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端正風氣,對抄襲作弊者“零容忍”

擁有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廈門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等多個頭銜的蔡建春近日再次被舉報:其申請廈門大學博士學位的論文涉嫌抄襲。 被“抄襲”的文章來自他的兩名碩士生。 其中, 正文近一半與一名學生的畢業論文雷同, 就連致謝也部分一致。

學術不端是學界之毒瘤, 令人深惡痛絕。 但在現實中, 從知名院校到研究機構, 從博導、博士到碩士、本科, 抄襲等不端行為大量存在。 因為理想往往屈從于現實, 人格有時敵不過利益, 不正常的事見多了, 不少人也就習以為常。 蔡建春的案例再次證明,

治理學術不端是一項涉及社會風氣、法治、體制的系統性工程, 任重道遠。

不久前, 美國克瑞頓大學開除了一名中國研究生, 引起廣泛關注。 導師袁勁梅教授寫給該生的長信中, 有句話尤其發人深思:“你失敗的原因, 有些是你自己的責任, 有些是那些把你教成這種樣子的教育模式和社會環境的責任。 ”什麼是社會環境的責任?就是像蔡建春這樣的醫院院長、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科創領軍人才居然涉嫌抄襲, 而且回頭看去, 有的工程院院士、大學校長等重量級人物也曾鬧出過抄襲醜聞。 耳濡目染下, 部分學生就會覺得“抄”不是什麼大事, 只要能達到目的, 學術、信譽、真理都可以放在一邊。

治理學術不端, 道德規範與法規懲戒缺一不可,

僅靠良知和自覺, 無法完成學術界的風氣革新。 蔡建春憑此論文獲得博士學位, 是在2010年2月, 距今已有7年;且早在今年3月, 就有人舉報其抄襲, 可直到7月14日, 廈門大學才回應稱“正在進行調查”, 直至目前仍未有調查結論。 在此過程中, 院校、學術審查機構和監管部門都有失職之嫌。 雖然近年來相關部門加大了打擊力度, 但在制度設計、評審流程、懲戒舉措上, 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 必須進一步建立嚴厲有效的懲戒機制和執行辦法, 將“開除學術不端者”普及化和常態化, 才能劃出一道不敢抄、不能抄、不想抄的紅線。

在推進制度建設的同時, 也要端正社會風氣, 讓抄襲者“知恥”。 日前, 東京大學調查發現, 知名細胞生物學家渡邊嘉典有5篇論文學術造假,

目前校方尚未採取行動, 但渡邊嘉典實驗室成員已全部離職, 其本人申請的基金也沒了, 職業生涯就此崩潰。 可見, 雖然日本同樣存在科研監管機制不完善、監督不力等問題, 學術不端同樣屢見不鮮, 但在個人認知、社會寬容度上卻有很大差別。 一個正常的社會, 學者經不住誘惑抄襲了他人的作品, 其內心一定是羞愧、自責的;如果像孔乙己一樣認為“竊書不算偷”, 覺得大家都這樣所以我這樣也無妨, 才是最最可怕的。 只有全社會摒棄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 真正樹立起尊重知識、熱愛真理的清朗學風, 才能為相關制度建設和立法工作打好基礎, 讓抄襲作弊者寸步難行,
人人喊打!

如袁勁梅教授所言:做學問要有品格, 最首要的是得做人。 每位學者、科研工作者和學生都應捫心自問:自己能不能擔得起國家和社會的期待, 能不能無愧於導師和父母, 能不能無愧於科學與真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