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康定老地名:州招待所(現康定賓館)

州招待所和縣招待所的性質是一樣的, 其功能和內容基本相同(見:康定老地名十一:縣招待所), 只是州招待所是服務於州政府的內部接待機構,

是當時全州規模最大、檔次最高、設備最好的餐飲、住宿單位, 由北樓、南樓、東樓和餐廳、停車場組成。 南樓是兩層青磚小樓的老建築, 東樓、北樓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多層大樓, 餐廳、辦公室是一磚混結構的建築(好象餐廳背面還有一幢職工宿舍), 州招待所的停車場頗具規律, 在全城範圍內也算大型停車場之一, 四周佈置著精巧的花台, 每到春夏季節鮮花簇擁甚是美麗。

東樓既是住宿樓, 由光明路拾階而上又是主要出入口, 由於臺階的映襯使招待所顯得富麗高貴, 每天進進出出的都是到康定參加各種會議, 辦理各類事務的‘公家人’, 一般人員是不會靠近的。

記得我第一次看見外國人就在這裡, 大約是七十年代中期, 那個年代, 成都的很多街道口都立著‘外國人禁止入內’的牌子, 外國人非常少見, 就別說康定了, 當時東樓尚未建設, 州招待所是一道大鐵門與外界隔離, 院內有一對三十歲左右的外國人夫婦在打羽毛球, 還有一四、五歲的金髮小孩在旁邊玩耍, 院外看熱鬧的人擁擠著透過鐵門觀看, 秩序非常亂, 還出動了員警維持。 看完後有兩點我一至鬧不明白, 一是他們玩的什麼球(我們那時只知道板羽球)?二是那小孩是男孩還是女孩?隨著社會的發展, 到康定的處國人越來越多, 一次不知是什麼外國團隊到康,

也住在州招所, 我的英語老師何澤還被臨時抽去作翻譯, 我陪何老師去了(當然我是在外面等啦), 何老師出來後對我說:今天有一個詞‘私章’他沒翻過去, 而我對他簡直佩服的五體投地。 可以說從那一刻起, 我好像才真正知道了學英語的意義。

八十年代以後, 隨著商品經濟的活躍, 州招待所也不得不放下身段, 全面向社會開放, 名稱也順應時代的要求, 更名為‘康定賓館’, 並實行了各種經營責任制, 王孝容、陳紹圖等先行者臥薪嚐膽, 摸索前行為康定的賓館旅遊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成為康定的賓館、酒店業的探路者。 本世紀初賓館改制成了股份制企業, 與後來建設的情歌大酒店、格薩爾酒店、卡拉卡爾酒店等組成了康定上檔次、上規模的賓館服務接待群, 徹底改變了康定只有招待所、旅館, 沒有賓館、酒店的歷史, 帶動了目前康定蓬勃發展的旅遊接待業, 為到康的遊客提供了溫馨的服務。

賓館向社會開放以後,對康定人影響最大的是婚禮形式。原來康定舉行婚禮,都是頭天晚上,新娘裡組織鬧花夜,婚禮當天下午開始,賓朋陸續到新郎家裡祝賀,最熱鬧的是晚飯後,年青人開始給新人‘典禮’,哄鬧著叫新人‘親嘴、吃萍果、過獨木橋……’等,其實就是鬧新房,一直通宵達旦,有的家會借單位會議室等寬敞的場地組織舞會。午夜,主人家會請親朋中的能人為大家準備一餐簡陋但也豐富的宵夜,天亮賓朋告辭後,主人家因為沒有電話,只能再拖著疲憊的身子挨個到同樣疲憊的親朋家請客,舉行答謝宴。康定賓館利用其康定最大的餐廳(可同時近400人用餐)的優勢,推出了婚宴服務,慢慢的康定人將婚禮從家裡搬到了賓館,婚宴從灶頭遷到了餐廳,時間從宵夜變成了晚餐,形式從簡單的人來客去變成了迎賓、收禮、排座、典禮、表演、婚宴的完整程式,禮品也從被面、鏡子、茶壺等生活用品上升成了‘紅包’。而‘鬧新房’這一最具民間特色、最喜慶、最熱鬧、最吸引人的活動逐漸消失。

八十年代卡拉Ok,作為一種年青人喜歡的自娛自樂形式風靡一時,很多家庭都購置了相關設備(號稱‘家庭影院’),州、縣團委組織的第一屆‘卡拉Ok’大賽也在州招待所餐廳舉行,吸引了很多年青人參加,盛況空前,州電視臺早期的一主持人都參加了此次大賽。

前兩年,不知什麼原因,康定賓館停業,拆除了東樓以外的所有建築待建至今,康定失去了一個熟悉的、傳統的、有感情的聚集地。

州招待所在康定人中還有一個習慣稱呼‘交際科’,這個稱呼很地方化、很有特色、很親切,但為什麼這樣稱呼卻沒幾個人能說清楚,我想可能與現代語言中的‘公關’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賓館向社會開放以後,對康定人影響最大的是婚禮形式。原來康定舉行婚禮,都是頭天晚上,新娘裡組織鬧花夜,婚禮當天下午開始,賓朋陸續到新郎家裡祝賀,最熱鬧的是晚飯後,年青人開始給新人‘典禮’,哄鬧著叫新人‘親嘴、吃萍果、過獨木橋……’等,其實就是鬧新房,一直通宵達旦,有的家會借單位會議室等寬敞的場地組織舞會。午夜,主人家會請親朋中的能人為大家準備一餐簡陋但也豐富的宵夜,天亮賓朋告辭後,主人家因為沒有電話,只能再拖著疲憊的身子挨個到同樣疲憊的親朋家請客,舉行答謝宴。康定賓館利用其康定最大的餐廳(可同時近400人用餐)的優勢,推出了婚宴服務,慢慢的康定人將婚禮從家裡搬到了賓館,婚宴從灶頭遷到了餐廳,時間從宵夜變成了晚餐,形式從簡單的人來客去變成了迎賓、收禮、排座、典禮、表演、婚宴的完整程式,禮品也從被面、鏡子、茶壺等生活用品上升成了‘紅包’。而‘鬧新房’這一最具民間特色、最喜慶、最熱鬧、最吸引人的活動逐漸消失。

八十年代卡拉Ok,作為一種年青人喜歡的自娛自樂形式風靡一時,很多家庭都購置了相關設備(號稱‘家庭影院’),州、縣團委組織的第一屆‘卡拉Ok’大賽也在州招待所餐廳舉行,吸引了很多年青人參加,盛況空前,州電視臺早期的一主持人都參加了此次大賽。

前兩年,不知什麼原因,康定賓館停業,拆除了東樓以外的所有建築待建至今,康定失去了一個熟悉的、傳統的、有感情的聚集地。

州招待所在康定人中還有一個習慣稱呼‘交際科’,這個稱呼很地方化、很有特色、很親切,但為什麼這樣稱呼卻沒幾個人能說清楚,我想可能與現代語言中的‘公關’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