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徐州土山二號漢墓考古進入精細階段 謎團有望揭開

二號墓展廳平面圖。

中國江蘇網3月24日訊 3月14日, 土山二號墓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徐州博物館召開。 鑒於考古發掘的不可逆性, 與會專家提出了“按照實驗室考古的要求”規範發掘, 爭取零失誤, “使之成為展現江蘇漢文化的重要視窗”。 土山二號墓自2004年獲准發掘至今已有13年, 日前, 覆蓋在墓上方的上千塊黃腸石已全部搬運完畢, 發掘進入精細化階段。

傳說中的范曾墓實為東漢墓

土山漢墓在徐州雖不是已發現的最大漢墓, 卻是千百年來一直被眾人矚目的待解之謎, 圍繞墓主的猜測自古就有很多版本,

廣為流傳的為亞父范曾墓, 《地形志》《水經注》裡皆有項羽士卒掬土成山築“亞父塚”的記載。

“范曾墓”的傳說在1969年被土山上取土的村民打破。 這裡實為典型的東漢墓, 從該墓中出土了全國第一件完整的銀鏤玉衣。 1977年, 畢業於北大考古系的王愷從洛陽調到徐州博物館工作的第三天, 他就認為博物館後面碩大的土山漢墓封土堆不該只有一座漢墓。 經過全面鑽探, 二號墓很快被找到, 並清理了東耳室, 由於當年條件不成熟, 遂回填等待發掘。 2002年, 徐州中醫院施工中, 土山三號墓被發現, 雖然從該墓出土了4000多枚封泥, 但土山漢墓主人的身份依然無法確定。

全國首個邊展示邊發掘的

室內考古工地

鑒於土山一號墓和三號墓都已清理發掘,

解開土山漢墓之謎的期望全部被寄託在二號墓上。 2004年經過國家文物局的批准, 徐州博物館開始發掘二號墓, 至2007年基本完成了封土部分的發掘工作。 2012年, 土山漢墓保護及永久性展示建築工程完工, 並對外展示, 土山二號墓成為國內首個建在室內的邊開放邊發掘的考古工地。

徐州漢墓科學考古發掘始於1952年初的茅村漢畫像石墓, 迄今逾65年, 已考古發掘兩漢各類墓葬2000多座。 在目前發現發掘的9處王級漢墓中, 土山漢墓是唯一一處保存較好且對外開放的東漢諸侯王墓, 其餘均為西漢墓。 土山漢墓作為徐州兩漢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已經成為徐州博物館四位一體(博物館陳列廳和文保中心、西漢採石場遺址、土山彭城王陵墓、清乾隆行宮和碑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1100塊封石大搬家

20米盜洞驚現銅縷銀縷玉衣片

從2004年開始, 土山二號墓的重要考古工作有三:一是清理墓道, 發現墓門外有兩道封門設施, 北側一道封門由打磨光滑的長方形塊石封堵, 緊鄰南側有一道砌築整齊的磚牆封堵, 墓道兩側各有一個耳室, 墓道壁上殘存有分佈密集的長方形淺龕。 從發掘情況可以判斷, 土山二號漢墓有明顯的二次打開現象;二是清運墓室上部封石, 也即考古界所說的“黃腸石”。 封石南北縱向成排疊壓於墓室之上, 每層16排, 共有4層, 總計1100餘塊。 封石邊長約100釐米、厚30釐米不等, 多數載有工匠姓名或封石擺放位置等資訊, 目前已全部搬到博物館院中並編號保存;三是清理盜洞。

在一個貫穿近20米夯土和4層封石通往主墓室的盜洞內, 考古人員發現了30餘片銅縷玉衣片和兩片銀縷玉衣片, 從而證明土山二號墓中至少埋葬了兩位死者。

根據論證會要求

做好考古現場保護預案

至今年3月, 土山二號墓封土、封石的發掘工作基本完成, 即將進入墓室清理階段。 在專家論證會上, 來自南京、洛陽的考古專家們對土山發掘工作提出了精細化操作和做好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公眾宣傳的建議。

鑒於考古發掘具有不可逆性, 江蘇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說:“必須按照實驗室考古的要求來細化規範發掘工作, 墓室尤其是回廊的發掘需要多學科合作, 最大程度提取原始資訊。

”南京博物院考古學家鄒厚本也提出了“細化發掘工作的具體操作程式, 採取區域或者模組發掘, 爭取零失誤”。 南京博物院副院長李民昌在總結發言中指出:“土山考古發掘要圍繞為公眾、為社會服務的目標, 要有更高的標準要求, 制訂詳細可行的發掘計畫, 使土山專案成為展現江蘇漢文化的重要視窗之一。 ”

2017年是土山二號墓發現40周年, 根據專家論證會的要求, 徐州博物館正在做打開墓室前的預防性保護工程, 利用鋼結構對遺址進行支護處理, 維持遺址本體現狀, 為下一步精細發掘提供安全保證。 據徐州博物館負責人說, 4月份要建成全館範圍內的環境監測系統平臺, 考古發掘將隨時參考現場環境監測資料調整進度, 以最大程度保護新出土的文物。

土山二號墓究竟埋藏了多少秘密?期待著將來從這裡發掘出的隨葬器物自己來說話。

題圖為土山漢墓發掘現場。

本報記者 張瑾 攝

以最大程度保護新出土的文物。

土山二號墓究竟埋藏了多少秘密?期待著將來從這裡發掘出的隨葬器物自己來說話。

題圖為土山漢墓發掘現場。

本報記者 張瑾 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