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英語四、六級考試已成雞肋?發展遇到瓶頸卻是無可回避的事實

四、六級考試已成雞肋?為何會有這種說法?下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今年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制度實施30周年。 四、六級考試的誕生和實施對於推動中國英語教學和提高大學生英語水準曾起到重要作用,

但隨著時代進步, 其弊端亦初步顯現, 如造成部分大學生“高分低能”, 也使得大學英語走向“填鴨式教學”。 最近, 全國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蔡基剛發表文章稱:“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已成為大學生不斷‘刷分’的遊戲和主管部門棄之可惜的‘雞肋’, 亟須進行改革。 ”

把四、六級考試稱為“雞肋”或許偏激了些, 但它遇到發展瓶頸卻是無可回避的事實。 1999年, 四、六級增加口語考試, 2006年聽力所占比例由20%提高到35%, 2013年新增短句翻譯、取消完形填空, 2016年又針對聽力部分取消短對話和短文聽寫, 改成短篇新聞和英語講座等。 這些舉措旨在提高口語、聽力等綜合能力, 降低填空等題型權重, 反映出全球化趨勢下, 英語能力不僅越來越重要, 而且重視在學習和工作中的實際應用能力。

同時, 這也表明命題者深知四、六級考試在本質上仍然是通用型英語考試, 這一點可溯及1987年公佈的關於實施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考綱》, 其中明確提出“考試的目的在於全面考核已修完大學英語四級的學生是否達到教學大綱所確定的各項目標”。 正是基於課程教學大綱的提法, 導致“成績和畢業掛鉤”“考取高分卻不會用英語溝通”的現象不斷出現, 也變相導致很多機構招聘不認四、六級。

與通用型英語考試遇到瓶頸有所不同, 社會化英語考試近年得到了蓬勃發展。 所謂社會化英語考試, 是指基於對用人單位的英語需求分析, 為特定社會需求服務的考試。 比如, 雅思、託福考試是根據北美高校學習所需要的英語能力設計,

托業考試按照跨國企業職場英語需求設計, 除此之外, 還有教育部考試中心和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合作的劍橋商務英語(BEC)、教育部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組織的全國外語翻譯證書(NAETI)、人事部翻譯資格考試(CATTI)等。

他們可根據個人需求靈活參與, 在考試內容和難度設計上有針對性, 具有廣泛的社會認可度。而作為通用型英語的四、六級考試,主要測試學生對課程大綱的語言掌握能力,雖然也求新求變,但相對社會上各色各異的人才需求來說,全國一張卷,滿足“教學評估”,卻考察不出學生的能力特點,認可度自然稍顯偏弱。

據悉,有關部門正探索一種既能評估教學效果、又兼具社會認可度的新測評體系,國務院頒佈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教育部定下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標準統一、功能多元的現代化外語測評體系,同時推動考試內容和形式的改革。

這一測評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建設分為九個等級的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每個等級在聽說、讀寫、翻譯、知識策略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求,較低等級可能比較側重課程效果評估,高等級則吸收社會化英語考試的特點,更為靈活自主、分門別類。而通過測評體系建設,最終帶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以課程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外,根據等級量表設置對應級別的考試,使得考試可以連貫有序、統一有效,對接國外評價體系,滿足社會人才需求。

當前,在國家實施“雙一流”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要做強中國高等教育,提升國際性,大學英語考試改革任重道遠,四、六級考試也要與時俱進了!

具有廣泛的社會認可度。而作為通用型英語的四、六級考試,主要測試學生對課程大綱的語言掌握能力,雖然也求新求變,但相對社會上各色各異的人才需求來說,全國一張卷,滿足“教學評估”,卻考察不出學生的能力特點,認可度自然稍顯偏弱。

據悉,有關部門正探索一種既能評估教學效果、又兼具社會認可度的新測評體系,國務院頒佈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教育部定下目標:到2020年,基本建成標準統一、功能多元的現代化外語測評體系,同時推動考試內容和形式的改革。

這一測評體系的最大特點就是建設分為九個等級的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每個等級在聽說、讀寫、翻譯、知識策略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求,較低等級可能比較側重課程效果評估,高等級則吸收社會化英語考試的特點,更為靈活自主、分門別類。而通過測評體系建設,最終帶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以課程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外,根據等級量表設置對應級別的考試,使得考試可以連貫有序、統一有效,對接國外評價體系,滿足社會人才需求。

當前,在國家實施“雙一流”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要做強中國高等教育,提升國際性,大學英語考試改革任重道遠,四、六級考試也要與時俱進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