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州科學家成功完成全球首例“不中斷血流”肝移植術

“不中斷血流”人體肝移植術, 讓捐獻的器官不需要灌洗, 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 使捐獻者轉贈的器官少受損傷, 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器官的功能,

以“最鮮活”的狀態在受捐患者的體內立即“工作”, 從而極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見併發症。

8月10日,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技術獲重大突破新聞發佈會”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召開, 該院公佈了何曉順團隊研發完成的全球首例“不中斷血流”肝移植成果。

據我國著名器官移植專家、中山一院副院長、器官移植科學術帶頭人何曉順教授介紹, 器官移植是20世紀醫學領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自問世63年以來, 志願者捐獻的器官要經過“灌洗、低溫保存、再灌注”的技術處理, 才能一直到受捐患者的體內, 這已經成為“醫學常識”。 然而, 作為移植醫生, 他們另闢蹊徑, 於7月23日為一名肝硬化合併小肝癌的患者進行肝臟移植時, 創造了“不中斷血流”的新紀錄, 並於8月8日成功開展了第二例同類手術。 這一創新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難題, 有望改寫世界器官移植事業的歷史, 推動我國成為器官移植這項醫學尖端技術的領跑者。

“供肝的品質和保存的時間長短, 是保證換肝成敗的關鍵因素。 ”何曉順表示, 肝臟缺血15-30分鐘就會壞死, 無法移植。 相對于傳統移植模式, 受到損傷的肝臟移入患者體內, 肝功能多少都會“打折扣”。 在移植時, 由於供肝要用低溫灌注液沖洗、保存, 原來殘存在肝臟內的灌注液可能在血液恢復供應的一瞬間,

“沖入”患者的體內。 這一冷熱交織的巨大衝擊, 會導致患者血壓低、心率加快甚至心臟停跳, 醫生稱“灌注後綜合征”。 若手術時, 麻醉技術不夠精湛, 或情況過於嚴重, 患者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然而, “不中斷血流”的肝移植技術, 可將這些傳統手術遇到的難題迎刃而解。

並且, “不中斷血流”器官移植理念的成功實踐, 從根本上避免了傳統器官移植一直沿用的技術的先天缺陷, 還可延伸至心、肺、腎等的移植上, 有望重構半個世紀以來器官移植的理論與體系。 屆時技術成熟, 還可成為常規性手術治療, 降低手術費用負擔。 這一創新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難題, 有望改寫世界器官移植事業的歷史,

推動我國成為器官移植這項醫學尖端技術的領跑者。

另外, 該項技術突破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 該設備的問世, 是醫學研究史上首次實現器官在“離體狀態”下長時間保持功能與活力。 這將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間相互作用、器官離體治療、器官功能修復等臨床應用提供新的技術平臺,為臨床醫學提供多學科、多層次的突破平臺。

本報訊

這將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間相互作用、器官離體治療、器官功能修復等臨床應用提供新的技術平臺,為臨床醫學提供多學科、多層次的突破平臺。

本報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