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風物|肇慶人成長中少不了的那點事兒——擔水

在五十年前左右,

沒有自來水,

沒有煤氣,

有時候連衣服都是自己做的,

在那個時候很艱苦

但也很快樂。

這周, 肇慶君將推出

成長三部曲。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成長第一部曲

《擔水》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前, 那時候肇慶人還沒有用上自來水。 大家大多是到西江河邊擔水或者在巷尾屋前的水井打水。 所以肇慶出名的地理名稱便有擔水巷、有水街, 還有包公井、三眼井、六祖井等等。

那時候, 我還是十歲上下的小孩, 到西江河邊擔水的經歷沒有, 但在井裡打水的生活卻不少。

夏天傍晚, 穿著小短褲, 提著小木桶, 來到天井裡, 將水桶往井口一拋, 噗通一聲水入桶口, 往上一提兩拉, 就把一桶清涼的井水打上來, 再往身上一倒, 清涼暢快。 再趁夜色朦朧, 拉開褲頭, 往小雞雞抹幾抹, 換上乾淨的短褲, 就算沖涼了——廣東人叫沖涼, 北方官話則叫洗澡——如果井臺大一點, 有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沖涼、打水仗, 那更加熱鬧, 水花紛飛, 嬉鬧紛飛, 實為兒時一大樂趣。 到了冬天, 晨霜凜冽, 井臺寂靜, 早上起來打一桶水上來, 熱氣外冒, 水則是溫暖的, 真是冬暖夏涼, 你說奇怪不奇怪。

我小時候住在外公家, 特別喜歡那個小天井, 地方不大, 還特意用半截磚牆圍著一口水井。 磚牆上放著花盆, 花盆上種著各式各樣的花草, 記得有一盆叫臭草, 用來煲綠豆糖水特別香。 還有一盆叫喇叭花, 每逢春天, 喇叭花就從扁葉片中長出一兩支圓莖, 圓莖頂端就開出紅豔豔的五瓣花, 煞是好看, 像是向人間吹響春天的號角——春天來啦!

這時候, 我特別喜歡守候喇叭花開花的過程, 一個時辰一個樣, 長得特別快, 特別神奇, 像現在攝影機下的慢鏡頭。 我的童年仿佛就和這喇叭花一樣在慢鏡頭中快速長大——這時, 我一會兒驚異地瞅著喇叭花怒放, 一會兒又趴在井沿看看井底的小金魚遊戲,

心裡特別快樂——這是我小時候的“百草園”。

我永遠記得我外公外婆家的門牌就叫“草場路14號”, 這是在北門斜坡腳左轉100米處的老宅。 後來開通宋城路的時候, 被拆了, 我舅舅和舅姆也只好搬走了。 那時候外公外婆也去世好多年了, 我也參加工作、成家了。 人生奔忙、世事滄桑, 竟然沒有去看看兒時的“百草園”, 既沒有拍照留念, 也沒有行個注目禮告別一番, 更沒有拾得一磚半瓦作留念, 現在想起來仍頗感惋惜和惆悵。 所幸兒時景況永留心間——永遠感念外公外婆、舅舅、舅姆給予我童年及少年的撫愛。

讀初中的時候, 我就回到父母家——忠勇路69號, 這裡距草場路一個路口, 直線距離1000米左右, 也是一個兩進深、有中天井和後花園的老宅。 別以為我家有那麼闊,我們只是租住裡面一個只有八平方米的小房間。生活的空間和景況都很仄逼。這段生活的青澀與朦萌,將被寫進我的長篇小說裡去。我今天主要是寫擔水,從草場路口擔水到忠勇路。

這個時候肇慶城區已開始裝自來水了,但不是裝到每家每戶,而是在街口裝一個總水龍頭,由各家各戶來此擔水回家。說是自來水比井水乾淨,井水就退居二線,主要用於洗菜洗衣服,做飯飲用則用自來水了。這也算是社會的進步吧。

街口的水龍頭管附近幾條街人的用水,可想而知非常擁擠,何況是獨家生意、壟斷經營。一個老太婆拿著一把鑰匙、一個水龍頭環、一個小木箱,每逢下午4點半,就會出現在街口的水龍頭旁邊。她是這個街口自來水的管理者,或者叫統治者。

她手裡拿著那把鑰匙,相當於現在核大國總統手裡那把核開關鑰匙一樣重要——因為自來水的總開關被套鎖在一個木盒裡,只有老太婆開鎖打開木盒蓋,把水龍頭環套上去,才能擰開水龍頭放水。而她手邊那個小木箱則是用來裝水牌的,每個水牌5分錢,一個水牌只能裝一擔水,而且不管水桶大小(小鐵桶虧了,大木桶賺了)。要裝水先去買水牌,然後交給老太婆。老太婆手裡拿著這三件寶,權力大得很,態度也蠻得很,四點半鐘來,六點鐘關水龍頭走人,哪管你求爺爺告奶奶也都不理睬,而且經常大聲斥駡擔水者,要麼罵水裝滿了,要麼罵人行動慢了,總之沒有好臉色。

於是水龍頭前往往排長隊。要是遇到冬年時節,用水者眾,那長龍要排過街口,於是小孩子就負責排隊,大人負責裝水擔水,分工合作,才能多擔幾擔水回家。開始時我負責排隊,母親、舅舅等大人負責擔水。看看他們把滿滿一木桶水,左手一提,右手一拎,分置於扁擔兩邊,腰一彎,扁擔上肩,擔起兩擔水,健步如飛,看著很是讓人敬佩。心想,什麼時候我長大了,也能擔一桶水回家就好了。隱隱想減輕長輩的辛勞,隱隱想自己快點長大成人。但看看那滿滿兩大木桶的水,又大又沉,自己又怵了。

終於有一天,我對大人說,我來試試。學著大人的樣子,彎腰、扁擔上肩,一用力,居然就把一擔水擔了起來,我心裡一喜,就往前走,居然走得動,於是就搖搖擺擺把一擔水擔回家了。此情此景,我腦海裡一道閃電,我長大了,我像大人一樣有力氣了。隨即像六祖惠能頓悟一樣,悟到了一個道理,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什麼東西都要試試,沒准就成功。這個頓悟太重要、太寶貴了!它至今仍一直激勵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從此以後,擔水的工作就落到我肩上,一直到家家戶戶裝上自來水,再也不用到街口擔水為止。

往期文章推薦

☞【風物】穿越50年,帶你回憶肇慶大鐘樓下的“肥佬妹”

☞【風物】你可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在裹蒸爐旁送舊歲迎新春

肇慶發佈編輯部

內容來源 肇慶舊事風物美文

作者 碧霄

實習編輯 鄭夏蓉

別以為我家有那麼闊,我們只是租住裡面一個只有八平方米的小房間。生活的空間和景況都很仄逼。這段生活的青澀與朦萌,將被寫進我的長篇小說裡去。我今天主要是寫擔水,從草場路口擔水到忠勇路。

這個時候肇慶城區已開始裝自來水了,但不是裝到每家每戶,而是在街口裝一個總水龍頭,由各家各戶來此擔水回家。說是自來水比井水乾淨,井水就退居二線,主要用於洗菜洗衣服,做飯飲用則用自來水了。這也算是社會的進步吧。

街口的水龍頭管附近幾條街人的用水,可想而知非常擁擠,何況是獨家生意、壟斷經營。一個老太婆拿著一把鑰匙、一個水龍頭環、一個小木箱,每逢下午4點半,就會出現在街口的水龍頭旁邊。她是這個街口自來水的管理者,或者叫統治者。

她手裡拿著那把鑰匙,相當於現在核大國總統手裡那把核開關鑰匙一樣重要——因為自來水的總開關被套鎖在一個木盒裡,只有老太婆開鎖打開木盒蓋,把水龍頭環套上去,才能擰開水龍頭放水。而她手邊那個小木箱則是用來裝水牌的,每個水牌5分錢,一個水牌只能裝一擔水,而且不管水桶大小(小鐵桶虧了,大木桶賺了)。要裝水先去買水牌,然後交給老太婆。老太婆手裡拿著這三件寶,權力大得很,態度也蠻得很,四點半鐘來,六點鐘關水龍頭走人,哪管你求爺爺告奶奶也都不理睬,而且經常大聲斥駡擔水者,要麼罵水裝滿了,要麼罵人行動慢了,總之沒有好臉色。

於是水龍頭前往往排長隊。要是遇到冬年時節,用水者眾,那長龍要排過街口,於是小孩子就負責排隊,大人負責裝水擔水,分工合作,才能多擔幾擔水回家。開始時我負責排隊,母親、舅舅等大人負責擔水。看看他們把滿滿一木桶水,左手一提,右手一拎,分置於扁擔兩邊,腰一彎,扁擔上肩,擔起兩擔水,健步如飛,看著很是讓人敬佩。心想,什麼時候我長大了,也能擔一桶水回家就好了。隱隱想減輕長輩的辛勞,隱隱想自己快點長大成人。但看看那滿滿兩大木桶的水,又大又沉,自己又怵了。

終於有一天,我對大人說,我來試試。學著大人的樣子,彎腰、扁擔上肩,一用力,居然就把一擔水擔了起來,我心裡一喜,就往前走,居然走得動,於是就搖搖擺擺把一擔水擔回家了。此情此景,我腦海裡一道閃電,我長大了,我像大人一樣有力氣了。隨即像六祖惠能頓悟一樣,悟到了一個道理,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什麼東西都要試試,沒准就成功。這個頓悟太重要、太寶貴了!它至今仍一直激勵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從此以後,擔水的工作就落到我肩上,一直到家家戶戶裝上自來水,再也不用到街口擔水為止。

往期文章推薦

☞【風物】穿越50年,帶你回憶肇慶大鐘樓下的“肥佬妹”

☞【風物】你可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在裹蒸爐旁送舊歲迎新春

肇慶發佈編輯部

內容來源 肇慶舊事風物美文

作者 碧霄

實習編輯 鄭夏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