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大便潛血陰性就可以放心了?事實卻並非如此!

即使大便潛血陰性, 也不能掉以輕心!

作者丨周文聰

來源丨醫學界消化頻道

隨著經濟的發展, 居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日益趨向于高脂肪和高熱量食物, 大腸癌已經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的第3位。 2014 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城市地區大腸癌發病率為 28.25/10萬, 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0.81%, 居第三位;死亡率為13.27/10萬, 居第四位。 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大腸癌篩查可發現結直腸腫瘤的高危人群, 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

為應對日益增高的大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 我國多個城市及地方都啟動了大腸癌篩查專案,

大便潛血檢測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篩查大腸癌的方法。

大便潛血檢測普遍使用定性檢測, 對於大便潛血陽性的高風險人群, 我們建議行結腸鏡進一步檢查, 但對於大便潛血陰性的患者是否就可以確定其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會比較低?其發展至結直腸癌的風險又有多高呢?

來自芬蘭的最新的一項前瞻性佇列研究可能有助於解答以上問題, 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線上發表在權威雜誌Gastroenterology上。

該研究對參與者行大便潛血定量測試, 大便潛血陰性定義為<10 µg fHb/g, 研究人員對7663名至少1次大便潛血定性結果陰性的人群進行了為期8年的隨訪, 結果發現即使大便潛血陰性的參與者, 其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也與大便潛血的定量結果有關, 特別是對於定量結果僅僅低於定性臨界值的人群。

大便潛血定量為8-10µg fHb/g的參與者有33%最終發展為結直腸癌, 而潛血定量為0µg fHb/g的參與者僅有5%發展為結直腸癌;多元風險分析顯示, 假如大便潛血定量結果由0-2µg fHb/g升至8-10µg fHb/g, 人群的結直腸癌患病風險將由1.2升至8.2倍。

對於2次連續大便潛血定量結果>8µg fHb/g的人群其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是2次連續潛血定量結果為0µg fHb/g的14倍!

因此研究者認為即使大便潛血定性結果為陰性, 潛血定量結果>8µg fHb/g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來自臺灣的一項大樣本前瞻性佇列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 對大便潛血定性結果陰性的人群進行平均4.39年的隨訪, 發現大便潛血定量結果高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特別是對於定量結果僅僅低於定性臨界值的人群。

根據以上兩項大樣本的前瞻性佇列研究, 對於大便潛血定性結果陰性的患者也不應該掉以輕心, 推薦採用連續3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測來篩查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

並且應綜合患者年齡、結直腸癌家族史及糞便潛血試驗檢查結果等危險因素篩選出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 繼而進行有目的的結腸鏡篩查是較為可行的診斷策略。

糞便潛血試驗有哪幾種:

(1)愈創木脂糞便潛血試驗(gFOBT):價格低廉、檢查便捷, 人群篩查參與率相對較高, 研究證實其能降低結直腸癌的死亡率。 但gFOBT檢出結直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敏感性較低, 故無法顯著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病率。 此外, 其檢查結果易受食物、藥物等多種因素影響, 假陽性率相對較高。

(2)免疫化學糞便潛血試驗(iFOBT):與gFOBT相比, iFOBT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且更為實用, 檢查結果亦不受食物或藥物的影響。 iFOBT檢測自動化的特點使其更適用于人群普查。

(3)序貫法糞便潛血方案:即在gFOBT陽性的基礎上加做iFOBT,

如仍為陽性則行結腸鏡檢查, 我國大規模人群驗證試驗發現該方案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可節約費用、降低結腸鏡檢查的工作量和患者的風險。

哪些患者應行結腸鏡檢查

對於有一級親屬家族史者建議40歲開始篩查, 以後每5 年1次;

對於無異常者篩查的間隔時間不應超過10年;

對於以往有腸道低風險腺瘤史者在治療後5-10年內複查腸鏡, 高風險腺瘤史者在治療後3年內複查腸鏡, 如果第一次複查未見異常可以延長隨訪時間間隔至 5-10年;

對於結腸癌根治後的患者建議術後1年內複查腸鏡, 以後每2-3年複查腸鏡;

對於直腸癌根治後患者前3年內每3-6個月複查1次腸鏡, 以後每2-3年複查1次腸鏡;

對於有子宮內膜癌以及卵巢癌的患者建議自診斷之日起每5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

對於炎症性腸病的患者在症狀出現以後8-10年開始篩查。

參考文獻:

1、Grobbee EJ,Schreuders EH,Hansen BE,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oncentrations of Hemoglobin Determined by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s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olorectal Neoplasia[J]. Gastroenterology. 2017 Jul 28.

2、Chen LS,Yen AM,Chiu SY, et al .Baseline faecal occult blood concentration as a predictor of incident colorectal neoplasia: 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a Taiwanese population-based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cohort [J].Lancet Oncol.2011;12(6):651-8.

3、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2014,北京)[J].中華醫學雜誌,2015,95(28):2235-2240.

對於有子宮內膜癌以及卵巢癌的患者建議自診斷之日起每5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

對於炎症性腸病的患者在症狀出現以後8-10年開始篩查。

參考文獻:

1、Grobbee EJ,Schreuders EH,Hansen BE,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oncentrations of Hemoglobin Determined by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s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olorectal Neoplasia[J]. Gastroenterology. 2017 Jul 28.

2、Chen LS,Yen AM,Chiu SY, et al .Baseline faecal occult blood concentration as a predictor of incident colorectal neoplasia: 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a Taiwanese population-based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cohort [J].Lancet Oncol.2011;12(6):651-8.

3、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2014,北京)[J].中華醫學雜誌,2015,95(28):2235-224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