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當棄嬰遇到鹽山夫婦,每個人都看到了滿滿的愛!

鹽山縣季莊村51歲的王樹邦和54歲的魏鳳華夫婦, 16年如一日, 不離不棄照顧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殘疾棄嬰”, 用無私的愛, 給這個殘疾男孩一個溫暖的家。

5月22日下午雨剛停, 我們便來到王樹邦、魏鳳華夫婦家, 夫婦倆正在堂屋裡幫著殘疾兒子練習走路。 殘疾兒子是借助專為他焊制的鐵架子艱難地挪動著腳步的, 他雙腿無力, 雙腳後跟幾乎不著地, 雙足內翻。

這個殘疾兒子叫王同磊, 今年16歲, 是一個曾經被人遺棄的殘疾男嬰。 16年前,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 魏鳳華陪丈夫王樹邦去一家醫院看病。 他們無意中在醫院外一角落裡看到一個紙箱,

紙箱裡面放著一個用小被子裹著的嬰兒, 嬰兒凍得臉色發紫, 哭不出聲來, 看著好可憐啊!魏鳳華用手撫摸孩子的臉龐, 感覺孩子的氣息非常弱, 來不及多想, 她就抱起這個奄奄一息的嬰兒。 夫妻倆明白了, 這是棄嬰, 還是先抱回家再說吧。

半年後, 夫妻倆發現, 小孩兒反應有些遲鈍、雙腳異常。 小孩兒快一周歲時, 翻身、爬動都不會。 到醫院檢查, 這個小孩兒確診為痙攣型腦癱。 據醫生介紹, 痙攣型腦癱的典型症狀就是剪刀步、踮腳尖、腳跟不著地和四肢僵硬。

丈夫王樹邦有點猶豫了, 對妻子說:“我常年有病, 孩子還這樣, 以後你的負擔太重了, 咱家的日子咋過啊?”魏鳳華卻說:“孩子好可憐的, 他父母的心已經挺狠了,

咱既然撿來了, 可不能眼睜睜看著孩子沒人管吧!”

魏鳳華家本來經濟條件不好, 丈夫王樹邦患有糖尿病, 幹不了重活, 自己的兩個女兒都在上學, 她還要照顧娘家老娘和患病的公婆。 家庭多了這麼一個殘疾兒, 生活確實更加困難。 有很多人勸她, 殘疾棄嬰, 養大了也是累贅, 還是放棄吧。 她堅定地說:“孩子既然與我家有緣, 我就是孩子的娘, 樹邦就是孩子的爸, 我要給這個不幸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從此, 夫婦二人抱著腦癱兒子, 多次去滄州、石家莊等地給孩子看病, 希望奇跡出現, 孩子能好起來、站起來。 近些年, 在縣殘聯的幫助下, 王同磊先後做了兩次跟腱松解手術, 並且經常接受腦癱康復訓練。 在家裡, 夫婦倆就幫助兒子疏鬆肌肉,

活動關節, 進行痙攣型腦癱的訓練, 攙扶著孩子學習站立, 練習走路。 可是, 十幾年過去了, 不管是手術也好, 還是康復訓練也好, 都沒有明顯效果, 王同磊反應遲鈍, 語言表達不清, 自己根本無法站立, 更談不上走路。

魏鳳華全家雖享受國家低保, 但是生活壓力太大了。 王樹邦29歲時就得了糖尿病, 好多年前就由糖尿病引發了併發症。 近幾年, 他每年都要住院治療, 每天要打4次胰島素。 2015年和2016年, 因視網膜病變還做了兩次手術。 如今, 他視力模糊, 身體乏力, 胳膊疼痛, 只能在家呆著養病。

魏鳳華雖說年齡不是太大, 但瘦弱的她已力不從心。 她說:“我現在只有90來斤, 原先我自己能抱著兒子去當院練習走路, 現在弄不動了;兒子上、下炕,

都需要丈夫幫一把, 我自己不行了。 兒子大小便時, 要給他放好便袋和尿壺;兒子練習走路, 也只能依靠鐵架子, 我們在旁邊幫一幫, 以防摔倒。 我也知道孩子難以康復, 但是, 我要盡到一個當娘的責任, 每天必須幫著兒子鍛煉, 這已成為我生活中每天的頭等大事, 我要一直堅持下去, 伺候兒子一輩子。 ”

為了照顧好殘疾兒子, 魏鳳華每天都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 經過王樹邦、魏鳳華夫婦的悉心照料, 如今, 殘疾兒子王同磊會說簡單的話了, 還能寫一些簡單的詞句, 能自己吃飯, 有時能依靠架子挪動幾步了。

5月22下午, 當殘疾兒子說了一聲“娘, 謝謝”時, 在旁邊一直照顧兒子的魏鳳華內心裡感到非常欣慰,

眼睛裡充滿了激動的淚花。 她說:“俺兒子長大了, 懂事了。 我付出的辛苦沒有白費, 我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

為了這個毫無血緣關係的殘疾兒子, 王樹邦、魏鳳華夫婦的付出鄉鄰們早已看在眼裡, 贊在心裡。 特別是魏鳳華, 這些年, 她的丈夫王樹邦因病不能掙錢養家, 魏鳳華在照顧好孩子、做好家務的同時, 做些手工活, 還幹點幫農戶打打農藥、除除雜草等農活, 掙錢補貼家用, 她用瘦弱的身軀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

針對魏鳳華全家的實際困難, 政府部門給予了她家相關救助。 魏鳳華表示要盡心盡力照顧好殘疾兒子, 好好過日子, 真心報答黨和政府的關懷。

王樹邦、魏鳳華夫婦最大的心願, 就是治好腦癱兒子的病, 盼兒子生活能夠自理。 (來源:用相機說話 滄州新鮮事)

(來源:用相機說話 滄州新鮮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