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政策|顧明遠、佐藤學、鐘啟泉等:課改的著力點和2017年六大趨勢

課堂的著力點是什麼?

1

教師可以少講一些

文/顧明遠 著名教育專家, 北師大資深教授

教育活動、人才培養在學校中最終要落實到教學方式上。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灌輸式教學, 是老師滔滔地講, 學生靜靜地聽的被動接受式。 這種方式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把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參與式教學, 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竭力提倡探究性學習。

什麼是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要求教師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討論問題, 自己提出答案。 實施探究性學習,

就應以學生為主體, 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進一步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課題, 自己開始探索。 這需要時間。 許多教師往往覺得哪來這麼多時間讓學生去探索。 其實時間是有的, 教師可以少講一些, 少佈置一些練習性的作業, 把時間騰出來讓學生去思考問題。

2

課堂改革重在小組合作

文/佐藤學 日本教育學會前會長

世界各國的課堂正在發生靜悄悄的變化。 在新的課堂裡, 二十多個學生圍坐在幾堆課桌前, 展開合作學習。 教學不再是劃一的同步教學了, 而是以主題為中心, 組織探究性的單元學習。

在課堂裡, 教科書不過是資料的一種而已。 在教學中, 儘管也有教師向全班學生進行講解的場面, 但更多的是學生圍坐在一起展開“探究式學習”的居多。

對教師來說, 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和頭腦中的表像都相互碰撞、呼應起來的“交響樂”本身, 乃是教學的最大妙趣之所在。 通過“交響樂團”式的教學, 每個學生之間富有內涵的相互學習是否能夠開展起來, 與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 是否能夠洞察其差異之間相互學習的可能性是分不開的。

在課堂中, 倘若局限於“同步教學或是個別學習”的二元對立的圖式, 課堂改革是難以充分地推進的。 在課堂改革中, 最重要的課題不在於“同步教學或是個別學習”, 而在於小組的“合作學習”。

3

從“傳遞中心”走向“對話中心”

文/鐘啟泉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一種“記憶型教學文化”。

在這種文化中, 教師的作用是向學生傳遞資訊, 學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儲資訊, 並且按照這些資訊行動;教師的教的活動替代了學生的學的活動。 在課堂中, 教師是統治者、操縱者, 學生是被統治者、被操縱者。 這樣的課堂近乎於沒有生命活力和靈性的“心智屠宰場”。 我們再也不能被束縛於教學活動的僵化、機械和被動的運作了。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改造灌輸式的“反對話文化”, 宣導“對話文化”。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 就是要引導學生與客觀世界對話, 與他人對話, 與自我對話, 並且通過對話, 形成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方式, 亦即形成認知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倫理性實踐“三為一體”的學習過程。

這種課堂教學過程超越了二元論:它強調知識的主觀與客觀、知識的接受與發現、知識的解構與建構、知識的抽象性與具體性、知識的明確與默會等諸多關係的統一。 我們要共同尋求課程教學的這種革命性的轉變——從“傳遞中心”的教學轉變為“對話中心”的教學;從“記憶型教學文化”轉變為“思維型教學文化”。

4

摒棄捆綁式的課堂教學文化

文/田慧生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我們的課堂要由過去長期以來以教為主的課堂根本轉變, 但現在這種轉變過程中還沒有最終實現, 這一點可以在課堂裡聽課時可以感覺到。 應該承認, 新的學習方式在現在廣大中小學的課堂裡非常普遍了,

學生在課堂中自主活動的成分也已經大大地增加了, 但總感覺到還有很頑強的一股力量在制約著課改最後臨門一腳踢出去。

我認為, 這是在課堂中習慣性的、捆綁式的教學習慣, 還在頑強發揮作用。 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捆綁式的課堂教學文化, 也還沒有徹底根除。 也就是說, 我們的教師還是習慣于為學生設計好一切——即使讓學生參與到探究討論中, 我感覺也不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而是通過啟發把學生對問題思考引向教師設計好的標準框架, 最後指向標準化。

啟發的方向出現問題, 這源自於我們對課堂的過渡的設計和掌控, 形成了習慣性的力量。 就像我們習慣了捆綁學生, 牽著學生走。 什麼時候當教師真正不再捆綁學生的思維, 我們課堂就有希望。

5

教學過程正在被學習過程替代

文/成尚榮 國家督學、江蘇省教科所前所長

課堂教學究竟走向哪裡?我歸納為四個走向:

第一,堅持以學為核心,讓課堂教學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第二,堅持基於學科本質的教學,讓課堂教學發生深度的變革。第三,堅持教學即兒童研究,讓課堂教學成為真正的兒童的課堂、教學。第四,堅持以現代資訊技術變革課堂,讓課堂裡呈現更開放、現代的教學與學習方式。

大家都在研究以學為核心,究竟為什麼以學為核心?我以為,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沒有真正實現以學為核心,大部分還是以教為主。我的判斷是,在全國範圍內的特級教師以學為核心的整體狀況並沒有變過來。因此,特級教師要想盡方法以學為主。

以學為核心,究竟要不要教?聯合國有個報告說:教學過程正在被學習過程所替代。葉瀾教授說,研究老師的教,不能回到老路。老師的教可能是一個點撥、引導、提升、點評,是不教之教的過程。特級教師、名師,如果當今不在這個問題上有新的認識,課堂教學改革還在舊路上行走。

2017課堂改革的六大趨勢

當前,新課堂實踐仍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共性問題。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郭元祥指出:許多課堂改革停留於教學時間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學行為在流程上的簡單翻轉。但我們應當知道,忽視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缺乏完整的知識處理與轉化的教學,無論用什麼方法、技術和程式,在本質上都是灌輸。

“從課堂學習的現狀看,與傳統的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改變的僅僅是學生記憶知識的愉悅程度,並沒有體現出對新型學習方式所強調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意識、科學探究精神的重視。這種只關注外在形式、忽視其精神實質的學習過程,並沒有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體驗情感、踐行價值觀,而僅僅使學生記住了知識、認識了情感、瞭解了價值觀。”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安富海如是說。

與此同時,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在課堂尚未全面消化、落實的前提下,課堂改革又面臨著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的更艱巨任務。

為此,筆者認為2017年課堂改革在重塑教學形態、重建學習方式、重構學習內容、重組學習社區、重述學程目標等方面,將呈現六大趨勢。

1

課堂改革新焦點:

聚焦學科核心素養落地

在“依據核心素養確定學科核心素養,依據學科核心素養修訂課標與重組教材”的頂層設計之下,中小學一線教師要積極探索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的路徑和方法。

從關注三維目標到追求學科核心素養落地。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張華曾說,要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探究、創造、協作與問題解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此過程中,一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均成為學生探究的物件和使用的工具,其目的是產生學生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讓師生的個人知識與學科知識的對話、互動,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生成的過程;將知識創造過程變成教學和學習的過程。在教中學、做中學的基礎上踐行“發現、探究、解決真實問題”的創中學,讓小組成為自組織,讓學生人人成為創客,讓課堂成為學習生長的共同體。

學習方式、學習目標從整齊劃一到以生為本的個性化選擇。基於現代數位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逐漸成為主流,即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理念為主導,通過數位媒體、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建立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新模式,強調學生學習的多樣化和個性化。

課堂要關注學科知識的雙層意義,尤其要關注知識的文化意義。福建師範大學教授余文森指出: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

借助設計思維重組課堂組織方式。設計思維的使命就是千方百計找出並實施有助於學生更愉悅、更投入、更有成效進行學習的解決方案。這就意味著,在設計思維的框架內,學生學習的愉悅感是所有解決方案的邏輯起點和最終目標。要積極研究雲課程、慕課、翻轉課堂、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等移動互聯網背景下與教育新形態匹配的課堂組織形式:基於項目的主動學習,面向真實的深度學習,基於證據的智慧學習,突破校園的無邊界學習。

同時,課堂模式要更加關注學科思想、學科品質這一本質屬性,嘗試多元開放的無邊界課堂。

2

課堂改革新樣態:

從生本課堂走向自本課堂

從生本課堂走向自本課堂,是課堂的再一次升級換代。

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教為主的課堂稱之為師本課堂。以先學後“交”、“交”後再教,以學為主、關注教學意義的課堂稱之為生本課堂,當然生本課堂本身也在不斷豐富、完善、優化、提升。從師本課堂走向生本課堂,是課堂的一次跨越。

生本課堂中的“生”,大多指的是班級學生這個群體,即以群體學生為本,以假想化、符號化的抽象學生為本,仍然對每一個性格迥異的鮮活生命關注不夠。

而自本課堂中的“自”,指的是每一個學生,以每一個學生為本,重心更加下移。從以教為中心、以學為中心進入教中有學、學中有教、不分彼此的“第三種教學關係”,課堂則實現了促進個性化學習的一種混合式學習。

自本課堂有效放大了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為學習者的特徵,進而使師生進入“新學習時代”。

自本課堂基本結構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在學習目標方面

要在落實三維目標的基礎上關注學科核心知識結構,關注師生課堂創生知識;在重視認識技能基礎上,關注對非認識技能如社會情緒、團隊合作、可遷移技能等的挖掘、掌握;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探究、創造、協作與問題解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我們原來只關注了文本本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現在更加關注學生在項目學習、真實情境下的品質和態度,以及它們對完成知識學習、方法感悟、完成任務中的整合統一作用。

在學習內容方面

要致力於用具有挑戰性的真實任務情境(從形式上,更多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模擬、模擬)呈現學習內容和任務,將“去情境”的符號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為知識發生、發展的現場,避免過於簡化和形式化。

關注基於學科和基於生活主題統整的綜合學科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典型的學科實踐過程,增強程式和模型意識,形成相應的思維方式、實踐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

在學習方式方面

要積極探索專案學習、跨學科主題整合、真實情境的實踐活動等課堂模式。

在學習方法方面

要學會實踐基於個體的學程學習:基於標準確定目標的自主學習,基於學習路徑提供給學生工具、模型和腳手架。

每一種知識都應該關注兩類結構:基本概念結構與方法程式結構。以結構為載體,説明學生掌握學習某一類知識、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説明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

在學習評價方面,要借鑒專家意見,根據(跨)學科素養描述不同等級水準,根據水準設計不同類型試題:一是體現真實生活情境的創意與結構化設計,二是涵蓋系列推理鏈和能力,三是形式多樣化,體現不同能力的多重組合。

3

課堂結構新走向:

超越傳統課型走向結構模組

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面對“識記、瞭解、理解、應用、靈活運用、創新”等不同的知識點要求,面對“封閉性問題、半封閉性問題、開放性問題”等不同的問題類型,面對“事實、概念性知識、程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等不同的知識類型,面對“合作是為了省時、互助、分享、發現不同、探究多種可能”等不同的合作意圖和目標……

我們的學生、小組根本沒有多元的合作學習方法、技能、策略去應對、去匹配,對合作過程中出現的“無法說服同伴、無法調解矛盾衝突”等偶發事件束手無策,因此無效、低效合作學習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學者將合作學習分為互助性合作和協同性合作;合作學習又可分為幫助——接受型、協同——接受型、幫助——發現型、協同——發現型學習策略。因此,學習任務、合作學習形式、策略及學習目標要求沒有最佳匹配,遇到合作衝突不能快速有效解決,便是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癥結所在。

課改要麼套路化,要麼教師難以駕馭

另一方面,現在有些課改校固定了基本課堂模式;有些課改校要求各學科教師依據學科階段、性質、特點,一節一節從最原始的知識點設計不同課型的學習流程。出現的問題是,要麼套路化,要麼普通教師難以駕馭新課型。

我們的思考是,用“內容+方法模組=活動思路”取代傳統課型。方法模組是指各學科、各課型都有回憶、總結、概括、分類等理解資訊,有歸納、演繹、應用、解決問題等處理資訊,有比較、綜合、創新等生成資訊,若針對每類資訊設計不同的學習方法模組,就可以將課堂內容鑲嵌在不同的方法模組中,以活動為綱,課堂就可以實現模組自由組合,簡便易行。

也就是說,課堂結構是由不同方法模組(嵌入內容)排列組合而成的。原來的課型是以知識內容為明線、方法為暗線,現在的思路是以學習方法、培養思維為明線,以內容、知識為暗線;過去是只注重學科素養目標(學科三維目標),現在是還要借助過程和學習形式,滲透、整合完成社會素養目標,即同一時空完成二類課程目標。

總之,從固定學科課型走向依內容任意組合編排的方法模組,會產生課改新意境。

4

課堂改革新探索:

構建學習社區混齡生態群

構建新的學習大小社區是教學改革的一種新探索。

學習小社區

學習小社區在每個區域,桌椅和教學用具的擺放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形式。

例如在視頻教學區,每個學生都會對著自己的電腦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而在小組合作區,學生們會分別圍坐在幾個大圓桌前進行討論交流。這樣的教室佈置可以方便教師和學生在不同教學形式之間轉換,創造了一個自由開放的個性化課堂。

學習大社區

學習大社區該學習社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不同年級構成混齡學習社區,一種是相同學科群構成專業社區。

學校的基本空間單位由單個班級過渡到“班組群”,管理效能得到提升,各種教育關係也隨之發生積極的變化——增加混齡交流,構成異質學習共同體。

類似混齡學習的社區

當然,還存在普通學校實施的類似混齡學習的社區。

其形式有:

混齡學習,

混齡閱讀,

混齡活動,

混齡生活,

作為新型學習社區,混齡生態群在認識自己、服務他人、團隊合作等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富有教育價值的學習環境。

5

課堂改革新路標:

從知識與能力立意走向思維與審美立意

課堂定位從知識、能力立意走向思維、智慧立意。把課堂建構從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定位到“改變思維、啟迪智慧、點化生命”的核心素養高度,即為改變思維、啟迪智慧而教(學)。但我要表達的是,還要繼續追問教學本源、教學本真,讓思維生長。

課堂要尋找思維停靠點。思維激發、思維品質培養、思維多元表徵、思維碰撞等,皆為改變思維手段、工具、目的,終極指向一定是讓思維生長。當然,反思、頓悟同樣指向讓思維生長。

思維生長表現在思維的深度(長)、廣度(寬)、厚度(高)單項或多項量與質的增加。

課堂要以問題為主軸,借助多元對話互動、回饋、導向性評價,實現對知識的整體和多角度表徵;讓陳述性知識、程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讓問題中心圖式的運用、頓悟的產生,成為思維生長的有效載體。

對主幹問題的認知,讓學生從點狀碎片化局部思維到整體系統化思維,從靜態單一思維到動態辯證思維,從結果思維到過程思維,從簡單思維到複雜思維,從借鑒、傳承思維到質疑、批判、創新思維,成為思維生長的有效路經。

課堂不僅僅是改變思維、達成思維的顯性結果,還應該指向讓思維生長、審美層次提升的終極目標。

6

課堂改革新支撐:

借助學情觀察員從“觀教”走向“察學”

研究課堂常態的校本教研已走過三個基本階段:聽課評課、觀課議課、課堂觀察與診斷。

聽課評課

觀課議課“觀”的重點是使用觀課工具,“議”的重點是以此為案例,

課堂觀察與診斷

在上述三種樣態的基礎上,借鑒臺灣教師李玉貴設學情觀察員的做法,本著簡易、可操作、常態化原則,我們提出一種校本教研新形態——借助學情觀察員從“觀教”走向“察學”。

觀課教師首先要改變原來自由觀課、自選座位的做法,變成由教研組長分配觀課教師以學情觀察員身份到各小組,並詳細說明學情觀察與記錄規則及參與、指導小組學習活動注意事項。

一次完整的學情觀察與分析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課前教情、學情資訊公開會

上課教師向學情觀察員通報本節課的設計理念、學習目標、活動流程、擬採用方法、效果預測,尤其是要介紹學情及小組合作學習狀態,給學情觀察員發活動案。

學情觀察員要整體感知教材,在準確把握上課教師意圖基礎上,提前3分鐘到課堂,瞭解所在小組分工,與學生進行簡單溝通。

第二階段,觀課中記錄

學情觀察員如實記錄教師發出指令的有效性、組員學習狀態及偶發事件;學情觀察員要以課程資源、教師助教身份協助、指導、督察小組合作學習,使其學習效益最大化;學情觀察員還要以“上課教師第三只眼睛”的角色,及時將學情悄悄以暗號、手勢等形式回饋給上課教師。

上課教師要利用好學情觀察員的資源,及時借助回饋資訊處置、調整、完善自己的預設,讓課堂因動態生成而精彩。

第三階段,資訊分享會

在上課教師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學情觀察員如實彙報觀察記錄並提出自己的思考。在專業人員對共性問題進行專業引領的基礎上,所有人員圍繞“找出自己教學痛點、描述自己痛點、找到痛點解決方法”寫出反思。

課堂上學情瞬息萬變,上課教師面對著四五十名性格各異的學生,既要實施教學活動,又要觀察學情,因此局部出現“睜眼瞎”不可避免,而設立學情觀察員就好像給教師插上了觀察學情的第三只眼睛;借助學情觀察員現場提供的真實有效資訊,更利於課堂的有效生成。

上課教師借助學情觀察員提供的課堂觀察匯總記錄及分析,利於課後複盤,利於改進、完善、優化自己的教學策略;觀課教師角色發生轉變,從旁觀者走向親臨者,其觀課更加投入、專注;破解了年輕教師議課時不會說或說不到點子上的尷尬;借助教師團隊合作,利於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現場技術指導。

課堂改革是一道永遠求解的未知方程,課堂改革永遠在路上。

文章來源 | 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 | 肖佳曉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我們課堂就有希望。

5

教學過程正在被學習過程替代

文/成尚榮 國家督學、江蘇省教科所前所長

課堂教學究竟走向哪裡?我歸納為四個走向:

第一,堅持以學為核心,讓課堂教學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第二,堅持基於學科本質的教學,讓課堂教學發生深度的變革。第三,堅持教學即兒童研究,讓課堂教學成為真正的兒童的課堂、教學。第四,堅持以現代資訊技術變革課堂,讓課堂裡呈現更開放、現代的教學與學習方式。

大家都在研究以學為核心,究竟為什麼以學為核心?我以為,我們的課堂教學還沒有真正實現以學為核心,大部分還是以教為主。我的判斷是,在全國範圍內的特級教師以學為核心的整體狀況並沒有變過來。因此,特級教師要想盡方法以學為主。

以學為核心,究竟要不要教?聯合國有個報告說:教學過程正在被學習過程所替代。葉瀾教授說,研究老師的教,不能回到老路。老師的教可能是一個點撥、引導、提升、點評,是不教之教的過程。特級教師、名師,如果當今不在這個問題上有新的認識,課堂教學改革還在舊路上行走。

2017課堂改革的六大趨勢

當前,新課堂實踐仍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共性問題。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郭元祥指出:許多課堂改革停留於教學時間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學行為在流程上的簡單翻轉。但我們應當知道,忽視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缺乏完整的知識處理與轉化的教學,無論用什麼方法、技術和程式,在本質上都是灌輸。

“從課堂學習的現狀看,與傳統的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改變的僅僅是學生記憶知識的愉悅程度,並沒有體現出對新型學習方式所強調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意識、科學探究精神的重視。這種只關注外在形式、忽視其精神實質的學習過程,並沒有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體驗情感、踐行價值觀,而僅僅使學生記住了知識、認識了情感、瞭解了價值觀。”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安富海如是說。

與此同時,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在課堂尚未全面消化、落實的前提下,課堂改革又面臨著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的更艱巨任務。

為此,筆者認為2017年課堂改革在重塑教學形態、重建學習方式、重構學習內容、重組學習社區、重述學程目標等方面,將呈現六大趨勢。

1

課堂改革新焦點:

聚焦學科核心素養落地

在“依據核心素養確定學科核心素養,依據學科核心素養修訂課標與重組教材”的頂層設計之下,中小學一線教師要積極探索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的路徑和方法。

從關注三維目標到追求學科核心素養落地。杭州師範大學教授張華曾說,要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探究、創造、協作與問題解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此過程中,一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均成為學生探究的物件和使用的工具,其目的是產生學生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讓師生的個人知識與學科知識的對話、互動,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生成的過程;將知識創造過程變成教學和學習的過程。在教中學、做中學的基礎上踐行“發現、探究、解決真實問題”的創中學,讓小組成為自組織,讓學生人人成為創客,讓課堂成為學習生長的共同體。

學習方式、學習目標從整齊劃一到以生為本的個性化選擇。基於現代數位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逐漸成為主流,即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理念為主導,通過數位媒體、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建立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新模式,強調學生學習的多樣化和個性化。

課堂要關注學科知識的雙層意義,尤其要關注知識的文化意義。福建師範大學教授余文森指出: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

借助設計思維重組課堂組織方式。設計思維的使命就是千方百計找出並實施有助於學生更愉悅、更投入、更有成效進行學習的解決方案。這就意味著,在設計思維的框架內,學生學習的愉悅感是所有解決方案的邏輯起點和最終目標。要積極研究雲課程、慕課、翻轉課堂、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等移動互聯網背景下與教育新形態匹配的課堂組織形式:基於項目的主動學習,面向真實的深度學習,基於證據的智慧學習,突破校園的無邊界學習。

同時,課堂模式要更加關注學科思想、學科品質這一本質屬性,嘗試多元開放的無邊界課堂。

2

課堂改革新樣態:

從生本課堂走向自本課堂

從生本課堂走向自本課堂,是課堂的再一次升級換代。

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教為主的課堂稱之為師本課堂。以先學後“交”、“交”後再教,以學為主、關注教學意義的課堂稱之為生本課堂,當然生本課堂本身也在不斷豐富、完善、優化、提升。從師本課堂走向生本課堂,是課堂的一次跨越。

生本課堂中的“生”,大多指的是班級學生這個群體,即以群體學生為本,以假想化、符號化的抽象學生為本,仍然對每一個性格迥異的鮮活生命關注不夠。

而自本課堂中的“自”,指的是每一個學生,以每一個學生為本,重心更加下移。從以教為中心、以學為中心進入教中有學、學中有教、不分彼此的“第三種教學關係”,課堂則實現了促進個性化學習的一種混合式學習。

自本課堂有效放大了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為學習者的特徵,進而使師生進入“新學習時代”。

自本課堂基本結構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在學習目標方面

要在落實三維目標的基礎上關注學科核心知識結構,關注師生課堂創生知識;在重視認識技能基礎上,關注對非認識技能如社會情緒、團隊合作、可遷移技能等的挖掘、掌握;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探究、創造、協作與問題解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我們原來只關注了文本本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現在更加關注學生在項目學習、真實情境下的品質和態度,以及它們對完成知識學習、方法感悟、完成任務中的整合統一作用。

在學習內容方面

要致力於用具有挑戰性的真實任務情境(從形式上,更多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模擬、模擬)呈現學習內容和任務,將“去情境”的符號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為知識發生、發展的現場,避免過於簡化和形式化。

關注基於學科和基於生活主題統整的綜合學科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典型的學科實踐過程,增強程式和模型意識,形成相應的思維方式、實踐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

在學習方式方面

要積極探索專案學習、跨學科主題整合、真實情境的實踐活動等課堂模式。

在學習方法方面

要學會實踐基於個體的學程學習:基於標準確定目標的自主學習,基於學習路徑提供給學生工具、模型和腳手架。

每一種知識都應該關注兩類結構:基本概念結構與方法程式結構。以結構為載體,説明學生掌握學習某一類知識、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説明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

在學習評價方面,要借鑒專家意見,根據(跨)學科素養描述不同等級水準,根據水準設計不同類型試題:一是體現真實生活情境的創意與結構化設計,二是涵蓋系列推理鏈和能力,三是形式多樣化,體現不同能力的多重組合。

3

課堂結構新走向:

超越傳統課型走向結構模組

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面對“識記、瞭解、理解、應用、靈活運用、創新”等不同的知識點要求,面對“封閉性問題、半封閉性問題、開放性問題”等不同的問題類型,面對“事實、概念性知識、程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等不同的知識類型,面對“合作是為了省時、互助、分享、發現不同、探究多種可能”等不同的合作意圖和目標……

我們的學生、小組根本沒有多元的合作學習方法、技能、策略去應對、去匹配,對合作過程中出現的“無法說服同伴、無法調解矛盾衝突”等偶發事件束手無策,因此無效、低效合作學習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學者將合作學習分為互助性合作和協同性合作;合作學習又可分為幫助——接受型、協同——接受型、幫助——發現型、協同——發現型學習策略。因此,學習任務、合作學習形式、策略及學習目標要求沒有最佳匹配,遇到合作衝突不能快速有效解決,便是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癥結所在。

課改要麼套路化,要麼教師難以駕馭

另一方面,現在有些課改校固定了基本課堂模式;有些課改校要求各學科教師依據學科階段、性質、特點,一節一節從最原始的知識點設計不同課型的學習流程。出現的問題是,要麼套路化,要麼普通教師難以駕馭新課型。

我們的思考是,用“內容+方法模組=活動思路”取代傳統課型。方法模組是指各學科、各課型都有回憶、總結、概括、分類等理解資訊,有歸納、演繹、應用、解決問題等處理資訊,有比較、綜合、創新等生成資訊,若針對每類資訊設計不同的學習方法模組,就可以將課堂內容鑲嵌在不同的方法模組中,以活動為綱,課堂就可以實現模組自由組合,簡便易行。

也就是說,課堂結構是由不同方法模組(嵌入內容)排列組合而成的。原來的課型是以知識內容為明線、方法為暗線,現在的思路是以學習方法、培養思維為明線,以內容、知識為暗線;過去是只注重學科素養目標(學科三維目標),現在是還要借助過程和學習形式,滲透、整合完成社會素養目標,即同一時空完成二類課程目標。

總之,從固定學科課型走向依內容任意組合編排的方法模組,會產生課改新意境。

4

課堂改革新探索:

構建學習社區混齡生態群

構建新的學習大小社區是教學改革的一種新探索。

學習小社區

學習小社區在每個區域,桌椅和教學用具的擺放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形式。

例如在視頻教學區,每個學生都會對著自己的電腦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而在小組合作區,學生們會分別圍坐在幾個大圓桌前進行討論交流。這樣的教室佈置可以方便教師和學生在不同教學形式之間轉換,創造了一個自由開放的個性化課堂。

學習大社區

學習大社區該學習社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不同年級構成混齡學習社區,一種是相同學科群構成專業社區。

學校的基本空間單位由單個班級過渡到“班組群”,管理效能得到提升,各種教育關係也隨之發生積極的變化——增加混齡交流,構成異質學習共同體。

類似混齡學習的社區

當然,還存在普通學校實施的類似混齡學習的社區。

其形式有:

混齡學習,

混齡閱讀,

混齡活動,

混齡生活,

作為新型學習社區,混齡生態群在認識自己、服務他人、團隊合作等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富有教育價值的學習環境。

5

課堂改革新路標:

從知識與能力立意走向思維與審美立意

課堂定位從知識、能力立意走向思維、智慧立意。把課堂建構從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定位到“改變思維、啟迪智慧、點化生命”的核心素養高度,即為改變思維、啟迪智慧而教(學)。但我要表達的是,還要繼續追問教學本源、教學本真,讓思維生長。

課堂要尋找思維停靠點。思維激發、思維品質培養、思維多元表徵、思維碰撞等,皆為改變思維手段、工具、目的,終極指向一定是讓思維生長。當然,反思、頓悟同樣指向讓思維生長。

思維生長表現在思維的深度(長)、廣度(寬)、厚度(高)單項或多項量與質的增加。

課堂要以問題為主軸,借助多元對話互動、回饋、導向性評價,實現對知識的整體和多角度表徵;讓陳述性知識、程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讓問題中心圖式的運用、頓悟的產生,成為思維生長的有效載體。

對主幹問題的認知,讓學生從點狀碎片化局部思維到整體系統化思維,從靜態單一思維到動態辯證思維,從結果思維到過程思維,從簡單思維到複雜思維,從借鑒、傳承思維到質疑、批判、創新思維,成為思維生長的有效路經。

課堂不僅僅是改變思維、達成思維的顯性結果,還應該指向讓思維生長、審美層次提升的終極目標。

6

課堂改革新支撐:

借助學情觀察員從“觀教”走向“察學”

研究課堂常態的校本教研已走過三個基本階段:聽課評課、觀課議課、課堂觀察與診斷。

聽課評課

觀課議課“觀”的重點是使用觀課工具,“議”的重點是以此為案例,

課堂觀察與診斷

在上述三種樣態的基礎上,借鑒臺灣教師李玉貴設學情觀察員的做法,本著簡易、可操作、常態化原則,我們提出一種校本教研新形態——借助學情觀察員從“觀教”走向“察學”。

觀課教師首先要改變原來自由觀課、自選座位的做法,變成由教研組長分配觀課教師以學情觀察員身份到各小組,並詳細說明學情觀察與記錄規則及參與、指導小組學習活動注意事項。

一次完整的學情觀察與分析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課前教情、學情資訊公開會

上課教師向學情觀察員通報本節課的設計理念、學習目標、活動流程、擬採用方法、效果預測,尤其是要介紹學情及小組合作學習狀態,給學情觀察員發活動案。

學情觀察員要整體感知教材,在準確把握上課教師意圖基礎上,提前3分鐘到課堂,瞭解所在小組分工,與學生進行簡單溝通。

第二階段,觀課中記錄

學情觀察員如實記錄教師發出指令的有效性、組員學習狀態及偶發事件;學情觀察員要以課程資源、教師助教身份協助、指導、督察小組合作學習,使其學習效益最大化;學情觀察員還要以“上課教師第三只眼睛”的角色,及時將學情悄悄以暗號、手勢等形式回饋給上課教師。

上課教師要利用好學情觀察員的資源,及時借助回饋資訊處置、調整、完善自己的預設,讓課堂因動態生成而精彩。

第三階段,資訊分享會

在上課教師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學情觀察員如實彙報觀察記錄並提出自己的思考。在專業人員對共性問題進行專業引領的基礎上,所有人員圍繞“找出自己教學痛點、描述自己痛點、找到痛點解決方法”寫出反思。

課堂上學情瞬息萬變,上課教師面對著四五十名性格各異的學生,既要實施教學活動,又要觀察學情,因此局部出現“睜眼瞎”不可避免,而設立學情觀察員就好像給教師插上了觀察學情的第三只眼睛;借助學情觀察員現場提供的真實有效資訊,更利於課堂的有效生成。

上課教師借助學情觀察員提供的課堂觀察匯總記錄及分析,利於課後複盤,利於改進、完善、優化自己的教學策略;觀課教師角色發生轉變,從旁觀者走向親臨者,其觀課更加投入、專注;破解了年輕教師議課時不會說或說不到點子上的尷尬;借助教師團隊合作,利於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現場技術指導。

課堂改革是一道永遠求解的未知方程,課堂改革永遠在路上。

文章來源 | 高效課堂

責任編輯 | 肖佳曉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