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同程藝龍合併傳言背後 攜程這只看不見的手想下什麼棋?

今年4月, 同程完成業務拆分準備再戰IPO, 當時就傳出了同程與藝龍合併的消息, 被同程矢口否認。 今日傳言再起, 此次並非空穴來風, 或許只是藝龍內部高層意見尚未統一, 雙方合併的談判也未敲定。 勁旅君更關注的是, 事態發展對線上旅遊江湖格局的影響以及背後錯綜複雜的利益鬥爭, 尤其是攜程這只看不見的手如何攪動這趟渾水。

同程的算盤

同程什麼時候上市已經與梁博士何時再出山、途家哪年能盈利並稱旅遊圈三大待解之謎了, “啟動IPO”超過5年的同程, 也需要給投資者講講新故事。

同程IPO的說法, 勁旅君查到最早的報導是2012年5月, 同程拿了騰訊的投資之後, 告訴媒體創業板上市已經在走流程了。

這個流程一走就是5年, 上市平臺也從創業板變成了A股。

2014年4月, 同程旅遊CEO吳志祥發內部郵件稱將在兩年內重啟IPO。

2015年6月, 同程宣佈獲得萬達、騰訊支持,

吳志祥向媒體透露同程IPO已經進入前期準備, 律所和券商已經進場。

2016年6月, 同程宣佈實施架構調整, 將業務拆分為同程網路和同程國旅兩大板塊, 吳志祥稱, 同程網路不排除通過借殼的方法更快進入資本市場。

2017年4月, 同程稱拆分進展順利, 組織架構完成變更後, 將適時推動兩大板塊獨立IPO。

不過勁旅君至今還沒見過同程的招股說明書。

業內人士分析, 如果同程想獨立上市, 仍面臨盈利能力的問題。 今年7月, 同程在連續虧損43個月之後剛剛實現單月盈利, 這個突然的主動披露財務資訊, 似乎是橄欖枝拋向資本市場的。 同時, 同程近幾年在多個業務口線進行嘗試, 卻並未找到自己的核心業務。 各家OTA打“門票大戰”時, 重金砸進門票業務,

隨後又推出All in百旅會, 打開旅行社業務, 合併萬達旅業之後, 旅行社業務也面臨整頓難題。

而專注酒店業務的藝龍據傳已經實現盈利, 同時酒店業務本身是同程的相對短板, 併入同程也會對其業務產生強大的支撐, 幫助同程講一個產業鏈更加完整的資本故事, 下一個攜程?

即使與藝龍合併, 人們仍然很難斷定同程到底什麼時候才能上市, 但這無疑能夠幫助同程加快上市步伐。

藝龍的糾結

對於藝龍來說, 合併可能是個更加兩難的選擇。

2015年5月, 攜程出資4億美元從Expedia手中購得藝龍37.6%的股權, 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2015年8月, 藝龍宣佈收到騰訊的私有化邀約, 接任藝龍CEO的江浩在公開信中稱, 如果私有化成功, 藝龍將繼續做大做強,

在國內資本市場再度上市是藝龍的“當然選項”。

實際上, 有消息人士稱, 藝龍確實也在嘗試在國內借殼上市。

與同程合併, 也許能幫助藝龍更快地衝擊A股, 然而, 兩家合併對於藝龍的一些管理層來說, 卻未必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訴勁旅君, 對於合併一事, 藝龍高層也存在較大分歧。 一部分管理者相信合併對兩家都有好處, 努力推進合併進程, 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藝龍目前有盈利能力, 並且已經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更傾向於等待時機獨立上市。

也有分析者認為, 在同一個企業裡, 一定是一山不容二虎, 合併之後新同程, 企業的話語權勢必會更多掌握在吳志祥等原同程核心團隊手裡,

藝龍原來的高管團隊很可能或必然被邊緣化, 這或是他們更堅持獨立上市的原因之一。

攜程的手腕

同程和藝龍的合併意向中有一個共同的目的, 就是捆綁上市。 而這背後, 還有一隻無形的手——攜程。

從藝龍內部攜程系管理者的傾向看來, 這一合併動作或已經得到了攜程的首肯。 作為藝龍的第一大股東和同程的第二大股東, 攜程的態度在這筆交易中不容小覷。 有媒體分析, 兩家合併對於大股東攜程來說, 存在股權升值和更好地變現的可能。

但在這一過程中, 攜程對新同程的控制權必須絕對自信。

吳志祥也是少數能讓梁建章頭疼的對手之一。 2014年的“門票大戰”, 旅遊圈的不少小夥伴還記憶猶新。 1月, 同程投入4億, 開始門票血戰,攜程隨後跟上,在自身已經虧損的情況下,砸大筆資金從同程手裡搶人,搶流量,搶輿論,搶資源。2個月後,同程開啟“諾曼第計畫”,3個月後,梁建章帶領攜程高管來到蘇州,拿出2.2億美金入股同程,成為同程的第二大股東並讓其獨立發展。

而同程在拿了攜程的投資之後,並沒有放棄與攜程在業務上的競爭,“攜程和同程哪個好”之類的問題,仍在兩家公司的關聯搜索中排位靠前。如果將藝龍一直深耕的酒店資源收入囊中,同程在補齊短板的同時,也會在線上旅遊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攜程會再冒同程或成為去哪兒第二的風險嗎?

培養一個潛在的對手,顯然不是梁博士的初衷,而攜程敢於做這樣的決定,也許是從數學題上算好了自己在新公司中能夠掌握更多控制權,甚至或最終將老對手同程與吳志祥一併搞定。如果同程和藝龍合併,攜程會拿出什麼樣的手腕控制局面,將藝龍推上發展的新階段,又不給自己製造麻煩?

勁旅君現在十分期待這個商業故事的續集,讀者朋友們覺得劇情的走向將會如何?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討論。

開始門票血戰,攜程隨後跟上,在自身已經虧損的情況下,砸大筆資金從同程手裡搶人,搶流量,搶輿論,搶資源。2個月後,同程開啟“諾曼第計畫”,3個月後,梁建章帶領攜程高管來到蘇州,拿出2.2億美金入股同程,成為同程的第二大股東並讓其獨立發展。

而同程在拿了攜程的投資之後,並沒有放棄與攜程在業務上的競爭,“攜程和同程哪個好”之類的問題,仍在兩家公司的關聯搜索中排位靠前。如果將藝龍一直深耕的酒店資源收入囊中,同程在補齊短板的同時,也會在線上旅遊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攜程會再冒同程或成為去哪兒第二的風險嗎?

培養一個潛在的對手,顯然不是梁博士的初衷,而攜程敢於做這樣的決定,也許是從數學題上算好了自己在新公司中能夠掌握更多控制權,甚至或最終將老對手同程與吳志祥一併搞定。如果同程和藝龍合併,攜程會拿出什麼樣的手腕控制局面,將藝龍推上發展的新階段,又不給自己製造麻煩?

勁旅君現在十分期待這個商業故事的續集,讀者朋友們覺得劇情的走向將會如何?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討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