區(社交)->電商”幾乎是所有工具產品為之理想,為之奮鬥的演進路線。做工具是為了滿足用戶剛需,社區(社交)是希望能將用戶沉澱下來,而電商則是為了變現。

而細緻的你可能又會發現,網易雲音樂又出了電臺、有聲書等專題和欄目。這難道是要和喜馬拉雅FM競爭的節奏?其實不然,這只是泛娛樂內容產業演進的必經之路,所謂的殊途同歸。在此,我並不想拿QQ音樂等行業龍頭在此處來展開論述(原因後面會提到)。

我想拿我在15年底分析喜馬拉雅FM的一個價值鏈地圖來映射思考網易的音樂版圖:

AiF白皮書(任群等)在構建競爭壁壘中首次提到了:“Matrix(矩陣網路)隱喻的是商業生態系統。通過建立堅實的“內核”能力和足夠大的“滲透網路”來獲得競爭壁壘。”

在網易的競爭壁壘構建中,參考Matrix(矩陣網路),你會驚奇的發現,網易雲音樂在中段社區(粉絲、個性化推薦、社交化)做得還不錯。

但從上游的生態佈局看,他們面臨是日趨嚴重的版權戰的威脅,或是說他們其實缺乏其在泛娛樂內容這個行業的“內核”以及“內核”的生長機制。而從下游看,網易目前也缺乏其核心內容的滲透網路,即分發體系和變現體系。

其CEO朱一聞在倪叔的專訪中則給出的這樣答案:獨立音樂人計畫。在你理解了Matrix的隱喻後,似乎對這個答案並不意外。而類似“QQ音樂正在試水直播,網易雲音樂是否會跟隨”這樣的話題似乎也就沒有再探討的意義了吧。

朱一聞更深刻地指出:下一階段音樂市場的核心邏輯是去中心化。從這個角度看,網易選擇做深,而不是做廣。

5.寫在最後的思考與啟示

我們嘗試用下圖來回顧一下網易雲音樂產品的底層構建邏輯:

網易雲音樂的底層構建邏輯

我們要在紅海市場中重新定義一個物種,打造一套符合調性的、有內在附著力的體驗框架,同時可以激勵用戶有更多的參與感和沉浸感。

而驅動這個體驗框架不斷放大的則是體驗背後的情感。高喚醒的情感激發用戶通過社交貨幣完成一度傳播,而內容背後的故事,甚至是詩歌則會擊破圈層完成多次傳播。

這也許就是網易的造物邏輯。

設計以人為本?No,也許設計具有詩意的交互才是。

往期精彩文章:

設計思考:這可能是國內高校最早的產品經理課程

設計思考:拆產品也許是建立完整產品觀的最快實踐了,但你可能拆的是假產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