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真要等到“幹不動了再離開”?高齡農民工的出路何在?

一句“幹不動了再離開。 ”折射出的不僅是高齡農民工脆弱的生存狀態, 更是“幹不動了誰來養老?”的無耐與憂慮。

受限於自身有限的文化、專業技能水準以及日漸衰退的身體素質, 高齡農民工在城市中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少, 但即便回鄉也同樣難以再依靠傳統的農業耕作養活自己。

“再攢點錢回家”是部分高齡農民工普遍的心聲和無奈:社保參與度低、對下一代家庭養老能力的擔憂讓高齡農民工缺乏安全感。

面對這樣的現狀,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首先, 摸清中高齡農民工底數。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 2016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171萬人, 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19.2%。 預計2017年5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工人數將突破5000萬。

而對於這五千萬人, 需要從區域分佈、分類結構、養老歸宿地、生活狀況、基本保障等方面給予專項調研。

其次, 完善養老體系, 解決高齡農民工們的後顧之憂。

有關專家指出, 國家應立法或出臺政策統一全國農民工養老制度, 加大力度統籌和規範解決老年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醫保、福利等基本保障, 務求全覆蓋, 應保盡保落到實處。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珍建議, 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之外, 建立與非正規就業相適應的“低義務低保障”的國民養老保險制度, 用來解決包括農民工在內的非正規就業人群的養老問題。

第三, 引導歸鄉農民工發揮餘熱。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卓認為, 中老年農民工出去打工早,

自身文化素質較低, 部分勞動者年齡偏大, 又缺少技術, 回到家鄉後, 缺乏相應的謀生技能。

但這批返鄉的中老年農民工在外打工多年, 接受了城市生活理念, 在思想和見識上相對開放一些, 在鄉村治理過程中, 可以引導他們積極參與。

例如安排一些公益性崗位, 或者進入村委會等, 讓他們成為農村進步的“帶頭人”, 發揮餘熱促進家鄉發展。 (呱呱三農編輯:蒿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