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軍醫非洲征戰埃博拉往事

2015年3月21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批援塞醫療隊出色完成任務凱旋回國。 資料圖

3年前的今天, 是令全世界揪心的日子, 西非部分國家正遭受著規模空前的埃博拉疫情,

致死率高達90%。 這是埃博拉病毒被發現後近40年來, 最廣泛、最複雜和最嚴重的一次, 突如其來的疫情將這些國家的綜合衛生體系推向崩潰。

2014年8月, 世界衛生組織宣佈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 如果要控制局面, 還需要兩萬名本地義務工作者和1000名國外醫務工作者。

為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和人道主義精神, 經中央軍委批准, 自2014年9月起從302醫院優秀醫務人員中抽組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醫療隊, 分3批奔赴西非獅子山抗擊埃博拉。

法治週末記者 薛洪濤

在中國軍醫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3周年即將到來的日子, 法治週末記者走進解放軍第302醫院, 採訪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醫療隊成員,

回顧那場不見硝煙的戰役。

“隊員有個三長兩短, 我也不回來了”

伴隨著病房裡傳來的嬰兒清脆的啼哭聲, 302醫院婦產科護士長王新華給法治週末記者打開了婦產科的門。 看上去精幹而嚴肅的王新華護士長在繁忙的工作間隙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王新華, 第45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 曾參加過抗擊非典、抗震救災等多項急難險重任務。 南丁格爾獎章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設立的護理界國際最高榮譽獎。 在這些急難險重任務中, 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助獅子山醫療隊是她最難忘記的經歷之一。

據記者瞭解, 從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 302醫院共抽組了3批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醫療隊, 王新華是第一批成員。 這一批共有30人,

當時隊員還有傳染病學專家秦恩強, 他也是醫療隊醫師組組長, 是傳染病業界公認的權威。

這3批醫療隊通過185天的接力奮戰, 共收治埃博拉疑似患者773例, 確診285例, 埃博拉患者治癒率51.23%, 這一資料在世界各國駐塞留觀診療中心中名列前茅。 援塞醫療隊在圓滿完成疫情防控任務的同時, 實現了中塞雙方工作人員“零感染”和住院患者“零交叉感染”, 也是世界各國援塞抗埃隊伍裡, 唯一一個沒有出現感染病例的醫療隊, 實現了提出的“零感染”目標。

王新華是我國與埃博拉患者“零距離”接觸的第一人。 醫療隊正式接診埃博拉患者, 王新華曾第一個沖到轉運救護車旁, 扶起蜷縮在車門邊的病人。 王新華護士長告訴法治週末記者,

在抗擊埃博拉的過程中, 實現了中塞醫護人員“零感染”、患者“零交叉感染”的目標, 創造了“日均收治病人最多、埃博拉患者治癒率最高”的紀錄。 這是團隊合作的結果, 不是靠一個人能夠完成的。

在首批援塞醫療隊的所有成員中, 王新華認為, 隊長李進的壓力最大, 因為需要決策的問題太多了。 而隊長李進也在出征前當著全體醫療隊和家屬的面許下諾言:“如果有一個隊員有個三長兩短, 我也不回來了, 我就留在非洲守著他。 ”

每個人都清楚他們將去的獅子山是怎麼的國家, 面對的又是什麼樣的病毒。 獅子山, 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獅子山革命陣線和政府為了爭奪鑽石礦發生了長達11年的內戰。 直到2002年才結束。

在獅子山600萬人口中, 只有不到200名醫生、1000名左右的護士和很少的救護車, 而且這些護士中有一半的人甚至連抽血都不會。

然而他們面對的又是極其兇險的埃博拉。 在病毒學上, 病毒根據危害程度分為四個級別, 埃博拉被確定為最高級別的四級, 是目前人類發現的最烈性、最毒的病毒之一。 而我們熟悉的愛滋病病毒等級只屬於二級, 當年讓人們心懷恐懼的SARS病毒被定為三級。 有人稱埃博拉病毒為“超級病毒”, 它的致死率高達90%。

儘管自己動過大手術體質較弱, 並且當時母親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 還要作手術, 但王新華還是主動請纓。 還沒等記者開口問其中的原因, 王新華護士長就平靜地解釋了她這樣做的原因:“我有經驗。 ”

2014年11月16日,執行完為期兩個月的任務後,首批醫療隊回國。而第二批醫療隊41名成員也于2014年11月7日飛抵獅子山。

3天運走醫療隊半年的生活物資

洪建國是302醫院的宣傳幹事,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批援塞醫療隊43名隊員之一,曾在2015年1月14日至2015年3月21日期間在獅子山執行任務。

據洪建國對法治週末記者描述,從獅子山首都自由城向東南方向出發,沿路能看到一片美麗的海洋,翻滾的水浪拍打著岸邊,戲水的非洲小夥和姑娘們在盡情地衝浪,接著穿過一片略顯繁華的小鎮,在這裡有熙來攘往的舊汽車,錯落複雜的店鋪,頭頂貨物沿街叫賣的小販,一路都看不到一個“紅綠燈”。

然而,在沿街的牆上,又會不時地看到一些埃博拉的標語和宣傳畫,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Ebola is real!”仿佛在告訴人們這裡就是埃博拉疫區。

在獅子山,有一句民諺是這樣說的:穿衣一塊布,吃飯靠上樹,經濟靠援助。這話雖有些偏頗,但也從一些方面比較形象地反映了這個國家的一些現狀。那裡的人,大多數老百姓一天就吃一頓飯。當地有一種木薯粉,捧到手裡吃便叫一頓飯。因為是熱帶國家,有很多的果樹,當地人摘水果當飯吃。

洪建國提到,中國醫療隊必須要面對獅子山殘酷的現實,要去那樣的國家,做好各種準備必不可少。醫療隊保障要完全靠自己,因此籌備物資時,就要想得細而又細,因為如果想的不細,在那裡找都找不到。能帶上儘量帶上。

在接到命令的當天,聽說3天要準備30個人半年的生活物資,還要運到萬里之遙的獅子山,302醫院軍需辦主任張揚的頭一下子大了。“聽起來就像是玩笑,卻是不折不扣的命令。”面對“天一樣的大活”,張揚使出了渾身解數,採用了分管道採購的方式。院務部甚至在微信群裡發動群友聯繫稀缺物資。

頭一天下午開會宣佈命令,第二天下午物資陸續運送到了302醫院籃球館,全院上下緊急動員,就連保安、保潔、廚師、餐廳服務員都到場幫忙登記、打包、搬運、裝車。為了防水,包裝之外還加蓋了塑膠布,現場做浸水實驗,拿水往包裝上澆,看漏不漏水。面和食鹽的包裝則放在水裡浸泡兩分鐘。

相對後勤物資、政工物資而言,護理用品物資和醫用物資採購起來更加困難,因為首先要參照國際上的標準,制定出一個比較成熟的防護標準。還需要感染控制方面的專家把關驗收,甚至反復檢查。比如正壓防護頭盔和一次性防水隔離衣等。因此,所有人員都需要通宵達旦地清點物品種類和數量,以防出現差錯和遺漏。

短短3天之內,150噸吃喝拉撒用的所有物資順利完成了採購,足足可以裝備一個中等超市。

“要想在西非保命,就得在這裡玩命”

洪建國心裡忘不了出發前的那場“魔鬼”培訓,從培訓中也可以看出這次執行任務的艱難。2015年1月,正值北京的深冬,氣溫早已經降至零下。然而,在302醫院數位化模擬培訓中心裡,第三批援塞醫療隊隊員仿佛身處酷熱的“夏天”,他們穿著體能大褲衩、背心,進行穿脫防護服訓練。

為讓隊員體會非洲疫區炎熱自然環境下的感受,數位類比培訓中心專門類比設置了一個室內溫度高達35℃的“埃博拉模擬病區”,再增加濕度。隊員們身穿11件防護用品,歷經36道穿脫流程,不但舉步維艱,而且呼吸也很困難,每呼吸一次,都要消耗大量體力,訓練沒多久,大家已是大汗淋漓,就像被水浸透了一般。

可是培訓的醫生卻告訴他們,要想在西非保命,就得在這裡玩命。

2015年1月13日的夜晚,洪建國印象深刻。那一天,是他們出發的日子。當晚,302醫院院內燈火通明,戰友、家人都來為第三批援塞醫療隊先遣隊員送行。洪建國就要出家門的時候,他兩歲的兒子卻始終不讓他走,哭著喊著要陪他一起玩,無奈,洪建國只好撒謊說去辦公室才得以脫身。

當天,洪建國和妻子陪兒子去了一趟照相館,一起去照了個相,因為半個月後就是他兒子的生日,提前給兒子拍兩周歲留念照。出發前,洪建國拿了一張兒子的照片,悄悄地揣在了自己的衣兜裡。

隨著一聲“出發”的口令,隊員們陸續向大轎車走去,周圍親人離別時擁抱、揮手、呐喊的場景無不令人動容。這時,洪建國的一位老戰友從河南發來資訊,很短但很震撼,“兄弟,一定要活著回來見我!”

抬頭望著窗外送行的人群,人頭攢動中,洪建國發現了妻子,四目對視,妻子沒有揮手,而是默默地流淚……那一幕,牢牢地記在洪建國的心裡。

從北京出發,第三批援塞醫療隊先遣隊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兩大洋”,坐飛機、乘快艇、搭汽車,歷經30小時的顛簸,行程17000公里,終於來到了西非獅子山。他們來不及休整,向著疫情重災區挺進。

一個星期把醫院改建好了

根據中國與獅子山政府的協議,中國援塞醫療隊的工作地點是中塞友好醫院,最初也是中國人幫助援建的,這是一所綜合醫院,也是當地最好的醫院。後因在2014年8月前一名埃博拉患者死在這裡,這裡的醫護人員都跑了。

秦恩強醫生在《大國擔當——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疫情紀實》(王錦秋、洪建國著)一書中回憶了2014年9月16日中國首批醫療隊到達後,面臨的各種艱難。

因為中塞友好醫院是綜合醫院不符合收治傳染病患者的要求,所以要改建。在駐塞使館的積極協調下,駐塞中資企業留守人員開始了對中塞友好醫院的改建。很快,中資企業的工人進駐了,總算可以開工了,但是困難卻一個接著一個的來了。首先就是進不去門,因為原來醫院的人匆忙逃跑時,連同一些門上的鑰匙也拿跑了,沒有辦法,施工的時候只能將有些門硬性撬開。

門算是進去了,可屋子裡的燈是壞的,沒有燈,為趕進度晚上就無法施工,只好拆東牆補西牆,把偏僻地方能亮的燈先卸下來,裝到施工需要的地方。燈亮了,可改造醫院需要的三合板、鋁合金板還沒著落。在獅子山,這些東西都屬於高檔的進口產品,一是缺,買不到,二是貴,價格是國內的3倍以上。

最後,在中國駐獅子山大使館趙彥博大使的幫助下,動用了大使館計畫建車庫的材料。北京住建總公司海外部也拿出了公司正在裝修房子的材料。結果,施工時隔牆是拼砌而成的,一會兒是三合板,一會兒是鋁合金板。

後來,只用了一個星期就把醫院改建好了,在非洲再次創造了“小湯山速度”,但還是不能開診,因為雖然中塞友好醫院調配了47名護士和40名保潔員,但他們大都沒有經過正規的護理專業學習和培訓,傳染病防護知識幾乎為零。而中國隊員又在清潔區與他們直接接觸,後果難以想像。

所以,開診前的重中之重就是對塞方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所以醫療隊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培訓人員做一步,塞方人員跟著做一步,集中示範教學。最終將這些塞方醫務人員培訓合格才讓他們上崗。

9歲小女孩重獲新生

雖然已經過去了近3年的時間,但是前兩批援塞隊員都還記得一位兩次住院的小姑娘。

2014年11月1日,中國首批援塞醫療隊隊員劉麗英看到了一位小姑娘蜷縮在2區36床,那是2區最髒最臭的房間。這位小姑娘名叫雅尤瑪,當時9歲,看上去和國內六七歲的孩子差不多,一雙非洲人特有大眼睛看著劉麗英和閆濤,眼神裡滿是恐懼和迷茫。

而實際上,雅尤瑪是和媽媽一起來到中塞友好醫院埃博拉留觀中心的,她媽媽因感染埃博拉病得很重,第二天就去世了。在隊員們的再三鼓勵下,小姑娘勇敢地把藥服下去了。

慶倖的是,雅尤瑪的抽血檢測結果是陰性,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大家都興奮地跳了起來。為了讓孩子早日出院,避免在醫院出現交叉感染,隊員們抓緊時間聯繫她的家人。但幾經周折也未能聯繫上女孩的家人,無奈之下,只好將她送進一所孤兒院。

出院之前,護士吳堯帶她到淋浴間進行了徹底清潔,換上了乾淨的新衣服,還送給她了一些食品,隊員們希望孩子能換個環境,早日走出失去媽媽的痛苦。雅尤瑪似乎不知道怎麼表達,就一直看著大家笑,笑得很甜很燦爛,讓人感覺到一種欣慰和溫暖。

但沒想到,一周之後,她又被送了回來,此時她已經感染了埃博拉。剛被送到醫院時,她發燒、腹瀉、嘔吐,虛弱得連眼睛都沒眨一下。一周的時間裡,雅尤瑪一直都是那麼虛弱。這次她病得太重了。

2014年11月11日,第二批援塞醫療隊先遣組隊員、護理組組長黃順第一次進入病區查房時,一眼就注意到了雅尤瑪的眼神,恐慌而迷茫。接下來的日子裡,由黃順帶領她的護理團隊,交替輪流護理雅尤瑪。

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和特殊關愛,奇跡終於出現了:雅尤瑪開始主動要吃的了。小小的雅尤瑪爆發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她的體溫恢復正常,腹瀉和嘔吐症狀也逐漸得到緩解。

2014年11月19日,她可以在護士的攙扶下上廁所;20日,可以獨立下床活動;21日,可以上下樓……小女孩病情好轉之後,身體以驚人的速度恢復。

然而,隨著雅尤瑪病情的好轉,新的問題出現了。細心的醫療隊隊員黃順發現,失去母親的雅尤瑪常常獨自一人坐在病房裡發呆。醫護人員把從國內帶去的熊貓玩具遞到雅尤瑪的面前,誰承想,這立即激起了雅尤瑪的好奇心。她接過熊貓,抱在胸前,愛不釋手,笑得露出了潔白的牙齒,一臉的燦爛。

雅尤瑪康復出院後去了她舅舅加瓦拉的家。隊員們一直掛念著她。經過多方打聽,醫療隊終於聯繫上了加瓦拉。當得知隊員們十分惦記雅尤瑪,他專程帶著雅尤瑪趕到了中塞友好醫院。

大家帶著雅尤瑪去當地最大的超市,為她買了新衣服、好吃的和玩具,並為她舉行了募捐活動,還特地買來蛋糕,慶祝雅尤瑪戰勝病魔,重獲新生。

“新生快樂!”2015年1月9日,在第二批援塞醫療隊隊員的圍擁下,雅尤瑪開心地拍著手,吹滅了蛋糕上的蠟燭。幾天的相處,隊員們和雅尤瑪已經親密如家人一樣,在隊員們的指導下,聰明的雅尤瑪學會了簡單的漢語,甚至能在T恤衫上用中文寫下“中國”兩個字。

最好的新年禮物

第三批援塞醫療隊於2015年1月14日遠赴獅子山,他們要執行兩個多月的任務,註定要在這個遙遠的國度過春節。洪建國認為,第三批醫療隊隊員覺得這個在國外過的春節非常有意義。

2015年3月19日,中國第三批援塞醫療隊將要啟程回國,曾經得到醫療隊救治的19名埃博拉康復者,自發從各地趕到中塞友好醫院,與中國救命醫生道別。在當時,他們能夠活下來,實在太不容易了。

在中塞友好醫院埃博拉留觀診療中心,幾乎每天都有新來的,有死亡的,也有治癒出院的。隊員們也每天都在反復目睹著生死交錯的場景。中國農曆除夕這一天也不例外。

2015年2月18日,是中國農曆的大年三十,國內的人們正高興地迎接新年的到來。而解放軍第三批援塞醫療隊隊員,正在非洲獅子山抗擊埃博拉疫情。那一天,醫療隊隊員像往常一樣再次來到了中塞友好醫院,救治被埃博拉病毒侵襲的患者,不一會兒,大家就走上了各自的崗位,有的消毒,有的接診,有的查房,有的配藥,工作井然有序,有條不紊。

這一天,醫療隊為每位埃博拉患者送上了新春賀卡和禮物,祝福他們早日戰勝病魔。每位患者看上去很是高興,這些非洲患者說知道中國的春節。

在這裡,洪建國見到隊員們常提到的聾啞兒童“小西塞”。據說他剛來時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後來大夥兒集思廣益,給他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西塞,就是西非獅子山的意思。隊員們雖然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行動有些不方便,但還是親自給他沏上一杯濃濃的營養素,一勺一勺地喂到孩子口中。小西塞抬起那瘦弱的小臉,沖著大家靦腆地笑了。

在病房裡,當年輕小夥卡馬拉接過隊員們送給他的新年禮物時,一直都在說“謝謝”。卡馬拉那雙略帶濕潤的大眼睛,直直地盯著中國醫療隊員,儘管國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那眼神中流露出的盡是感激。

根據治療結果,卡馬拉2月19日(中國的大年初一)就要康復出院了,這個消息無疑是送給中國醫療隊員最好的新年禮物。

(本文部分資料來自《大國擔當——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疫情紀實》一書、在此向作者王錦秋、洪建國致謝)

2014年11月16日,執行完為期兩個月的任務後,首批醫療隊回國。而第二批醫療隊41名成員也于2014年11月7日飛抵獅子山。

3天運走醫療隊半年的生活物資

洪建國是302醫院的宣傳幹事,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批援塞醫療隊43名隊員之一,曾在2015年1月14日至2015年3月21日期間在獅子山執行任務。

據洪建國對法治週末記者描述,從獅子山首都自由城向東南方向出發,沿路能看到一片美麗的海洋,翻滾的水浪拍打著岸邊,戲水的非洲小夥和姑娘們在盡情地衝浪,接著穿過一片略顯繁華的小鎮,在這裡有熙來攘往的舊汽車,錯落複雜的店鋪,頭頂貨物沿街叫賣的小販,一路都看不到一個“紅綠燈”。

然而,在沿街的牆上,又會不時地看到一些埃博拉的標語和宣傳畫,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Ebola is real!”仿佛在告訴人們這裡就是埃博拉疫區。

在獅子山,有一句民諺是這樣說的:穿衣一塊布,吃飯靠上樹,經濟靠援助。這話雖有些偏頗,但也從一些方面比較形象地反映了這個國家的一些現狀。那裡的人,大多數老百姓一天就吃一頓飯。當地有一種木薯粉,捧到手裡吃便叫一頓飯。因為是熱帶國家,有很多的果樹,當地人摘水果當飯吃。

洪建國提到,中國醫療隊必須要面對獅子山殘酷的現實,要去那樣的國家,做好各種準備必不可少。醫療隊保障要完全靠自己,因此籌備物資時,就要想得細而又細,因為如果想的不細,在那裡找都找不到。能帶上儘量帶上。

在接到命令的當天,聽說3天要準備30個人半年的生活物資,還要運到萬里之遙的獅子山,302醫院軍需辦主任張揚的頭一下子大了。“聽起來就像是玩笑,卻是不折不扣的命令。”面對“天一樣的大活”,張揚使出了渾身解數,採用了分管道採購的方式。院務部甚至在微信群裡發動群友聯繫稀缺物資。

頭一天下午開會宣佈命令,第二天下午物資陸續運送到了302醫院籃球館,全院上下緊急動員,就連保安、保潔、廚師、餐廳服務員都到場幫忙登記、打包、搬運、裝車。為了防水,包裝之外還加蓋了塑膠布,現場做浸水實驗,拿水往包裝上澆,看漏不漏水。面和食鹽的包裝則放在水裡浸泡兩分鐘。

相對後勤物資、政工物資而言,護理用品物資和醫用物資採購起來更加困難,因為首先要參照國際上的標準,制定出一個比較成熟的防護標準。還需要感染控制方面的專家把關驗收,甚至反復檢查。比如正壓防護頭盔和一次性防水隔離衣等。因此,所有人員都需要通宵達旦地清點物品種類和數量,以防出現差錯和遺漏。

短短3天之內,150噸吃喝拉撒用的所有物資順利完成了採購,足足可以裝備一個中等超市。

“要想在西非保命,就得在這裡玩命”

洪建國心裡忘不了出發前的那場“魔鬼”培訓,從培訓中也可以看出這次執行任務的艱難。2015年1月,正值北京的深冬,氣溫早已經降至零下。然而,在302醫院數位化模擬培訓中心裡,第三批援塞醫療隊隊員仿佛身處酷熱的“夏天”,他們穿著體能大褲衩、背心,進行穿脫防護服訓練。

為讓隊員體會非洲疫區炎熱自然環境下的感受,數位類比培訓中心專門類比設置了一個室內溫度高達35℃的“埃博拉模擬病區”,再增加濕度。隊員們身穿11件防護用品,歷經36道穿脫流程,不但舉步維艱,而且呼吸也很困難,每呼吸一次,都要消耗大量體力,訓練沒多久,大家已是大汗淋漓,就像被水浸透了一般。

可是培訓的醫生卻告訴他們,要想在西非保命,就得在這裡玩命。

2015年1月13日的夜晚,洪建國印象深刻。那一天,是他們出發的日子。當晚,302醫院院內燈火通明,戰友、家人都來為第三批援塞醫療隊先遣隊員送行。洪建國就要出家門的時候,他兩歲的兒子卻始終不讓他走,哭著喊著要陪他一起玩,無奈,洪建國只好撒謊說去辦公室才得以脫身。

當天,洪建國和妻子陪兒子去了一趟照相館,一起去照了個相,因為半個月後就是他兒子的生日,提前給兒子拍兩周歲留念照。出發前,洪建國拿了一張兒子的照片,悄悄地揣在了自己的衣兜裡。

隨著一聲“出發”的口令,隊員們陸續向大轎車走去,周圍親人離別時擁抱、揮手、呐喊的場景無不令人動容。這時,洪建國的一位老戰友從河南發來資訊,很短但很震撼,“兄弟,一定要活著回來見我!”

抬頭望著窗外送行的人群,人頭攢動中,洪建國發現了妻子,四目對視,妻子沒有揮手,而是默默地流淚……那一幕,牢牢地記在洪建國的心裡。

從北京出發,第三批援塞醫療隊先遣隊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穿越太平洋、大西洋“兩大洋”,坐飛機、乘快艇、搭汽車,歷經30小時的顛簸,行程17000公里,終於來到了西非獅子山。他們來不及休整,向著疫情重災區挺進。

一個星期把醫院改建好了

根據中國與獅子山政府的協議,中國援塞醫療隊的工作地點是中塞友好醫院,最初也是中國人幫助援建的,這是一所綜合醫院,也是當地最好的醫院。後因在2014年8月前一名埃博拉患者死在這裡,這裡的醫護人員都跑了。

秦恩強醫生在《大國擔當——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疫情紀實》(王錦秋、洪建國著)一書中回憶了2014年9月16日中國首批醫療隊到達後,面臨的各種艱難。

因為中塞友好醫院是綜合醫院不符合收治傳染病患者的要求,所以要改建。在駐塞使館的積極協調下,駐塞中資企業留守人員開始了對中塞友好醫院的改建。很快,中資企業的工人進駐了,總算可以開工了,但是困難卻一個接著一個的來了。首先就是進不去門,因為原來醫院的人匆忙逃跑時,連同一些門上的鑰匙也拿跑了,沒有辦法,施工的時候只能將有些門硬性撬開。

門算是進去了,可屋子裡的燈是壞的,沒有燈,為趕進度晚上就無法施工,只好拆東牆補西牆,把偏僻地方能亮的燈先卸下來,裝到施工需要的地方。燈亮了,可改造醫院需要的三合板、鋁合金板還沒著落。在獅子山,這些東西都屬於高檔的進口產品,一是缺,買不到,二是貴,價格是國內的3倍以上。

最後,在中國駐獅子山大使館趙彥博大使的幫助下,動用了大使館計畫建車庫的材料。北京住建總公司海外部也拿出了公司正在裝修房子的材料。結果,施工時隔牆是拼砌而成的,一會兒是三合板,一會兒是鋁合金板。

後來,只用了一個星期就把醫院改建好了,在非洲再次創造了“小湯山速度”,但還是不能開診,因為雖然中塞友好醫院調配了47名護士和40名保潔員,但他們大都沒有經過正規的護理專業學習和培訓,傳染病防護知識幾乎為零。而中國隊員又在清潔區與他們直接接觸,後果難以想像。

所以,開診前的重中之重就是對塞方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所以醫療隊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培訓人員做一步,塞方人員跟著做一步,集中示範教學。最終將這些塞方醫務人員培訓合格才讓他們上崗。

9歲小女孩重獲新生

雖然已經過去了近3年的時間,但是前兩批援塞隊員都還記得一位兩次住院的小姑娘。

2014年11月1日,中國首批援塞醫療隊隊員劉麗英看到了一位小姑娘蜷縮在2區36床,那是2區最髒最臭的房間。這位小姑娘名叫雅尤瑪,當時9歲,看上去和國內六七歲的孩子差不多,一雙非洲人特有大眼睛看著劉麗英和閆濤,眼神裡滿是恐懼和迷茫。

而實際上,雅尤瑪是和媽媽一起來到中塞友好醫院埃博拉留觀中心的,她媽媽因感染埃博拉病得很重,第二天就去世了。在隊員們的再三鼓勵下,小姑娘勇敢地把藥服下去了。

慶倖的是,雅尤瑪的抽血檢測結果是陰性,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大家都興奮地跳了起來。為了讓孩子早日出院,避免在醫院出現交叉感染,隊員們抓緊時間聯繫她的家人。但幾經周折也未能聯繫上女孩的家人,無奈之下,只好將她送進一所孤兒院。

出院之前,護士吳堯帶她到淋浴間進行了徹底清潔,換上了乾淨的新衣服,還送給她了一些食品,隊員們希望孩子能換個環境,早日走出失去媽媽的痛苦。雅尤瑪似乎不知道怎麼表達,就一直看著大家笑,笑得很甜很燦爛,讓人感覺到一種欣慰和溫暖。

但沒想到,一周之後,她又被送了回來,此時她已經感染了埃博拉。剛被送到醫院時,她發燒、腹瀉、嘔吐,虛弱得連眼睛都沒眨一下。一周的時間裡,雅尤瑪一直都是那麼虛弱。這次她病得太重了。

2014年11月11日,第二批援塞醫療隊先遣組隊員、護理組組長黃順第一次進入病區查房時,一眼就注意到了雅尤瑪的眼神,恐慌而迷茫。接下來的日子裡,由黃順帶領她的護理團隊,交替輪流護理雅尤瑪。

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和特殊關愛,奇跡終於出現了:雅尤瑪開始主動要吃的了。小小的雅尤瑪爆發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她的體溫恢復正常,腹瀉和嘔吐症狀也逐漸得到緩解。

2014年11月19日,她可以在護士的攙扶下上廁所;20日,可以獨立下床活動;21日,可以上下樓……小女孩病情好轉之後,身體以驚人的速度恢復。

然而,隨著雅尤瑪病情的好轉,新的問題出現了。細心的醫療隊隊員黃順發現,失去母親的雅尤瑪常常獨自一人坐在病房裡發呆。醫護人員把從國內帶去的熊貓玩具遞到雅尤瑪的面前,誰承想,這立即激起了雅尤瑪的好奇心。她接過熊貓,抱在胸前,愛不釋手,笑得露出了潔白的牙齒,一臉的燦爛。

雅尤瑪康復出院後去了她舅舅加瓦拉的家。隊員們一直掛念著她。經過多方打聽,醫療隊終於聯繫上了加瓦拉。當得知隊員們十分惦記雅尤瑪,他專程帶著雅尤瑪趕到了中塞友好醫院。

大家帶著雅尤瑪去當地最大的超市,為她買了新衣服、好吃的和玩具,並為她舉行了募捐活動,還特地買來蛋糕,慶祝雅尤瑪戰勝病魔,重獲新生。

“新生快樂!”2015年1月9日,在第二批援塞醫療隊隊員的圍擁下,雅尤瑪開心地拍著手,吹滅了蛋糕上的蠟燭。幾天的相處,隊員們和雅尤瑪已經親密如家人一樣,在隊員們的指導下,聰明的雅尤瑪學會了簡單的漢語,甚至能在T恤衫上用中文寫下“中國”兩個字。

最好的新年禮物

第三批援塞醫療隊於2015年1月14日遠赴獅子山,他們要執行兩個多月的任務,註定要在這個遙遠的國度過春節。洪建國認為,第三批醫療隊隊員覺得這個在國外過的春節非常有意義。

2015年3月19日,中國第三批援塞醫療隊將要啟程回國,曾經得到醫療隊救治的19名埃博拉康復者,自發從各地趕到中塞友好醫院,與中國救命醫生道別。在當時,他們能夠活下來,實在太不容易了。

在中塞友好醫院埃博拉留觀診療中心,幾乎每天都有新來的,有死亡的,也有治癒出院的。隊員們也每天都在反復目睹著生死交錯的場景。中國農曆除夕這一天也不例外。

2015年2月18日,是中國農曆的大年三十,國內的人們正高興地迎接新年的到來。而解放軍第三批援塞醫療隊隊員,正在非洲獅子山抗擊埃博拉疫情。那一天,醫療隊隊員像往常一樣再次來到了中塞友好醫院,救治被埃博拉病毒侵襲的患者,不一會兒,大家就走上了各自的崗位,有的消毒,有的接診,有的查房,有的配藥,工作井然有序,有條不紊。

這一天,醫療隊為每位埃博拉患者送上了新春賀卡和禮物,祝福他們早日戰勝病魔。每位患者看上去很是高興,這些非洲患者說知道中國的春節。

在這裡,洪建國見到隊員們常提到的聾啞兒童“小西塞”。據說他剛來時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後來大夥兒集思廣益,給他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西塞,就是西非獅子山的意思。隊員們雖然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行動有些不方便,但還是親自給他沏上一杯濃濃的營養素,一勺一勺地喂到孩子口中。小西塞抬起那瘦弱的小臉,沖著大家靦腆地笑了。

在病房裡,當年輕小夥卡馬拉接過隊員們送給他的新年禮物時,一直都在說“謝謝”。卡馬拉那雙略帶濕潤的大眼睛,直直地盯著中國醫療隊員,儘管國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但那眼神中流露出的盡是感激。

根據治療結果,卡馬拉2月19日(中國的大年初一)就要康復出院了,這個消息無疑是送給中國醫療隊員最好的新年禮物。

(本文部分資料來自《大國擔當——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疫情紀實》一書、在此向作者王錦秋、洪建國致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