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登上央視紀錄片《記住鄉愁》的迤沙拉

走進四川攀枝花的第二天, 我隨電視臺的記者走進了位於金沙江畔的秦淮人家、中國彝家第一村——迤沙拉, 這裡居住的不是“六朝金粉”的秦淮仕女, 而是淳樸憨厚的裡頗彝人。 “迤沙拉”這個地名的由來, 流傳著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 演繹著一段古老的文化歷史。

圖文/朱文鑫

走進村莊, 一切都是原始的味道。 房屋的建築感覺你是走進了江蘇, 後來我知道, 在大明時, 這裡是朱元璋屯兵之地, 因此, 建築的結構基本是600年前南京一帶的風格, 隨著漢彝民族的融合, 房屋、飲食、服飾也慢慢相容在了一起。

圖文/朱文鑫

迤沙拉就是南絲古道上的一個驛站, 老百姓們稱之為“萬戶毗館”。 毗館的長官老來得女, 取名雨莎。 據說此女是仙女投胎, 從小喜好舞文弄墨, 寫得一手好字畫。 父母親視為掌上明珠, 不但專門請私塾先生來教學, 還請來書法家引導繪畫和書寫。 十六七歲的雨莎出落得如花似玉, 常常喜歡在花園裡繪畫。 一天, 文殊菩薩帶著徒兒文拉駕著荷花雲正好從川滇交界的上空路過, 這徒兒鼻子非常靈敏, 老遠就聞到了墨香, 低頭探尋時, 發現腳下是一片開闊的紅土地, 其中有一座花園, 花園裡有一個阿娜多姿的姑娘, 十分專注地工筆繪畫。 那姿態那神韻簡直把這徒兒看呆了。 文拉青春年少, 原本就六根未盡。 當時礙于師傅的嚴厲,

不敢停下雲朵。 回去後文拉就得了相思病。 後來文拉悄悄下到凡間, 以一個俊俏書生的模樣出現在雨莎面前。 雨莎與文拉一見鍾情。

圖文/朱文鑫

從此, 一場試問人間情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許的愛戀在這方圓幾十裡傳為美談。 兩人山盟海誓, 永不分離。 一年後他們有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兒。 女兒的名字是他們兩人的名字之和——雨莎文拉。 為了順口, 就喊成雨莎拉。

圖文/朱文鑫

話說到了明朝時, 朱元璋派遣沐國公率領30萬征討雲南, 得知這裡人煙稀少, 地處偏野。 於是就實行軍屯, 將大軍就地落籍。 為了開發這偏僻的大西南, 朱元璋頒佈了一道實行彝漢通婚的“就地落籍”民族政策:士兵娶彝族婦女就改歸彝族, 娶納西族婦女就改歸納西族。

後來又實行民屯, 陸續遷移了大批移民。 由此, 一部分移民入住“雨莎拉”, 與當地人結婚生子, 安居樂業, “雨莎拉”就成為金沙江畔的秦淮人家。

圖文/朱文鑫

“雨莎拉”這個地名在彝族人的口中代代流傳著。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 隨著彝漢文化的融合以及漢文化的影響, 人們已漸漸淡忘了那個淒美的愛情故事。 安居下來的移民, 發現下雨時, 村寨的紅泥土存不住水, 出現了漏水現象。 泥土下麵的石頭久而久之就成了咀卻石(喀斯特地貌)。 當地的彝族人土語稱“水漏走了”為“迤下旯”, 漢族人認為水漏走了, 應該稱為“迤沙拉”。 “ 雨”的諧音是“迤”, 就是水的意思。 “沙”是非常少, “拉”就是嘩啦流走了的意思。 “迤沙拉”就是水少,

流走了的意思。 也許是諧音的關係, “雨莎拉”就成了“迤沙拉”。

圖文/朱文鑫

歲月悠悠, 迤沙拉人的生活無處不在寄託著鄉思。 婦女的民族服飾強烈地表現了彝漢交融的風格, 可以說是一道道養眼的風景。 住房是青瓦白牆、土木結構,一派蘇皖小鎮的風貌。 村內小巷縱橫,密如蛛網;家家高牆深院,院院緊鄰;門前有巷,巷巷相通。 胡家巷、張家巷……

圖文/朱文鑫

2005年9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如今, 迤沙拉彝人還在一如既往地演奏金陵遺韻——談經古樂, 這位老人一直保存著祖輩留下來的口玄琴, 這裡還在用琴聲表達南京移民們對秦淮古土的拳拳依戀, 這裡還在用彝家山歌野曲的變奏,反映彝漢通婚、彝漢民族融合在音樂中的演繹和變遷。

圖文/朱文鑫

一條奔湧不息的大江把橫斷山脈邊緣的一座陡峭山峰橫切成險峻的金沙江大峽谷;一個村子裡的人96%以上是彝族, 但彝族人裡有毛、張等漢族姓氏;彝族男人不穿查爾瓦, 彝族婦女不披羊皮褂。 坐在村口, 聽著老人們講述他們祖輩的故事, 這是一個地處川西、滇西交界處的彝族山村, 卻錯落著江南水鄉特色的各式民居;在這個漢族和彝族生活習俗高度融合的村寨, 居住著與毛澤東有血緣宗親關係的彝族村長毛氏人家……這就是迤沙拉, 一個在中國地圖上不留下任何標記的彝族小山村, 一個引起國內外人文學者高度關注和濃厚研究興趣的特殊人群。

圖文/朱文鑫

眾多“謎團”促使我那一天我居住老了下來。夜裡的風很大,甚至夜宿在古村的院子的半夜的門吱呀一聲開了。我看看屋內,沒有人進來,窗外只是星星,這一天的行走,我破解的有三個之謎,第一個“謎”,絕大多數彝族村民使用漢族名字,自稱老家在江蘇、江西或安徽一帶;第二個“謎”,在崇山峻嶺中的彝族山村,建築物卻帶有明顯的江南水鄉特色;第三個“謎”,村子裡毛姓彝族人家與毛澤東有血緣宗親關係。這些都是600年前大明時期的屯兵移民的子孫延續......

圖文/朱文鑫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雲南還不在其治下。當時盤踞雲南的元朝殘部梁王,踞險峙守,並連續誅殺兩名明朝特使。朱元璋震怒之下,遣義子沐英統大軍30萬,從南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這個地方出發,遠征雲南,史稱“洪武開滇”(明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這30萬明朝大軍,以南京人為主,包括江蘇、江西和安徽等地的人。雲南歸順後,朝廷在貴州、雲南一帶實施軍屯,此後,又實行民屯、商屯,一部分將士就地轉為居民。

圖文/朱文鑫

現在迤沙拉村的彝族人,絕大多數都是明朝戍邊將士的後人,因此,他們稱自己的老家在南京或者是江蘇、江西一帶。600多年來,他們始終難忘故土風情,代代吟唱同一首歌謠:“南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為爭米湯地,充軍到雲南。”數百年來,他們雖然漢被彝化,但眷戀先祖故地,傾慕秦淮文化,頑強保留下來很多漢民族的文化特質和民風民俗。

圖文/朱文鑫

圖文/朱文鑫

迤沙拉村的建築,非常講究佈局和街巷設計。村子裡街巷門肆、騾馬客棧,大多依照祖先留下的體例而築。村民家家有院,一正兩廂,四合五井,白牆青瓦,高瓴飛簷,顯現出徽派建築“五嶽朝天,四水歸井”的特色與和合聚財的風水氛圍。走進迤沙拉的高牆小巷,讓人頓生仿佛置身於江南農村小鎮的奇異感覺。

圖文/朱文鑫

圖文/朱文鑫

圖文/朱文鑫

隨著迤沙拉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正式出臺,這個古老的彝族村寨也將散發出無窮的魅力與勃勃生機。孩子們身穿彝族服飾,歡快地奔跑在江南民居小鎮一樣的高牆深巷裡...快樂的自己快樂。

圖文/朱文鑫

那場830的大地震並沒有摧毀他們的建築和生命的意志,400多戶人家高度集中在一處小山坡上,修建後的蘇皖民居依舊保持著木瓦房,錯落有序,高牆深巷,彝族婦女走街串巷的生活在故鄉,記住的是鄉愁,凝固的是鄉音。

圖文/朱文鑫

彝漢一家親。這裡,融合了太多的文化。這裡就是四川進入雲南的第一個驛站,被稱為“西南絲綢古道”,也被當今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為我國對外交往最早的國際通道之一,是中國最大的俚濮彝族自然文化村落。

圖文/朱文鑫

請跟我一起來吧,走進金沙江畔的秦淮人家、中國彝家第一村——迤沙拉,去感受一下這600年的“六朝金粉”的秦淮仕女的火熱和淳樸憨厚的裡頗彝人。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迤沙拉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朱文鑫 發佈:2017.03.26

眾多“謎團”促使我那一天我居住老了下來。夜裡的風很大,甚至夜宿在古村的院子的半夜的門吱呀一聲開了。我看看屋內,沒有人進來,窗外只是星星,這一天的行走,我破解的有三個之謎,第一個“謎”,絕大多數彝族村民使用漢族名字,自稱老家在江蘇、江西或安徽一帶;第二個“謎”,在崇山峻嶺中的彝族山村,建築物卻帶有明顯的江南水鄉特色;第三個“謎”,村子裡毛姓彝族人家與毛澤東有血緣宗親關係。這些都是600年前大明時期的屯兵移民的子孫延續......

圖文/朱文鑫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雲南還不在其治下。當時盤踞雲南的元朝殘部梁王,踞險峙守,並連續誅殺兩名明朝特使。朱元璋震怒之下,遣義子沐英統大軍30萬,從南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這個地方出發,遠征雲南,史稱“洪武開滇”(明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這30萬明朝大軍,以南京人為主,包括江蘇、江西和安徽等地的人。雲南歸順後,朝廷在貴州、雲南一帶實施軍屯,此後,又實行民屯、商屯,一部分將士就地轉為居民。

圖文/朱文鑫

現在迤沙拉村的彝族人,絕大多數都是明朝戍邊將士的後人,因此,他們稱自己的老家在南京或者是江蘇、江西一帶。600多年來,他們始終難忘故土風情,代代吟唱同一首歌謠:“南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為爭米湯地,充軍到雲南。”數百年來,他們雖然漢被彝化,但眷戀先祖故地,傾慕秦淮文化,頑強保留下來很多漢民族的文化特質和民風民俗。

圖文/朱文鑫

圖文/朱文鑫

迤沙拉村的建築,非常講究佈局和街巷設計。村子裡街巷門肆、騾馬客棧,大多依照祖先留下的體例而築。村民家家有院,一正兩廂,四合五井,白牆青瓦,高瓴飛簷,顯現出徽派建築“五嶽朝天,四水歸井”的特色與和合聚財的風水氛圍。走進迤沙拉的高牆小巷,讓人頓生仿佛置身於江南農村小鎮的奇異感覺。

圖文/朱文鑫

圖文/朱文鑫

圖文/朱文鑫

隨著迤沙拉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正式出臺,這個古老的彝族村寨也將散發出無窮的魅力與勃勃生機。孩子們身穿彝族服飾,歡快地奔跑在江南民居小鎮一樣的高牆深巷裡...快樂的自己快樂。

圖文/朱文鑫

那場830的大地震並沒有摧毀他們的建築和生命的意志,400多戶人家高度集中在一處小山坡上,修建後的蘇皖民居依舊保持著木瓦房,錯落有序,高牆深巷,彝族婦女走街串巷的生活在故鄉,記住的是鄉愁,凝固的是鄉音。

圖文/朱文鑫

彝漢一家親。這裡,融合了太多的文化。這裡就是四川進入雲南的第一個驛站,被稱為“西南絲綢古道”,也被當今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為我國對外交往最早的國際通道之一,是中國最大的俚濮彝族自然文化村落。

圖文/朱文鑫

請跟我一起來吧,走進金沙江畔的秦淮人家、中國彝家第一村——迤沙拉,去感受一下這600年的“六朝金粉”的秦淮仕女的火熱和淳樸憨厚的裡頗彝人。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迤沙拉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朱文鑫 發佈:2017.03.2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