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夏季濕熱又容易腹瀉,怎麼辦?

炎熱的夏季, 普通人常會出現腹脹、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現象, 甚者會出現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疾病。 從中醫角度來看, 夏季之所以容易罹患胃腸疾病, 就是古人所觀察到的“暑多夾濕”這個特徵,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江南所稱的“疰夏”。 盛夏時節不僅氣溫較高, 而且雨水較多、濕度較大, 故暑邪易夾濕邪侵略人體, 致病多為暑濕攙雜證, 表示為發燒、煩渴、四肢困乏、胸悶嘔惡、大便溏瀉而不爽、苔黃膩等。

中醫認為慢性乙肝系疫毒之邪入侵, 疫毒多為濕熱之性, 因此肝病患者多為濕熱體質。 當疫毒內侵, 化濕生熱, 壅阻中焦, 清熱除濕既可清除病邪, 有利於正氣的恢復, 又可防止病情復發或加重。 濕熱體質的人外在表現:

1.型體特徵:型體偏胖或消瘦;

2.常有表現:面垢油光、多有痤瘡粉刺、常感口幹口苦、眼睛紅赤、心煩懈怠、身重倦困、小便赤短、大便燥結或黏滯、男性多有陰囊潮濕、女性常有帶下增多。

病時上述徵象加重;

3.舌象檢測:舌質偏紅苔黃膩;

4.脈象檢測:脈象多見滑數;

5.心理特徵:性情急躁、容易發怒;

6.適應能力:不能耐受濕熱環境;

7.易患疾病:易患黃疸、火熱症、癰瘡等病。

夏季要避免暑、濕二邪。

中醫將外感邪氣歸納為“六淫”——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 而夏季為“暑”、“濕”二邪所主導。 暑邪致病有顯明的節令性, 特點有三, 暑為陽邪, 其性炎熱。 暑性升散, 傷津耗氣。 暑多夾濕。 這三個特徵基本囊括了夏季好發病的特點, 比如心腦血管疾病、中暑、胃腸道疾病等等。

“暑多夾濕”說的是暑邪喜歡夾雜著“外濕”侵犯人體, 而濕邪又比較喜歡困脾, 導致脾胃虛弱, 而脾胃虛弱又容易生濕邪, 即“內濕”,

新產生的濕邪又進一步困脾, 導致脾氣更虛……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脾虛濕困時, 應健脾去濕。

食療法: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 溫補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 如:鯽魚、胡蘿蔔、蘋果、淮山藥、蓮子、芡實、豬肚、鴨子等;祛濕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 或者平時堅持喝治療祛濕飲品。 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 要注意保暖, 不要受涼, 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

紅豆薏米:薏米100克, 紅豆100克, 水適量。 將紅豆和薏米分別淘洗乾淨後泡一個小時, 放入煮鍋中, 添加適量的水。 大火燒開後關火, 不要開蓋, 放置一個小時。 然後再開大火燒開後關火, 再放置放置一個小時。 之後第三次大火燒開, 晾涼過濾後即可飲用。 剩下的紅豆和薏米也可以直接食用。

成品顏色清淡, 味道也很清爽, 家裡經常備上一大杯。 祛濕解暑, 綠色健康。

赤小豆薏仁茶:薏米仁、赤小豆、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芡實。 成品, 袋泡茶, 沖泡即飲, 非常方便。 薏米仁、赤小豆皆為祛濕佳品, 加上馬齒莧、淡竹葉等清熱排毒之中藥材,

祛濕效果更佳。

藥療法:從中醫的角度來看, 夏季應當設法避免“暑”、“濕”二邪的侵擾, 以及適當健脾等等。 除了飲食也可以遵從醫囑選用一些護肝藥物進行調理, 如:河北中醫肝病醫院院內中成藥製劑“健脾養胃膠囊”用於治療肝炎、肝硬化所引起的腹脹、腹瀉、乏力、納差。

外洗法:用生薑100克、陳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 可以暖脾胃、去濕、解困, 如覺得煩瑣, 可以用此水泡腳。

本文供稿源于河北中醫肝病醫院 劉敏

本平臺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的官方頭條號, 想要瞭解更多中醫藥科普知識, 歡迎訂閱本頭條號或關注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之聲官方微信(cacmzyzs)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