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周實&蔡皋:存在與時間

蔡皋畫作:《時間·書寫》

存在與時間

周實丨文 蔡皋丨畫

近些年來, 不知不覺, 參加葬禮的時候多了。

一代人又正在離去, 不是一個或幾個,

而是一代, 是一批, 是一批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故事和生活。

隨著參加葬禮的漸多, 我也強烈地感覺到:死亡並不代表結束。 人們所送別的人們正去新的地方生活。 他們雖然已經離去, 卻又似乎仍在身邊, 還在關注此地的親朋, 還在指點他們繼續走完此地要走的人生。

離去了的是他們的肉體, 留下來的是他們的心。

天上一顆星, 地下一個人。 我記得在八歲的時候, 鄉下的大舅病入膏肓。 大舅死的那天晚上, 我在屋外仰望夜空, 確有一顆星子落下。 那星, 那麼倏忽一閃, 隨即滅了, 只剩劃痕, 就像大舅閉上的眼睛。

外婆到死都極堅信, 如果一個生命沒了, 另外一個新的生命就會在新的地方誕生。 新的生命比逝去的一定更加堅強漂亮。

外婆相信一個人只要有人記得住, 有人懂得理解他, 那他不管遇到什麼, 只要他曾在世活過, 他就不會完全逝去。

外婆說的, 當然不錯。 問題是在這個世上, 誰又能夠記得住你?你又能夠記得住誰?對於父母, 對於兒女, 對於你的最好的朋友, 你當然是記得的了。 他們對你也是一樣, 你存在於他們之中, 存在於他們的生活之中, 存在於他們的心目之中。 對於他人, 就不同了, 你就可說不存在了, 你是死去, 還是活著, 都無關乎他人的痛癢。 他人於你也是一樣, 是死, 是活, 你也不想, 你要想也無法去想(當然, 我這是就一般而言, 特殊的情況應該除外, 比如某位英雄的逝世, 或者某個罪人的下場, 均不在我所說的範圍)。

事情不是這樣的嗎?事情就是這樣的。

蔡皋畫作:《時間·春》

我老了。

越老, 我就越問自己:“你瞭解你自己嗎?清楚自己是誰嗎?”

每當這樣問著自己, 同時我也警告自己:“你這是已中了希臘哲學的巨毒了!”

希臘哲學總是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我曾看過一本書,

是寫花豹和羚羊的, 它們從不反省自己, 對自己也一無所知, 所以也就過得幸福。

我應該向它們學習, 以使自己過得幸福。

這樣想了, 就輕鬆了, 有關自己是誰的問題, 也能坦然回答了:

“一個人是誰重要嗎?”

“重要的是這個人曾經做過什麼事還將要做什麼事!”

我曾做過什麼事呢?有好事也有壞事。 有時是好心辦好事, 有時是好心辦壞事。 我總懷著一顆好心。 我可不像有些人, 總是懷著一顆壞心, 做好事也懷著壞心。 我是這樣看自己的。

我還將做什麼事呢?我還能像有些人那樣老有所為嗎?人能學成一樣的嗎?人能置換彼此嗎?這樣想著, 我一定睛, 又清晰地看到自己, 又中希臘哲學的毒了。

我還是要向花豹學習, 要向受花豹威脅的或被花豹吃了的那些懵懂的羚羊學習,

那樣——我就能平靜了, 就能過得幸福了。

這樣想著, 抬起頭來, 我又看見那輪落日, 斜暉脈脈, 染紅窗臺。

我又想起了那句古詩:“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

蔡皋畫作:《時間·大地》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 常常夢見自己躺在一個巨大的死人坑裡, 所有的靈魂都在騷動,都在叫我快快尖叫。於是,我就拼命尖叫,結果一聲也沒叫出。

現在,我已長大了,變老了,還是照舊,害怕做夢,因為我知即使尖叫仍沒能力叫出一聲,我必辜負那些靈魂,那些活在我血中的長滿古老青苔的靈魂。

我碰見的大多數人都是低著頭顱的。每天早上,每天晚上,我都碰見這些人。他們走路總彎著背,像在灰裡尋找意義。他們若是對我說話,我就覺得自己成了很久以前的一具僵屍。

我想自己若不說話,天空真的會塌下來,但我若是開口說話,他們又都笑我憂天。我盼自己能變成樹,能夠長成擎天之柱。有時,我真覺得天空距離我的頭頂很近,就像我的頭髮一樣緊緊貼著我的腦袋。

這個不聲不響的天空不時總會嚇我一跳。沉默比那成噸的鋼鐵更能將人壓成肉醬。有些時候,我在夢中能夠聽見自己的心跳,但這真的只是有時,更多時候,我聽到的是那戰鼓一樣咚咚成千上萬的怦怦心跳。這些心跳都要比我早活幾百或幾千年。這些心跳總是使我要冷的血重又沸騰。

蔡皋畫作:《時間·紅土》

那些打鐵的日子裡,我常坐在爐膛口上。爐膛裡的熊熊火焰,烤著我的黧黑的面龐,讓我感到自己這堆由椎骨所支撐的皮肉,由脖頸和頭部相連、四肢對稱配置的軀幹,竟也能夠接受產生一些與眾不同的思想,或者說是某種精神。這種精神驅動著我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展開自己的動作探索。這種精神使我知道無論自己多麼能幹,也會因為時間有限而不可能走得更遠。假如,真的,給我時間,我會不惜自己的力量,就像此刻,我存在著,我也就在行動著。我知道,這力量,還常使我左顧右盼,主意不定,甚至使我錯誤判斷世界已經給我的教訓。我羡慕有些人,那些學識更多的人。當然,同時,我也知道,他們也跟我一樣,也會失誤和犯錯,也必須從錯誤之中學會如何才能正確。我從來都沒有因為缺乏某種觀念而深陷入惶恐之中,我也不會固執於某種植根於腦的觀念。我從來都不曾在真實的食物之中摻入謊言的添加劑,以使食物更新鮮,以便自己好消化。我是夢想過,我喜歡夢想,夢想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我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把自己的夢想當成夢想以外的東西。我時刻都告誡自己莫把真理當成偶像。我寧肯讓真理直到不是真理時仍然能夠保持著它這樸實準確的名字。我經過的成功危險並非他人說的那樣,但若要我說,我又懶得說。我知道我死的時候不會像我出生的時候,那樣純潔,那麼傻。

蔡皋畫作:《時間·凝》

有的人的記憶差,我的記憶還可以,過去的人,過去的事,總是浮在我的眼前,被我看得凋萎得成了灰白的老話舊話。

以前讀過一篇文章,寫的是在南美的一個印第安人的部落所持有的時間觀念。他們往前看見過去,依靠後背感知未來。據文章的作者介紹,這種體驗時間的方式至今還能在他們的語法結構裡面找到。發現這種現象的是個細心的語言學家。經過研究,他揭示了這種驚人的方向顛倒。

這有什麼驚人的呢?我倒真不這樣看。我倒覺得他們這種顛倒了的時間觀念才是符合自然的。過去,你能看得見,當然就在你前面,一般來說,你的眼睛也是看著前面的。而未來,你不知,欲知也只能感知,當然就在後面了,後面沒眼睛,感知只能靠後背,也是非常自然的。

過去成了老話舊話,誰都不會再有興趣,未來總是無比新鮮,要人不想都不可能。

而我作為一個老人,眼前滿是過去的老人,每天帶著過去醒來,拽著過去走來走去,多少難免有點沮喪,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我還會有未來嗎?我的未來什麼樣呢?有時,我也閉上眼睛,感知一下我的未來。

我的未來在我身後,無比溫柔,緊貼著我。

她的胸部非常柔軟,她的腹部也很柔軟,她的大腿也很柔軟。

她的雙臂緊摟著我,將我身子轉了過來,她也跟著轉了過去,然後,帶我往後退去。

我想看看她,卻又看不見,始終看不見。

我想能夠停在原地,卻又覺得身不由己,只能隨她向後退去,離開眼前所心愛的,去那不想去的地方。

我的眼前,仍是過去,仍是飄來飄去的過去。

這些過去都看著我,戀戀不捨,看我離去。

蔡皋畫作:《時間·嵌》

我的兒時玩耍的地方如今已經不存在了。

那個山坡,那棵大樹,那道小坎,那條老街,即使十年二十年前人們心目中的地標,也有很多突然消失,就像從未有過一般。

每當路過這些地方,看著煥然一新的一切,我就覺得自己也在漸漸消失變成幽靈,面對時間,口呆目驚:那個孩子哪裡去了?那個孩子早消失了。女大十八變,男大就不變?男大也在變,不知多少變,變得再也不像自己,變得再也不是自己,變得遇見兒時的朋友也不相識目光迷離。

沒有什麼是永遠的。

再好再美也會消失,再醜再壞也會消失。

能回顧的只有廢墟,只有廢墟中的遺骨,只有廢墟中的遺物,有的甚至無跡可尋。

有時,我在街上走著,越走越是覺得孤單,跟在身後的流浪狗們也咆哮得令我膽寒。

每當這時,我就覺得再新的大樓也在褪色,平坦寬敞的瀝青路面也在皸裂長出草來。

“這裡的一切多麼過時!不是陳舊,不是古老,不是樣式,而是過時!”我又想起布羅茨基,想起這位俄羅斯的美國詩人隨著同伴走在伊斯坦布爾的曲裡拐彎的街頭巷尾說著這話的那個樣子。

那是個什麼樣子呢?一副永不過時的樣子。

雖然,樣子只是樣子。

蔡皋畫作:《時間·一貫》

像貓一樣小心地伸了一下手,床頭燈就滅了。

寂靜跟著變黑了,只有窗戶上有光滲進來,很細小,極微弱。

我看不到傢俱了。它們擺脫了我的視線,靜靜地進入了自己的世界。但我心裡很明白,它們還在那,還在這屋裡,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呆在原來的那個地方。

座鐘滴嗒著,計算著時間,耐心又執著。

我也靜臥著,等待著睡意,但我心裡更明白這等待的那結果終歸還是那白等。

小的時候,我覺得每天晚上都鑽進這條毫無意義的床單和這愚蠢至極的被窩真的就是浪費時間。到後來,長大了,自然也就認識到人能躺在被窩裡(特別是與心愛的人)那就真是一種幸福。現在,老了,我又覺得這般毫無睡意地躺在這個被窩裡簡直就是度日如年。

你是否能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不用睡覺我們會多出多少時間?我們在這些時間裡會做一些什麼事情?我對自己說,對自己所想像的無所不知的那個人說。

小時候,我會說:那就可以玩個飽啦!

現在的我只會想:如何打發這些時間才會多少有點意思。

蔡皋畫作:《時間·氧化》

我看到了一些什麼?我正走在一條街上。

前面稍遠處有兩男兩女正在朝我慢慢走來。對面的那條人行道上有一個老嫗牽著一條狗正在無所事事地散步。哢嚓,我拍了一張照片,流行語說是在“掃街”。街上有多少活著的生物?彼此的距離又有多遠?我之所以會這樣想又是受了書的影響。那本書叫什麼名字,現在已經想不起來(看來記憶也不行了),但那書裡曾經這樣向人提出這個問題。

很顯然,是六個。不,不,不,應該說一共九個才算對。我還看到一棵樹上有三隻鳥正蹦跳著(砰的一槍,打掉一隻,還有幾隻?父親曾經這樣問我)。

兩男兩女在走著,離我越來越近了,多少米?

那個老嫗的那條狗正在蹦蹦跳跳地越蹦越遠越跳越遠,多少米?

鳥兒也在樹上蹦跳,它們又相距多少米?

我目測著,估計著,說不準。

其實,若是講事實,我根本就沒有看到這條街上正擁擠著數十億個活著的生物,其中只有五個是人,一條是狗,除了樹上的三隻鳥,還有很多很多的鳥正暗暗地坐在樹上,躲在密密的枝葉之間。還有那樹也是生物,樹葉樹皮樹根裡面還有數不盡的昆蟲。鳥的毛裡也有小蟲。狗的毛裡也有小蟲。我自己的皮膚上,我自己的毛孔裡,也有無數無數的細菌,爬動著,擁擠著。還有無數無數的病毒隨風飄蕩在空氣之中,形成一張有機的網。這些生物彼此之間所有的距離等於零。

我看得到這些嗎?我根本就看不到。

小的時候,我病過,但它沒有使得我改變看待世界的態度。

青年時候,我病過,它也沒有改變我看待人事的態度。

中年時候,我病過,這次它卻使得我對世界對人事多多少少有了些變化。

老年了,我再病,每病一次對世界,對人生,對事情,都會有些不同的看法,總的來說,是越來越淡,感覺一切不過如此。

天大的事,不過如此。

地大的事,不過如此。

無論何人,不過如此。

人說:好時光還會回來的(人生再糟糕也有好時光)。

我問:是嗎?

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過這麼一句話(或許這話不是我的,而是某人某本書留在我的腦殼裡的):

好時光,對於人,一生只會有一次,所剩下的只有回憶,回憶那段好的時光。

關於時間,我的耳旁響起的是這句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跟著,我的腦殼裡浮現的是這幅畫:孔子立在一條河邊,看著那條河水發呆,看了好久,忽感歎道:時間的流逝就是這樣吧?倘若真的就是那樣,時間確如河水流逝,如何測量也是問題,因為河的流淌速度每時每刻並不一樣。有時,河會流得極快。有時,河又淌得很慢。為了能夠被人測量,河須流速均勻才行。你說河能做得到嗎?河當然是做不到的。我的心裡非常明白,但我就是愛瞎琢磨。雖然我的這種琢磨,無法寫出《時間簡史》,也就只是琢磨而已。然而,就在前不久,我去旅了一次遊,時間也就兩個星期,我卻覺得對於時間突然有了新的認識。什麼認識呢?說來也簡單,那就是我突然覺得旅遊時的新鮮有趣居然能使時間變長,當我回家再回顧時,我竟覺得那些場景仿佛已是很久以前已是上半輩子的事情同時卻又如在目前。而先前,對時間,我不這樣認識的。先前,我總以為新鮮能夠驅逐時間快跑,也就是使時間變短,讓人感覺“轉瞬即逝”。反之,陳舊則會使人時刻感到“度日如年”,覺得時間長而無聊。現在看來,並非盡然。陳舊的生活,習慣的生活,周而復始,一成不變,實際是使時間萎縮,時間再長也是短促,稍不注意,便已逝去。如果天天都是一樣,一天也就等於天天,天天也就只是一天,習慣會使時間入眠。年輕時你覺得日子過得慢而且很難挨,年紀越大你越覺得日子過得就像一晃,都是習慣惰性使然。長期而有規律的生活會使你的肌體鬆弛會讓你的精神遲鈍。你一定要更新生活,不管你以何種方式,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才能保有敏銳觸角,才能繼續生機勃勃,日子才會變得年輕,時間才會長而有力。否則,你的時間意識會因年事高而疲憊,疲憊的它,容易入睡。入睡的你,只會覺得自己從未離開過家,旅遊於你也不過是夜裡的一個小夢而已。

[責編:李婷婷]

[來源:新湖南用戶端]

所有的靈魂都在騷動,都在叫我快快尖叫。於是,我就拼命尖叫,結果一聲也沒叫出。

現在,我已長大了,變老了,還是照舊,害怕做夢,因為我知即使尖叫仍沒能力叫出一聲,我必辜負那些靈魂,那些活在我血中的長滿古老青苔的靈魂。

我碰見的大多數人都是低著頭顱的。每天早上,每天晚上,我都碰見這些人。他們走路總彎著背,像在灰裡尋找意義。他們若是對我說話,我就覺得自己成了很久以前的一具僵屍。

我想自己若不說話,天空真的會塌下來,但我若是開口說話,他們又都笑我憂天。我盼自己能變成樹,能夠長成擎天之柱。有時,我真覺得天空距離我的頭頂很近,就像我的頭髮一樣緊緊貼著我的腦袋。

這個不聲不響的天空不時總會嚇我一跳。沉默比那成噸的鋼鐵更能將人壓成肉醬。有些時候,我在夢中能夠聽見自己的心跳,但這真的只是有時,更多時候,我聽到的是那戰鼓一樣咚咚成千上萬的怦怦心跳。這些心跳都要比我早活幾百或幾千年。這些心跳總是使我要冷的血重又沸騰。

蔡皋畫作:《時間·紅土》

那些打鐵的日子裡,我常坐在爐膛口上。爐膛裡的熊熊火焰,烤著我的黧黑的面龐,讓我感到自己這堆由椎骨所支撐的皮肉,由脖頸和頭部相連、四肢對稱配置的軀幹,竟也能夠接受產生一些與眾不同的思想,或者說是某種精神。這種精神驅動著我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展開自己的動作探索。這種精神使我知道無論自己多麼能幹,也會因為時間有限而不可能走得更遠。假如,真的,給我時間,我會不惜自己的力量,就像此刻,我存在著,我也就在行動著。我知道,這力量,還常使我左顧右盼,主意不定,甚至使我錯誤判斷世界已經給我的教訓。我羡慕有些人,那些學識更多的人。當然,同時,我也知道,他們也跟我一樣,也會失誤和犯錯,也必須從錯誤之中學會如何才能正確。我從來都沒有因為缺乏某種觀念而深陷入惶恐之中,我也不會固執於某種植根於腦的觀念。我從來都不曾在真實的食物之中摻入謊言的添加劑,以使食物更新鮮,以便自己好消化。我是夢想過,我喜歡夢想,夢想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我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把自己的夢想當成夢想以外的東西。我時刻都告誡自己莫把真理當成偶像。我寧肯讓真理直到不是真理時仍然能夠保持著它這樸實準確的名字。我經過的成功危險並非他人說的那樣,但若要我說,我又懶得說。我知道我死的時候不會像我出生的時候,那樣純潔,那麼傻。

蔡皋畫作:《時間·凝》

有的人的記憶差,我的記憶還可以,過去的人,過去的事,總是浮在我的眼前,被我看得凋萎得成了灰白的老話舊話。

以前讀過一篇文章,寫的是在南美的一個印第安人的部落所持有的時間觀念。他們往前看見過去,依靠後背感知未來。據文章的作者介紹,這種體驗時間的方式至今還能在他們的語法結構裡面找到。發現這種現象的是個細心的語言學家。經過研究,他揭示了這種驚人的方向顛倒。

這有什麼驚人的呢?我倒真不這樣看。我倒覺得他們這種顛倒了的時間觀念才是符合自然的。過去,你能看得見,當然就在你前面,一般來說,你的眼睛也是看著前面的。而未來,你不知,欲知也只能感知,當然就在後面了,後面沒眼睛,感知只能靠後背,也是非常自然的。

過去成了老話舊話,誰都不會再有興趣,未來總是無比新鮮,要人不想都不可能。

而我作為一個老人,眼前滿是過去的老人,每天帶著過去醒來,拽著過去走來走去,多少難免有點沮喪,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我還會有未來嗎?我的未來什麼樣呢?有時,我也閉上眼睛,感知一下我的未來。

我的未來在我身後,無比溫柔,緊貼著我。

她的胸部非常柔軟,她的腹部也很柔軟,她的大腿也很柔軟。

她的雙臂緊摟著我,將我身子轉了過來,她也跟著轉了過去,然後,帶我往後退去。

我想看看她,卻又看不見,始終看不見。

我想能夠停在原地,卻又覺得身不由己,只能隨她向後退去,離開眼前所心愛的,去那不想去的地方。

我的眼前,仍是過去,仍是飄來飄去的過去。

這些過去都看著我,戀戀不捨,看我離去。

蔡皋畫作:《時間·嵌》

我的兒時玩耍的地方如今已經不存在了。

那個山坡,那棵大樹,那道小坎,那條老街,即使十年二十年前人們心目中的地標,也有很多突然消失,就像從未有過一般。

每當路過這些地方,看著煥然一新的一切,我就覺得自己也在漸漸消失變成幽靈,面對時間,口呆目驚:那個孩子哪裡去了?那個孩子早消失了。女大十八變,男大就不變?男大也在變,不知多少變,變得再也不像自己,變得再也不是自己,變得遇見兒時的朋友也不相識目光迷離。

沒有什麼是永遠的。

再好再美也會消失,再醜再壞也會消失。

能回顧的只有廢墟,只有廢墟中的遺骨,只有廢墟中的遺物,有的甚至無跡可尋。

有時,我在街上走著,越走越是覺得孤單,跟在身後的流浪狗們也咆哮得令我膽寒。

每當這時,我就覺得再新的大樓也在褪色,平坦寬敞的瀝青路面也在皸裂長出草來。

“這裡的一切多麼過時!不是陳舊,不是古老,不是樣式,而是過時!”我又想起布羅茨基,想起這位俄羅斯的美國詩人隨著同伴走在伊斯坦布爾的曲裡拐彎的街頭巷尾說著這話的那個樣子。

那是個什麼樣子呢?一副永不過時的樣子。

雖然,樣子只是樣子。

蔡皋畫作:《時間·一貫》

像貓一樣小心地伸了一下手,床頭燈就滅了。

寂靜跟著變黑了,只有窗戶上有光滲進來,很細小,極微弱。

我看不到傢俱了。它們擺脫了我的視線,靜靜地進入了自己的世界。但我心裡很明白,它們還在那,還在這屋裡,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呆在原來的那個地方。

座鐘滴嗒著,計算著時間,耐心又執著。

我也靜臥著,等待著睡意,但我心裡更明白這等待的那結果終歸還是那白等。

小的時候,我覺得每天晚上都鑽進這條毫無意義的床單和這愚蠢至極的被窩真的就是浪費時間。到後來,長大了,自然也就認識到人能躺在被窩裡(特別是與心愛的人)那就真是一種幸福。現在,老了,我又覺得這般毫無睡意地躺在這個被窩裡簡直就是度日如年。

你是否能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不用睡覺我們會多出多少時間?我們在這些時間裡會做一些什麼事情?我對自己說,對自己所想像的無所不知的那個人說。

小時候,我會說:那就可以玩個飽啦!

現在的我只會想:如何打發這些時間才會多少有點意思。

蔡皋畫作:《時間·氧化》

我看到了一些什麼?我正走在一條街上。

前面稍遠處有兩男兩女正在朝我慢慢走來。對面的那條人行道上有一個老嫗牽著一條狗正在無所事事地散步。哢嚓,我拍了一張照片,流行語說是在“掃街”。街上有多少活著的生物?彼此的距離又有多遠?我之所以會這樣想又是受了書的影響。那本書叫什麼名字,現在已經想不起來(看來記憶也不行了),但那書裡曾經這樣向人提出這個問題。

很顯然,是六個。不,不,不,應該說一共九個才算對。我還看到一棵樹上有三隻鳥正蹦跳著(砰的一槍,打掉一隻,還有幾隻?父親曾經這樣問我)。

兩男兩女在走著,離我越來越近了,多少米?

那個老嫗的那條狗正在蹦蹦跳跳地越蹦越遠越跳越遠,多少米?

鳥兒也在樹上蹦跳,它們又相距多少米?

我目測著,估計著,說不準。

其實,若是講事實,我根本就沒有看到這條街上正擁擠著數十億個活著的生物,其中只有五個是人,一條是狗,除了樹上的三隻鳥,還有很多很多的鳥正暗暗地坐在樹上,躲在密密的枝葉之間。還有那樹也是生物,樹葉樹皮樹根裡面還有數不盡的昆蟲。鳥的毛裡也有小蟲。狗的毛裡也有小蟲。我自己的皮膚上,我自己的毛孔裡,也有無數無數的細菌,爬動著,擁擠著。還有無數無數的病毒隨風飄蕩在空氣之中,形成一張有機的網。這些生物彼此之間所有的距離等於零。

我看得到這些嗎?我根本就看不到。

小的時候,我病過,但它沒有使得我改變看待世界的態度。

青年時候,我病過,它也沒有改變我看待人事的態度。

中年時候,我病過,這次它卻使得我對世界對人事多多少少有了些變化。

老年了,我再病,每病一次對世界,對人生,對事情,都會有些不同的看法,總的來說,是越來越淡,感覺一切不過如此。

天大的事,不過如此。

地大的事,不過如此。

無論何人,不過如此。

人說:好時光還會回來的(人生再糟糕也有好時光)。

我問:是嗎?

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過這麼一句話(或許這話不是我的,而是某人某本書留在我的腦殼裡的):

好時光,對於人,一生只會有一次,所剩下的只有回憶,回憶那段好的時光。

關於時間,我的耳旁響起的是這句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跟著,我的腦殼裡浮現的是這幅畫:孔子立在一條河邊,看著那條河水發呆,看了好久,忽感歎道:時間的流逝就是這樣吧?倘若真的就是那樣,時間確如河水流逝,如何測量也是問題,因為河的流淌速度每時每刻並不一樣。有時,河會流得極快。有時,河又淌得很慢。為了能夠被人測量,河須流速均勻才行。你說河能做得到嗎?河當然是做不到的。我的心裡非常明白,但我就是愛瞎琢磨。雖然我的這種琢磨,無法寫出《時間簡史》,也就只是琢磨而已。然而,就在前不久,我去旅了一次遊,時間也就兩個星期,我卻覺得對於時間突然有了新的認識。什麼認識呢?說來也簡單,那就是我突然覺得旅遊時的新鮮有趣居然能使時間變長,當我回家再回顧時,我竟覺得那些場景仿佛已是很久以前已是上半輩子的事情同時卻又如在目前。而先前,對時間,我不這樣認識的。先前,我總以為新鮮能夠驅逐時間快跑,也就是使時間變短,讓人感覺“轉瞬即逝”。反之,陳舊則會使人時刻感到“度日如年”,覺得時間長而無聊。現在看來,並非盡然。陳舊的生活,習慣的生活,周而復始,一成不變,實際是使時間萎縮,時間再長也是短促,稍不注意,便已逝去。如果天天都是一樣,一天也就等於天天,天天也就只是一天,習慣會使時間入眠。年輕時你覺得日子過得慢而且很難挨,年紀越大你越覺得日子過得就像一晃,都是習慣惰性使然。長期而有規律的生活會使你的肌體鬆弛會讓你的精神遲鈍。你一定要更新生活,不管你以何種方式,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才能保有敏銳觸角,才能繼續生機勃勃,日子才會變得年輕,時間才會長而有力。否則,你的時間意識會因年事高而疲憊,疲憊的它,容易入睡。入睡的你,只會覺得自己從未離開過家,旅遊於你也不過是夜裡的一個小夢而已。

[責編:李婷婷]

[來源:新湖南用戶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