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遺落的撒馬爾罕

【旅行】

編輯 青岩

文/攝影 胡成 (署名除外)

設計 王延麗

撒馬爾罕的標誌孤單地矗立在荒原之上, 此處距離這座中亞細亞最古老的城市還有約50公里的距離

在中亞細亞廣袤的土地上, 曾經有一個光芒萬丈的中心城市撒馬爾罕, 這些光芒來自征服狂帖木兒。 這裡是中亞細亞最古老的城市, 關於它的歷史記載可追溯至西元前5世紀, 它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連接著中國、印度、波斯三大古老帝國。 而作為中國曾經的藩屬國, 帖木兒最大的野心, 便是征服中國。

克拉維約親眼看見了帖木兒對中國使者的怠慢與侮辱:“我們此時起立,

有待役引至帖木兒御座之右方座位上。 此座先為中國帝國(Katay)之專使坐處, 中國專使來此之使命乃向帖木兒催納欠貢, 帖木兒之左右原曾考慮到我們應坐之地位問題, 近侍將我們排列在中國專使的下首。 但帖木兒不願我們坐在下首, 命移坐上首。 落座之後, 有王公一人走向中國專使之前, 傳帖木兒之旨:‘帖木兒現與西班牙國王親善, 帖木兒待之如子。 視中國專使如敵寇, 為帖木兒之敵人, 今日特引見西班牙使團于中國專使之前者, 即以示帖木兒不悅中國之意。 關於帖木兒與中國之交涉, 應俟其恩典, 不日將予解決。 但今後中國無須再派人來此催索貢賦。 ’因此種種, 帖木兒已將對中國專使之恩賜寵遇,
轉賜與西班牙使者雲。 ”

終於, 在1404年11月, 明成祖永樂二年, 帖木兒親率20萬騎兵, 開始遠侵中國。 次年2月, 寒冷還在, 帖木兒在行軍途中暴斃於法拉比的故鄉訛答剌(Otrar)。 而中國, 依舊距他千萬裡之遙。

他的死, 叫一個時代戛然而止, 撒馬爾罕的輝煌, 瞬間歸於沉寂。

選擇煎蛋還是瘋子?他曾恐嚇了世界

哪怕只有一間房, 俄國人也把他們的家庭旅館稱之為Hostel;哪怕樓上樓下, 電燈電話, 烏茲別克人也稱之為B&B。 埃米爾B&B, 甚至還有地下室。 庭院棚架的藤蔓上, 綴滿葡萄。 葡萄枝葉下, 幾張木桌, 每天早晨, 幫工的烏茲別克人像矜持的英國侍者, 鋪上餐布, 碼放碗碟與刀叉, 食物是固定的黑麵包或者圓饢、黃油果醬、切片的熏肉香腸、煎雞蛋。 唯一可供選擇的,

只有綠茶還是紅茶。

旅館裡另一位說中文的旅客, 是因為感冒滯留在撒馬爾罕(Samarkand)的年輕中國香港人。 我問他究竟什麼才是B&B?沒想到他的英語居然還和我一樣僅可勉強糊口, 我們面面相覷, 垂詢穀歌以後, 才知道原來就是Bed & Breakfast。 難怪在烏茲別克, 每間家庭旅館都執著於提供早餐。 當然最美味的還是在布哈拉(Bukhara), Sarrafon家老媽媽做的煎蛋, 蓋世無雙。

撒馬爾罕城郊街景。 這樣的街景, 假若不看店面招牌與那輛綠色的汽車, 晃一眼還以為在中國的某個城鄉結合部

旅館名為埃米爾(Emir), 是因為旅館外只一道圍牆之隔, 就是埋葬著帖木兒(Timur)的古裡·阿米爾陵(Gur-e Amir)。 帖木兒是烏茲別克這片國土上影響世界最為深遠的君王, 是烏茲別克最引為為榮的埃米爾。

雖然在帖木兒武力所及的中亞、西亞與南亞地區, 他屠殺並毀滅一切。 他像一個瘋子那樣對待世界, 憎惡與恐嚇世界。

前蘇聯歷史學家瓦西裡·巴爾托裡德(Vasily Bartold)在他的《中亞簡史》中說起帖木兒:“事實上, 他進行征戰的真正動機是他的征服狂。 據說, 他曾說過下面一句似乎反映其內心思想的話:‘世界整個有人居住的空間沒有大到可以有兩個國王的程度。 ’這種帶有幾分病態的狂語說明, 他想以巨大規模的行動(破壞和建設的)來恐嚇世界。 他通過這些行動與其說要獲得長遠的結果, 不如說是要造成一種外部的強烈印象。 ”

古裡阿米爾陵, 帖木兒, 他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孫子, 包括兀魯伯, 就埋葬在那裡。 與作者住的旅館,

一牆之隔

600多年以前, 帖木兒在那些被征服的城市四角, 以被征服者的頭顱堆砌而成高大的人頭塔。 他饒過了被征服國度中的工匠與藝人, 把他們帶回撒馬爾罕以營造他偉大的國都。 包括在撒馬爾罕以南80公里, 帖木兒出生地的沙赫裡薩布茲(Shakhrisabz, 舊譯渴石)營造的陵寢。 明永樂二年(1404年)冬, 極度張狂的帖木兒決定遠征中國, 以雪他作為藩屬國君王的壓抑與恥辱, 不料卻在第二年猝死於今哈薩克境內的訛答剌(Otrar)。 他死去的時候, 嚴冬還沒有過去, 撒馬爾罕通往碣石的道路淹沒在積雪之中。 無奈, 他被埋葬在了這座他為自己心目中的繼承者、卻又先於自己死去的孫子穆罕默德蘇丹(Muhammad Sultan)而建的陵寢裡。

在陵寢之內, 帖木兒並不孤獨, 他的導師與子孫們環繞左右。他們的形似于石槨形態的墓碑,昭示著主人的身份。最為特別的,自然是帖木兒的幾近黑色的墨綠玉石槨碑,仿佛一段烏木,仿佛帖木兒不吝惜殘忍殺戮的心。我們會怎樣去說這樣的人的信物?戾氣太重。換作他們的說法,就是聚集著詛咒,帖木兒的詛咒。

1740年,土庫曼人,阿夫沙爾王朝(Afsharid Dynasty)開國君主納迪爾沙(Nader Shah)在征服烏茲別克諸國以後,將他的偶像帖木兒的綠玉石碑移至波斯。出乎意料的是,綠玉石碑忽然斷為兩段。厄運隨之而來,納迪爾沙的兒子忽然瀕死。在宗教權威的指引下,他歸還了玉石,而他的兒子也奇跡般康復。但納迪爾沙依然未能逃脫遇刺暴斃的災禍。 而流傳在遊客之間的,則是更為現代的詛咒。1941年7月21日,蘇聯人類學家米哈伊爾·格拉西莫夫(Mikhail Gerasimov)打開了古裡·阿米爾陵寢宮。格拉西莫夫的發現是基於其專業的,他通過骸骨發現身高一米七的帖木兒的右臂與右腿確實有因戰傷而遺留的殘疾——這證明帖木兒“跛子”的綽號是真實可信的。但是詛咒論者的發現卻是玄之又玄的,他們說在帖木兒墓穴內發行一行銘文:“打開這座墓穴的人將被一個比我更可怕的敵人所打敗。”第二天,1941年7月22日,納粹德國向蘇聯發起進攻。

烏茲別克導遊們樂此不疲地講述這段傳說的時候,似乎忘了蘇聯並沒有被納粹打敗——事實上正好相反——所以與其說這是帖木兒對後世盜墓者的詛咒,倒不如說是烏茲別克人對於當世宗主國的詛咒。

僻靜的路上停著一輛樣式老舊的伏爾加牌汽車,伏爾加汽車曾被認為是前蘇聯工業的象徵和驕傲古裡阿米爾陵一角

古裡阿米爾陵一角

她們爬過經台,以祈禱幸福

帖木兒沒有為自己經營古裡·阿米爾陵,所以在撒馬爾罕,最恢宏的建築依然是比比·哈尼姆清真寺(Bibi-Khanym Mosque),那曾經是伊斯蘭世界最高大的清真寺。比比·哈尼姆清真寺因比比·哈尼姆而得名,這位帖木兒的妻子,傳說來自中國的女人,就葬在清真寺的對面,冷冷清清。

烏茲別克人以比比·哈尼姆清真寺為榮,院內有一座古型的大理石可蘭經經台,烏茲別克人相信從台下爬過的女人可以多子多福。而且,似乎爬過的次數越多,所能得到的幸福也便越多。那會兒,一個漂亮的烏茲別克姑娘,正在媽媽的指引下左右爬過經台。她多少有些尷尬,每次眼睛撞見與我注視的目光,都會緋紅了面孔。她一次又一次走下經台,卻一次又一次被不依不饒的媽媽趕回去,讓她再一次增加她的幸福。 身邊的烏茲別克遊客,知道這樣的福祉如我這般的男性遊客無福消受,於是用簡單的英語告訴我,順時針繞行經台同樣可以祈福。我尾順著他們一圈又一圈,七圈,看來俄國人執著地認為7是幸運數字的習慣,同樣揉進了烏茲別克人的民俗。雖然我並不相信這樣可以讓我從此遠離苦厄,但我樂得附和滿懷善意的烏茲別克人。年輕的香港人許是被感冒攪擾的興致全無,或者更具科學信仰,只是堅持坐在長椅上。

比比·哈尼姆清真寺左右有許多烏茲別克人,因為近旁就有一座碩大的農貿市場。買賣的人們走累了,就坐在高大清真寺遮蔽的陰影裡納涼。中亞的盛夏,不論氣溫多高,哪怕40℃以上,只要在陰影裡,就能感覺到綿延不斷的風,感覺到涼爽,這實在比中國的夏天好過太多。

遮蔽陽光的比比·哈尼姆清真寺,已經不再是帖木兒當年修築的清真寺。當年的清真寺毀於1897年的一場地震,100年後,1974年新的比比·哈尼姆清真寺在原址的廢墟重建,不知是刻意作舊,還是蘇聯的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建築品質原本糟糕,複建的清真寺依然殘破不堪。其實帖木兒的那些失去故國與親人的工匠們,能否盡力為帖木兒工作同樣令人生疑。

《中亞簡史》寫道:“現在撒馬爾罕以比比·哈尼姆之名知名的伊斯蘭教大寺院,是在帖木兒從印度回來後在1399年動工修建的。後者可以看作帖木兒建築活動的典型例子:從藝術構思方面看,這座建築雖然雄偉壯麗,但技術上建築的如此草率,甚至在帖木兒生前,頂上的石頭就已開始掉落,危及做禮拜人的生命安全。”

Tips:烏茲別克斯坦,新絲綢之路火車遊

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城市之間的通行,選擇火車作為交通工具還是不錯的。烏國列車分為夜班慢車、快車(SHARQ和NASAF)和特快車(AFROSIYOB)與高速列車五種,價格依次遞增。

其中高速列車是近年才發展起來的。據新華社通訊:烏媒體報導,2011年10月8日,塔什干至撒馬爾罕高速鐵路開始商業運營,2012年5月第二列高速列車投入運營。該高速列車由西班牙“PATENTES TALGO”公司設計生產的Talgo-25型列車“Afrosiyob”。塔什干與撒馬爾罕的距離為344公里,時速達253公里,執行時間約2小時。

這段路程是古絲綢之路中重要的一段,尤為歷史學家與探險家青睞。2000多年前,撒馬爾罕富於冒險精神的商人就從這裡,跨越杳無人煙的地區,歷經千辛萬苦,用黃金換回一匹匹中國絲綢。

今天,烏茲別克斯坦依舊是貫通亞歐大陸鐵路運輸的重要樞紐之一,尤其是在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邊境地區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依託。邊境口岸作為通道節點,在中國對外開放中的前沿視窗作用顯現。中國開展亞洲公路網、泛亞鐵路網規劃和建設,與東北亞,中亞、南亞及東南亞國家開通公路通路13條,鐵路8條。其中,當中(中國)—吉(吉爾吉斯坦)—烏(烏茲別克斯坦)鐵路項目修建完成後,中國旅遊者可以通過這一條國際鐵路感受神秘多姿的中亞文化。

大理石可蘭經經台。祈福的女人們要從經台下鑽過,一次一次又一次,烏茲別克人相信,這樣會帶來福氣

占星王,經學院,暴曬下的一萬蘇姆

帖木兒的綠玉石碑左側,最簡單的大理石碑,是他的孫子、他最有成就的後繼者兀魯伯格(Ulugh Beg)的墓。

作為君主之外,兀魯伯格更大的成就在於他的天文學造詣。1420年,兀魯伯格在撒馬爾罕建造了天文臺。兀魯伯格天文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象限儀。天文臺遺址1908年出土,在原址另建有一座博物館用以展示兀魯伯格的成就。在撒馬爾罕,烏茲別克人參觀任何景點,只需要購買一張600烏茲別克蘇姆(約合1.5元人民幣)的門票,而外國人門票售價卻高達1萬烏茲別克蘇姆(約合25元人民幣),雖然並不算昂貴,但是一張又一張門票疊加,花費著實不小。而兀魯伯格天文臺似乎又是其中最無趣的,我實在看不懂復原的象限儀中的奧妙。

傳說兀魯伯格精通占星,他曾經準確地預知到自己將會死于兒子的謀殺。也許他不能像帖木兒那樣心狠手辣,也許他並不篤定自己的占星,他最終只是將兒子們放逐了事。果然,他的兒子阿不都·剌迪甫('Abd al-Latif)在巴里黑(Balkh)反叛,囚禁兀魯伯格,並最終弑父。

格拉西莫夫的發掘證實,兀魯伯格死于斬首。

占星大概不知道的是,在謀奪權位這件事情上,並沒有什麼父子。

1萬烏茲別克蘇姆的門票,在撒馬爾罕可以折合一份抓飯。

從兀魯伯格的陵寢去往兀魯伯格的天文臺路旁,有一家生意不錯的飯館。特別之處在於,飯館豢養著一白一彩、一雌一雄兩隻孔雀,散放在路旁,可算是極好的招徠生意的店幌。

供應不斷的,是5000烏茲別克蘇姆一串的牛羊肉串,或者是整塊的肉,或者是團在一起的碎肉,烤上幾串,一隻圓饢,加上免費的生洋蔥,再來一碗羊湯,在撒馬爾罕的日子裡我可以日日如此。

抓飯時常售罄。終於在午餐的時候買到第一份——晚餐是無論如何買不到的——鍋底倒上清油,羊肉與紅黃胡蘿蔔浸在油中,上覆屜布,屜布上蒸著米飯。火候到時,撤去屜布,拌勻肉飯即可盛盤。比起新疆抓飯,撒馬爾罕的抓飯更加油膩。而且只有碎肉抓飯一種——僅就這家飯館而言——沒有大塊羊肉、羊腿吃得酣暢。

與飯館一條馬路相隔的,是幾乎等同於烏茲別克國家標誌的雷吉斯坦(Registan)廣場東、西、北三面呈品字形建築的三座經學院,伊斯蘭世界中最古老的三座經學院。

西側的經學院,同樣以兀魯伯格為名(Ulugbek Medressa)。1420年建成的兀魯伯格經常院是雷吉斯坦最初的建築。北側的季裡雅-卡利(Tilla-Kari)經學院與東側的希爾-多爾(Sher Dor)經學院,完工於17世紀的昔班尼王朝(Shaybanid Dynasty)。與經學院,與其所代表的伊斯蘭教義格格不入的,是希爾-多爾正門上描繪著的,兩頭相向而立,身有人面,形態奇異的獅子。伊斯蘭教義嚴禁描繪活物,所以幾何圖案幾乎是伊斯蘭世界的唯一裝飾。在經學院這樣的宗教建築上描繪活物,簡直是世所僅見。而且相同的獅子圖案,還被印刷在烏茲別克200蘇姆的紙幣上,莫怪後來在浩罕認識的烏茲別克人Iliko會篤定地反復告訴我:我們烏茲別克並不是伊斯蘭國家。

撒馬爾罕市景。一位婦女走在空曠的大街上

直到傍晚,開闊的雷吉斯坦廣場上的陽光,仿佛如炙熱的火焰。

我們坐在兀魯伯格經學院的陰影裡喘息,在廣場上巡查的烏茲別克員警,不客氣地喝幹了我的半瓶水。

我們都像是沙漠裡乾渴的蟲子,在盛夏的撒馬爾罕一點一點風乾。

滾燙的天空中只有一抹雲掠過,不知道我喝下又蒸發殆盡的7升水,化作其中的哪一縷?

他的導師與子孫們環繞左右。他們的形似于石槨形態的墓碑,昭示著主人的身份。最為特別的,自然是帖木兒的幾近黑色的墨綠玉石槨碑,仿佛一段烏木,仿佛帖木兒不吝惜殘忍殺戮的心。我們會怎樣去說這樣的人的信物?戾氣太重。換作他們的說法,就是聚集著詛咒,帖木兒的詛咒。

1740年,土庫曼人,阿夫沙爾王朝(Afsharid Dynasty)開國君主納迪爾沙(Nader Shah)在征服烏茲別克諸國以後,將他的偶像帖木兒的綠玉石碑移至波斯。出乎意料的是,綠玉石碑忽然斷為兩段。厄運隨之而來,納迪爾沙的兒子忽然瀕死。在宗教權威的指引下,他歸還了玉石,而他的兒子也奇跡般康復。但納迪爾沙依然未能逃脫遇刺暴斃的災禍。 而流傳在遊客之間的,則是更為現代的詛咒。1941年7月21日,蘇聯人類學家米哈伊爾·格拉西莫夫(Mikhail Gerasimov)打開了古裡·阿米爾陵寢宮。格拉西莫夫的發現是基於其專業的,他通過骸骨發現身高一米七的帖木兒的右臂與右腿確實有因戰傷而遺留的殘疾——這證明帖木兒“跛子”的綽號是真實可信的。但是詛咒論者的發現卻是玄之又玄的,他們說在帖木兒墓穴內發行一行銘文:“打開這座墓穴的人將被一個比我更可怕的敵人所打敗。”第二天,1941年7月22日,納粹德國向蘇聯發起進攻。

烏茲別克導遊們樂此不疲地講述這段傳說的時候,似乎忘了蘇聯並沒有被納粹打敗——事實上正好相反——所以與其說這是帖木兒對後世盜墓者的詛咒,倒不如說是烏茲別克人對於當世宗主國的詛咒。

僻靜的路上停著一輛樣式老舊的伏爾加牌汽車,伏爾加汽車曾被認為是前蘇聯工業的象徵和驕傲古裡阿米爾陵一角

古裡阿米爾陵一角

她們爬過經台,以祈禱幸福

帖木兒沒有為自己經營古裡·阿米爾陵,所以在撒馬爾罕,最恢宏的建築依然是比比·哈尼姆清真寺(Bibi-Khanym Mosque),那曾經是伊斯蘭世界最高大的清真寺。比比·哈尼姆清真寺因比比·哈尼姆而得名,這位帖木兒的妻子,傳說來自中國的女人,就葬在清真寺的對面,冷冷清清。

烏茲別克人以比比·哈尼姆清真寺為榮,院內有一座古型的大理石可蘭經經台,烏茲別克人相信從台下爬過的女人可以多子多福。而且,似乎爬過的次數越多,所能得到的幸福也便越多。那會兒,一個漂亮的烏茲別克姑娘,正在媽媽的指引下左右爬過經台。她多少有些尷尬,每次眼睛撞見與我注視的目光,都會緋紅了面孔。她一次又一次走下經台,卻一次又一次被不依不饒的媽媽趕回去,讓她再一次增加她的幸福。 身邊的烏茲別克遊客,知道這樣的福祉如我這般的男性遊客無福消受,於是用簡單的英語告訴我,順時針繞行經台同樣可以祈福。我尾順著他們一圈又一圈,七圈,看來俄國人執著地認為7是幸運數字的習慣,同樣揉進了烏茲別克人的民俗。雖然我並不相信這樣可以讓我從此遠離苦厄,但我樂得附和滿懷善意的烏茲別克人。年輕的香港人許是被感冒攪擾的興致全無,或者更具科學信仰,只是堅持坐在長椅上。

比比·哈尼姆清真寺左右有許多烏茲別克人,因為近旁就有一座碩大的農貿市場。買賣的人們走累了,就坐在高大清真寺遮蔽的陰影裡納涼。中亞的盛夏,不論氣溫多高,哪怕40℃以上,只要在陰影裡,就能感覺到綿延不斷的風,感覺到涼爽,這實在比中國的夏天好過太多。

遮蔽陽光的比比·哈尼姆清真寺,已經不再是帖木兒當年修築的清真寺。當年的清真寺毀於1897年的一場地震,100年後,1974年新的比比·哈尼姆清真寺在原址的廢墟重建,不知是刻意作舊,還是蘇聯的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建築品質原本糟糕,複建的清真寺依然殘破不堪。其實帖木兒的那些失去故國與親人的工匠們,能否盡力為帖木兒工作同樣令人生疑。

《中亞簡史》寫道:“現在撒馬爾罕以比比·哈尼姆之名知名的伊斯蘭教大寺院,是在帖木兒從印度回來後在1399年動工修建的。後者可以看作帖木兒建築活動的典型例子:從藝術構思方面看,這座建築雖然雄偉壯麗,但技術上建築的如此草率,甚至在帖木兒生前,頂上的石頭就已開始掉落,危及做禮拜人的生命安全。”

Tips:烏茲別克斯坦,新絲綢之路火車遊

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城市之間的通行,選擇火車作為交通工具還是不錯的。烏國列車分為夜班慢車、快車(SHARQ和NASAF)和特快車(AFROSIYOB)與高速列車五種,價格依次遞增。

其中高速列車是近年才發展起來的。據新華社通訊:烏媒體報導,2011年10月8日,塔什干至撒馬爾罕高速鐵路開始商業運營,2012年5月第二列高速列車投入運營。該高速列車由西班牙“PATENTES TALGO”公司設計生產的Talgo-25型列車“Afrosiyob”。塔什干與撒馬爾罕的距離為344公里,時速達253公里,執行時間約2小時。

這段路程是古絲綢之路中重要的一段,尤為歷史學家與探險家青睞。2000多年前,撒馬爾罕富於冒險精神的商人就從這裡,跨越杳無人煙的地區,歷經千辛萬苦,用黃金換回一匹匹中國絲綢。

今天,烏茲別克斯坦依舊是貫通亞歐大陸鐵路運輸的重要樞紐之一,尤其是在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邊境地區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依託。邊境口岸作為通道節點,在中國對外開放中的前沿視窗作用顯現。中國開展亞洲公路網、泛亞鐵路網規劃和建設,與東北亞,中亞、南亞及東南亞國家開通公路通路13條,鐵路8條。其中,當中(中國)—吉(吉爾吉斯坦)—烏(烏茲別克斯坦)鐵路項目修建完成後,中國旅遊者可以通過這一條國際鐵路感受神秘多姿的中亞文化。

大理石可蘭經經台。祈福的女人們要從經台下鑽過,一次一次又一次,烏茲別克人相信,這樣會帶來福氣

占星王,經學院,暴曬下的一萬蘇姆

帖木兒的綠玉石碑左側,最簡單的大理石碑,是他的孫子、他最有成就的後繼者兀魯伯格(Ulugh Beg)的墓。

作為君主之外,兀魯伯格更大的成就在於他的天文學造詣。1420年,兀魯伯格在撒馬爾罕建造了天文臺。兀魯伯格天文臺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象限儀。天文臺遺址1908年出土,在原址另建有一座博物館用以展示兀魯伯格的成就。在撒馬爾罕,烏茲別克人參觀任何景點,只需要購買一張600烏茲別克蘇姆(約合1.5元人民幣)的門票,而外國人門票售價卻高達1萬烏茲別克蘇姆(約合25元人民幣),雖然並不算昂貴,但是一張又一張門票疊加,花費著實不小。而兀魯伯格天文臺似乎又是其中最無趣的,我實在看不懂復原的象限儀中的奧妙。

傳說兀魯伯格精通占星,他曾經準確地預知到自己將會死于兒子的謀殺。也許他不能像帖木兒那樣心狠手辣,也許他並不篤定自己的占星,他最終只是將兒子們放逐了事。果然,他的兒子阿不都·剌迪甫('Abd al-Latif)在巴里黑(Balkh)反叛,囚禁兀魯伯格,並最終弑父。

格拉西莫夫的發掘證實,兀魯伯格死于斬首。

占星大概不知道的是,在謀奪權位這件事情上,並沒有什麼父子。

1萬烏茲別克蘇姆的門票,在撒馬爾罕可以折合一份抓飯。

從兀魯伯格的陵寢去往兀魯伯格的天文臺路旁,有一家生意不錯的飯館。特別之處在於,飯館豢養著一白一彩、一雌一雄兩隻孔雀,散放在路旁,可算是極好的招徠生意的店幌。

供應不斷的,是5000烏茲別克蘇姆一串的牛羊肉串,或者是整塊的肉,或者是團在一起的碎肉,烤上幾串,一隻圓饢,加上免費的生洋蔥,再來一碗羊湯,在撒馬爾罕的日子裡我可以日日如此。

抓飯時常售罄。終於在午餐的時候買到第一份——晚餐是無論如何買不到的——鍋底倒上清油,羊肉與紅黃胡蘿蔔浸在油中,上覆屜布,屜布上蒸著米飯。火候到時,撤去屜布,拌勻肉飯即可盛盤。比起新疆抓飯,撒馬爾罕的抓飯更加油膩。而且只有碎肉抓飯一種——僅就這家飯館而言——沒有大塊羊肉、羊腿吃得酣暢。

與飯館一條馬路相隔的,是幾乎等同於烏茲別克國家標誌的雷吉斯坦(Registan)廣場東、西、北三面呈品字形建築的三座經學院,伊斯蘭世界中最古老的三座經學院。

西側的經學院,同樣以兀魯伯格為名(Ulugbek Medressa)。1420年建成的兀魯伯格經常院是雷吉斯坦最初的建築。北側的季裡雅-卡利(Tilla-Kari)經學院與東側的希爾-多爾(Sher Dor)經學院,完工於17世紀的昔班尼王朝(Shaybanid Dynasty)。與經學院,與其所代表的伊斯蘭教義格格不入的,是希爾-多爾正門上描繪著的,兩頭相向而立,身有人面,形態奇異的獅子。伊斯蘭教義嚴禁描繪活物,所以幾何圖案幾乎是伊斯蘭世界的唯一裝飾。在經學院這樣的宗教建築上描繪活物,簡直是世所僅見。而且相同的獅子圖案,還被印刷在烏茲別克200蘇姆的紙幣上,莫怪後來在浩罕認識的烏茲別克人Iliko會篤定地反復告訴我:我們烏茲別克並不是伊斯蘭國家。

撒馬爾罕市景。一位婦女走在空曠的大街上

直到傍晚,開闊的雷吉斯坦廣場上的陽光,仿佛如炙熱的火焰。

我們坐在兀魯伯格經學院的陰影裡喘息,在廣場上巡查的烏茲別克員警,不客氣地喝幹了我的半瓶水。

我們都像是沙漠裡乾渴的蟲子,在盛夏的撒馬爾罕一點一點風乾。

滾燙的天空中只有一抹雲掠過,不知道我喝下又蒸發殆盡的7升水,化作其中的哪一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