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加賀號服役提升日本反潛能力,中國需要這樣的直升機護衛艦嗎?

加賀號直升機航母的服役, 將顯著增強日本的海上投送能力, 有利於其在和平時期在海外開展軍事外交, 展示國家形象、參與維和、救災、反海盜和撤僑等非戰爭軍事行動。 如果日本堅持和平發展, 與鄰為善, 該型艦能有相當的作為。

如果日本的主要考慮是將該型艦隻用於對華威懾和戰備, 所增加的作戰效能非常有限。 和平時期, 該型艦如部屬於日本周邊, 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其艦載直升機, 加強對於中國海軍遠海演訓的跟蹤和監控, 在其西南島嶼周邊巡航時, 也可以與島上駐軍進行聯動,

相互支援。 然而, 日本所面臨的壓力並不會因此減少。 所以, 和平時期, “加賀”號僅能略微提振日本的士氣。

在戰時, 一旦面臨高烈度海上衝突, 該型艦有限的攻防能力, 使之無法獨當一面, 更談不上牽制中國海空力量。 在美日聯合作戰的情況下, 如果美軍能夠確保制空權和制海權, 該型艦能夠承擔一定的反潛和投送任務, 但對於美軍而言, 也只是“錦上添花”。 在未來第一島鏈內爆發的高烈度海上衝突中, 水面艦艇, 甚至海軍各兵種, 都只是整個作戰體系的一部分。 美軍質疑戰時依靠前沿部署兵力能否織出“錦”, “出雲”級更面臨曇花一現的困境。 “對於日本而言, 選擇與中國軍事對抗是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

"加賀號" 服役

加賀號可搭載反潛直升機等14架以上的直升機。

報導稱, 日本是“考慮到中國的潛艇性能提升, 愈來愈難偵測, 認為有必要加以應對”。 加賀號也可供日本陸上自衛隊預定引進的新型運輸機“魚鷹”起降。

日本直升機護衛艦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日本首度規劃反潛直升機母艦可追溯至1952年, 當時日本海自的前身──創立初期的海上警備隊在“新海軍再建案”中, 規劃籌獲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CVH)作為反潛航空母艦, 艦上操作反潛直升機, 以對抗前蘇聯日益發展的潛艇部隊。 當時海上警備隊打算向美國提出購買CVE的需求, 不過此方案並未獲得美日雙方政府的認可, 很快便消逝無蹤。 當時日本尚未從戰爭的重創中完全恢復(還在美國的管轄之下),

經濟能力薄弱, 海上警備隊也處於草創萌芽時期(原聯合艦隊的基礎幾乎被徹底拔除, 海上警備隊等於是從頭再出發), 手頭中只有若干小型艦艇, 根本無力負擔CVE的操作與維持。

雖然引進計畫受挫和經濟條件不支持等原因限制, 但日本當局並未放棄CVH的構想, 仍然繼續研究規劃。 上個世紀60年代, 由於艦體穩定技術與直升機輔助降落設備的成熟, 使得五千噸級傳統排水艦艇也能有效地操作直升機 , 因此日本防衛廳在1965年擬定“第三期防衛力整建計畫”(1067~1972年)時, 決定建造兩艘直升機驅逐艦, 每艘搭載三架HSS-2A/B反潛直升機, 取代原本孤注一擲的一艘反潛直升機航空母艦。

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

第一代:榛名級

兩艘榛名級是日本建造的第一批直升機驅逐艦,

於70年代服役, 旋即成為日本海自最重要的反潛水面艦艇。 標準排水量4950噸(DDH-142改良後:5050) 滿載排水量6800噸(DDH-142改良後:6950噸)。 搭載3架HSS-2A海王或SH-60J反潛直升機。

日本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ddh-143白根號

第二代:白根級

在1970年, 日本防衛省長官中曾根康弘(後來出任首相)提出了“航路帶”的構想, 從日本本土南端到北緯20度的釣魚島、沖之鳥島、南鳥島的海域範圍內, 畫出東、西兩條海上航路, 這就是日後日本“防衛海上生命線”構想的起源。 為了守護這個面積廣達78萬平方公里的“航路帶”, 日本防衛省遂在第四期防衛力整建計畫(1972~1976年)提出了領導直升機驅逐艦(Leader Destoryer Helicopter Carrier, DLH)的方案, 建造兩艘排水量8700噸、可搭載六架直升機(其中四架處於備便狀態)的艦艇,

並配備韃靼人防空導彈、燃氣渦輪機等先進裝備, 可作為艦隊反潛於防空中樞, 與義大利的維特裡歐·文內托號(MM Vittorio Veneto)類似。

白根號服役後, 編入第一護衛群第51護衛隊(原本由兩艘榛名級領銜), 並取代了榛名號的地位;而隨後服役的鞍馬號則與榛名號新組成的第二護衛群第52護衛隊, 至此第一、第二護衛隊群都轉型為擁有八艘艦艇、六架反潛直升機的“八六護衛群”, 這是日本海自第一種專職反潛獵殺戰鬥群編組。 從80年代後半起, 日本海自開始將四個護衛隊群轉型為“八八護衛群”(八架反潛直升機與八艘艦艇), 白根、鞍馬號就分別擔任海自第一、第二護衛隊群旗艦。

日本海上自衛隊"日向"號 直升機驅逐艦

第三代:日向級

為了取代70年代建造的兩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日本防衛省在2000年提出的2001至2005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建計畫中,首度提出了新一代的直升機母艦,名為“平成16年度直升機驅逐艦計畫”(16DDH型)。最初16DDH型預定在平成16年與17年度(2004、2005年)各編列預算建造一艘,分別在2008、2009年服役,取代兩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

日向級擁有與他國海軍直升機航空母艦乃至於輕型航空母艦接近的艦體構造、功能與噸位。在後續的出雲級登場之前,日向級曾一度是日本在二戰結束、帝國海軍解散後所造過排水量最大的軍艦。新艦由海上自衛隊設計,IHI負責建造。

日向號是日向級護衛艦的首號艦。日向號的艦名繼承于日本帝國海軍的伊勢級戰列艦二號艦——日向。滿載排水量1.9萬噸,超過了義大利海軍13850噸的加里波底號航空母艦、西班牙海軍17,000噸的阿斯圖裡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與英國皇家海軍21,000噸的無敵級航空母艦相當。2006年5月11日始動工,2007年8月23日下水,2009年3月18日服役,編配至第1護衛隊群第1護衛隊。

伊勢號護衛艦(DDH-182)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六艘直升機護衛艦,也作為日向級護衛艦的二號艦。伊勢號的艦名繼承於大日本帝國海軍的伊勢級戰列艦一號艦“伊勢”,而其名稱又源自于令制國制度時代的伊勢國(範圍約與今日的三重縣相當)。2008年5月30日始動工,2009年8月21日下水。伊勢號下水儀式當天,防衛省政務官岸信夫在儀式上正式宣佈將新艦艇命名為“伊勢號”。伊勢號在2011年3月16日開始服役.伊勢號現編屬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隊中第4護衛隊群第4護衛隊,常駐港為海上自衛隊位於吳市的吳基地。

雲級直升機驅逐艦都有全長飛行甲板和機庫

第四代:出雲級

出雲級護衛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旗下的一個直升機護衛艦(DDH)艦級,擁有與他國海軍直升機航空母艦乃至於輕型航空母艦接近的艦體構造、噸位與任務設定。出雲級計畫被用於取代1980年代初期即開始服役,已老舊化的白根級。

出雲級護衛艦是目前海上自衛隊所擁有最大的船舶類型(滿載排水量:29000噸),已超過二次大戰時海軍所操作的飛龍號航空母艦),跟美國海軍的約克城級航空母艦差不多(基準排水量19,800噸,總長:248.39米)。

出雲號護衛艦(DDH-183)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旗下一艘直升機護衛艦。出雲號是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的一號艦,也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第七艘直升機護衛艦。2015年成軍後成為第1護衛隊群第1護衛隊的旗艦,以橫須賀港為母港。

出雲號的艦名繼承於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出雲級裝甲巡洋艦一號艦“出雲”,而其名稱又源自于令制國制度時代的出雲國(其範圍約為現今的島根縣東部)。

加賀號護衛艦(DDH-184)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旗下一艘直升機護衛艦,為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的二號艦,名字取自日本古令制國加賀國,是承襲自帝國海軍加賀號航空母艦的艦名,與同級一號艦出雲號同為現代海上自衛隊的最大軍艦。

加賀號航母

加賀號航母曾發動對中國的攻擊

1932年爆發的一·二八事變,加賀號以混合艦隊的方式編入對上海作戰的第三艦隊戰列中,同時佈署的航空母艦還有鳳翔號。當時加賀號載有三式艦上戰鬥機16架和十三式艦上攻擊機32架。

1932年1月31日,加賀號到長江口並派出17架飛機在虹橋機場上空向中國人示威,隨後的一個月內艦載機部隊對上海戰場的國民革命軍實施空中打擊。當時艦上的三式艦上戰鬥機除了對上海轟炸外亦發動了史上第一次的艦載戰鬥機空戰,2月5日,6架三式艦上戰鬥機與4架十三式艦上攻擊機與中華民國空軍的4架O2U偵察機發生空戰,但是雙方皆未遭到擊落。2月22日和26日,加賀號的數架艦載機分別轟炸了蘇州和杭州;22日,在蘇州上空,加賀號所屬3架三式艦戰護送3架十三式艦攻時再度發生空戰,生田乃木上尉、黒岩利雄航空中士所駕駛的三式艦戰共同擊落了美國籍駕駛員蕭德所駕駛的波音218。26日,加賀號的2架十三式艦上攻擊機在攻擊機場時遭到擊落,無論是擊落對手還是遭到擊落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都是首開日本帝國海軍之先;在同年3月3日停火協議生效後,加賀號返回日本恢復訓練任務。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加賀號再度到上海外海支援日軍作戰。1937年8月15日,加賀號45架艦載機企圖空襲中國空軍學校——筧橋機場,被中國21架飛機攔截,損失了8架八九艦攻與2架九四艦轟,其它輕重損傷不計,這是加賀號在中國戰線最慘的一次失敗。

日軍在上海陸地戰線逐漸穩定後,開始將編制在航空母艦上艦載機轉場到陸上基地。9月15日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更換駐地至上海公大機場以便轟炸南京。

1942年6月6日在中途島海戰中被美國擊沉,自艦長以下共811人死亡,是中途島海戰中死傷最慘重的一艘軍艦。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點擊下方評論按鈕,立刻參與話題討論!

為了取代70年代建造的兩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日本防衛省在2000年提出的2001至2005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建計畫中,首度提出了新一代的直升機母艦,名為“平成16年度直升機驅逐艦計畫”(16DDH型)。最初16DDH型預定在平成16年與17年度(2004、2005年)各編列預算建造一艘,分別在2008、2009年服役,取代兩艘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

日向級擁有與他國海軍直升機航空母艦乃至於輕型航空母艦接近的艦體構造、功能與噸位。在後續的出雲級登場之前,日向級曾一度是日本在二戰結束、帝國海軍解散後所造過排水量最大的軍艦。新艦由海上自衛隊設計,IHI負責建造。

日向號是日向級護衛艦的首號艦。日向號的艦名繼承于日本帝國海軍的伊勢級戰列艦二號艦——日向。滿載排水量1.9萬噸,超過了義大利海軍13850噸的加里波底號航空母艦、西班牙海軍17,000噸的阿斯圖裡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與英國皇家海軍21,000噸的無敵級航空母艦相當。2006年5月11日始動工,2007年8月23日下水,2009年3月18日服役,編配至第1護衛隊群第1護衛隊。

伊勢號護衛艦(DDH-182)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六艘直升機護衛艦,也作為日向級護衛艦的二號艦。伊勢號的艦名繼承於大日本帝國海軍的伊勢級戰列艦一號艦“伊勢”,而其名稱又源自于令制國制度時代的伊勢國(範圍約與今日的三重縣相當)。2008年5月30日始動工,2009年8月21日下水。伊勢號下水儀式當天,防衛省政務官岸信夫在儀式上正式宣佈將新艦艇命名為“伊勢號”。伊勢號在2011年3月16日開始服役.伊勢號現編屬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隊中第4護衛隊群第4護衛隊,常駐港為海上自衛隊位於吳市的吳基地。

雲級直升機驅逐艦都有全長飛行甲板和機庫

第四代:出雲級

出雲級護衛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旗下的一個直升機護衛艦(DDH)艦級,擁有與他國海軍直升機航空母艦乃至於輕型航空母艦接近的艦體構造、噸位與任務設定。出雲級計畫被用於取代1980年代初期即開始服役,已老舊化的白根級。

出雲級護衛艦是目前海上自衛隊所擁有最大的船舶類型(滿載排水量:29000噸),已超過二次大戰時海軍所操作的飛龍號航空母艦),跟美國海軍的約克城級航空母艦差不多(基準排水量19,800噸,總長:248.39米)。

出雲號護衛艦(DDH-183)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旗下一艘直升機護衛艦。出雲號是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的一號艦,也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第七艘直升機護衛艦。2015年成軍後成為第1護衛隊群第1護衛隊的旗艦,以橫須賀港為母港。

出雲號的艦名繼承於大日本帝國海軍的出雲級裝甲巡洋艦一號艦“出雲”,而其名稱又源自于令制國制度時代的出雲國(其範圍約為現今的島根縣東部)。

加賀號護衛艦(DDH-184)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旗下一艘直升機護衛艦,為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的二號艦,名字取自日本古令制國加賀國,是承襲自帝國海軍加賀號航空母艦的艦名,與同級一號艦出雲號同為現代海上自衛隊的最大軍艦。

加賀號航母

加賀號航母曾發動對中國的攻擊

1932年爆發的一·二八事變,加賀號以混合艦隊的方式編入對上海作戰的第三艦隊戰列中,同時佈署的航空母艦還有鳳翔號。當時加賀號載有三式艦上戰鬥機16架和十三式艦上攻擊機32架。

1932年1月31日,加賀號到長江口並派出17架飛機在虹橋機場上空向中國人示威,隨後的一個月內艦載機部隊對上海戰場的國民革命軍實施空中打擊。當時艦上的三式艦上戰鬥機除了對上海轟炸外亦發動了史上第一次的艦載戰鬥機空戰,2月5日,6架三式艦上戰鬥機與4架十三式艦上攻擊機與中華民國空軍的4架O2U偵察機發生空戰,但是雙方皆未遭到擊落。2月22日和26日,加賀號的數架艦載機分別轟炸了蘇州和杭州;22日,在蘇州上空,加賀號所屬3架三式艦戰護送3架十三式艦攻時再度發生空戰,生田乃木上尉、黒岩利雄航空中士所駕駛的三式艦戰共同擊落了美國籍駕駛員蕭德所駕駛的波音218。26日,加賀號的2架十三式艦上攻擊機在攻擊機場時遭到擊落,無論是擊落對手還是遭到擊落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都是首開日本帝國海軍之先;在同年3月3日停火協議生效後,加賀號返回日本恢復訓練任務。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加賀號再度到上海外海支援日軍作戰。1937年8月15日,加賀號45架艦載機企圖空襲中國空軍學校——筧橋機場,被中國21架飛機攔截,損失了8架八九艦攻與2架九四艦轟,其它輕重損傷不計,這是加賀號在中國戰線最慘的一次失敗。

日軍在上海陸地戰線逐漸穩定後,開始將編制在航空母艦上艦載機轉場到陸上基地。9月15日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更換駐地至上海公大機場以便轟炸南京。

1942年6月6日在中途島海戰中被美國擊沉,自艦長以下共811人死亡,是中途島海戰中死傷最慘重的一艘軍艦。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點擊下方評論按鈕,立刻參與話題討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