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重磅:郫都綠色生態發展放大招,“綠色發展20條”建設都市生態新區!

為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 深入落實市委“中優”“西控”發展戰略, 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 提高綠色發展能級, 促進規劃、產業、城市、市民和幹部“五個轉型”,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快建設都市生態新區, 郫都區在全市率先制定《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實施意見》(簡稱“綠色發展二十條”)。

中優+西控=郫都

發展目標

親水樂園 攝影馬立

到2021年, 生態文明價值理念得到廣泛推行, 綠色生產生活的約束制度和持續推進機制全面建立, 綠色生態成為產業發展的顯著特點, 全面建成綠色低碳城市, 幹部示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 全民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基本形成。 建成區綠地率達45%, 綠化覆蓋率達48%, 公交分擔率40%以上, 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30天以上。

鵑城迎朝陽 攝影馬曉

郫都區綠色發展二十條(全文)

今日田園 攝影孫蘇川

一、嚴格保護生態空間, 促進規劃轉型

堅持將新發展理念全面融入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全過程, 統籌謀劃人口分佈、產業佈局、土地利用、交通體系和城鎮化格局, 嚴格保護城鄉生態環境, 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1、理念上更加注重內涵挖潛。 按照“規劃重心由增量空間向存量空間轉變, 發展路徑由蔓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理念, 優化提升郫都區戰略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規、城市設計以及專項規劃, 內增產業發展動能, 外控城市生態紅線,

科學劃定郫都發展新空間格局。

2、功能上更加凸顯科學發展。 重塑郫都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 嚴格劃定水源涵養生態保護、都市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等四大功能區, 綜合統籌人口、水系、產業等資源本底, 以規劃修編引導區域人口素質結構、生態空間、生活配套等更加合理。 全面推進“優生態、美環境, 優形態、提品質, 優配套、強功能, 優規模、調結構, 優產業、升能級”五優行動, 通過綠道“綠線”、水網“藍線”、通風“白線”、歷史文脈“紫線”、綠色科創產業“金線”五線管控與建設, 提升綠色發展能級, 全力將“中優”“西控”區域建成美麗中國典範城市樣板區。

3、管控上更加鮮明剛性執行。 精心策劃設計城市中軸線、天際線, 精巧描繪城市色彩, 制定清水河沿線等重點區域城市設計,

完成道路系統、商業設置等城市設計導則, 推動各項規劃落地生根。 強化規劃執行, 探索實施帶方案出讓建設用地, 著力提高土地利用綜合效益。 嚴格執行規劃責任追究制, 建立規劃考核指標體系, 凡是違反規劃的行為都嚴肅追究責任。

(豆瓣曬場)陣勢 攝影馴江

二、推進綠色生產方式,促進產業轉型

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嚴格准入門檻,完善市場機制,加強企業服務,實現產業降能耗、降占地率、降排放,構建結構合理、資源節約的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綠色能級。

4、提高產業准入門檻。瞄準“高端產業、產業高端”,逐步淘汰落後產能,重點發展電子資訊、食品飲料、研發設計和資訊服務、都市現代農業等主導產業。堅持“寧缺毋濫、提質發展”原則,高標準制定最嚴格的產業准入標準和負面清單,明確各類產業的畝均投資強度、預期畝均收益、畝均稅收和環保要求等標準,把好產業發展准入關。

5、創新驅動產業發展。依託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加快現有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經濟證券化,改進企業生產工藝流程,推進落後產能轉移,降低項目占地率、提高土地產出率。用好存量樓宇空間,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培育孵化生產性服務業“億元樓宇”。集聚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注重農旅融合、文旅融合,開闢“天府水源之旅”經典旅遊線路,做優做強“天府水源地”農產品公共品牌,連結高端電商平臺,打通出口貿易管道,打造出口加工、港澳特供、集團專供、賞花觀葉等四大基地。

6、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充分運用菁蓉鎮科技研發成果,在電子資訊等產業領域實施智慧化改造,試點推行智慧車間、智慧製造。主動對接京東方、格羅方德等重大項目,配套引進發展上下游企業。規劃建設清水河“電子資訊+”產業生態圈,大力發展人工智慧、大資料、虛擬實境等未來產業,全面實施“獨角獸企業、園區30強企業”培育工程。探索建立成都名小吃食品標準化基地,設立微生物產業技術研究院和郫縣豆瓣研究院,研發產業鏈高端產品、衍生產品,改進生產工藝,提升食品飲料產業工業化水準。

7、深化科技產權改革。堅持以創新創造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和資訊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圈。加強與駐區高校合作,打造菁蓉鎮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探索實施科技成果“梯度轉移三步法”,著力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吸引風投行業領軍企業或管理營運新型孵化載體入駐,搭建創新成果轉化平臺,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深化智慧財產權“三權”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優化創新環境。

百條河畔綠春風 攝影張紅旗

三、優化城市建設管理,促進城市轉型

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以市民需求為導向,完善公建配套、改善城市生態、打造美麗田園、創新城市治理,努力構建“三新、三融、三最、三有”的綠色化都市生態新區。

8、建設“三新”現代城市。加速形成交通網絡新格局,加快區域間軌道交通、公交系統、慢行系統等多種類型的交通道路互聯互通,完善重要交通節點功能配套,鼓勵發展共用交通,打造多元立體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新品質,堅持“三降兩提”原則,立足城市未來發展,加快推進國際社區、國際學校、國際醫院、音樂廣場、生態公園等公共配套建設,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建設開放型國際化城市。精心塑造老舊城區新氣質,堅持“微更新”模式,推進“小街區規制”和老舊城區改造,為城市注入文化內涵,喚醒市民心中的“鄉愁”。

9、打造“三融”生態城市。堅持親水與城市和諧相融,更加重視“水元素”,推動宜居水岸規劃建設,加強濱水區域的城市形態、風貌塑造,整體提升濱水區域的宜居品質。堅持綠地與城市和諧相融,實施增花添彩、亮水治水、拆牆透綠“三大行動”,持續推進綠道、生態濕地等規劃建設,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堅持配套與城市和諧相融,實施海綿城市“五大工程”,力爭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可將70%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大力推動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統籌市政管線規劃、建設和管理,促進城市集約高效和轉型發展。

10、塑造“三最”田園形態。打造最放心的飲用水源保護區。全面實行“三級”河長制,重點保護好柏條河、徐堰河等飲用水源地主要取水河道。打造最生態的美麗幸福鄉村。結合村落佈局、道路脈絡、庭院空間等資源,統籌連片推進“小組微生”新農村田園綜合體建設。按照整體推進、連片展示的思路,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美麗新村和特色小鎮,建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示範區。打造最詩意的農耕文化深度體驗區。大力發展體驗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深挖精華灌區水系肌理、農耕文明等要素,實施灌區輪作系統和鄉村林盤保護行動,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再現古蜀郫都阡陌縱橫、林盤掩映、躬耕田園、蜀繡織錦的傳統形態。

11、實施“三化”城市治理。推動城市治理特色化,對標“錦裡”特色街區,廣泛徵集記憶中的郫都生活場景、建築形態和人文故事,對具有郫都特色的背街小巷、老舊院落進行品質提升和專業化管理運營,再現郫都記憶場景。推動城市治理精准化,堅持“以人為本、源頭治理、權責一致、協調創新”原則,建立健全市容管理、環境衛生、分類回收等方面管理考核細則,嚴格執行治堵、治霾、治水、增綠等“七個十條”。推動城市治理智慧化,綜合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等現代資訊技術,整合公共設施資訊和公共基礎服務,全區推廣政務“微服務”,升級擴容“智慧城管”系統,建設“城市道路交通誘導系統”等數位化、智慧化管理平臺。

鵑城拂曉 郫都攝影家協會提供

四、弘揚綠色生活方式,促進市民轉型

引導和培育市民樹立綠色生活理念,養成綠色生活習慣,推動市民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各個領域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轉變。

12、宣導綠色生活理念。以“綠色七進”行動為抓手,大力宣傳普及低碳綠色生活知識,推動綠色理念浸潤人心。注重開展全方位綠色行為先進典型評選,曝光環境污染、資源浪費、過度消費等不良現象,營造污染浪費可恥、環保節約光榮的鮮明輿論導向,在全社會形成綠色共識、踐行綠色理念的社會氛圍。全面推行“可食地景”,在引導市民有序參與中彰顯城市溫度。

13、培養綠色生活習慣。宣導綠色消費、低碳生活,深入推進“三減三健”“控煙限酒”“綠色消費”等活動。創新開展“窗前有花園,門前有公園”綠色裝飾、“235”綠色出行、社區“取長補短互助行動”等十大行動,引領市民踐行綠色理念,實現綠色生活習慣全域覆蓋。探索建立“綠色銀行”、綠卡積分獎勵制度,激發市民參與綠色生活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發揮市民、社會組織生態文明監督作用,鼓勵支援志願者等社會組織和各類群團參與綠色活動創建,推動全社會共建共用綠色城市。

14、提升城市綠色氣質。以“我為郫都增光添彩”系列活動為抓手,融合推進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機關、綠色學校創建,構建城市綠色文化新局面。以詩詞大會、音樂會、書法等為載體,深度挖掘傳統農耕文化、水文化等本土綠色元素,推出一批宣導綠色理念、反映生態文明的優秀文藝作品,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傳播新方式、新理念,弘揚正能量。推進綠色信用體系建設,對嚴重失信者建立聯合懲戒機制。建立市民心靈驛站,開展心理健康諮詢輔導,宣傳引導市民形成健康心理,提升市民氣質。

鵑城晚霞 郫都攝影家協會提供

五、引領踐行綠色理念,促進幹部轉型

把幹部轉型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關鍵,加強教育培訓,樹立綠色發展價值取向,建立導向鮮明的考核機制,為推動綠色發展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幹部隊伍。

15、強化綠色發展意識。舉辦形式多樣的綠色生態主題幹部培訓班,常態化開展“兩山”理論等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提升幹部用綠色發展理論指導開展工作的能力,創新綠色發展方式、機制,協調解決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精心設計開展“節儉養德”主題道德講堂,教育引導幹部形成崇尚節約、反對浪費的機關文化。

16、壓實綠色發展責任。樹立綠色政績觀,將“綠色指標”作為幹部年度考核和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鮮明綠色發展導向,增強幹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積極性。嚴格執行《成都市郫都區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破壞的責任人嚴肅問責追責。

17、典範引領綠色發展。開展“綠色機關”創建活動,引導幹部帶頭做到節約辦公、文明用餐、綠色出行,提高能源、水、糧食、辦公用品、辦公設備等的利用效益。加強幹部家風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好家訓好家教。持續開展讀好書、講業務、亮身份、學技能“四進機關”活動,舉辦繪畫、書法等培訓班,培養機關黨員幹部積極健康的生活情趣。

成彭高鐵 郫都攝影家協會提供

保障措施

18、強化組織領導。成立郫都區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區長任組長、相關區領導任副組長。負責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相關要求,統籌推動全區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工作落到實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政府辦,負責具體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區政府辦主任兼任。

19、強化政策支持。建立綠色發展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對資源節約和迴圈利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修復與建設等給予資金支持。探索構建綠色金融體系,鼓勵金融機構擴大綠色金融業務,支援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擴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探索發展綠色保險。強化市場運作,鼓勵支援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綠色化建設,引導先行先試、創新創造。

20、強化督查考核。建立常態推進督查機制。把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工作納入目標考核,詳細分解目標任務,明確責任主體,確保責任到位、工作到位。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完善科學合理、標準規範、操作性強的考核評價體系,形成獎優罰劣的政策導向。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定期通報表彰一批行動迅速、工作扎實的單位,對工作遲緩、工作不力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處理,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落實,以綠色化建設成果助推雙創高地、生態新區建設。

作為成都市最年輕的都市新區——郫都區將通過“更新理念、夯實基礎”、“創新驅動、政策引導”、“典型示範、全民行動”三大路徑,圍繞“雙創高地、生態新區”發展定位,以打造綠色生態城市為出發點、構建高端生態文明體系為著力點、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為落腳點,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五個轉型”,開創郫都區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豆瓣曬場)陣勢 攝影馴江

二、推進綠色生產方式,促進產業轉型

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嚴格准入門檻,完善市場機制,加強企業服務,實現產業降能耗、降占地率、降排放,構建結構合理、資源節約的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綠色能級。

4、提高產業准入門檻。瞄準“高端產業、產業高端”,逐步淘汰落後產能,重點發展電子資訊、食品飲料、研發設計和資訊服務、都市現代農業等主導產業。堅持“寧缺毋濫、提質發展”原則,高標準制定最嚴格的產業准入標準和負面清單,明確各類產業的畝均投資強度、預期畝均收益、畝均稅收和環保要求等標準,把好產業發展准入關。

5、創新驅動產業發展。依託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加快現有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經濟證券化,改進企業生產工藝流程,推進落後產能轉移,降低項目占地率、提高土地產出率。用好存量樓宇空間,大力發展樓宇經濟,培育孵化生產性服務業“億元樓宇”。集聚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注重農旅融合、文旅融合,開闢“天府水源之旅”經典旅遊線路,做優做強“天府水源地”農產品公共品牌,連結高端電商平臺,打通出口貿易管道,打造出口加工、港澳特供、集團專供、賞花觀葉等四大基地。

6、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充分運用菁蓉鎮科技研發成果,在電子資訊等產業領域實施智慧化改造,試點推行智慧車間、智慧製造。主動對接京東方、格羅方德等重大項目,配套引進發展上下游企業。規劃建設清水河“電子資訊+”產業生態圈,大力發展人工智慧、大資料、虛擬實境等未來產業,全面實施“獨角獸企業、園區30強企業”培育工程。探索建立成都名小吃食品標準化基地,設立微生物產業技術研究院和郫縣豆瓣研究院,研發產業鏈高端產品、衍生產品,改進生產工藝,提升食品飲料產業工業化水準。

7、深化科技產權改革。堅持以創新創造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和資訊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圈。加強與駐區高校合作,打造菁蓉鎮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探索實施科技成果“梯度轉移三步法”,著力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吸引風投行業領軍企業或管理營運新型孵化載體入駐,搭建創新成果轉化平臺,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深化智慧財產權“三權”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優化創新環境。

百條河畔綠春風 攝影張紅旗

三、優化城市建設管理,促進城市轉型

堅持“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以市民需求為導向,完善公建配套、改善城市生態、打造美麗田園、創新城市治理,努力構建“三新、三融、三最、三有”的綠色化都市生態新區。

8、建設“三新”現代城市。加速形成交通網絡新格局,加快區域間軌道交通、公交系統、慢行系統等多種類型的交通道路互聯互通,完善重要交通節點功能配套,鼓勵發展共用交通,打造多元立體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新品質,堅持“三降兩提”原則,立足城市未來發展,加快推進國際社區、國際學校、國際醫院、音樂廣場、生態公園等公共配套建設,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建設開放型國際化城市。精心塑造老舊城區新氣質,堅持“微更新”模式,推進“小街區規制”和老舊城區改造,為城市注入文化內涵,喚醒市民心中的“鄉愁”。

9、打造“三融”生態城市。堅持親水與城市和諧相融,更加重視“水元素”,推動宜居水岸規劃建設,加強濱水區域的城市形態、風貌塑造,整體提升濱水區域的宜居品質。堅持綠地與城市和諧相融,實施增花添彩、亮水治水、拆牆透綠“三大行動”,持續推進綠道、生態濕地等規劃建設,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堅持配套與城市和諧相融,實施海綿城市“五大工程”,力爭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可將70%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大力推動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統籌市政管線規劃、建設和管理,促進城市集約高效和轉型發展。

10、塑造“三最”田園形態。打造最放心的飲用水源保護區。全面實行“三級”河長制,重點保護好柏條河、徐堰河等飲用水源地主要取水河道。打造最生態的美麗幸福鄉村。結合村落佈局、道路脈絡、庭院空間等資源,統籌連片推進“小組微生”新農村田園綜合體建設。按照整體推進、連片展示的思路,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美麗新村和特色小鎮,建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示範區。打造最詩意的農耕文化深度體驗區。大力發展體驗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深挖精華灌區水系肌理、農耕文明等要素,實施灌區輪作系統和鄉村林盤保護行動,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再現古蜀郫都阡陌縱橫、林盤掩映、躬耕田園、蜀繡織錦的傳統形態。

11、實施“三化”城市治理。推動城市治理特色化,對標“錦裡”特色街區,廣泛徵集記憶中的郫都生活場景、建築形態和人文故事,對具有郫都特色的背街小巷、老舊院落進行品質提升和專業化管理運營,再現郫都記憶場景。推動城市治理精准化,堅持“以人為本、源頭治理、權責一致、協調創新”原則,建立健全市容管理、環境衛生、分類回收等方面管理考核細則,嚴格執行治堵、治霾、治水、增綠等“七個十條”。推動城市治理智慧化,綜合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等現代資訊技術,整合公共設施資訊和公共基礎服務,全區推廣政務“微服務”,升級擴容“智慧城管”系統,建設“城市道路交通誘導系統”等數位化、智慧化管理平臺。

鵑城拂曉 郫都攝影家協會提供

四、弘揚綠色生活方式,促進市民轉型

引導和培育市民樹立綠色生活理念,養成綠色生活習慣,推動市民衣食住行游購娛等各個領域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轉變。

12、宣導綠色生活理念。以“綠色七進”行動為抓手,大力宣傳普及低碳綠色生活知識,推動綠色理念浸潤人心。注重開展全方位綠色行為先進典型評選,曝光環境污染、資源浪費、過度消費等不良現象,營造污染浪費可恥、環保節約光榮的鮮明輿論導向,在全社會形成綠色共識、踐行綠色理念的社會氛圍。全面推行“可食地景”,在引導市民有序參與中彰顯城市溫度。

13、培養綠色生活習慣。宣導綠色消費、低碳生活,深入推進“三減三健”“控煙限酒”“綠色消費”等活動。創新開展“窗前有花園,門前有公園”綠色裝飾、“235”綠色出行、社區“取長補短互助行動”等十大行動,引領市民踐行綠色理念,實現綠色生活習慣全域覆蓋。探索建立“綠色銀行”、綠卡積分獎勵制度,激發市民參與綠色生活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發揮市民、社會組織生態文明監督作用,鼓勵支援志願者等社會組織和各類群團參與綠色活動創建,推動全社會共建共用綠色城市。

14、提升城市綠色氣質。以“我為郫都增光添彩”系列活動為抓手,融合推進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機關、綠色學校創建,構建城市綠色文化新局面。以詩詞大會、音樂會、書法等為載體,深度挖掘傳統農耕文化、水文化等本土綠色元素,推出一批宣導綠色理念、反映生態文明的優秀文藝作品,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傳播新方式、新理念,弘揚正能量。推進綠色信用體系建設,對嚴重失信者建立聯合懲戒機制。建立市民心靈驛站,開展心理健康諮詢輔導,宣傳引導市民形成健康心理,提升市民氣質。

鵑城晚霞 郫都攝影家協會提供

五、引領踐行綠色理念,促進幹部轉型

把幹部轉型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關鍵,加強教育培訓,樹立綠色發展價值取向,建立導向鮮明的考核機制,為推動綠色發展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幹部隊伍。

15、強化綠色發展意識。舉辦形式多樣的綠色生態主題幹部培訓班,常態化開展“兩山”理論等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提升幹部用綠色發展理論指導開展工作的能力,創新綠色發展方式、機制,協調解決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精心設計開展“節儉養德”主題道德講堂,教育引導幹部形成崇尚節約、反對浪費的機關文化。

16、壓實綠色發展責任。樹立綠色政績觀,將“綠色指標”作為幹部年度考核和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鮮明綠色發展導向,增強幹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積極性。嚴格執行《成都市郫都區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對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破壞的責任人嚴肅問責追責。

17、典範引領綠色發展。開展“綠色機關”創建活動,引導幹部帶頭做到節約辦公、文明用餐、綠色出行,提高能源、水、糧食、辦公用品、辦公設備等的利用效益。加強幹部家風文明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好家訓好家教。持續開展讀好書、講業務、亮身份、學技能“四進機關”活動,舉辦繪畫、書法等培訓班,培養機關黨員幹部積極健康的生活情趣。

成彭高鐵 郫都攝影家協會提供

保障措施

18、強化組織領導。成立郫都區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區長任組長、相關區領導任副組長。負責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相關要求,統籌推動全區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工作落到實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政府辦,負責具體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區政府辦主任兼任。

19、強化政策支持。建立綠色發展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對資源節約和迴圈利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修復與建設等給予資金支持。探索構建綠色金融體系,鼓勵金融機構擴大綠色金融業務,支援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擴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探索發展綠色保險。強化市場運作,鼓勵支援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綠色化建設,引導先行先試、創新創造。

20、強化督查考核。建立常態推進督查機制。把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工作納入目標考核,詳細分解目標任務,明確責任主體,確保責任到位、工作到位。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完善科學合理、標準規範、操作性強的考核評價體系,形成獎優罰劣的政策導向。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定期通報表彰一批行動迅速、工作扎實的單位,對工作遲緩、工作不力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處理,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落實,以綠色化建設成果助推雙創高地、生態新區建設。

作為成都市最年輕的都市新區——郫都區將通過“更新理念、夯實基礎”、“創新驅動、政策引導”、“典型示範、全民行動”三大路徑,圍繞“雙創高地、生態新區”發展定位,以打造綠色生態城市為出發點、構建高端生態文明體系為著力點、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為落腳點,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五個轉型”,開創郫都區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