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廣東 譜寫區域發展“協奏曲”(砥礪奮進的五年·綠色發展 綠色生活)

人民網廣州8月12日電 (記者吳冰、羅艾樺、賀林平)人工纏膜,強度大、效率低,智慧化設備纏膜後,效率提升了四成;人工包裝機櫃,每天人均產出13台,佔用場地350平方米,優化流水線後人均每天產出21台,場地縮小到134平方米……中興通訊把生產基地從廣東深圳遷至粵東的河源市,實現了升級蛻變。

當初河源向中興通訊發出邀約時,高新區深河產業城內還是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一座千億級的現代化工廠悄然崛起,中興通訊河源基地已試生產幾個月,產出十幾種高精尖通信設備。 全部達產後,預計帶動上下游再形成超千億級的產業集群。

目標越來越清晰:中興不是“撤離”深圳,而是構建“深圳總部(核心研發、行銷) 河源基地(生產製造、應用研發)”的產業分工模式。 跨區域配置產業鏈的“產業共建”模式,已成為廣東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破解珠三角和粵東西北發展不平衡的關鍵。

一直以來,區域發展不平衡已成為廣東的痼疾,珠三角以全省1/3的人口和1/4的土地,創造了3/4的經濟總量和近2/3的財政收入。 而整個粵東、粵西、粵北地區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7788.37億元,僅相當於珠三角的1/4,人均GDP不到後者的1/3。 單向扶貧難以持續,雙向共建才能共贏。 廣東省部署建立珠三角六市對口幫扶粵東西北十二市長效機制,以此為平臺推動產業共建,即同一產業、同一企業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打造跨區域產業鏈,形成同等水準、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分工合作格局。

一大批高端先進專案正加速向粵東西北集結:深圳比亞迪宣佈將其首個跨座式單軌產業項目“落子”汕頭;佛山與雲浮共建的氫能產業園實現氫能商業化,首批28輛氫能城市公車投入運營……統計顯示,全省83個省產業園和集聚地承接珠三角轉移的投產、在建和簽約項目中,產業共建的比例分別占到51.3%、74.4%、83.9%。

變幫扶為共建,富了工也富了民。 陽山曾是廣東典型的老少邊窮山區縣,人均GDP僅為全省平均水準的1/3。 如今,嶺背鎮崗頭村因病致貧的毛永紅心裡卻很亮堂:“鎮裡的陽山雞養殖基地用扶貧引導資金給我入股分紅,又分雞苗給我養,養大由公司回收。

一年能多賺4000多元。 ”

像毛永紅一樣,廣東引導分散貧困戶以土地折價入股,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加之就業獲得工資性收入,去年帶動57.4萬相對貧困人口脫貧,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512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