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綠色建築不能止於設計

綠色建築是在全壽命週期內, 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 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高效的使用空間並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從2005年我國設立“全國綠色建築創新獎”, 到2008年4月開始實施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制度, 再到2017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發佈《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十三五”規劃》, 在十多年的時間裡, 我國綠色建築得到了快速發展, 但同時也出現了綠色理念“紙上談兵”、綠色技術難以落地等問題, 亟待解決。

綠色建築發展任重道遠

綠色建築有一個很重要的時限前提, 即:“建築的全壽命週期內”。

但是, 我國的綠色建築標識分為設計標識和運行標識。 設計標識是由標識主管部門對專案的設計資料進行審查, 對符合要求的專案頒發設計標識證書。 運行標識是在專案竣工並投入使用1年以上, 由專家現場查驗且專案各項運行指標和資料符合綠色建築要求後予以頒發。 從二者的聯繫與區別來看, 只有獲得運行標識才算是真正的綠色建築。

近年來, 各地積極推動綠色建築發展, 取得了一定成績。 以江蘇省為例, 2016年底, 共有1394個專案獲得綠色建築標識, 其中設計標識1341個、占比96.2%, 建築面積約13769萬平方米、面積占比約94.9%;運行標識53個、占比3.8%, 建築面積約738萬平方米、面積占比5.1%。 花橋國際商務城是江蘇省綠色建築發展的排頭兵,

既是江蘇省的綠色建築示範區, 也是國家級綠色建築創建區。 資料顯示, 截止到2016年底, 整個花橋國際商務城有85個綠色建築專案, 其中設計標識專案81個、占比95.29%, 運行標識專案只有4個、占比4.71%;獲得設計標識的建築總面積約800萬平方米、占比95.12%, 獲得運行標識的建築總面積約42萬平方米、占比只有4.88%。 由以上資料可見, 綠色建築運行標識專案的數量與設計標識專案的數量差距很大, 推動綠色建築發展、讓綠色技術最終落地, 依舊任重道遠。

綠色建築緣何多停留在設計階段

之所以出現綠色建築多停留在設計階段、運行標識專案的數量不多等問題, 與綠色建築設計脫離傳統設計流程、綠色建築僅限於設計圖紙、物業管理技術水準落後等有著重要關係。

從方案設計到初步設計、再到施工圖設計, 是一個完整的建築設計流程。 建造真正的綠色建築, 必須從方案設計階段開始就貫徹綠色建築的理念, 按綠色建築設計的要求和標準進行設計。 但現實卻是綠色建築設計脫離於方案設計, 往往是在施工圖設計階段才考慮綠色建築的要求, 就像“打補丁”一樣將綠色建築的要求強加到已完成的施工圖上, 這必然導致難以做出真正的綠色建築。

此外, 有的專案, 為獲得綠色建築標識, 專門做一套圖紙應付審查;有的項目, 施工階段隨意變更設計方案中的綠色建築關鍵技術, 不按圖紙和綠色建築標準施工, 這樣的建築即使獲得設計標識,

也必定無法獲評運行標識。 還有的專案, 雖然按照綠色建築的標準和要求已將前期設計方案和技術措施都落實到位, 但是由於建管分離, 最後卻因物業公司管理水準和管理技術落後, 導致先進的綠色技術和設備因物業不會用、不願用而“曬太陽”。

三措施確保綠色技術落地

解決當前綠色建築發展面臨的難題, 應從流程優化、技術提升、體制保障三方面著手。

首先, 要優化流程, 將綠色理念融入傳統設計。 在傳統的設計流程中融入綠色建築理念, 在方案設計階段就介入, 提出綠色建築的要求和標準, 並通過模擬分析對專案方案進行優化。 在施工圖設計過程中, 將綠色建築的要求與設計單位交底。

其次, 要提升技術, 發展“綠色建築+”,

全面推進綠色建築向深層次發展。 “綠色建築+”是綠色建築發展的一大方向, 將綠色建築與智慧城市等技術融合起來, 通過雲平臺對綠色建築項目予以監管, 並通過APP終端將專案的運行情況即時分享給業主, 由業主對物業管理單位進行監督。

最後, 要建立綠色建築發展保障體制。 根據《綠色建築評價標準》的要求, 設計標識主要包括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以及室內環境品質五部分內容, 如果能將施工管理環節的要求也加進去, 在專案竣工後再去進行綠色建築標識的評審, 就能有效保證前期設計的綠色技術和措施最終落地。 (柴代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