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動脈硬化你需要注意

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症性病變, 可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 失去彈性、管腔狹窄。 動脈硬化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血管疾病, 其規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生, 至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 男性較女性多, 近年來本病在我國逐漸增多, 成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1.主要原因

引起動脈硬化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壓、高脂血症、抽煙。 其他諸如肥胖、糖尿病、運動不足、緊張狀態、高齡、家族病史、脾氣暴躁等都會引起動脈硬化。

2.營養成因

(1)膽固醇 大量攝入油膩性食物和富含膽固醇的食物, 是動脈硬化發生的主要原因。

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過多, 是發生冠狀動脈硬化及心臟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2)油脂飲食 日常飲食中, 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油脂, 如果平時喜歡吃肥膩食物而又不注意其他礦物質的攝取, 就會使過多油脂沉積於血管壁上, 誘發動脈硬化和其他心臟血管病變。

臨床表現

動脈硬化的表現主要決定於血管病變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 對於早期的動脈硬化患者, 大多數患者幾乎都沒有任何臨床症狀, 都處在隱匿狀態下潛伏發展。 對於中期的動脈硬化患者, 大多數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悸、胸痛、胸悶、頭痛、頭暈、四肢涼麻、四肢酸懶、跛行、視力降低、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等臨床症狀, 不同的患者會有不同的症狀。

一般表現為腦力與體力衰退, 觸診體表動脈如顳動脈、橈動脈、肱動脈等可發現變寬變長、迂曲和變硬。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本病尚缺乏敏感而又特異性的早期實驗室診斷方法, 病人多有脂代謝失常, 主要表現為血總膽固醇增高, LDL增高, HDL降低, 血甘油三酯增高, 血β脂蛋白增高, 載脂蛋白B增高, 載脂蛋白A降低, 脂蛋白(α)增高, 脂蛋白電泳圖形異常, 90%以上的病人表現為Ⅱ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2.血液流變學檢查

往往血黏滯度增高, 血小板活性可增高。

3.X線檢查

除前述主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外, 選擇性或電子電腦數位減影動脈造影可顯示冠狀動脈, 腦動脈, 腎動脈, 腸系膜動脈和四肢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狹窄或動脈瘤病變,

以及病變的所在部位、範圍和程度, 有助於確定外科治療的適應證和選擇施行手術的方式。

4.多普勒超聲檢查

有助於判斷四肢動脈和腎動脈的血流情況。

5.血管內超聲和血管鏡檢查

則是直接從動脈腔內觀察粥樣硬化病變的方法。

6.放射性核素檢查

有助於瞭解心腦腎組織的血供情況。

7.超聲心動圖檢查

心電圖檢查及其負荷試驗所示的特徵性變化有助於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8.動脈硬化檢測

宜運用四肢同步測量pwv和ABI的值來判讀有無動脈硬化, 再輔助於多普勒知道發病位置。 現在流行的國產動脈硬化儀如VBP-9動脈硬化檢測儀。

9.其他

肢體電阻抗圖, 腦電阻抗圖, 以及腦電圖腦X線, 電腦化X線, 或磁共振斷層顯象有助於判斷四肢和腦動脈的功能情況以及腦組織的病變情況。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治療

1.擴張血管。

2.調節血脂

在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的基礎上, 血脂仍高於正常時, 可用調脂藥。

3.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藥物可防止血栓形成, 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4.溶解血栓藥和抗凝藥

對動脈內血栓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者, 可用溶解血栓藥、抗凝藥, 如尿激酶、重組組織型纖維蛋白溶解酶原啟動劑、肝素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