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還停留在以前的印度嗎?現在的怎麼相容它呢?

如今的印度, 也絕不像大家想像中那樣貧困落後.

甚至如果我們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 當前印度存在的貧富懸殊、國民素質低下、基礎設施不良等問題,

根本都不是問題, 至少不是根本性的問題。

今天的落後, 並不代表明天一定落後, 甚至, 會借助“後發優勢”, 後來居上。

更何況, 今天的印度也絕對不可以用落後形容。

作為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 印度將印度洋視為內海, 擁有13.24億龐大的人口, 298萬平方公里廣闊的國土面積, 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都為印度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很多人都以為, 過去20年裡, 全世界就數中國發展得快。 其實不然, 印度就一直緊追不捨。

印度經濟總量僅相當於中國1/5, 但2014年以來GDP增速就已超過中國。

最關鍵的是, 未來5-10年, 印度GDP將會保持高增長, 增速或遠超過中國。 現在的印度, 相當於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 這頭“印度神牛”還真有可能飛起來。

印度是當今世界上年輕人最多的國家, IT、航太、仿製藥、電影等產業發展得很不錯, 國內經濟結構也比較健康。

今天任何一個國家, 都不能小瞧印度, 不論是美國、俄羅斯、歐洲, 或者其他國家。

當然, 我們根本無意於“長他人志氣, 滅自己威風”。

但至少表明:印度值得中國正眼相看,

印度存在趕超中國的可能。

印度這個國家給人的印象是矛盾的。

一方面, 印度的發展潛力毋庸置疑, 即將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和優越的勞動力人口結構(2016年中位數年齡:中國37.1歲, 印度27.6歲), 市場之大令人咂舌。

另一方面, 印度種姓制度與宗教思想導演著數千年的階層固化, 文盲率高居不下, 基礎設施落後, 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群全世界最多(worldbank2014年資料顯示, 印度約有1.72億人口生活在每天1.9美元的貧困線以下)。

同一城市的兩個零售市場

不過, 在這些重重的矛盾之下, 印度經濟的騰飛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印度的人口紅利

印度的人口紅利不需要有任何質疑,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顯示, 截至2016年末, 印度人口13.24億, 相較中國人口13.79億僅相差5500萬人, 在可見的5年後, 印度人口將遠遠超過中國。

且印度的人口結構非常良性, 呈現金字塔式的結構, 勞動力人口充沛, 年齡中位數僅為27歲。

2016印度與中國人口結構對比

從總生育率比較的角度看, 2014年印度人口總生育率為2.43, 接近中國1990年左右的2.34水準, 大幅度領先於當前主要發達國家和中國。 中國目前的生育率僅為1.56, 低於人口代際更替所要求的2.1。

從中國的發展史中, 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發展潛力與勞動力人口紅利之間的正相關關係, 因此, 從人口紅利的角度來說, 印度的發展潛力十分可觀。

印度近20年增速的光芒被中國所掩蓋

很多觀點認為,過去20年印度經濟保持較高增長,只是在中國的高速增長掩蓋下光芒稍顯微弱。

據世界銀行資料顯示,印度2000-2016年的17年間平均GDP增速為7.3%,其中2014年為7.5%,2015年為8%,2016年為7.1%。

在GDP構成上,農業比重已從2000年的23.9%下降到2016年的17.4%,同期工業比重從31%提高至38.8%,服務業由45.1%提高至53.8%。

印度GDP增長將提高居民生活水準和消費支出,從而為消費和互聯網等行業發展提供基礎。

中印GDP及其增速比較

印度人才濟濟

有人戲稱,沒有華人和印度人,就沒有今天的矽谷。

近幾年美國頂級科技公司出現越來越多印度裔高管,調查發現,在矽谷,有52.4%高階是外國人,在這裡面,又有25.8%是印度人。

在美國眼裡,抽象思維發達、擅長數學、熱衷邏輯推理、巧思善辨的印度人,無疑是打造新經濟的最佳人選。

譬如,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他是穀歌有史以來第一個非白人CEO;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上任3年,微軟股價上漲80%;

百事公司CEO盧英德,連續四年蟬聯美《財富》雜誌最有影響力商業女性第一名。

他們有個共同點:畢業於印度本土學院後才到美國獲取最高學位。

印度人的數理能力舉世聞名,他們發明了從0到9的阿拉伯數字、小數點、十進位法、方程式。

在印度,有5至6百萬兒童的IQ超過130,很多印度孩子早上4點半就起床,除了在課堂上反復進行心算訓練,早晚還要上兩次補習班。

寒窗苦讀十幾年,就是為了不惜一切代價擠進被譽為“科學皇冠上的瑰寶”的殿堂——印度理工學院。

這所被稱作“全世界最難考的大學”,只有不到1%的超低錄取率,但即使如此,在印度,依然有高達好幾億的父母,寧可散盡家財也要送孩子上學。

因為只要踏入這扇校門,就等於拿到了成功人生的入場券;在這個人才濟濟的殿堂中,他們的階級、背景、社會關係都不再重要,富人和平民可以平起平坐。

印度理工學院

全球一流的企業都會到印度理工學院征才,據《印度經濟時報》報導,自印度理工學院建校開始,大約有2.5萬名畢業生在美國工作。

莫迪的改革

2014年5月,莫迪上臺後,就拉開了印度改革的大幕。

最讓世人津津樂道可能就是,2016年11月,莫迪突然宣佈停止500、1000盧比大面額紙幣流通,打擊黑錢和偷稅漏稅。這“驚世駭俗”之舉,只是莫迪改革一個小小的環節。

莫迪上臺6個月後,就廢除了已有65年歷史的印度計畫委員會,全面擁抱市場經濟。

他提出大規模開展基建建設項目,改善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推動土地改革,為工業化提供土地資源;“廁所優先于神廟”,大力提升印度公共生活設施。

莫迪致力打造精簡、高效的政府,他隨時會到高級公務員辦公室督察,或打電話查崗,他還頒佈“11條戒律”整頓低效的官僚系統。據說,因此新德里的高爾夫球場生意一落千丈。

這些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影響的是,從今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GST新稅制。這將有效降低企業、流通稅負,打造統一的印度市場。

統一市場對國家意味著什麼?強大!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對內實現邦國自由貿易,對外實行統一關稅,為德國統一奠定了基礎,並使德國迅速崛起。

如今,印度GDP總量居世界第7(超越第5英國,只是2年左右的事),GDP增速已連續3年高於中國,吸引外資連續2年居世界第1。

中印美三國1990年以來GDP增速比較

莫迪的聲望在印度可謂如日中天。

印度有政界人士已經說,2019年大選,莫迪無人能敵。莫迪如果連任,印度的改革只可能愈來愈深入。

中印較量,將是2個超級大國的持久較量。

其實,我們只要稍有地緣政治觀念和歷史縱深,就能明白要成為超級大國,有3個主要前置條件:

一是要有一定的幅員。國土面積至少要在100萬平方公里以上。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以空間換時間”,曾經有近40%的領土淪陷,而且基本位於“漠河—騰沖”線以東,物產豐饒、人口稠密。

二是要有一定人口。這個人口規模至少在1億人以上。人口十分重要,是因為人口是經濟發展三要素之一(另外2個是資本、土地)。所以,古代戰爭往往就喜歡屠城。在二戰中,德國武器比蘇聯先進很多,但是蘇聯人口是德國2.5倍有餘,在前線,蘇聯士兵前面的倒下了,後面又源源不斷沖上來,德國士兵感到十分恐怖、害怕。而今比如,加拿大國土面積比中國還大,但是大部分區域是冰天雪地,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不到4000萬人口,所以,加拿大最多只能算上是“中等強國”。

三是要有一定軍事力量。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雖然,當今世界總體上沒有了大規模戰爭,但是軍事力量卻是維護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的最後“底牌”。這也是說,美國為什麼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因為,只有美國擁有那麼多海外軍事基地,能夠在24小時內將兵力投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

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國家只有5個:美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

五國關鍵指標比較

國與國的競爭是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當前,中印同向而行,中國走在印度前面。

但印度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依然是全世界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

印度在奔跑,中國也必須須臾不停。

本文由海外眼整合發佈,瞭解更多海外諮詢請關注海外眼!

印度的發展潛力十分可觀。

印度近20年增速的光芒被中國所掩蓋

很多觀點認為,過去20年印度經濟保持較高增長,只是在中國的高速增長掩蓋下光芒稍顯微弱。

據世界銀行資料顯示,印度2000-2016年的17年間平均GDP增速為7.3%,其中2014年為7.5%,2015年為8%,2016年為7.1%。

在GDP構成上,農業比重已從2000年的23.9%下降到2016年的17.4%,同期工業比重從31%提高至38.8%,服務業由45.1%提高至53.8%。

印度GDP增長將提高居民生活水準和消費支出,從而為消費和互聯網等行業發展提供基礎。

中印GDP及其增速比較

印度人才濟濟

有人戲稱,沒有華人和印度人,就沒有今天的矽谷。

近幾年美國頂級科技公司出現越來越多印度裔高管,調查發現,在矽谷,有52.4%高階是外國人,在這裡面,又有25.8%是印度人。

在美國眼裡,抽象思維發達、擅長數學、熱衷邏輯推理、巧思善辨的印度人,無疑是打造新經濟的最佳人選。

譬如,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他是穀歌有史以來第一個非白人CEO;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上任3年,微軟股價上漲80%;

百事公司CEO盧英德,連續四年蟬聯美《財富》雜誌最有影響力商業女性第一名。

他們有個共同點:畢業於印度本土學院後才到美國獲取最高學位。

印度人的數理能力舉世聞名,他們發明了從0到9的阿拉伯數字、小數點、十進位法、方程式。

在印度,有5至6百萬兒童的IQ超過130,很多印度孩子早上4點半就起床,除了在課堂上反復進行心算訓練,早晚還要上兩次補習班。

寒窗苦讀十幾年,就是為了不惜一切代價擠進被譽為“科學皇冠上的瑰寶”的殿堂——印度理工學院。

這所被稱作“全世界最難考的大學”,只有不到1%的超低錄取率,但即使如此,在印度,依然有高達好幾億的父母,寧可散盡家財也要送孩子上學。

因為只要踏入這扇校門,就等於拿到了成功人生的入場券;在這個人才濟濟的殿堂中,他們的階級、背景、社會關係都不再重要,富人和平民可以平起平坐。

印度理工學院

全球一流的企業都會到印度理工學院征才,據《印度經濟時報》報導,自印度理工學院建校開始,大約有2.5萬名畢業生在美國工作。

莫迪的改革

2014年5月,莫迪上臺後,就拉開了印度改革的大幕。

最讓世人津津樂道可能就是,2016年11月,莫迪突然宣佈停止500、1000盧比大面額紙幣流通,打擊黑錢和偷稅漏稅。這“驚世駭俗”之舉,只是莫迪改革一個小小的環節。

莫迪上臺6個月後,就廢除了已有65年歷史的印度計畫委員會,全面擁抱市場經濟。

他提出大規模開展基建建設項目,改善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推動土地改革,為工業化提供土地資源;“廁所優先于神廟”,大力提升印度公共生活設施。

莫迪致力打造精簡、高效的政府,他隨時會到高級公務員辦公室督察,或打電話查崗,他還頒佈“11條戒律”整頓低效的官僚系統。據說,因此新德里的高爾夫球場生意一落千丈。

這些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影響的是,從今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GST新稅制。這將有效降低企業、流通稅負,打造統一的印度市場。

統一市場對國家意味著什麼?強大!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對內實現邦國自由貿易,對外實行統一關稅,為德國統一奠定了基礎,並使德國迅速崛起。

如今,印度GDP總量居世界第7(超越第5英國,只是2年左右的事),GDP增速已連續3年高於中國,吸引外資連續2年居世界第1。

中印美三國1990年以來GDP增速比較

莫迪的聲望在印度可謂如日中天。

印度有政界人士已經說,2019年大選,莫迪無人能敵。莫迪如果連任,印度的改革只可能愈來愈深入。

中印較量,將是2個超級大國的持久較量。

其實,我們只要稍有地緣政治觀念和歷史縱深,就能明白要成為超級大國,有3個主要前置條件:

一是要有一定的幅員。國土面積至少要在100萬平方公里以上。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以空間換時間”,曾經有近40%的領土淪陷,而且基本位於“漠河—騰沖”線以東,物產豐饒、人口稠密。

二是要有一定人口。這個人口規模至少在1億人以上。人口十分重要,是因為人口是經濟發展三要素之一(另外2個是資本、土地)。所以,古代戰爭往往就喜歡屠城。在二戰中,德國武器比蘇聯先進很多,但是蘇聯人口是德國2.5倍有餘,在前線,蘇聯士兵前面的倒下了,後面又源源不斷沖上來,德國士兵感到十分恐怖、害怕。而今比如,加拿大國土面積比中國還大,但是大部分區域是冰天雪地,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不到4000萬人口,所以,加拿大最多只能算上是“中等強國”。

三是要有一定軍事力量。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雖然,當今世界總體上沒有了大規模戰爭,但是軍事力量卻是維護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的最後“底牌”。這也是說,美國為什麼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因為,只有美國擁有那麼多海外軍事基地,能夠在24小時內將兵力投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

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國家只有5個:美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

五國關鍵指標比較

國與國的競爭是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當前,中印同向而行,中國走在印度前面。

但印度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依然是全世界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

印度在奔跑,中國也必須須臾不停。

本文由海外眼整合發佈,瞭解更多海外諮詢請關注海外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