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地理|三張圖片一個比喻,告訴你四川為什麼地震頻發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 四川省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 人們再次關注地震話題。 那麼為什麼四川地震頻發?參照2008年6月《中國國家地理》出版的《地震專輯》中的文章, 今天小編就用幾張圖和一個形象的比喻, 來解釋為什麼四川地震頻發。

每年地球記錄到的地震大約有12000到14000次, 平均每天約35次。 而7到7.9級的地震, 全球每年大約有18次, 8級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會發生一次。 大多數地震發生在人口稀少的地區或海洋中, 因此常常被忽略, 只有發生人口稠密地區的大震級地震, 才會造成嚴重的災情。

一、板塊構造

在中國大陸的西部,

造成今天我們見到的地質構造的主要力量來自印度洋板塊的衝撞。 印度次大陸過去曾經位於南半球, 因為上述的板塊運動而從古大陸斷裂游離出來, 它從南半球一路往北沖, 最後在距今5000萬到5500萬年前, 撞上了歐亞板塊。 撞擊所造成的擠壓變形, 形成了青藏高原。

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 這股擠壓力作用到了古老的四川盆地下強硬的岩石圈。 這裡的岩石圈是形成於1.6億年前的侏羅紀的古老地殼, 它頑強地抵抗著青藏高原的擠壓。

印度洋板塊的向北推擠仍在持續, 喜馬拉雅山因此繼續長高, 而相關的地震帶也繼續活躍著。 今天, 印度洋板塊仍以每年5釐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移動, 而亞歐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釐米。 越擠越緊的結果, 是能量持續積蓄。

二、大陸漂移說

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並為板塊構造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的海岸線非常吻合。

三、板塊大碰撞

約5000萬年前, 印度板塊向北衝撞上了歐亞板塊, 巨大的撞擊力造成了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隆起。 青藏高原向東移動是碰上了堅硬古老的四川盆地, 擠壓力量向南方的雲南方向分散, 川滇一帶因此而成為中國大陸地震最多的地方之一。

四、一個比喻

所以, 可以做一個形象的比喻, 把地質結構較鬆軟的印度洋板塊比喻為絲綢, 把較為堅硬的亞歐板塊比喻為皮革, 地質運動將二者硬生生地縫合在四川龍門山一帶(圖中紅點位置), 其鬆緊程度不言而喻, 這就通俗地解釋了四川為什麼地震頻發。

中國哪裡地震多

幅員遼闊的中國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 有八個大的地震區域(右上)和幾十條小地震帶。 中國地震較多的省份包括臺灣、西藏、新疆、雲南、青海、四川等。

90年內四川歷史上的7級以上地震

1933年 疊溪7.5級地震

1973年 爐霍7.9級地震

1976年 松潘7.2級地震

2008年 汶川8.0級地震

2013年 雅安7.0級地震

2017年 九寨溝7.0級地震

地震來臨,冷靜處理

(一)保持清醒的頭腦,鎮定自若,先分析是遠震還是近震。

(二)遠震都以左右搖擺為主,很少有上下顛簸感覺。一般遠震不必外逃,因為這種地震比較輕,對人身安全不會造成威脅。

(三)如遇強烈破壞性地震,跳樓並非上策。躲避在堅實的傢俱下或牆角處,這樣較為安全。

(四)在室內避震,要注意避開牆體的薄弱部位,如門窗附近等。

(五)在室外也要注意保護自己,應選擇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場所,儘量離電線杆、圍牆、變壓器等遠些。

(六)撤離時最好不使用電梯,以防因停電困於電梯內或發生其他意外事故。

90年內四川歷史上的7級以上地震

1933年 疊溪7.5級地震

1973年 爐霍7.9級地震

1976年 松潘7.2級地震

2008年 汶川8.0級地震

2013年 雅安7.0級地震

2017年 九寨溝7.0級地震

地震來臨,冷靜處理

(一)保持清醒的頭腦,鎮定自若,先分析是遠震還是近震。

(二)遠震都以左右搖擺為主,很少有上下顛簸感覺。一般遠震不必外逃,因為這種地震比較輕,對人身安全不會造成威脅。

(三)如遇強烈破壞性地震,跳樓並非上策。躲避在堅實的傢俱下或牆角處,這樣較為安全。

(四)在室內避震,要注意避開牆體的薄弱部位,如門窗附近等。

(五)在室外也要注意保護自己,應選擇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場所,儘量離電線杆、圍牆、變壓器等遠些。

(六)撤離時最好不使用電梯,以防因停電困於電梯內或發生其他意外事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