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胡偉專欄:“機”的突破必將帶來“化”的進展

全程機械化無疑是當下全國農機化系統的一項重點工作。

其實, 每一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標誌, 總有一些標誌性物與事。

回顧一下上世紀80年代在我國掀起的新一輪農機化發展熱潮, 在生產機械化領域, 起初是先是以割曬機為代表的小麥機收, 雖然現在看來是小兒科的東西, 但在當時確實新潮的、高科技的。 天津的小麥機收就是從幾位農民坐火車去河北背回割曬機開始的, 我們當時電腦收水準也都是以割曬的水準計算的。 回憶起來當初確實很初級, 割完以後需要人工紮捆,

運回曬場脫粒、揚場、晾曬。 到了90年代初興起了背負式小麥收割機, 俗稱小聯合。 小聯合的興起掀起了小麥聯合收割發展的浪潮, 之後以新疆-2為代表的小麥聯合收割機席捲大地, 小麥機械化收割這才得以實現。 90年代後期, 背負式玉米收穫機橫空出世, 開啟玉米機收的發展之路。 再後來, 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穫機應運而生, 玉米機收也一路高歌猛進, 成了氣候。

在農村運輸方面, 先是普天蓋地的小四輪拖拉機, 解決了農村運輸問題, 農業運輸、鄉村載貨甚至鄉鎮載客都在其中。 再後來是風起雲湧的農用運輸車(金娃、黑豹、時風等), 三輪、四輪, 到後來的N輪, 我都不好意思說這後來的也叫農用運輸車, 長得跟貨運載重汽車並無二致。

同時, 小四輪拖拉機也帶動了農村的耕地、播種和田間排灌。

至於水稻的栽植, 我們在反反復複折騰中前行。 插大苗、插小苗;插秧、拋秧、擺秧;水直播、旱直播……我們不厭其煩地試驗著培育不同規格的秧苗, 研究大苗插秧機、小苗插秧機、拋秧機、擺秧機和直播機, 一直到現在還在作不同的嘗試, 但是目前以小苗機插成為主流模式, 水稻機械化也已經邁過門檻。

分析以上歷程, 我覺得行業一位既是領導也是專家的話說得有道理:有“機”才有“化”。 進一步理解就是, 就是在“機”的突破之後, “化”才能向前邁進一步。 走過來的路程如是, 最近的現實也可以舉例說明。 以小麥為例, 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 過去我們使了渾身的解數, 費勁地禁燒,

卻禁而難止。 要求聯合收割機配秸稈粉碎裝置, 結果粉不碎、拋不開、播不了。 但現在配置的粉碎裝置, 粉之能碎, 碎之能拋, 播之能行。 秸稈還田難題通過免耕播種解決了, 小麥秸稈大面積焚燒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皆大歡喜。

現在的全程機械化, 在基本解決主要糧食作物耕播收“老三樣”機械化的基礎上, 重點解決高效植保、秸稈還田、糧食烘乾機械化。 這“新三樣”機械化各以什麼引領?我覺得也是需要新階段的標誌性事物, 充滿著挑戰和選擇。 就天津而言, 高效植保, 是發展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機、還是走航空無人植保機之路, 難以抉擇。 秸稈還田, 玉米秸稈是否全量還田、水稻秸稈難以腐爛以及水稻打捆的時間限制等, 困擾著我們。

糧食烘乾, 推動以合作社為主體的產地烘乾模式, 還是坐享糧食體系的商業化烘乾模式, 還有待觀察。

全程機械化的實現, 在組織推動中, 我們可以發展農機合作社、建設全程機械化示範農場, 促進土地流轉, 組織化規模化社會化生產。 無論“新三樣”如何發展, 我們還是期待在技術上地突破, 期待新的產品破繭而出, 引領發展。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一個抓手, 或曰一個撬動發展的支點, 這就是標誌性的機器。 過去有小四輪、農用車、“小聯合”、插秧機等等, 可能是一個品種, 也可以是一批產品, 那麼現在是什麼?或許不那麼成熟, 但得以實現關鍵點的突破。 而“機”的突破, 則必將帶來“化”的進展。

在農機圈裡混,

怎能不關注“第一農機財經”?!

長按二維碼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