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遠離震區亦會承接巨大心理衝擊波,災後心理重建不限於親歷者

作者:王志康/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469篇原創首發文章

8月10日晚, 距離九寨溝地震和精河地震僅兩天, 本人就先後接到三人的非正式心理求詢資訊。

求詢者之一是一名大學生, 之二是一兒童的媽媽, 之三是一位全職主婦。 全都是遠離震區者, 但皆因地震出現較強的情緒和軀體反應, 急於求助。

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 本人對此不知該憂還是該喜, 可謂憂喜參半。 喜的是人們心理自我保護意識增強, 願意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果斷尋求專業幫助, 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 記得汶川大地震後, 半個月之內都沒有接到任何關於災後心理不適的諮詢, 儘管那次的衝擊顯然比這次更大。

半月後, 才有一位女子怯怯來電, 吞吞吐吐地訴說自己“莫名的”恐懼和悲傷, 但卻極力掩飾其與地震的關係, 似乎很不光彩。 大約因為當時的口號都是“汶川不哭!”“北川挺住!”她想汶川都不能哭,

北川都挺得住, 自己遠在千里之外, 又有什麼理由畏懼哀傷呢?

九年過去, 災後心理重建已不是新鮮話題, 人們也不再以心理衝擊後的哭泣和恐懼為恥。 心理救援也漸漸走向專業化, 以前那種自以為施助、實則添亂、傻傻問災民戳心撒鹽腦殘問題的現象也在減少。 實為可喜。

憂的是, 看起來是局域性的地震, 但其產生的巨大心理衝擊波, 卻會迅速蔓延、狠狠擊打到每一個人, 包括非災民、非救援人員。 幾乎所有人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衝擊, 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莫測, 慨歎生命的脆弱。

這種脆弱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它使我們重新審視生命, 從而敬畏之;重新解讀情感, 從而接納之。 並且, 在共同面對災難的過程中,

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也迅速拉近, 使我們看到了身邊人和情義的可貴, 從而且行且珍惜。

但另一方面, 也給不少人、尤其是兒童, 帶來了心理陰影, 有的還產生了較為強烈的情緒和軀體反應, 影響了正常生活。 並且,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 知道自身調節、懂得及時求助的, 畢竟還是少數。

據稱:心理創傷受害者常常分為三級。 以地震為例, 第一級是身體、財產等直接遭受損害的災民;第二級是親臨現場、目睹災難場景的救援者, 包括部隊官兵、醫護人員和新聞記者等;第三級是通過媒體間接接觸災難的廣大群眾。 我們至少都是第三級的一員。

可見, 災難造成的心理劫難, 會毫不留情地光顧每一個人。 因此, 災後心理重建也需擴大外延, 不限於親歷者, 而是所有人都必須正視和面對。

小安是海南某大學三年級學生。 這個瘦瘦的男孩說, 在同學們眼中, 他屬於硬漢型的, 膽子比較大, 曾經獨自去非洲旅行。 平時看那些恐怖的災難片, 情緒會有些波動, 但從來沒對日常生活造成多大影響。

但這次的情況有點反常。 看過地震的消息和視頻後, 突然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 頭痛心焦, 非常無力。 感到大自然兇險太多, 人毫無辦法去駕馭;但又覺得自己的這種想法太消極、太懦弱。

然後就開始衝動, 恨不能立刻沖到災區救援第一線去做些什麼。 打聽後, 得知相關機構不讓學生去, 當時就煩了。 現在自己就像熱鍋上的螞蟻, 團團轉, 但又不知道該做什麼, 一副生無所戀的樣子。 覺得這樣下去不行, 於是趕緊求助。

小安的心情不難理解。 這種面對災難無能為力的不良感覺, 很多人都親身體驗過, 與小安類似的情緒反應, 特殊情境下也會有之。 平時小安以觀眾的身份觀看作為文藝作品的災難片, 雖也會產生緊張恐懼情緒,但畢竟心理距離相對遙遠,衝擊較小;而九寨溝地震和精河地震,卻是真切地發生在自己的國度,這種觸動和衝撞就會要大得多。安全感受到威脅,取而代之的是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感和無力感。

這種感覺是正常的。倘若接納,心態會漸漸平和,但小安偏偏不能接納並試圖與之抗爭,於是產生前往災區的衝動就成為必然。當然,我們願意相信,其衝動主要是被熱心、善意和助人意願所驅使,但同時也要看到,這裡面其實還隱藏著一種需要,那就是安放內心控制感的需要。

小安及其同學都認為他是強有力的,平時對生活的控制大約也基本順利,而地震猝不及防地打破了這種控制,失控感突如其來,令人沮喪和焦躁。此時,找回控制感在他來說迫在眉睫,因此急於去做點什麼,找回控制的力量。未能去第一線,願望受阻,便覺得一切無可挽回,故而煩躁,繼而迷茫。

小安這樣的學生,目前尚不具備救援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心理準備也不足,如若衝動前往災區,不僅有可能給災區的救援工作添亂,而且極有可能使自己成為另一種“心理災民”。

但那種渴望做點什麼的熱情以及躍躍欲試的心理感受,又是很可貴的。小安可以留住它、體驗它,把它轉移到日常生活中來,做好本分,間接地實現為災區做事的心願。

目前小安需要做的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要正視自己的情緒,接納它;同時通過傾訴等方法進行釋放,通過轉移、放鬆等方法進行調適。

其次是可以借此事件,對生命、對人生進行一些新的思考,發現自己情緒背後的積極意義,探尋並且喚醒自己內心深處更多的善意、更飽滿的力量,珍惜當下,尊重情感,使日後的生活更加豐滿。

6歲孩子的媽媽李慧求詢:她的兒子平時比較安靜,吃飯、睡覺、玩耍都很規律。那天,他們一起看了關於地震的報導,兒子問了一些問題,之後就變得非常不安,情緒激動。說不要地震來,不要自己睡,爸爸媽媽不要死,不要扔下他跑了。好不容易哄著他睡著了,夢中還在喊叫。早上起床時,發現兒子竟然尿床了,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第二天本來應該去鋼琴班學習的,可兒子死活不願意去了,跟上跟下地粘著爸爸媽媽。

李慧說道,他們平時對孩子的心理很呵護。他爺爺去世一年多了,也沒有告訴他,當時更沒有讓他參加遺體告別和追悼活動,就是擔心他害怕。沒想到這次,他竟怕成這樣。一個小男孩這麼脆弱,該怎麼辦?

其實不能指責孩子脆弱。面對災難圖片和視頻時,許多大人都會出現類似的反應,何況年幼的孩子,更何況是平時被父母過度呵護的孩子。

突如其來的災難資訊,會讓孩子感到這個平時溫和的世界,原來是那麼的可怕,那麼的不可控。家有可能被毀掉,父母有可能離開自己,原本妥妥的安全感,此時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情緒反常並出現一些軀體反應,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得到及時的安撫和調適,這些情緒反應一般不會持續很久。但如果疏導不力或不當,很有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對孩子來說,在極度懼怕時,願意哭泣、願意喊叫不一定是壞事。那麼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釋放他的情緒,同時用語言、肢體的接觸和愛撫,表達父母對他的共情。也可以適當表達父母有時也會害怕,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不因此而產生新的焦慮。

在宣洩的同時,支持和幫助孩子較為準確地說出他自己的感受。然後,我們再來和孩子討論災難事件,用那種相對平靜的語氣。帶孩子出去走走,引導他注意大自然的可愛。在他能夠理解的基礎上,給他講述人們為保護大自然所做的努力,這樣孩子的安全感會慢慢回來。

太過刺激的畫面和聲音最好避免。睡前聽聽讓人感到安寧的音樂,講一個可愛的小故事,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吻,平時也可以和孩子做做遊戲。孩子煩躁不安時,我們更要平和溫潤。父母姿態越輕鬆,孩子心裡越踏實,覺得父母不會拋棄他。

孩子這次的反應如此強烈,與平時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由於父母的不當呵護,孩子獲得這方面的認識太少。孩子爺爺去世,原本是一個讓孩子直面死亡的機會,但這個機會被父母遮罩了。

不僅僅是李慧夫婦,很多成年人都認為沒辦法給小孩子講死亡,他們不懂(其實孩子兩三歲時就會有對死亡的恐懼),因此常常實行“愚民政策”。出於同樣的心理,同時出於保護孩子的動機,更多的父母選擇對孩子隱瞞家人死亡的資訊。

這樣一來,孩子就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認識死亡的機會。一旦發生意外情況,就無法直面死亡,出現心理問題。

與去世親人的告別、對亡者的哀悼,都是孩子人生中必修的一課。孩子可以從中瞭解到相關知識,父母也可以借此機會,幫助孩子建立合理的認知,學會以豁達的心態對待喪失和死亡。

全職主婦阿宋,當她自己受到災難的心理衝擊時,因羞於啟齒,因顧慮家人,選擇了默默擔憂,暗暗害怕,悄悄哭泣。拼命壓抑的結果是出現呼吸不暢、食宿不寧等軀體反應,並且愈加害怕地震在當地發生,不斷在心裡播映家毀人亡的慘景,淚流不止。

阿宋的心理突破口是要打破種種顧慮,變壓抑為釋放。不刻意隱藏自己的感覺,大膽說出內心的感受,一是得以宣洩,緩解巨大的精神壓力;二是可以求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擔憂與害怕仍然不會馬上消失,那麼可以深呼吸,然後反復告訴自己:害怕不可恥,擔憂很正常,但自己能夠學會正視生活中的意外。也正因為世事無常,我要和家人輕鬆愉快地過好每一分鐘。同時,多做一些使自己放鬆和快樂的事情。

當阿宋鼓起勇氣坦露心跡時,周邊人不要嘲笑她,以免其再次關閉心門。而要支持她傾吐真實感覺,瞭解她此時的心境,對她的情緒表示接納,並給予寬慰。

這種來自身邊人的支持與安慰,不一定很專業,不一定很到位,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阿宋會從中感到,她是被理解的、被體諒的,她的心靈已與他人產生了一種溫暖的聯結,使她感到自己不是孤獨無助的。

災難是可怕的,它會令我們恐懼、擔憂,喪失安全感,產生無力感。但是,它也會令我們反思,奮起,產生新的勇氣與力量。敬畏每一個生命、珍惜每一位親人,珍愛每一寸土地,我們心平氣和地與這個鬧彆扭的世界和平共處,有情有義、朝氣蓬勃地過好每一天。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雖也會產生緊張恐懼情緒,但畢竟心理距離相對遙遠,衝擊較小;而九寨溝地震和精河地震,卻是真切地發生在自己的國度,這種觸動和衝撞就會要大得多。安全感受到威脅,取而代之的是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感和無力感。

這種感覺是正常的。倘若接納,心態會漸漸平和,但小安偏偏不能接納並試圖與之抗爭,於是產生前往災區的衝動就成為必然。當然,我們願意相信,其衝動主要是被熱心、善意和助人意願所驅使,但同時也要看到,這裡面其實還隱藏著一種需要,那就是安放內心控制感的需要。

小安及其同學都認為他是強有力的,平時對生活的控制大約也基本順利,而地震猝不及防地打破了這種控制,失控感突如其來,令人沮喪和焦躁。此時,找回控制感在他來說迫在眉睫,因此急於去做點什麼,找回控制的力量。未能去第一線,願望受阻,便覺得一切無可挽回,故而煩躁,繼而迷茫。

小安這樣的學生,目前尚不具備救援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心理準備也不足,如若衝動前往災區,不僅有可能給災區的救援工作添亂,而且極有可能使自己成為另一種“心理災民”。

但那種渴望做點什麼的熱情以及躍躍欲試的心理感受,又是很可貴的。小安可以留住它、體驗它,把它轉移到日常生活中來,做好本分,間接地實現為災區做事的心願。

目前小安需要做的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要正視自己的情緒,接納它;同時通過傾訴等方法進行釋放,通過轉移、放鬆等方法進行調適。

其次是可以借此事件,對生命、對人生進行一些新的思考,發現自己情緒背後的積極意義,探尋並且喚醒自己內心深處更多的善意、更飽滿的力量,珍惜當下,尊重情感,使日後的生活更加豐滿。

6歲孩子的媽媽李慧求詢:她的兒子平時比較安靜,吃飯、睡覺、玩耍都很規律。那天,他們一起看了關於地震的報導,兒子問了一些問題,之後就變得非常不安,情緒激動。說不要地震來,不要自己睡,爸爸媽媽不要死,不要扔下他跑了。好不容易哄著他睡著了,夢中還在喊叫。早上起床時,發現兒子竟然尿床了,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第二天本來應該去鋼琴班學習的,可兒子死活不願意去了,跟上跟下地粘著爸爸媽媽。

李慧說道,他們平時對孩子的心理很呵護。他爺爺去世一年多了,也沒有告訴他,當時更沒有讓他參加遺體告別和追悼活動,就是擔心他害怕。沒想到這次,他竟怕成這樣。一個小男孩這麼脆弱,該怎麼辦?

其實不能指責孩子脆弱。面對災難圖片和視頻時,許多大人都會出現類似的反應,何況年幼的孩子,更何況是平時被父母過度呵護的孩子。

突如其來的災難資訊,會讓孩子感到這個平時溫和的世界,原來是那麼的可怕,那麼的不可控。家有可能被毀掉,父母有可能離開自己,原本妥妥的安全感,此時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情緒反常並出現一些軀體反應,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得到及時的安撫和調適,這些情緒反應一般不會持續很久。但如果疏導不力或不當,很有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對孩子來說,在極度懼怕時,願意哭泣、願意喊叫不一定是壞事。那麼我們應該允許孩子釋放他的情緒,同時用語言、肢體的接觸和愛撫,表達父母對他的共情。也可以適當表達父母有時也會害怕,使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不因此而產生新的焦慮。

在宣洩的同時,支持和幫助孩子較為準確地說出他自己的感受。然後,我們再來和孩子討論災難事件,用那種相對平靜的語氣。帶孩子出去走走,引導他注意大自然的可愛。在他能夠理解的基礎上,給他講述人們為保護大自然所做的努力,這樣孩子的安全感會慢慢回來。

太過刺激的畫面和聲音最好避免。睡前聽聽讓人感到安寧的音樂,講一個可愛的小故事,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吻,平時也可以和孩子做做遊戲。孩子煩躁不安時,我們更要平和溫潤。父母姿態越輕鬆,孩子心裡越踏實,覺得父母不會拋棄他。

孩子這次的反應如此強烈,與平時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由於父母的不當呵護,孩子獲得這方面的認識太少。孩子爺爺去世,原本是一個讓孩子直面死亡的機會,但這個機會被父母遮罩了。

不僅僅是李慧夫婦,很多成年人都認為沒辦法給小孩子講死亡,他們不懂(其實孩子兩三歲時就會有對死亡的恐懼),因此常常實行“愚民政策”。出於同樣的心理,同時出於保護孩子的動機,更多的父母選擇對孩子隱瞞家人死亡的資訊。

這樣一來,孩子就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認識死亡的機會。一旦發生意外情況,就無法直面死亡,出現心理問題。

與去世親人的告別、對亡者的哀悼,都是孩子人生中必修的一課。孩子可以從中瞭解到相關知識,父母也可以借此機會,幫助孩子建立合理的認知,學會以豁達的心態對待喪失和死亡。

全職主婦阿宋,當她自己受到災難的心理衝擊時,因羞於啟齒,因顧慮家人,選擇了默默擔憂,暗暗害怕,悄悄哭泣。拼命壓抑的結果是出現呼吸不暢、食宿不寧等軀體反應,並且愈加害怕地震在當地發生,不斷在心裡播映家毀人亡的慘景,淚流不止。

阿宋的心理突破口是要打破種種顧慮,變壓抑為釋放。不刻意隱藏自己的感覺,大膽說出內心的感受,一是得以宣洩,緩解巨大的精神壓力;二是可以求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擔憂與害怕仍然不會馬上消失,那麼可以深呼吸,然後反復告訴自己:害怕不可恥,擔憂很正常,但自己能夠學會正視生活中的意外。也正因為世事無常,我要和家人輕鬆愉快地過好每一分鐘。同時,多做一些使自己放鬆和快樂的事情。

當阿宋鼓起勇氣坦露心跡時,周邊人不要嘲笑她,以免其再次關閉心門。而要支持她傾吐真實感覺,瞭解她此時的心境,對她的情緒表示接納,並給予寬慰。

這種來自身邊人的支持與安慰,不一定很專業,不一定很到位,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阿宋會從中感到,她是被理解的、被體諒的,她的心靈已與他人產生了一種溫暖的聯結,使她感到自己不是孤獨無助的。

災難是可怕的,它會令我們恐懼、擔憂,喪失安全感,產生無力感。但是,它也會令我們反思,奮起,產生新的勇氣與力量。敬畏每一個生命、珍惜每一位親人,珍愛每一寸土地,我們心平氣和地與這個鬧彆扭的世界和平共處,有情有義、朝氣蓬勃地過好每一天。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