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絕命深潛:水下166米,最好的朋友在眼前死去

來源 |ONE實驗室(ID:oneinlab)

編輯 | 林姍姍

事實核查 |劉洋

水下166米, 完全封閉的洞穴, 當意外頻發, 最好的朋友在眼前死去, 一個人的身體和大腦會將他引向何方?

危險正是他們所渴望的

34歲的王遠可以像水一樣潛入水底, 是中國最出色的潛水夫之一。 第一次洞潛王遠就被迷住了。 那是廣東佛山一個叫做西樵山的地方, 人工開採和雨水侵蝕在山體中間形成了巨大的空洞。 潛水燈打出去, 光束徑直照到四五十米以外的幽深之處, 光束之外是徹底的黑暗, 仿佛懸浮在時光隧道中。 聽著水滴連續不絕的聲響, “噠、噠、噠”,

他緩慢地呼吸著, 一切是那麼奇妙、壯觀。

從此往後, 王遠就癡迷於探索各種人跡罕至的處女洞, 有一回還發現了好幾具被鐵鍊鎖住脖頸和手腳的人類骸骨。 洞穴之中總有東西在吸引著他, 這種引力甚至在某些時候大過了對死亡的恐懼。

“那時候根本沒有‘害怕’兩個字”, 王遠說起大部分事情的時候臉上都帶著一副天不怕地不怕, 或者也可以理解成無所謂的神情, 讓人很容易就會忘記, 洞潛其實是世界上最危險的運動之一。 然而這個高瘦強壯的男人著實喜歡冒險, 他對自己的身體和頭腦充滿自信, 而且對朋友永遠懷有強烈的責任感, 覺得自己有能力照顧好每一個人。 這讓他飽受歡迎——畢竟潛水從來不是一項個人運動。

洞穴潛水原則第一條:絕對不要獨自下潛, 永遠跟你的潛伴保持同步。

在水下, 潛伴之間的命運緊密相關, 一旦危險發生, 除了自己的身體和頭腦之外, 潛伴是你活命的唯一指望。 尋找生命託付之人絕非易事, 但王濤在課堂上認識了老師王遠不久後, 他們便幸運地確認了彼此。

王濤很快就成了王遠最默契的潛伴, 他只跟王濤一個人做超過100米的大深度潛水;王遠則是王濤唯一的潛伴, 他從不參加任何沒有王遠在的潛水活動。 “他們倆就是砣離不了秤, 秤離不了砣。 ”兩人的一位共同朋友形容, 他們有時在水中甚至不需要靠手勢溝通, 只要面鏡後面的一個眼神, 立刻就能明白對方接下來想要做什麼。

多年以來, 他們結伴四處探索,

為之癡狂。 2009年, 為了“去洞穴潛水的發源地佛羅里達看一看”, 王遠告訴當時還是女朋友的妻子, 決定賣掉深圳的房子。 4年以後他乾脆辭掉了員警的工作。 而王濤最投入的那一陣子, 拿了家裡原本準備用來做藥店運營的錢去潛水。 弟弟許博完全不理解哥哥為什麼會喜歡洞穴潛水這樣的東西, 他們家來自陝西渭南的一個小村莊, 天性裡好像沒什麼冒險基因。 王濤剛讀完高中就為了供弟弟上學離家打工, 常年漂泊在外, 他喜歡搖滾。 許博是個理工科宅男, 只跟王濤去聽過一回搖滾樂, 他看到哥哥特別開心, 特別放鬆, “特別沒有任何顧忌的”, “我感覺吧, 他就是喜歡那種釋放。 ”他猜測, 王濤癡迷潛水的原因應該也與此類似。

當王遠得知法國前世界深潛紀錄保持者和他的潛伴在九墩那個洞穴中潛到160米, 大大超過了他們之前122米的深度時, 他第一時間告訴了王濤。

自兩人開始在國內探洞以來, 九墩洞穴是他們的發現中最為璀璨的一顆珍珠。 它位於廣西都安大興縣澄江之源頭, 洞穴通道幽長, 能見度好的時候可以達到15米, 而且好像永遠看不到洞底在何處, 具有極大的探索價值。 法國潛水夫的新紀錄說明, 在人類到訪的範圍之外, 它依舊很深很深。

“我們應該、必須要再深。 ”王遠對王濤說。

不久後, 王濤便接到了邀約電話。 “我想放鬆一下”, 王遠只是這麼在電話裡說, 並沒有多提自己剛剛經歷過的一場打擊。 儘管王遠提前了他們要下“再深”的計畫,

儘管他一下子把這個深度加深到了170米, 儘管他自己哪怕在開放水域也沒有試過150米以上的深度, 但王濤也什麼都沒問, 立刻答應下來。

去都安的路上, 王遠接到了另一個朋友周沛的電話。 周沛在圈子裡出了名的謹慎, 他給自己定了界限, 絕對不下超過50米的大深度。 得知只有他倆同行, 也沒有水面支援潛水夫, 周沛有些放心不下, “連個看車的人都沒有?那我來吧。 ”

王濤(左)和王遠(右)

丟失“生命線”

2014年4月18日, 中午, 天空低垂著陰沉的雲。 九墩大部分時間相當清澈、甚至藍到發綠的潭水, 在今天呈現出一種接近濁黑的顏色。 自從2010年他們第一次發現這個洞穴以來, 今天的潛水幾乎是在這裡所遇到過自然條件最差勁的一回。

但王遠和王濤沒覺得是什麼問題。他們已經來過這裡15次以上,對引導繩的位置如掌心紋路那般熟悉——作為全世界率先潛入這個洞穴的人類,從洞口到120米的那段主繩就是他們親手佈置的。

洞穴潛水原則第二條:引導繩就是生命線。

它通常是一條纖細卻堅韌的尼龍繩索,在下潛的過程中通過打繩結固定在岩壁上,用於在封閉的環境中指示方向。永久性引導繩最早應用於1988年,美國弗羅裡達州莫里森泉洞穴區,此前,曾有超過45名的潛水夫由於迷路導致在水下停留的時間超過氣體供應極限,最終死在了裡面。

兩盞主燈照著岩壁,王遠和王濤的視線範圍內只有兩樣東西:牆、牆、牆,繩、繩、繩。儘管如此,兩個人都保持著放鬆和興奮。黑暗的水下世界顯現出一種與世隔絕的詭異美感,隨著通過水肺的調節器呼吸著被壓縮過的乾燥空氣,呼出的二氧化碳所產生的氣泡發出一陣陣有節奏的、類似沸騰的開水一般的咕嚕聲。這是水下所能聽到唯一的聲音。過了一會兒,聲音變得密集起來,氣泡打到岩壁上又反彈回來在他們的身體四周咕嚕嚕嚕破碎,這說明煙囪狀的洞穴正變得越來越窄。

洞穴之中50多米、相當於十五六層樓深度的水下,他們的視覺感官幾乎失效。能見度不到2米,潛水燈只夠照亮眼前巴掌大小的一塊地方,看上去像是兩點虛弱無力的冷白。王濤處在略高於王遠、伸手就能夠得到他的高度,兩人的後背和左側各背著兩支22升的鋼瓶,裡面裝滿了用200個大氣壓(即200bar)壓縮進去、以不同比例混合的氧氣、氮氣和氦氣。狹窄的通道和所攜帶的裝備讓他們無法採用更為穩妥的雙人並排隊形,不得不保持一上一下的位置。洞穴最窄處直徑不超過5米,但他們完全看不見對面的岩壁,這讓人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並非身在洞中,而是正順著一面垂直的懸崖下潛,陡峭且沒有盡頭。

下潛到75米的時候,一切都很順利。潛水電腦表顯示,時間剛剛過去12分鐘。他們按計劃在這裡停下來,切換到氧氣比例較低的氣體進行呼吸——如果接下來的探索順利,隨著深度的增加,他們所承受的最大水壓將會達到海平面氣壓的17倍(想像一下躺在地上,身上壓了接近1300個成年男子),過濃的氧氣在此時會變成引發神經紊亂的毒藥。糟糕的能見度使這個過程進行得比平常稍微久了一點,這時候,王濤發現,王遠剛換好的氣瓶正在漏氣。氣泡不間斷地從氣瓶和呼吸調節器的介面處冒出來,而王遠在下方背對著他,顯然還對此毫無察覺。

王濤立刻向王遠晃燈。大概花了一秒鐘時間,王遠反應過來,關閉氣瓶,重新擰緊一級頭,然後再次打開。漏氣停止了。後來回想,雖然在實戰中極少碰到漏氣的情況,但是他們在那個時刻完全沒有感覺到緊張,“感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非常有信心。”他們當時並不知道,好運氣在這個時候已經用光了。

通道在水下90米的地方拐了一個接近直角的彎,繼續斜向下延伸。大約又過了8分鐘,電腦表的深度讀數跳到了130米。兩人終於來到了他們從未到過的地方。

氣壓錶的指針快速從右側偏向左側,看起來像是有人把彈簧給弄壞了一樣。在這個深度,耗氣速度是水面的14倍以上,一瓶200bar的滿瓶氣體不到幾分鐘就會被用光。為節省氣量、下得更深,在制定潛水計畫的時候,王遠和王濤就決定做幾個略為冒險的選擇:第一,不再檢查法國同行布下的引導繩;第二,在深處切換氣瓶的時候不再進行交叉檢查,同步自行切換。交叉檢查需要花掉他們至少1分鐘時間,對於大深度潛水來說太久了。

氣壓錶度數迅速下降,當顯示氣量剩餘20bar時,王遠已經感覺無法吸出氣體。此時他剛剛到達150多米,接近法國潛水夫所佈置主繩的終點,尚未到達計畫切換的深度,但是他決定切換氣瓶。王濤同步開始切換。接著,他們用新氣瓶繼續下潛了一小段,氣壓錶顯示,剩餘氣量已經達到了返回所需計畫氣量的下限——166米,目標並未完成,但他們必須走了。兩人掉頭開始上升,既沒有太高興,也不怎麼懊喪。畢竟,以後還會有很多機會再次到達這裡呢。

能見度並沒有因為是回途而變得好起來。到達130米時,能見度下降到兩米,此時王遠突然看到,主燈照射的引導繩在這裡沒有了延續,下面的繩索消失了。大深度,低能見度,意外丟失主繩,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就像你開著車,突然有個車從你旁邊竄出來,或者突然間走著走著上面掉個東西,砸在你面前。”

緊張讓人呼吸加速,更快地消耗著所剩不多的氣量。留給他們處理危機的時間越來越少。洞穴潛水原則第三條:洞穴不會寬恕任何的失誤與恐慌。有太多關於恐慌潛水夫所引發的連鎖效應的故事,他們有很大幾率會害死團隊中的所有人。

必須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好的,引導繩斷了,沒關係,它一定會垂在某個地方。通道不大,難以找尋只是因為能見度不好——理論上,螺旋形貼著牆壁繞圈上升是有可能找到主繩的最快辦法。

冷靜救了他們。謝天謝地,兩分鐘之後,位於前面的王遠在LED燈冷調的光暈裡看到了一截軟綿綿的、垂在水裡的白線。“生命線”找到了。

(王遠和王濤準備下潛)

夥伴從頭頂上飄走

經歷過無數磨難的保守老潛水教練常常勸告年輕的學生們,為了避免危險,應該“時刻聆聽心中的聲音”。教出了國內超過三成持證活躍洞穴潛水夫的王遠,在自己編寫的洞潛教材中這樣寫道:“直覺是第六感官,它可能是決策最可靠的指南。一個安全的洞穴潛水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使之對即將發生的任何問題有一種內在的預警。”

事實上,在此次探險的過程中,王遠並沒有完全這麼做。他向他的同伴們隱瞞了一些狀況。

比如到達廣西的當天晚上,跟王濤吐槽完他電話裡沒有多說的那個令人沮喪的事件(在菲律賓跟合夥開潛水店的好友鬧翻了)之後,他整晚都沒有睡好。第二天他們先到九墩洞穴做了一次測試潛水,下到70米左右,王遠感到身體出現了不適反應,有些微的不清醒。經過長期員警特訓的王遠身體素質非常好,在這個深度就出現氣體迷醉徵兆對他來說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但因為不嚴重,他將之歸咎於睡眠不足的副作用,選擇性進行了忽視,沒有告訴任何人。然後那天半夜他就開始拉肚子,原因不明,但相當嚴重,幾乎整個夜晚都在跑廁所。他並沒有叫醒王濤,一方面是不希望好友無謂擔心——早年剛對潛水著迷的時候,王遠經常跟同事換班湊假,連續48個小時不睡緊接著飛去國外深潛,他對自己的身體一向信心十足。另一方面,前一天,他們和周沛已經在洞裡鋪好了全部備用氣瓶和減壓氣瓶,“等於你把弓已經都拉好了,就等著放手”。他不願意讓任何事情影響他們創造新紀錄的計畫。

再比如,就在剛剛,到達此次潛水最大深度166米的時候,氣體迷醉的症狀又出現了。一邊綁繩結,王遠一邊感覺到一種恍惚感像四周安靜的水一樣,從身體深處漫了上來。這讓他產生了一種奇異的平靜感,好像全身的神經飄走了一會兒,身體的反應和動作都慢了下來。

在壓力成倍增加的水下,高分壓氣體對人神經系統的影響因人而異,並且不可預測。有人表現為莫名其妙地興奮,也有人像喝醉了酒一樣思維斷片。王濤的體質對氣體迷醉天然耐受性極高,大家從來沒聽他說自己氮醉過。

然而這裡是水下166米,壓力接近海平面的17倍。放眼世界,曾在封閉洞穴中到達這個深度的人類比攀上珠穆朗瑪峰的人類還要少。一切都難以預測。事後推測,在那個深度,王濤應該也發生了跟王遠相似的症狀,但或許是出於對潛伴心理的保護,也有可能是覺得這點恍惚根本算不了什麼,他們誰都沒有示意對方。在這種情況下,王濤犯了一個當時看起來並不大,但後來被證明後果嚴重的錯誤。而平時總是密切注意潛伴的王遠,這一次完全沒有察覺。

尋回主繩之後,兩人都心有餘悸。一連串的意外讓王遠呼吸有些加速,提前用盡了第二個階段氣瓶,切換回主氣瓶繼續上升。游了10米左右,他忽然感覺到有燈光在晃,低頭查看,只見緊隨他上升的王濤位於一塊突出的岩石下,正用燈對準自己的脖子做出左右切割的動作。他在告訴王遠,自己沒氣了。

王遠大吃一驚。

雖然從開始潛水以來,王遠大概模擬過超過一萬次潛伴沒氣的場景,但是“在真實潛水中間從來沒有遇到過有人突然沒有氣”。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想不出,究竟會有什麼原因讓王濤這樣的潛水夫如此之快地耗光了氣體。

沒有時間讓他思考了。按照王遠後來的說法,在大腦反應過來之前,身體已經帶領他轉身,解下繞放在脖子上的長喉塞進王濤嘴裡,開始與王濤共同使用自己的氣瓶,共生呼吸。然後他才想起來去看深度,120米,再看自己的氣壓錶,只有130bar。

滯後於身體的大腦終於重新開始運轉。他快速估算了一下深度、氣量,只夠支撐兩個高度緊張的潛水夫3到4分鐘。第一組備用氣瓶放置在75米處,離他們還有40多米,他們必須立刻上升,而且要快。他半握拳頭、拇指向上示意上升,王濤冷靜比出OK的手勢。於是他把氣壓錶放到胸前,抓住王濤的裝備,開始帶領他快速向上遊動。

110米。100米。低能見度迫使王遠一直貼著內側岩壁,一邊緊盯引導繩一邊密切關注氣壓,同時注意王濤的狀況。

90米。氣壓剩餘40bar,他們又回到那個拐彎的折角。

突然之間,王遠聽到一聲巨響——“咚”——他的氣瓶撞上折角突出的岩石,一時動彈不得。然而王濤還在繼續上升。

“就一秒鐘。就是一秒鐘,我們兩個一起上,我‘咚’一下撞在那兒,他‘咚’一下上去了。”王遠回頭,王濤的燈光已經看不見了,手中主燈的照射範圍內只有他的腳,從自己的頭頂飄了上去。他本能地伸出手去試圖抓住王濤,然而水從指縫中穿過,他什麼都沒有抓到。調節器從黑暗的潭水中掉落下來,緊接著,他的耳邊就傳來了那個聲音。

“哦——嗚嗚嗚——哦哦——”

王遠從來沒有聽過那樣的聲音。但是大腦儲存的經驗固執地、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他,不會有其他可能性了,那就是水灌進人的肺裡所發出的聲音。

崩潰

王遠趴在岩壁上。有那麼幾秒鐘,他完全弄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行動。

時間和空間出現一種強烈的失真感,他努力回想剛剛發生的一切,那感覺好像在做夢。他在夢魘中撞了一下,回頭一看,腳,再抬頭,調節器。

做刑警的時候,與各種各樣的死亡打交道是王遠的家常便飯。他見過失足墜樓、摔得血肉模糊的孩子,接觸過被燒得面目全非的焦屍,有一次一個男人報案妻子失蹤,王遠和同事們強行破門而入,回手關門,眼睛正對上紅衣女人晃晃悠悠吊在門後的屍體。很長一段時間內,王遠自信滿滿地認為沒有什麼場面是自己不能承受的,還有什麼畫面會恐怖到可以輕易擊潰一個員警的心理防線? 他在今天找到了答案:一雙從他頭頂無聲無息飄走的、屬於最好的朋友的腳。

王遠撈起掉落的長喉向上追去,大腦一片空白,等到反應過來,發現自己已經來到了75米處的備用氣瓶旁邊。他意識到,自己潛意識裡還在期待王濤依舊有自主意識,遊到這裡拿到了氣瓶。但是那裡除了漆黑的潭水什麼都沒有。他又等了一會兒,那個噩夢般的聲音仿佛又開始在腦際迴響,這讓他痛苦地記起了剛剛的判斷,“聽到那個聲音的當時我就知道,他死定了。”

75米到90米的這段路程,王遠之前至少曾經5次到達這裡。然而在這一刻,眼前的道路顯得異常陌生,就像他從來都沒有來過這裡似的。他閉上眼睛,試著深呼吸,使勁搖頭試圖讓自己冷靜下來,但呼吸的阻力依舊在不斷增加,人開始變得不清醒。

與此同時,身體和意識陷入一種奇怪的剝離狀態。腦中唯一的念頭是找到王濤——哪怕是屍體,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由它去。幾分鐘以後,他呼吸著放在57米處的21%高氧氣體再一次向90米下潛。大腦很清楚,這個比例的氣體絕對不可以在超過66米的深度使用,身體卻試圖去感受氧中毒的感覺,甚至希望自己抽搐、昏厥。氣壓錶快速下降,身體憑本能行動,緊張、惶恐、危險,這些情緒好像被什麼人從他的認知中抽走了,他已經不知道為什麼要下潛,懷疑自己正墜入崩潰的境地。“要不要活呢,”他機械性地想,“我希望氧中毒就算了,死掉就算了。”

當氣壓下降到60bar的時候,人類求生的本能終於從恍惚中冒頭,奪回了對王遠身體的控制權。

他想起家人,這好像是今天以來第一次想起他們。王遠和妻子是在他剛開始癡迷潛水的時候認識的,這些年她一直很支持自己,只是偶爾在他為了去潛水跟同事換班、連續兩天沒合眼的時候憂心忡忡地看著他說,不然乾脆把工作辭掉算了。兩年前,他們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他做員警的時候整日辦案不著家,不做員警之後整日潛水,更不著家,為了讓他有更多的時間跟兒子相處,妻子盡可能帶小朋友跟隨他一起到處跑。廣西這個除了洞潛沒有任何娛樂項目的地方,她來過無數次了,每一回他潛入洞穴,她就在岸上數時間。但是這一次她沒有來。

他又想起,周沛還在淺水區等待著他和王濤,完全不知道水底發生了什麼。“要去找周沛。”這個念頭成為撐起王遠理智的唯一支點。背著一個半空的氣瓶,他不顧所有階段的減壓停留,不顧電腦表發出的一連串預警聲,不顧一切向水面的方向遊去。

(九墩洞穴水下)

名義上的救援

在岸上等待近一個小時之後,周沛潛入潭水當中,興致勃勃地準備按照計畫,去36米到51米之間迎接他剛剛創造了新紀錄的朋友們。

他在經驗和技術上都與王遠和王濤相差甚遠,名義上是支援潛水夫,實際上就是來找他們玩的,連用於較寒冷水域的幹衣都沒帶——他那時甚至還沒有學過如何用幹衣潛水——反倒是帶了一瓶白酒,準備潛水結束後跟王濤一起喝。王遠這個人生活上太嚴肅,滴酒不沾,有些沒意思,下水之前,周沛還故意去逗王濤,“小濤濤,我說我帶酒來的,我不管你多忙啊,酒喝完再走。”

出乎預料,才下潛到21米,周沛就看到了燈光。

怎麼搞的?他心想,這兩個傢伙是不是提前了,沒完成啊?不過,在黑漆漆的、能見度糟糕的水下提前看到好友,這比任何紀錄都要令人高興。又遊了幾下,他才發現事情有些不對:前面只有一盞燈。緊接著,他看清楚那個人是王遠,正向他打出潛伴失散的手勢。

周沛一下子急了。熱血沖腦的東北男人把調節器吐出來,在水下沖王遠喊,怎麼回事?沒有回應。情急之下他開始在岩壁上畫問號,試圖問清楚到底是在多少米失散的。王遠依舊不響。周沛決定獨自下潛尋找王濤的蹤跡。就在這個時候,他感到手臂被王遠拉住了。

王遠並非沒有明白周沛的意思,只是此刻,他已經沒有辦法回答。見到夥伴、神經鬆弛的瞬間,他感到岩石開始在眼前360度旋轉,四肢像被鈍斧砍斷般疼痛,眩暈感全方位襲來,使他完全失去了自主能力。

有醫生曾做過一個實驗,從一位在海下20米左右長時間執行任務的潛水夫身上抽取血液封入小瓶,帶著它回到水面。到達海面的瞬間,瓶中血液猛烈翻滾冒泡,瓶子的橡皮塞像香檳酒瓶的軟木塞一般被崩了出去。對於剛剛用了不到5分鐘時間從水下90米上升到21米的王遠來說,這就是他體內正在發生的事情。按計劃,他原本應該緩慢上升,在不同的深度停留總共3小時50分鐘,讓溶解在血液中、因壓力變化而膨脹的氮氣慢慢從體內釋放出來,但實際上,失去潛伴、也失去了理智的王遠只用了不到5分鐘時間,從水下90米上升到21米。極速膨脹的氮氣迅速充滿他的關節、耳腔、鼻腔等身體空腔,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現在唯一的辦法是回到深處,重新進行減壓停留。如果此時升水,王遠必死無疑。

周沛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王遠。在他的印象裡,王遠是強大、冷靜和謹慎的代名詞,甚至,他的潛水生涯裡連一次可以被稱作“緊急”的情況都沒發生過。跟王遠一起的每一次潛水都像是訓練。包括王濤在內,王遠的學生們都對他懷有依賴感,“覺得你王遠是很厲害的,你不會把我陷於一種危險的境地。”

而現在,王遠的狀態顯然糟糕透了。他看起來神志不清,無法靠自己懸浮在水中控制深度,周沛不得不抓著他抱著岩壁來防止他漂走。他的幹衣中已經完全沒氣,緊貼在身上,成了既不隔水、又不保溫的廢物。僅剩的意志被用來告訴周沛,他不行了,需要周沛陪他回到水下36米,重新做減壓停留。

周沛努力克制著自己內心的驚慌。眼前,他所認識的兩個技術最出色、心理素質最強大的洞穴潛水夫一個失蹤了,另一個正處於意識喪失的邊緣。意外最殘酷的部分是從不給人準備的時間,眼下,三人當中技術和經驗都最為不濟的那一個,成為了所有人最後的指望。如果——他自己當時甚至沒有時間去想這個如果——如果不能保持冷靜的話,兩個好友或許都會沒命。

周沛用了最大的力氣,輪流捏王遠胳膊、手和大腿。王遠有的時候能夠回應他,有的時候不能。他擔心他冷,更擔心他失去意識,緊抓著他不敢放開。完成33米、30米和27米的停留之後,王遠的狀況依舊沒有什麼好轉。他已經無法自主切換減壓氣瓶,周沛還要時刻注意氣壓錶,幫助他切換。上升到18米的時候王遠開始抽搐、嘔吐,“特別怕他吐了胡亂呼吸,特別怕”,周沛使勁拍他的頭,“不管他疼不疼了……怕他失去意識,怕他睡著,然後一直就看著他呼吸。”

水下18米,主繩出現岔口,向兩個相反的方向延伸。周沛記得這個地方,前一天晚上他們三個來水下鋪氣瓶,他險些走錯,幸虧王遠及時發現,把他拽了回來。但現在,意識模糊的王遠徑直朝右邊那條錯誤的路線沖過去。周沛拼命拉他,但他的力氣大得出奇,不僅拉不回來,自己反而也被帶了過去。轉過彎,眼前只剩下岩壁,通道消失了。這是一條死路。

以王遠的狀態和兩人所剩的氣量判斷,帶他回去尋找主繩已經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而他自己,穿著3毫米的濕衣(通常用於水溫25度以上的溫暖水域)在廣西4月19度的潭水裡待了接近2個小時,全身的肌肉都在因為寒冷而顫抖。下一組減壓瓶放在6米的一個岩石平臺上,周沛決定冒險。

他讓王遠橫過身體,抱住一塊大石,在反復確認王遠不會鬆手之後,自己直接從18米上升到了水面——在岸上等待的時候他沒事做,自己記幾個水下減壓瓶放置點的岸上參照物玩,沒想到這個無心之舉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周沛從水面游泳來到石台的位置,下潛6米,萬幸,4個純氧氣瓶好好地待在那裡等他,他把它們拖起來,帶上水面。瓶子又多又重,周沛用盡全力踢水,游泳的速度依舊很慢。他害怕極了:這麼長時間,王遠會不會已經堅持不住,沉下去了?“我就害怕,我就下潛下潛下潛。我看到他的,當我看到他的雙瓶,最先看到的是瓶子嘛,哎呀,我心裡踏實了。他還在。”

隨著深度變淺,越來越多的光線穿過水面照射進來,身邊漸漸開始有遊魚經過,水草也豐茂起來。水下6米,他們開始進行最後一個階段、時長100多分鐘的減壓停留。因為不敢離開王遠遊動,周沛感到兩條大腿因為長時間浸泡在冷水中開始抽筋。王遠看起來一會兒清醒一會兒迷糊,他不得不每隔一段時間就把他拍醒,確認他是否情況良好。鰱魚和羅非魚在他們身邊游來遊去,個頭都很大,周沛想起前一天晚上跟王濤開玩笑,說在6米這麼長時間太無聊了,咱倆買本雜誌來看吧。王濤笑嘻嘻地回答,不用,我去弄魚,我們倆鬥魚。

陪王遠減壓的過程中周沛一直在向後看,期待什麼時候王濤會出現,像往常一樣惡作劇,突然抓他一下。現在他知道,不可能了。時間已經過去了太久——雖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就算王濤還活著,水底的氣瓶也已經應該被全部吸空,他沒有機會回到水面了。周沛感到一陣強烈的絕望和無助,他在水下哭了起來。他看著對面的王遠,好像也在對方的面鏡裡看到了眼淚。

王遠不知道自己究竟哭了沒有。此時他人已經不太清醒,全部的意識都被用來控制身體,與眩暈、疼痛和想要嘔吐的感覺作鬥爭。但是事後回想,身體主導了絕大部分的意識,可是仍有一絲半絲,不甘心地游離出來,試圖勸服他整件事情都是不真實的,這根本是個夢境。然而每當這個念頭轉到王濤的時候,一個更強大的想法便立刻壓了上來。“他回不來了。”

又過了不知道多久,當周沛再一次搖醒王遠,問他是否可以升水的時候,終於看到王遠比出OK的手勢——至少,王遠現在安全了。

兩人回到水面。周沛連裝備都沒有脫,吐出調節器說出了第一句話:王濤呢?

“王濤出事了,”他聽到王遠說,“90多米。救不了了。”

(王遠、王濤和周沛在洞穴中的行動示意圖)

被奪走的又回來了

癡迷於探索型洞穴潛水的潛水夫總是不可避免地被問道,為什麼你們要冒著風險,去那些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潛水?

王遠通常會這用他寫在洞潛教材裡序言裡的這段話作為回答:“任何時候,那些陌生的、與眾不同的、外來的事物都會引發人們負面的想像。你不必登上山頂去看山。遺憾的是,觀察洞穴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進入洞穴內部。”

如果你再接著跟他聊,他會給你講到從前剛做員警的時候是如何充滿熱情,認為這個工作如何正義。後來他才慢慢發現,“很多事情跟你想的不一樣”。

而他說起通過潛水認識的這幫朋友的口氣,好像他們是他心中代表正直、富有熱情和“很好”的存在,“只要一起出去就很開心”。

周沛回憶,出事的那天晚上,王遠無法停止地、自責地自言自語,如果不讓王濤下那麼深就好了,我應該一個人下去,不該讓王濤去160,我應該讓他待在100等我。後來周沛終於忍不住打斷他:“你別想了,你瞭解王濤,王濤也不會讓你一個人下去。”

打撈屍體那天大部分潛水認識的朋友都趕到了廣西。王遠拖著他依舊還在眩暈的腦袋和身體守在水潭邊的野地上,第一時間看到了王濤。法國的救援潛水夫告訴他,他們是在水下51米處找到王濤的,他的面鏡還在臉上,嘴裡沒有調節器,雙手平舉,沒有任何掙扎的跡象。他和法國人一起檢查了王濤的裝備,發現,王濤那個本該在水下最深處切換的階段氣瓶居然基本是滿的。也就是說,當他們到達150米左右,王濤本該切換到這個階段瓶的時候,但他犯了一個錯誤,直接切換到了主氣瓶。但是由於忽略的交叉檢查程式,兩人都沒有發現。當王濤告訴王遠自己已經耗盡氣體時,他其實還有一整個氣瓶的氣量可供呼吸。

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出現在王濤身上的失誤。唯一的解釋是,他當時已經出現嚴重的氣體迷醉症狀,導致精神恍惚,行動受限。

王遠意識到,在經歷了漏氣、丟失主繩、氣體突然耗盡之後,在高度緊張並且意識恍惚的情況下(想想他自己後來在同樣的情況下做了些什麼),王濤用強大的意志力向他最親密的潛伴做出了冷靜、正確的決定——完全按照標準進行燈光示意,平和鎮定地執行共用氣程式,即使在最後面對死亡的時刻,也沒有表現出恐慌。如果當時他出現絲毫的恐慌症狀,那麼遇難的一定會是兩個人。真不知道王濤怎麼能做到。

直到現在,仍有人認為王遠那天洞穴裡所發生事情的敘述值得懷疑。在氣量有限的情況下,王遠真的會慷慨解囊,跟王濤共用氣嗎?是不是把他扔下,自己一個人跑掉了?

“不可能的,這是一個本能,這是一項肌肉記憶。就是在這一瞬間你不可能去思考,我的氣不夠了,我到底夠不夠給他,我要不要帶他上來,他跟我關係好不好等等,你不會想這些。”王遠臉上出現悲涼的神情,“我都跟他們說,這個東西我即使想扔掉他,我也會在給他氣之後,去想這個事情再決定。”

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這個解釋有足夠的說服力。最令人難過的質疑來自王濤的家人。每次跟他見面,王濤的前妻都會沉著臉問他同一個問題:王濤到底是怎麼死的?她避諱對一切外人談論這件事,“還有什麼好說的呢?”王濤的弟弟許博從頭到尾就沒有相信過王遠。他有一大串疑惑:王濤說沒氣了,王遠為什麼不去檢查他其他的氣瓶?我哥在上面飄走的時候王遠為什麼沒有拉住他?在水下,166米的洞穴裡,率先沒氣需要接受同伴説明的那一個,到底是不是我哥?

這次災難從牽涉其中的所有人身上都奪走了一些也許是再也回不來的東西。

事故發生三個月以後,王遠在菲律賓進行了好友遇難後的第一次潛水,置身水中的感覺讓他感到無比陌生和不適。從前那種放鬆的、興奮的、享受的水感從那次開始消失無蹤。

氣泡打到岩石反彈回來的聲音,想要咳嗽又立刻止住的聲音,甚至是呼吸聲,都會讓他想起水最後灌進王濤肺裡的那個聲音。那個聲音他已經在夢裡聽了無數遍,多到了讓人對洞潛感到疲憊和沮喪的程度。“沒事的,沒事的,”每一次,他都不得不在心裡反復對自己說,“那是以前的事情,不是現在。”

這些感覺隨著時間的前行不僅沒有減弱,反而越來越強烈。王遠仍在潛水,但他懷疑自己再也無法享受潛水了——事實上,那些看過王濤屍體打撈過程的朋友,有很大一部分已經不再潛水。

周沛在出事之後沒多久就從國內的潛水圈子離開,去馬來西亞的一家潛店旁開了一家餐廳。王遠很久沒有見過他,只是零星聽到一些關於他的消息:先是罵了幾個吃飯的時候議論那次事故、聲稱王濤的死因是沒有正確配置氣體的客人(過去沖他們喊,誰給你說的?誰給你說的?我是親歷者!),然後是看不慣馬來西亞那些喜歡勾搭姑娘的潛水教練,跟所有當地教練結了仇。王遠心想,這真是周沛才能做出來的事情。

2016年4月,王遠覺得自己終於做好了準備,準備好回到九墩的那個洞穴,他和王濤沒有完成的深度去看一看。在向當地政府申請潛水許可階段的某一天,他接到了一個電話。

“我知道你要去哪裡。”他聽到周沛在電話那頭說,“我能不能一起去?”

本文原載於“ONE 實驗室”,經授權發佈。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文章。

點擊以下 關鍵字查看往期內容

但王遠和王濤沒覺得是什麼問題。他們已經來過這裡15次以上,對引導繩的位置如掌心紋路那般熟悉——作為全世界率先潛入這個洞穴的人類,從洞口到120米的那段主繩就是他們親手佈置的。

洞穴潛水原則第二條:引導繩就是生命線。

它通常是一條纖細卻堅韌的尼龍繩索,在下潛的過程中通過打繩結固定在岩壁上,用於在封閉的環境中指示方向。永久性引導繩最早應用於1988年,美國弗羅裡達州莫里森泉洞穴區,此前,曾有超過45名的潛水夫由於迷路導致在水下停留的時間超過氣體供應極限,最終死在了裡面。

兩盞主燈照著岩壁,王遠和王濤的視線範圍內只有兩樣東西:牆、牆、牆,繩、繩、繩。儘管如此,兩個人都保持著放鬆和興奮。黑暗的水下世界顯現出一種與世隔絕的詭異美感,隨著通過水肺的調節器呼吸著被壓縮過的乾燥空氣,呼出的二氧化碳所產生的氣泡發出一陣陣有節奏的、類似沸騰的開水一般的咕嚕聲。這是水下所能聽到唯一的聲音。過了一會兒,聲音變得密集起來,氣泡打到岩壁上又反彈回來在他們的身體四周咕嚕嚕嚕破碎,這說明煙囪狀的洞穴正變得越來越窄。

洞穴之中50多米、相當於十五六層樓深度的水下,他們的視覺感官幾乎失效。能見度不到2米,潛水燈只夠照亮眼前巴掌大小的一塊地方,看上去像是兩點虛弱無力的冷白。王濤處在略高於王遠、伸手就能夠得到他的高度,兩人的後背和左側各背著兩支22升的鋼瓶,裡面裝滿了用200個大氣壓(即200bar)壓縮進去、以不同比例混合的氧氣、氮氣和氦氣。狹窄的通道和所攜帶的裝備讓他們無法採用更為穩妥的雙人並排隊形,不得不保持一上一下的位置。洞穴最窄處直徑不超過5米,但他們完全看不見對面的岩壁,這讓人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並非身在洞中,而是正順著一面垂直的懸崖下潛,陡峭且沒有盡頭。

下潛到75米的時候,一切都很順利。潛水電腦表顯示,時間剛剛過去12分鐘。他們按計劃在這裡停下來,切換到氧氣比例較低的氣體進行呼吸——如果接下來的探索順利,隨著深度的增加,他們所承受的最大水壓將會達到海平面氣壓的17倍(想像一下躺在地上,身上壓了接近1300個成年男子),過濃的氧氣在此時會變成引發神經紊亂的毒藥。糟糕的能見度使這個過程進行得比平常稍微久了一點,這時候,王濤發現,王遠剛換好的氣瓶正在漏氣。氣泡不間斷地從氣瓶和呼吸調節器的介面處冒出來,而王遠在下方背對著他,顯然還對此毫無察覺。

王濤立刻向王遠晃燈。大概花了一秒鐘時間,王遠反應過來,關閉氣瓶,重新擰緊一級頭,然後再次打開。漏氣停止了。後來回想,雖然在實戰中極少碰到漏氣的情況,但是他們在那個時刻完全沒有感覺到緊張,“感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非常有信心。”他們當時並不知道,好運氣在這個時候已經用光了。

通道在水下90米的地方拐了一個接近直角的彎,繼續斜向下延伸。大約又過了8分鐘,電腦表的深度讀數跳到了130米。兩人終於來到了他們從未到過的地方。

氣壓錶的指針快速從右側偏向左側,看起來像是有人把彈簧給弄壞了一樣。在這個深度,耗氣速度是水面的14倍以上,一瓶200bar的滿瓶氣體不到幾分鐘就會被用光。為節省氣量、下得更深,在制定潛水計畫的時候,王遠和王濤就決定做幾個略為冒險的選擇:第一,不再檢查法國同行布下的引導繩;第二,在深處切換氣瓶的時候不再進行交叉檢查,同步自行切換。交叉檢查需要花掉他們至少1分鐘時間,對於大深度潛水來說太久了。

氣壓錶度數迅速下降,當顯示氣量剩餘20bar時,王遠已經感覺無法吸出氣體。此時他剛剛到達150多米,接近法國潛水夫所佈置主繩的終點,尚未到達計畫切換的深度,但是他決定切換氣瓶。王濤同步開始切換。接著,他們用新氣瓶繼續下潛了一小段,氣壓錶顯示,剩餘氣量已經達到了返回所需計畫氣量的下限——166米,目標並未完成,但他們必須走了。兩人掉頭開始上升,既沒有太高興,也不怎麼懊喪。畢竟,以後還會有很多機會再次到達這裡呢。

能見度並沒有因為是回途而變得好起來。到達130米時,能見度下降到兩米,此時王遠突然看到,主燈照射的引導繩在這裡沒有了延續,下面的繩索消失了。大深度,低能見度,意外丟失主繩,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緊張,“就像你開著車,突然有個車從你旁邊竄出來,或者突然間走著走著上面掉個東西,砸在你面前。”

緊張讓人呼吸加速,更快地消耗著所剩不多的氣量。留給他們處理危機的時間越來越少。洞穴潛水原則第三條:洞穴不會寬恕任何的失誤與恐慌。有太多關於恐慌潛水夫所引發的連鎖效應的故事,他們有很大幾率會害死團隊中的所有人。

必須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好的,引導繩斷了,沒關係,它一定會垂在某個地方。通道不大,難以找尋只是因為能見度不好——理論上,螺旋形貼著牆壁繞圈上升是有可能找到主繩的最快辦法。

冷靜救了他們。謝天謝地,兩分鐘之後,位於前面的王遠在LED燈冷調的光暈裡看到了一截軟綿綿的、垂在水裡的白線。“生命線”找到了。

(王遠和王濤準備下潛)

夥伴從頭頂上飄走

經歷過無數磨難的保守老潛水教練常常勸告年輕的學生們,為了避免危險,應該“時刻聆聽心中的聲音”。教出了國內超過三成持證活躍洞穴潛水夫的王遠,在自己編寫的洞潛教材中這樣寫道:“直覺是第六感官,它可能是決策最可靠的指南。一個安全的洞穴潛水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使之對即將發生的任何問題有一種內在的預警。”

事實上,在此次探險的過程中,王遠並沒有完全這麼做。他向他的同伴們隱瞞了一些狀況。

比如到達廣西的當天晚上,跟王濤吐槽完他電話裡沒有多說的那個令人沮喪的事件(在菲律賓跟合夥開潛水店的好友鬧翻了)之後,他整晚都沒有睡好。第二天他們先到九墩洞穴做了一次測試潛水,下到70米左右,王遠感到身體出現了不適反應,有些微的不清醒。經過長期員警特訓的王遠身體素質非常好,在這個深度就出現氣體迷醉徵兆對他來說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但因為不嚴重,他將之歸咎於睡眠不足的副作用,選擇性進行了忽視,沒有告訴任何人。然後那天半夜他就開始拉肚子,原因不明,但相當嚴重,幾乎整個夜晚都在跑廁所。他並沒有叫醒王濤,一方面是不希望好友無謂擔心——早年剛對潛水著迷的時候,王遠經常跟同事換班湊假,連續48個小時不睡緊接著飛去國外深潛,他對自己的身體一向信心十足。另一方面,前一天,他們和周沛已經在洞裡鋪好了全部備用氣瓶和減壓氣瓶,“等於你把弓已經都拉好了,就等著放手”。他不願意讓任何事情影響他們創造新紀錄的計畫。

再比如,就在剛剛,到達此次潛水最大深度166米的時候,氣體迷醉的症狀又出現了。一邊綁繩結,王遠一邊感覺到一種恍惚感像四周安靜的水一樣,從身體深處漫了上來。這讓他產生了一種奇異的平靜感,好像全身的神經飄走了一會兒,身體的反應和動作都慢了下來。

在壓力成倍增加的水下,高分壓氣體對人神經系統的影響因人而異,並且不可預測。有人表現為莫名其妙地興奮,也有人像喝醉了酒一樣思維斷片。王濤的體質對氣體迷醉天然耐受性極高,大家從來沒聽他說自己氮醉過。

然而這裡是水下166米,壓力接近海平面的17倍。放眼世界,曾在封閉洞穴中到達這個深度的人類比攀上珠穆朗瑪峰的人類還要少。一切都難以預測。事後推測,在那個深度,王濤應該也發生了跟王遠相似的症狀,但或許是出於對潛伴心理的保護,也有可能是覺得這點恍惚根本算不了什麼,他們誰都沒有示意對方。在這種情況下,王濤犯了一個當時看起來並不大,但後來被證明後果嚴重的錯誤。而平時總是密切注意潛伴的王遠,這一次完全沒有察覺。

尋回主繩之後,兩人都心有餘悸。一連串的意外讓王遠呼吸有些加速,提前用盡了第二個階段氣瓶,切換回主氣瓶繼續上升。游了10米左右,他忽然感覺到有燈光在晃,低頭查看,只見緊隨他上升的王濤位於一塊突出的岩石下,正用燈對準自己的脖子做出左右切割的動作。他在告訴王遠,自己沒氣了。

王遠大吃一驚。

雖然從開始潛水以來,王遠大概模擬過超過一萬次潛伴沒氣的場景,但是“在真實潛水中間從來沒有遇到過有人突然沒有氣”。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想不出,究竟會有什麼原因讓王濤這樣的潛水夫如此之快地耗光了氣體。

沒有時間讓他思考了。按照王遠後來的說法,在大腦反應過來之前,身體已經帶領他轉身,解下繞放在脖子上的長喉塞進王濤嘴裡,開始與王濤共同使用自己的氣瓶,共生呼吸。然後他才想起來去看深度,120米,再看自己的氣壓錶,只有130bar。

滯後於身體的大腦終於重新開始運轉。他快速估算了一下深度、氣量,只夠支撐兩個高度緊張的潛水夫3到4分鐘。第一組備用氣瓶放置在75米處,離他們還有40多米,他們必須立刻上升,而且要快。他半握拳頭、拇指向上示意上升,王濤冷靜比出OK的手勢。於是他把氣壓錶放到胸前,抓住王濤的裝備,開始帶領他快速向上遊動。

110米。100米。低能見度迫使王遠一直貼著內側岩壁,一邊緊盯引導繩一邊密切關注氣壓,同時注意王濤的狀況。

90米。氣壓剩餘40bar,他們又回到那個拐彎的折角。

突然之間,王遠聽到一聲巨響——“咚”——他的氣瓶撞上折角突出的岩石,一時動彈不得。然而王濤還在繼續上升。

“就一秒鐘。就是一秒鐘,我們兩個一起上,我‘咚’一下撞在那兒,他‘咚’一下上去了。”王遠回頭,王濤的燈光已經看不見了,手中主燈的照射範圍內只有他的腳,從自己的頭頂飄了上去。他本能地伸出手去試圖抓住王濤,然而水從指縫中穿過,他什麼都沒有抓到。調節器從黑暗的潭水中掉落下來,緊接著,他的耳邊就傳來了那個聲音。

“哦——嗚嗚嗚——哦哦——”

王遠從來沒有聽過那樣的聲音。但是大腦儲存的經驗固執地、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他,不會有其他可能性了,那就是水灌進人的肺裡所發出的聲音。

崩潰

王遠趴在岩壁上。有那麼幾秒鐘,他完全弄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行動。

時間和空間出現一種強烈的失真感,他努力回想剛剛發生的一切,那感覺好像在做夢。他在夢魘中撞了一下,回頭一看,腳,再抬頭,調節器。

做刑警的時候,與各種各樣的死亡打交道是王遠的家常便飯。他見過失足墜樓、摔得血肉模糊的孩子,接觸過被燒得面目全非的焦屍,有一次一個男人報案妻子失蹤,王遠和同事們強行破門而入,回手關門,眼睛正對上紅衣女人晃晃悠悠吊在門後的屍體。很長一段時間內,王遠自信滿滿地認為沒有什麼場面是自己不能承受的,還有什麼畫面會恐怖到可以輕易擊潰一個員警的心理防線? 他在今天找到了答案:一雙從他頭頂無聲無息飄走的、屬於最好的朋友的腳。

王遠撈起掉落的長喉向上追去,大腦一片空白,等到反應過來,發現自己已經來到了75米處的備用氣瓶旁邊。他意識到,自己潛意識裡還在期待王濤依舊有自主意識,遊到這裡拿到了氣瓶。但是那裡除了漆黑的潭水什麼都沒有。他又等了一會兒,那個噩夢般的聲音仿佛又開始在腦際迴響,這讓他痛苦地記起了剛剛的判斷,“聽到那個聲音的當時我就知道,他死定了。”

75米到90米的這段路程,王遠之前至少曾經5次到達這裡。然而在這一刻,眼前的道路顯得異常陌生,就像他從來都沒有來過這裡似的。他閉上眼睛,試著深呼吸,使勁搖頭試圖讓自己冷靜下來,但呼吸的阻力依舊在不斷增加,人開始變得不清醒。

與此同時,身體和意識陷入一種奇怪的剝離狀態。腦中唯一的念頭是找到王濤——哪怕是屍體,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由它去。幾分鐘以後,他呼吸著放在57米處的21%高氧氣體再一次向90米下潛。大腦很清楚,這個比例的氣體絕對不可以在超過66米的深度使用,身體卻試圖去感受氧中毒的感覺,甚至希望自己抽搐、昏厥。氣壓錶快速下降,身體憑本能行動,緊張、惶恐、危險,這些情緒好像被什麼人從他的認知中抽走了,他已經不知道為什麼要下潛,懷疑自己正墜入崩潰的境地。“要不要活呢,”他機械性地想,“我希望氧中毒就算了,死掉就算了。”

當氣壓下降到60bar的時候,人類求生的本能終於從恍惚中冒頭,奪回了對王遠身體的控制權。

他想起家人,這好像是今天以來第一次想起他們。王遠和妻子是在他剛開始癡迷潛水的時候認識的,這些年她一直很支持自己,只是偶爾在他為了去潛水跟同事換班、連續兩天沒合眼的時候憂心忡忡地看著他說,不然乾脆把工作辭掉算了。兩年前,他們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他做員警的時候整日辦案不著家,不做員警之後整日潛水,更不著家,為了讓他有更多的時間跟兒子相處,妻子盡可能帶小朋友跟隨他一起到處跑。廣西這個除了洞潛沒有任何娛樂項目的地方,她來過無數次了,每一回他潛入洞穴,她就在岸上數時間。但是這一次她沒有來。

他又想起,周沛還在淺水區等待著他和王濤,完全不知道水底發生了什麼。“要去找周沛。”這個念頭成為撐起王遠理智的唯一支點。背著一個半空的氣瓶,他不顧所有階段的減壓停留,不顧電腦表發出的一連串預警聲,不顧一切向水面的方向遊去。

(九墩洞穴水下)

名義上的救援

在岸上等待近一個小時之後,周沛潛入潭水當中,興致勃勃地準備按照計畫,去36米到51米之間迎接他剛剛創造了新紀錄的朋友們。

他在經驗和技術上都與王遠和王濤相差甚遠,名義上是支援潛水夫,實際上就是來找他們玩的,連用於較寒冷水域的幹衣都沒帶——他那時甚至還沒有學過如何用幹衣潛水——反倒是帶了一瓶白酒,準備潛水結束後跟王濤一起喝。王遠這個人生活上太嚴肅,滴酒不沾,有些沒意思,下水之前,周沛還故意去逗王濤,“小濤濤,我說我帶酒來的,我不管你多忙啊,酒喝完再走。”

出乎預料,才下潛到21米,周沛就看到了燈光。

怎麼搞的?他心想,這兩個傢伙是不是提前了,沒完成啊?不過,在黑漆漆的、能見度糟糕的水下提前看到好友,這比任何紀錄都要令人高興。又遊了幾下,他才發現事情有些不對:前面只有一盞燈。緊接著,他看清楚那個人是王遠,正向他打出潛伴失散的手勢。

周沛一下子急了。熱血沖腦的東北男人把調節器吐出來,在水下沖王遠喊,怎麼回事?沒有回應。情急之下他開始在岩壁上畫問號,試圖問清楚到底是在多少米失散的。王遠依舊不響。周沛決定獨自下潛尋找王濤的蹤跡。就在這個時候,他感到手臂被王遠拉住了。

王遠並非沒有明白周沛的意思,只是此刻,他已經沒有辦法回答。見到夥伴、神經鬆弛的瞬間,他感到岩石開始在眼前360度旋轉,四肢像被鈍斧砍斷般疼痛,眩暈感全方位襲來,使他完全失去了自主能力。

有醫生曾做過一個實驗,從一位在海下20米左右長時間執行任務的潛水夫身上抽取血液封入小瓶,帶著它回到水面。到達海面的瞬間,瓶中血液猛烈翻滾冒泡,瓶子的橡皮塞像香檳酒瓶的軟木塞一般被崩了出去。對於剛剛用了不到5分鐘時間從水下90米上升到21米的王遠來說,這就是他體內正在發生的事情。按計劃,他原本應該緩慢上升,在不同的深度停留總共3小時50分鐘,讓溶解在血液中、因壓力變化而膨脹的氮氣慢慢從體內釋放出來,但實際上,失去潛伴、也失去了理智的王遠只用了不到5分鐘時間,從水下90米上升到21米。極速膨脹的氮氣迅速充滿他的關節、耳腔、鼻腔等身體空腔,造成嚴重的減壓病。現在唯一的辦法是回到深處,重新進行減壓停留。如果此時升水,王遠必死無疑。

周沛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王遠。在他的印象裡,王遠是強大、冷靜和謹慎的代名詞,甚至,他的潛水生涯裡連一次可以被稱作“緊急”的情況都沒發生過。跟王遠一起的每一次潛水都像是訓練。包括王濤在內,王遠的學生們都對他懷有依賴感,“覺得你王遠是很厲害的,你不會把我陷於一種危險的境地。”

而現在,王遠的狀態顯然糟糕透了。他看起來神志不清,無法靠自己懸浮在水中控制深度,周沛不得不抓著他抱著岩壁來防止他漂走。他的幹衣中已經完全沒氣,緊貼在身上,成了既不隔水、又不保溫的廢物。僅剩的意志被用來告訴周沛,他不行了,需要周沛陪他回到水下36米,重新做減壓停留。

周沛努力克制著自己內心的驚慌。眼前,他所認識的兩個技術最出色、心理素質最強大的洞穴潛水夫一個失蹤了,另一個正處於意識喪失的邊緣。意外最殘酷的部分是從不給人準備的時間,眼下,三人當中技術和經驗都最為不濟的那一個,成為了所有人最後的指望。如果——他自己當時甚至沒有時間去想這個如果——如果不能保持冷靜的話,兩個好友或許都會沒命。

周沛用了最大的力氣,輪流捏王遠胳膊、手和大腿。王遠有的時候能夠回應他,有的時候不能。他擔心他冷,更擔心他失去意識,緊抓著他不敢放開。完成33米、30米和27米的停留之後,王遠的狀況依舊沒有什麼好轉。他已經無法自主切換減壓氣瓶,周沛還要時刻注意氣壓錶,幫助他切換。上升到18米的時候王遠開始抽搐、嘔吐,“特別怕他吐了胡亂呼吸,特別怕”,周沛使勁拍他的頭,“不管他疼不疼了……怕他失去意識,怕他睡著,然後一直就看著他呼吸。”

水下18米,主繩出現岔口,向兩個相反的方向延伸。周沛記得這個地方,前一天晚上他們三個來水下鋪氣瓶,他險些走錯,幸虧王遠及時發現,把他拽了回來。但現在,意識模糊的王遠徑直朝右邊那條錯誤的路線沖過去。周沛拼命拉他,但他的力氣大得出奇,不僅拉不回來,自己反而也被帶了過去。轉過彎,眼前只剩下岩壁,通道消失了。這是一條死路。

以王遠的狀態和兩人所剩的氣量判斷,帶他回去尋找主繩已經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而他自己,穿著3毫米的濕衣(通常用於水溫25度以上的溫暖水域)在廣西4月19度的潭水裡待了接近2個小時,全身的肌肉都在因為寒冷而顫抖。下一組減壓瓶放在6米的一個岩石平臺上,周沛決定冒險。

他讓王遠橫過身體,抱住一塊大石,在反復確認王遠不會鬆手之後,自己直接從18米上升到了水面——在岸上等待的時候他沒事做,自己記幾個水下減壓瓶放置點的岸上參照物玩,沒想到這個無心之舉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周沛從水面游泳來到石台的位置,下潛6米,萬幸,4個純氧氣瓶好好地待在那裡等他,他把它們拖起來,帶上水面。瓶子又多又重,周沛用盡全力踢水,游泳的速度依舊很慢。他害怕極了:這麼長時間,王遠會不會已經堅持不住,沉下去了?“我就害怕,我就下潛下潛下潛。我看到他的,當我看到他的雙瓶,最先看到的是瓶子嘛,哎呀,我心裡踏實了。他還在。”

隨著深度變淺,越來越多的光線穿過水面照射進來,身邊漸漸開始有遊魚經過,水草也豐茂起來。水下6米,他們開始進行最後一個階段、時長100多分鐘的減壓停留。因為不敢離開王遠遊動,周沛感到兩條大腿因為長時間浸泡在冷水中開始抽筋。王遠看起來一會兒清醒一會兒迷糊,他不得不每隔一段時間就把他拍醒,確認他是否情況良好。鰱魚和羅非魚在他們身邊游來遊去,個頭都很大,周沛想起前一天晚上跟王濤開玩笑,說在6米這麼長時間太無聊了,咱倆買本雜誌來看吧。王濤笑嘻嘻地回答,不用,我去弄魚,我們倆鬥魚。

陪王遠減壓的過程中周沛一直在向後看,期待什麼時候王濤會出現,像往常一樣惡作劇,突然抓他一下。現在他知道,不可能了。時間已經過去了太久——雖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但就算王濤還活著,水底的氣瓶也已經應該被全部吸空,他沒有機會回到水面了。周沛感到一陣強烈的絕望和無助,他在水下哭了起來。他看著對面的王遠,好像也在對方的面鏡裡看到了眼淚。

王遠不知道自己究竟哭了沒有。此時他人已經不太清醒,全部的意識都被用來控制身體,與眩暈、疼痛和想要嘔吐的感覺作鬥爭。但是事後回想,身體主導了絕大部分的意識,可是仍有一絲半絲,不甘心地游離出來,試圖勸服他整件事情都是不真實的,這根本是個夢境。然而每當這個念頭轉到王濤的時候,一個更強大的想法便立刻壓了上來。“他回不來了。”

又過了不知道多久,當周沛再一次搖醒王遠,問他是否可以升水的時候,終於看到王遠比出OK的手勢——至少,王遠現在安全了。

兩人回到水面。周沛連裝備都沒有脫,吐出調節器說出了第一句話:王濤呢?

“王濤出事了,”他聽到王遠說,“90多米。救不了了。”

(王遠、王濤和周沛在洞穴中的行動示意圖)

被奪走的又回來了

癡迷於探索型洞穴潛水的潛水夫總是不可避免地被問道,為什麼你們要冒著風險,去那些環境極其惡劣的地方潛水?

王遠通常會這用他寫在洞潛教材裡序言裡的這段話作為回答:“任何時候,那些陌生的、與眾不同的、外來的事物都會引發人們負面的想像。你不必登上山頂去看山。遺憾的是,觀察洞穴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進入洞穴內部。”

如果你再接著跟他聊,他會給你講到從前剛做員警的時候是如何充滿熱情,認為這個工作如何正義。後來他才慢慢發現,“很多事情跟你想的不一樣”。

而他說起通過潛水認識的這幫朋友的口氣,好像他們是他心中代表正直、富有熱情和“很好”的存在,“只要一起出去就很開心”。

周沛回憶,出事的那天晚上,王遠無法停止地、自責地自言自語,如果不讓王濤下那麼深就好了,我應該一個人下去,不該讓王濤去160,我應該讓他待在100等我。後來周沛終於忍不住打斷他:“你別想了,你瞭解王濤,王濤也不會讓你一個人下去。”

打撈屍體那天大部分潛水認識的朋友都趕到了廣西。王遠拖著他依舊還在眩暈的腦袋和身體守在水潭邊的野地上,第一時間看到了王濤。法國的救援潛水夫告訴他,他們是在水下51米處找到王濤的,他的面鏡還在臉上,嘴裡沒有調節器,雙手平舉,沒有任何掙扎的跡象。他和法國人一起檢查了王濤的裝備,發現,王濤那個本該在水下最深處切換的階段氣瓶居然基本是滿的。也就是說,當他們到達150米左右,王濤本該切換到這個階段瓶的時候,但他犯了一個錯誤,直接切換到了主氣瓶。但是由於忽略的交叉檢查程式,兩人都沒有發現。當王濤告訴王遠自己已經耗盡氣體時,他其實還有一整個氣瓶的氣量可供呼吸。

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出現在王濤身上的失誤。唯一的解釋是,他當時已經出現嚴重的氣體迷醉症狀,導致精神恍惚,行動受限。

王遠意識到,在經歷了漏氣、丟失主繩、氣體突然耗盡之後,在高度緊張並且意識恍惚的情況下(想想他自己後來在同樣的情況下做了些什麼),王濤用強大的意志力向他最親密的潛伴做出了冷靜、正確的決定——完全按照標準進行燈光示意,平和鎮定地執行共用氣程式,即使在最後面對死亡的時刻,也沒有表現出恐慌。如果當時他出現絲毫的恐慌症狀,那麼遇難的一定會是兩個人。真不知道王濤怎麼能做到。

直到現在,仍有人認為王遠那天洞穴裡所發生事情的敘述值得懷疑。在氣量有限的情況下,王遠真的會慷慨解囊,跟王濤共用氣嗎?是不是把他扔下,自己一個人跑掉了?

“不可能的,這是一個本能,這是一項肌肉記憶。就是在這一瞬間你不可能去思考,我的氣不夠了,我到底夠不夠給他,我要不要帶他上來,他跟我關係好不好等等,你不會想這些。”王遠臉上出現悲涼的神情,“我都跟他們說,這個東西我即使想扔掉他,我也會在給他氣之後,去想這個事情再決定。”

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這個解釋有足夠的說服力。最令人難過的質疑來自王濤的家人。每次跟他見面,王濤的前妻都會沉著臉問他同一個問題:王濤到底是怎麼死的?她避諱對一切外人談論這件事,“還有什麼好說的呢?”王濤的弟弟許博從頭到尾就沒有相信過王遠。他有一大串疑惑:王濤說沒氣了,王遠為什麼不去檢查他其他的氣瓶?我哥在上面飄走的時候王遠為什麼沒有拉住他?在水下,166米的洞穴裡,率先沒氣需要接受同伴説明的那一個,到底是不是我哥?

這次災難從牽涉其中的所有人身上都奪走了一些也許是再也回不來的東西。

事故發生三個月以後,王遠在菲律賓進行了好友遇難後的第一次潛水,置身水中的感覺讓他感到無比陌生和不適。從前那種放鬆的、興奮的、享受的水感從那次開始消失無蹤。

氣泡打到岩石反彈回來的聲音,想要咳嗽又立刻止住的聲音,甚至是呼吸聲,都會讓他想起水最後灌進王濤肺裡的那個聲音。那個聲音他已經在夢裡聽了無數遍,多到了讓人對洞潛感到疲憊和沮喪的程度。“沒事的,沒事的,”每一次,他都不得不在心裡反復對自己說,“那是以前的事情,不是現在。”

這些感覺隨著時間的前行不僅沒有減弱,反而越來越強烈。王遠仍在潛水,但他懷疑自己再也無法享受潛水了——事實上,那些看過王濤屍體打撈過程的朋友,有很大一部分已經不再潛水。

周沛在出事之後沒多久就從國內的潛水圈子離開,去馬來西亞的一家潛店旁開了一家餐廳。王遠很久沒有見過他,只是零星聽到一些關於他的消息:先是罵了幾個吃飯的時候議論那次事故、聲稱王濤的死因是沒有正確配置氣體的客人(過去沖他們喊,誰給你說的?誰給你說的?我是親歷者!),然後是看不慣馬來西亞那些喜歡勾搭姑娘的潛水教練,跟所有當地教練結了仇。王遠心想,這真是周沛才能做出來的事情。

2016年4月,王遠覺得自己終於做好了準備,準備好回到九墩的那個洞穴,他和王濤沒有完成的深度去看一看。在向當地政府申請潛水許可階段的某一天,他接到了一個電話。

“我知道你要去哪裡。”他聽到周沛在電話那頭說,“我能不能一起去?”

本文原載於“ONE 實驗室”,經授權發佈。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文章。

點擊以下 關鍵字查看往期內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