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業眾籌受質疑,未來出路在哪裡?

近年來, “農業眾籌”拓展了農產品的生產和行銷方式。 通過這種方式, 大家可以先眾籌資金, 根據消費需求進行種植, 最後將成熟後的新鮮果蔬配送到投資者的手裡。

早在2014年, 以“大家種”“有機有利”“嘗鮮眾籌”為代表的農業眾籌平臺發展得如火如荼。 可好景不長, 現如今, 這些農業眾籌平臺有的不再涉及眾籌, 有的專案數、融資額大跌。 農業眾籌的發展模式飽受質疑。

農業眾籌起源於美國, 是一種輕資產的運營理念。 最簡單的農業眾籌模式, 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農產品的預售。 不過, 《2016年中國農業眾籌發展研究報告》顯示, 在專案數排名前列的28個平臺中, 14個平臺項目成功率低於50%。

一方面, 農業眾籌起步晚、受眾少, 投資者、消費者對其瞭解甚少;而籌資者大多為不具備金融投資專業知識的農戶、農場主, 這類籌資者沒有接觸過農業眾籌, 也不願接受約束和變化。

另一方面, 農業眾籌常常以“綠色”“有機”為賣點, 但消費者投資前見不到實物, 對農產品安全性存疑;而投資認購後, 農業眾籌平臺又難以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控, 無法確保品質關。 自然“農業眾籌”就會遇冷。

解決措施

雖然農業眾籌的發展模式並不完美,

壯大發展之路佈滿荊棘, 但農業眾籌在縮短農業流通鏈, 整合農業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效應, 進一步推動農業眾籌做大做強也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瞭解用戶的實際需求是確保農業眾籌健康穩定發展的推動因素。

農業是根本, 眾籌是形式, 關鍵是如何把農業做深做透, 同時不受眾籌形式上的束縛, 分析清楚用戶在“消費”和“投資”兩個方面的不同需求。

業內專家表示, 提升農業眾籌的市場認可度、增強信任度也尤為必要。 一方面要普及農業眾籌專業知識, 擴大農業眾籌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要運用“互聯網+眾籌+金融”的模式, 嚴把農產品生產鏈的每一環節, 確保農產品品質。

對農業發展而言, 眾籌並非萬應靈藥, 充其量只是部分緩解了資金問題和管道問題。 農業生產自身面臨的難題才是問題的根本, 這些問題不解決, 反過來會制約農業眾籌的發展空間。

實習編輯:扶婧穎

編輯:張程

責任編輯:張磊

《致富青年幫》廣播節目收聽: 中波收聽:AM720(華北、華東部分地區)

網上收聽:央廣網(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幫, 助您

打開財富之門, 點亮人生夢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