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思維訓練有“套路”,學會了每個都是聰明小孩!

一聽到“思維”這個詞, 大家肯定會覺得很虛, 因為他無法像數學、寫作那樣可以比較明顯的表示出來。 想要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我們也不知道如何下手。 不過, 如果想讓小孩善於思考, 就跟寫作一樣, 還還是有辦法的, 比如, 幫孩子建立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思維框架, 就會很有用。

哈佛大學就專門花了五十年的時間研究了“思維框架”的問題, 並總結出一套方法——叫 Visible Thinking Routines(“VTR”, 視覺化思考慣例), 現在用於美國很多中小學。 今天超人就來給大家說一說這個視覺化思考。

視覺化思考, 就是教孩子參考一定的 routines(“套路”), 遇到問題能馬上建立思考框架,

並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達到四個方面的目標:

1、對一件事達到深度理解(understanding)

2、多角度看問題, 公平審視, 不片面(fairness)

3、探索事情真相(truth)

4、引發創造(creativity)

視覺化思考更側重于鍛煉孩子的高階思考能力 Higher-Order Thinking, 把認知從記憶提升到理解、分析、創造的水準。

這些 Routines, 把抽象的思維方式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套路”, 所以理解和運用起來都不難。 生活中很多小事情都可以運用道思維訓練中。

這麼說太虛幻了,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I see - I think - I Wonder

我看、我想、我好奇

例如, 遇到一個問題, 首先是:I see,觀察, 讓孩子用心觀察, 以達到激發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效果。

“觀察, 思考, 提問”最經典的用法就是帶孩子去仔細觀察一樣事務, 比如去博物館看到一件展品, 就可以“調用”這個思維套路, 和孩子聊聊他觀察到了什麼(See), 想到了什麼(Think), 哪些地方湯他感到好奇(Wonder)。

要注意, 這個過程不是為了找到正確答案, 而是為了讓那個孩子有這個思考過程, 最後得出自己的體驗和分析。

在課堂上也有運用的例子, 比如一個話題:蝴蝶。

羅列:

我的觀察

我的思考

我的問題

通過這幾個步驟把思考視覺化。

這個看似簡單的“套路”, 可以幫助孩子突破 “Surface Thinking”(淺層思維),

再接著深入、多角度地去思考一個事情, 鍛煉自己的 “Higher-Order Thinking (高階思維能力)”。

舉個例子, 下圖是一個班級裡面的海報牆。 孩子們做完了一個“看想問”練習, 最後把自己的“Wonder”都用對話氣泡的方式貼上來。 思考、探究, 就是這麼開始的 ...

Circle of Viewpoints

角度不同, 看法也不同

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 我們看待事情除了“理解”之外,還有一個是否能“公平”審視的問題。這一點,也是國外學校老師在 Project Zero 引導下,帶孩子重點練習的一個“思維套路”。

舉個例子。

下面就是一個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課堂例子。圓圈當中是一張反映“奴隸貿易”的歷史照片。

本來這圖只需要記住裡面的歷史事實就可以了,但如果想進行思維高階訓練,就不能僅僅是記住了。

這個圓圈上,把這張照片反映的相關人物都列舉出來了(船員、富人、船長、奴隸、奴隸妻子、奴隸的孩子、莊園主 ... ),讓孩子替換人物,去回答一個問題:

I am thinking of the slave trad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

從XX認視角出發,我對奴隸貿易的看法是 ...

不同的角度出發,結論是不同的。歷史的奴隸貿易,商人覺得是很公平的事,而其他人則覺得不公平;有了這中差距,就需要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會有差距存在。通過這種方式學習,不僅僅能記住知識,還可以提高認識層面。

再比如,像這個美國小學二年級學生一樣,讀完一本書後( 《看不見的男孩》),從三個人的角度分別體會在同一件事上,人們的看法會存在很大差異。

這是小學生在做 Circle of Viewpoints 練習,每個孩子寫下自己的viewpoint,四個人,一人一角,像做遊戲一般,但是卻教給孩子們一種寶貴的“思維套路”。

Peeling the Fruit Map

深入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

世界是複雜的,如果不去思考,我們看到的就是表像,而表像往往和真相差得很遠。面對複雜的問題,三四年級以上的孩子開始練習這樣“剝果子”的思維套路。

首先,我們要細緻觀察“果皮”,也就是用眼睛能看到的、用耳朵能聽到的“表像”;

“果皮”之下,是觀察表像後我們想到的問題

“果囊”是實質,我們的思考要往深處走: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件事和其它事有什麼關聯?看這個問題有哪些不同的角度 ...

然後,我們才能摸到“果核”:這件事的本質、實質或真相是什麼?

這個“套路”比較複雜,包含很多小套路。不過這個“剝果子”的比喻,的確非常形象。這是老師引導學生練習“剝果子”思維套路的課堂場景 ...

我們平時帶孩子在家,可以和他一起用這種套路對一些你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做“由淺入深”的思考,形式可以很簡單,就像下面這樣的,紙上畫兩三個圈,週邊的,讓孩子說說自己對現象的觀察;往裡,是問題和思考;中心,是對這件事的理解,看法或結論。

這些“思維套路”,都能從不同角度幫孩子形成清晰的思路、明智的判斷。哈佛大學教育研究學院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把這方面的 Routines(套路)推廣給更多的學校和家長,可見從現代教育來看,讓孩子形成好的思維方式有多重要。

Routines 有不少,限於篇幅就不一一詳細列舉了,今天就說到這裡。更多的 Visible Thinking Routines,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們以後再慢慢說。

這些思維套路,是不是一點都不幼稚,感覺我們大人也用得著?

說實話,我們很多人都是進入社會很久後才開始模模糊糊有些這方面的概念,這時候可能已經付出了不少學費(人生、職場)。如果我們能讓孩子早些接觸這些“常識性”十足的思維套路,遇到問題懂得從哪些角度去思考,按什麼方式去思考,對他們的幫助將是一輩子的。

還是那句話,一個人聰明不聰明,其實很多時候和基因無關,和思維方式有關。

也許,就可以從和孩子進行這樣的對話開始。當孩子說出他的想法時(I think...),永遠可以追一步,問他:為什麼你這麼說?(What makes you say that?),讓他往深裡多想一層 ...

讓我們共同努力,培養會思考的下一代!

我們看待事情除了“理解”之外,還有一個是否能“公平”審視的問題。這一點,也是國外學校老師在 Project Zero 引導下,帶孩子重點練習的一個“思維套路”。

舉個例子。

下面就是一個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課堂例子。圓圈當中是一張反映“奴隸貿易”的歷史照片。

本來這圖只需要記住裡面的歷史事實就可以了,但如果想進行思維高階訓練,就不能僅僅是記住了。

這個圓圈上,把這張照片反映的相關人物都列舉出來了(船員、富人、船長、奴隸、奴隸妻子、奴隸的孩子、莊園主 ... ),讓孩子替換人物,去回答一個問題:

I am thinking of the slave trad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

從XX認視角出發,我對奴隸貿易的看法是 ...

不同的角度出發,結論是不同的。歷史的奴隸貿易,商人覺得是很公平的事,而其他人則覺得不公平;有了這中差距,就需要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會有差距存在。通過這種方式學習,不僅僅能記住知識,還可以提高認識層面。

再比如,像這個美國小學二年級學生一樣,讀完一本書後( 《看不見的男孩》),從三個人的角度分別體會在同一件事上,人們的看法會存在很大差異。

這是小學生在做 Circle of Viewpoints 練習,每個孩子寫下自己的viewpoint,四個人,一人一角,像做遊戲一般,但是卻教給孩子們一種寶貴的“思維套路”。

Peeling the Fruit Map

深入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

世界是複雜的,如果不去思考,我們看到的就是表像,而表像往往和真相差得很遠。面對複雜的問題,三四年級以上的孩子開始練習這樣“剝果子”的思維套路。

首先,我們要細緻觀察“果皮”,也就是用眼睛能看到的、用耳朵能聽到的“表像”;

“果皮”之下,是觀察表像後我們想到的問題

“果囊”是實質,我們的思考要往深處走: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件事和其它事有什麼關聯?看這個問題有哪些不同的角度 ...

然後,我們才能摸到“果核”:這件事的本質、實質或真相是什麼?

這個“套路”比較複雜,包含很多小套路。不過這個“剝果子”的比喻,的確非常形象。這是老師引導學生練習“剝果子”思維套路的課堂場景 ...

我們平時帶孩子在家,可以和他一起用這種套路對一些你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做“由淺入深”的思考,形式可以很簡單,就像下面這樣的,紙上畫兩三個圈,週邊的,讓孩子說說自己對現象的觀察;往裡,是問題和思考;中心,是對這件事的理解,看法或結論。

這些“思維套路”,都能從不同角度幫孩子形成清晰的思路、明智的判斷。哈佛大學教育研究學院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把這方面的 Routines(套路)推廣給更多的學校和家長,可見從現代教育來看,讓孩子形成好的思維方式有多重要。

Routines 有不少,限於篇幅就不一一詳細列舉了,今天就說到這裡。更多的 Visible Thinking Routines,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們以後再慢慢說。

這些思維套路,是不是一點都不幼稚,感覺我們大人也用得著?

說實話,我們很多人都是進入社會很久後才開始模模糊糊有些這方面的概念,這時候可能已經付出了不少學費(人生、職場)。如果我們能讓孩子早些接觸這些“常識性”十足的思維套路,遇到問題懂得從哪些角度去思考,按什麼方式去思考,對他們的幫助將是一輩子的。

還是那句話,一個人聰明不聰明,其實很多時候和基因無關,和思維方式有關。

也許,就可以從和孩子進行這樣的對話開始。當孩子說出他的想法時(I think...),永遠可以追一步,問他:為什麼你這麼說?(What makes you say that?),讓他往深裡多想一層 ...

讓我們共同努力,培養會思考的下一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