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如何讀懂黃帝內經!中醫又是什麼

《黃帝內經》裡有靈魂嗎?這取決於你怎麼看這部偉大的醫學著作。 首先得知道《黃帝內經》究竟在講什麼, 它的陰陽究竟指的是什麼。

前面我們講了人在地球上的特殊性, 而這種特殊性從地球自然進化的角度是找不到答案的。 於是我們被迫回到了神話中, 知道了人是由神創造的, 而神創造人有一個明確的目的, 那就是要安置他們從遙遠宇宙帶來的靈魂。 到此, 關於人類與靈魂, 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人有兩套生命系統。 ”一套肉體生命系統, 一套靈魂生命系統。 或者說, 一套已知生命系統, 一套未知生命系統。

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共生體。

中醫是什麼

《黃帝內經》是中國中醫的理論基礎, 今本《黃帝內經》包括《素問》

《靈樞》兩篇, 各九九八十一卷, 合一百六十二卷。 兩書側重點各有不同, 《素問》側重於講理論, 如陰陽五行、病因、藏象、氣血精液等, 而《靈樞》則側重於講經

重於講理論, 如陰陽五行、病因、藏象、氣血精液等, 而《靈樞》則側重於講經絡、針灸。

《黃帝內經》書名首見於《漢書・藝文志》, 當時班固在寫《漢書》時, 將圖書目錄類統歸於《藝文志》下。 醫藥類書目又分為“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小類, 共記錄醫學文獻868卷, 其中“醫經”類七家, 共216卷, 名目如下:

《黃帝內經》十八卷;

《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經》九卷;

《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外經》三十六卷;

《旁經》二十五卷。

但《漢書》

裡沒有說《黃帝內經》十八卷究竟包括哪些內容, 到了晉朝, 有一位大學者名皇甫謐

在《甲乙經序》

中說:“《黃帝內經》十八卷, 今天有《針經》九卷, 《素問》九卷, 二九十八卷, 即《黃帝內經》也。 亦有所亡失。 ”文中的亡失是指《素問》的第七卷。 現代人都認為, 皇甫謐學術造詣很高, 而且他生活的年代去漢代不遠, 故本其所言, 將《黃帝內經》定為《素問》《靈樞》兩部分。

也有學者不同意, 認為《漢書》所載卷數18卷與今《黃帝內經》162篇(卷)對不上號, 因為漢代沒有積篇為卷的說法。 據此有人推論, 當時《黃帝內經》的字數很少, 大約只有今本的九分之一。 其次, 從內容分析, 《素問》側重理論, 《靈樞》側重經絡針灸, 兩書用語、理論取捨均有不同之處, 可證這是兩部不相關的獨立著作。

《漢書》其他子目下的著作也大都與醫學有關, “經方”包括方藥、本草、內、外、婦、兒各科醫書, 總11家274卷;“房中”與“神仙”兩類, 也涉及醫學內容, 如“房中”類的《養陽方》《有子方》, “神仙”類的按摩術、導引術等。

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黃帝內經》與神話中的黃帝本無關聯, 冠以“黃帝”之名, 是為了追本溯源。 黃帝乃傳說中的古帝王, 曾有許多重大發明, 使後人受益匪淺, 故中華民族一直以黃帝為祖先, 歷代後人均以是黃帝子孫為榮。 古人由此將一切文物制度都歸於黃帝名下, 《淮南子・修務訓》曾總結過這種歸祖情結說:“世俗之人, 多尊古而賤今, 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

《素問》之名, 始見於張仲景

《傷寒論序》:“感往昔之淪喪,

傷橫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 撰用《素問》《陰陽論》《胎臚藥錄》, 並《平脈辯證》, 為《傷寒論》, 合十六卷。 ”在我國正史中, 《素問》之名見於《北齊書・馬嗣明傳》:“馬嗣明, 河內人, 少明醫術, 博綜經方, 《甲乙》《素問》《明堂》《本草》, 莫不咸誦, 為人診候, 一年前知其生死。 ”在目錄學上, 《素問》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黃帝素問九卷。 ”

《靈樞》作為書名, 始見於唐代王冰《素問》注:“《靈樞經》曰, 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絡之別者為孔絡。 ”據學者們考證, 最早時本無《靈樞》, 僅有《九卷》, 後改為《針經》, 其後又改為《九靈》, 到唐代時始稱《靈樞》。 有人認為, 這種情況恰好說明一個問題, 即古代民間相傳的同一醫書可能有許多不同版本, 這樣名稱差異就較大, 很可能內容多少也有區別。

就這樣一本書, 大約形成于春秋戰國直到秦漢之際漫長的歲月, 因為今本《黃帝內經》並非原著, 而是個百衲本, 它是由許多人、長時間集納而成。

天書

這樣一部偉大的醫書, 至今為止, 能完全讀懂它的人幾乎是鳳毛麟角。 歷史上唯一讀懂《黃帝內經》的人是張仲景, 他的《傷寒論》對中醫治療理論的理解很有見地, 讀著十分過癮, 而他的組方原則也堂堂正正, 確實是一代大家。 但張仲景的貢獻也多在治療層面上。 其後吳菊通的《溫病條辯》, 雖然也被列為中醫幾大名著, 但文中對中醫理論的理解遠不如張仲景, 絕不是一個級別。

縱觀歷史上的那些中醫大師們, 他們不需要對整部書融會貫通, 僅僅是對《黃帝內經》的幾句話有所感悟, 就可開宗立派。比如說,金、元時期的中醫四大家就是這樣。

寒涼派,創始人劉完素。他多年潛心研究《黃帝內經》後,抓住《黃帝內經》中火熱症這個關鍵,將火熱症從十多種擴大到五十多種病症。最終認為,“火熱”是導致人體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主張以“寒涼”思想治之。

攻邪派,創始人張從正。他認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去而正氣自複也”,不管何因致病,只要將邪氣攻出體外,病自然就好了。為此,他將《黃帝內經》中“汗”“吐”“下”三法用到了極致。

補土派,創始人李東垣。他抓住《黃帝內經》中“脾為後天之本”的關鍵,認為正氣(元氣)是健康之本,而脾胃是正氣產生的本源,也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一旦損傷,會導致整個機體虛衰,而百病由此產生。因而,他治病以升舉中氣、溫補脾胃為主。

滋陰派,創始人朱丹溪。他抓住《黃帝內經》陰陽調和的關鍵,認為人之病多因“陽有餘陰不足”,具體地說就是“氣常有余,血常不足”。在治療上主張用滋陰降火之法,認為“補陰即火自降”。

這幾位先生都是大醫,尤其以劉完素、李東垣最為有名。他們的思想都有些道理,甚至也可以實際應用。但很顯然,他們每個人的觀點,僅僅是《黃帝內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也就是說,只要抓住《黃帝內經》中的幾句經文,讀懂、吃透,即可開宗立派。到今天也有人這樣幹,前些年不是出了個什麼“桂枝派”“附子派”嗎?

這樣一來,《黃帝內經》被歷史上的各宗各派,分割、撕碎,但見經方流行,反而失去了《黃帝內經》整體。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醫師,反反復複,在體會著、琢磨著、感悟著、詮釋著,並將自己的感受一點一點記錄下來。然而,最終所有的人會發現:我們一輩子都在這座大廈中轉悠,可並沒有為這座大廈增添一磚一瓦。

疑問

為什麼大家都讀不懂《黃帝內經》呢?這只能有兩種可能,要麼是中醫理論本身就是錯誤的,要麼就是我們看問題的方法錯了。中醫在幾千年的實踐中被反復證明是有效的,看來錯不在中醫本身,而在於我們。

那麼,我們錯在哪裡呢?

在讀中醫之前,我們大家有一些不約而同的假定:第一,人類只有一條命,那就是肉體生命,肉體死了,生命也就離我們而去了;第二,解剖學告訴人們,人類與一隻動物在構造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器官運行的原則大體相似。取類比象,治療一匹馬與治療一個人,應該沒有本質的區別,比如說抗生素,用到人的身上,與用到馬的身上並無區別;第三、醫學針對的主要是人類的肉體生命……這是人類可以理解的,現代醫學也是這樣建立的。

可問題是:萬一以上我們對中醫學理解的方法和角度是錯誤的,萬一《黃帝內經》在字裡行間還潛藏著其他一些命題,萬一人類的生命有全新的結構……那我們可能就錯得離譜了。從幾千年來我們對中醫理論原地踏步的事實看,這種可能是存在的。

比如說,如果我們問:創立《黃帝內經》的年代,人們怎麼去講述人類生命的故事?那還用問嗎!當時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相信人有靈魂的。那麼,當時人們會不會將這種思想帶入到所創立的醫學裡呢?當然會了,這還用問嗎?

好啦!關鍵的問題來了:今天的人們會不會用靈魂的觀點去研究《黃帝內經》?這還用問嗎,當然不會了!因為我們是唯物主義者。那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你憑什麼讀懂《黃帝內經》?

讓我們暫時放下這些“萬一”,從整體上看看這部古代世界最偉大的醫學著作。只要你曾經細細讀過這本書,立刻就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是關於人的醫學嗎?似乎不像!具體地說,有三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人們。

第一,中國有發達的解剖學,但中醫並不是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之上的學問。

醫學是研究人體生命的科學,而要研究人體生命現象,就離不開解剖學。心臟在什麼位置,肝臟起什麼作用,肺葉又有什麼功能,食物是如何消化的,甚至大小便是如何出來的,這一切都需要通過解剖學來得到。一般的規律是:解剖學越發達,對人體生命的認識就越準確,所建立的醫學也就越高明,它達到分子的水準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基因醫學。因此即使在今天,我們也離不開屍體解剖。

發明中醫前後的那個時期,中國的先民早已進入農耕時代。熟悉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農耕與畜牧業並重是中國的傳統,每家每戶,在耕種的同時,也飼養一些

家畜、家禽。有畜牧業就有屠宰,人們從不斷的屠宰和分割動物當中,早已對動物的內臟結構瞭若指掌,炒肝尖總要知道肝在什麼部位,否則會將肚片當成肝尖來炒。

除此之外,在先秦以前,中國曾經存在過很長時期的殺俘祭祀習慣。甲骨文中的“囟”字就當頭顱講,一般是指戰俘的頭顱,如“用危方囟於妣庚”(《類纂》明續669),意思是說:用危方(商代一個部族名)敵人的頭顱來祭祀老母;“羌方囟其用,王受又”(《類纂》甲506),意思是:用羌方(商代一部族名)人的頭顱來祭祀。

西周金文中也有大量關於戰爭中獵獲敵首的記載,例如出土的多友鼎記載:“凡(以)公車折首二百又口又五人,執訊廿又二人,孚戎車百乘一十又七乘……”文中“執訊”乃捕獲敵人俘虜之意;“折首”者,斬首也,砍頭也。

當然,古代祭祀並不是將頭顱當作唯一的祭品,根據祭祀內容不同,人的五臟都可以作為祭品。甲骨文也有類似的記載,如“羌百”(《類纂》續2・29・3)的意思是肢解,“羌”指羌方的戰俘。一次肢解上百人,真是殘忍之極。但在肢解的過程中,古人對人體生命構造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直到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周邊一些落後的少數民族尚有此習俗,《魏書・獠傳》記載說:“獠者,蓋南蠻之別種……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祠。所殺之人,美鬢髯者,必剝其面皮,籠之幹竹,乃燥,號之曰鬼,鼓舞祭祀,以求福利。”

不但如此,中醫古代的外科手術也相當發達。相傳黃帝手下有一名醫,叫俞跗,此人能依據五臟腧穴,割裂皮膚,解開肌肉,將人體的經脈調理順暢(不知道他是怎麼看見經絡的),他還能打開顱骨治療裡面的疾病,甚至可以培養病人的精氣。至於疏理膈膜,沖洗五臟六腑,更是小菜一碟。

還有一位名醫叫伯高,更是一位解剖學專家,他曾仔細測量過人體各部位骨骼的標準尺度,並以此計算經脈的長短。最有意思的是,他還向黃帝詳細講述了人體各消化器官的大小、長短、部位和容量,他提出的消化道與食管長度的比例數同現代解剖學得出的結論基本相等。

可見中國的解剖學十分發達。《靈樞・經脈》就明確記載說:“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視之。髒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氣之多少,十二經絡多血少氣,皆有大數。”

然而奇怪的是,中國雖然有如此發達的解剖學基礎,可中醫卻不是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之上。中醫的經絡、五藏在解剖學上都得不到證實,具體的情況我們以後要講到。

為什麼中醫並不建立在解剖學上呢?也可能中國人很傻,傻到不知道醫學要與解剖學相關。但這種可能微乎其微。那就只有另外一種可能:中醫要反映的內容與解剖學的關係並不大,或者主要與解剖學沒有關係。

可是這樣一來,我們就徹底糊塗了。中醫究竟想說什麼?與解剖學關係不大的生命系統又是什麼?它們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第二,中醫有解剖學上沒有的器官。

中醫人體臟器與解剖學不相符。幾千年人體解剖的經驗告訴我們,肝在腹部的右方,這是千真萬確的。但中醫卻告訴我們:現代解剖學講得不對,應該是“左肝右肺”。明朝大醫學家朱溪丹曾有一個治療肝病的方子,名字就叫“左金丹”。更有甚者,中醫裡還有在解剖刀下根本就不存在的器官。比如說,中醫認為人有六腑:大腸、小腸、膽、膀胱、胃、三焦。前面五項都可以從解剖學上證實,而最後

一項三焦腑,不論是用CT、X光、彩超,還是剖開肚皮看一看,保證找不到三焦,在這些手段下它根本不存在。

除此之外,中醫的經絡遍佈人的全身,主宰人體的生命狀態,但這樣一個重要的生命組織,在解剖學上硬是找不到,西方科學家曾花費了老大的氣力,動用了各種儀器,也只證明了經絡是存在的,最終也沒有得到實證。

那麼,這些無法證實的器官究竟屬於誰?

第三,中醫裡各器官的功能比解剖學證實的更強大。

中醫的各臟器是一張相互關聯的大網,因此它的臟器功能比解剖學要大得多。例如,心與腎各有不同的功能,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解剖學上沒有發現它們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可中醫偏偏說心腎相交,水火相濟;肺與大腸,一個管呼吸,一個管消化,但中醫卻要說“肺與大腸相表裡”,治療便秘可用清肺的方法。

那麼,這些擴大了的功能到底是由誰來主使?

這讓我們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中醫是針對人體的醫學嗎?那些不能證實的器官

真的存在嗎?解剖學不能證實的功能是人體的嗎?可是中醫幾千年的實踐證實,三焦確實是存在的,那些不能由解剖學證實的功能同樣在發揮著作用。由此,人們只好說:“中醫是對的!”

如果“中醫是對的”,那麼錯的是誰?不是發明中醫的那些人,而只能是我們。可我們又錯在哪裡呢?思來想去,我們錯在對人類生命的認識上,人們只承認被解剖學證實的生命,而不接受任何不能被實證的事實。在證據不能到達的空白點上,正是人類想像力馳騁的空間。許多人不敢去想像,並將責任推給制度,其實應該好好問問自己:誰限制了你的想像?只能是自己,怪不得別人。

讓我們平心靜氣下來,面對以上三個中醫的疑點,再想想人類的生命構成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於是我們想到上面從世界神話與宗教裡得到的結論:人有兩套生命系統!如果真是這樣,中醫不正是在講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嗎?也就是說,中醫裡所論述的那套我們看不到但時時在起作用的生命系統,不正是人類尋找多年的靈魂體嗎?這個推測太驚人了!

請讀者先不要為這個驚人的推測發表評論,讓我們用“人有兩套生命系統”這個基本假設,深入到《黃帝內經》中去,看看這個假設是否能站得住腳。

就可開宗立派。比如說,金、元時期的中醫四大家就是這樣。

寒涼派,創始人劉完素。他多年潛心研究《黃帝內經》後,抓住《黃帝內經》中火熱症這個關鍵,將火熱症從十多種擴大到五十多種病症。最終認為,“火熱”是導致人體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主張以“寒涼”思想治之。

攻邪派,創始人張從正。他認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去而正氣自複也”,不管何因致病,只要將邪氣攻出體外,病自然就好了。為此,他將《黃帝內經》中“汗”“吐”“下”三法用到了極致。

補土派,創始人李東垣。他抓住《黃帝內經》中“脾為後天之本”的關鍵,認為正氣(元氣)是健康之本,而脾胃是正氣產生的本源,也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一旦損傷,會導致整個機體虛衰,而百病由此產生。因而,他治病以升舉中氣、溫補脾胃為主。

滋陰派,創始人朱丹溪。他抓住《黃帝內經》陰陽調和的關鍵,認為人之病多因“陽有餘陰不足”,具體地說就是“氣常有余,血常不足”。在治療上主張用滋陰降火之法,認為“補陰即火自降”。

這幾位先生都是大醫,尤其以劉完素、李東垣最為有名。他們的思想都有些道理,甚至也可以實際應用。但很顯然,他們每個人的觀點,僅僅是《黃帝內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也就是說,只要抓住《黃帝內經》中的幾句經文,讀懂、吃透,即可開宗立派。到今天也有人這樣幹,前些年不是出了個什麼“桂枝派”“附子派”嗎?

這樣一來,《黃帝內經》被歷史上的各宗各派,分割、撕碎,但見經方流行,反而失去了《黃帝內經》整體。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醫師,反反復複,在體會著、琢磨著、感悟著、詮釋著,並將自己的感受一點一點記錄下來。然而,最終所有的人會發現:我們一輩子都在這座大廈中轉悠,可並沒有為這座大廈增添一磚一瓦。

疑問

為什麼大家都讀不懂《黃帝內經》呢?這只能有兩種可能,要麼是中醫理論本身就是錯誤的,要麼就是我們看問題的方法錯了。中醫在幾千年的實踐中被反復證明是有效的,看來錯不在中醫本身,而在於我們。

那麼,我們錯在哪裡呢?

在讀中醫之前,我們大家有一些不約而同的假定:第一,人類只有一條命,那就是肉體生命,肉體死了,生命也就離我們而去了;第二,解剖學告訴人們,人類與一隻動物在構造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器官運行的原則大體相似。取類比象,治療一匹馬與治療一個人,應該沒有本質的區別,比如說抗生素,用到人的身上,與用到馬的身上並無區別;第三、醫學針對的主要是人類的肉體生命……這是人類可以理解的,現代醫學也是這樣建立的。

可問題是:萬一以上我們對中醫學理解的方法和角度是錯誤的,萬一《黃帝內經》在字裡行間還潛藏著其他一些命題,萬一人類的生命有全新的結構……那我們可能就錯得離譜了。從幾千年來我們對中醫理論原地踏步的事實看,這種可能是存在的。

比如說,如果我們問:創立《黃帝內經》的年代,人們怎麼去講述人類生命的故事?那還用問嗎!當時的人絕大多數都是相信人有靈魂的。那麼,當時人們會不會將這種思想帶入到所創立的醫學裡呢?當然會了,這還用問嗎?

好啦!關鍵的問題來了:今天的人們會不會用靈魂的觀點去研究《黃帝內經》?這還用問嗎,當然不會了!因為我們是唯物主義者。那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你憑什麼讀懂《黃帝內經》?

讓我們暫時放下這些“萬一”,從整體上看看這部古代世界最偉大的醫學著作。只要你曾經細細讀過這本書,立刻就會有這樣的疑問:這是關於人的醫學嗎?似乎不像!具體地說,有三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人們。

第一,中國有發達的解剖學,但中醫並不是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之上的學問。

醫學是研究人體生命的科學,而要研究人體生命現象,就離不開解剖學。心臟在什麼位置,肝臟起什麼作用,肺葉又有什麼功能,食物是如何消化的,甚至大小便是如何出來的,這一切都需要通過解剖學來得到。一般的規律是:解剖學越發達,對人體生命的認識就越準確,所建立的醫學也就越高明,它達到分子的水準的時候,自然就會出現基因醫學。因此即使在今天,我們也離不開屍體解剖。

發明中醫前後的那個時期,中國的先民早已進入農耕時代。熟悉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農耕與畜牧業並重是中國的傳統,每家每戶,在耕種的同時,也飼養一些

家畜、家禽。有畜牧業就有屠宰,人們從不斷的屠宰和分割動物當中,早已對動物的內臟結構瞭若指掌,炒肝尖總要知道肝在什麼部位,否則會將肚片當成肝尖來炒。

除此之外,在先秦以前,中國曾經存在過很長時期的殺俘祭祀習慣。甲骨文中的“囟”字就當頭顱講,一般是指戰俘的頭顱,如“用危方囟於妣庚”(《類纂》明續669),意思是說:用危方(商代一個部族名)敵人的頭顱來祭祀老母;“羌方囟其用,王受又”(《類纂》甲506),意思是:用羌方(商代一部族名)人的頭顱來祭祀。

西周金文中也有大量關於戰爭中獵獲敵首的記載,例如出土的多友鼎記載:“凡(以)公車折首二百又口又五人,執訊廿又二人,孚戎車百乘一十又七乘……”文中“執訊”乃捕獲敵人俘虜之意;“折首”者,斬首也,砍頭也。

當然,古代祭祀並不是將頭顱當作唯一的祭品,根據祭祀內容不同,人的五臟都可以作為祭品。甲骨文也有類似的記載,如“羌百”(《類纂》續2・29・3)的意思是肢解,“羌”指羌方的戰俘。一次肢解上百人,真是殘忍之極。但在肢解的過程中,古人對人體生命構造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直到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周邊一些落後的少數民族尚有此習俗,《魏書・獠傳》記載說:“獠者,蓋南蠻之別種……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祠。所殺之人,美鬢髯者,必剝其面皮,籠之幹竹,乃燥,號之曰鬼,鼓舞祭祀,以求福利。”

不但如此,中醫古代的外科手術也相當發達。相傳黃帝手下有一名醫,叫俞跗,此人能依據五臟腧穴,割裂皮膚,解開肌肉,將人體的經脈調理順暢(不知道他是怎麼看見經絡的),他還能打開顱骨治療裡面的疾病,甚至可以培養病人的精氣。至於疏理膈膜,沖洗五臟六腑,更是小菜一碟。

還有一位名醫叫伯高,更是一位解剖學專家,他曾仔細測量過人體各部位骨骼的標準尺度,並以此計算經脈的長短。最有意思的是,他還向黃帝詳細講述了人體各消化器官的大小、長短、部位和容量,他提出的消化道與食管長度的比例數同現代解剖學得出的結論基本相等。

可見中國的解剖學十分發達。《靈樞・經脈》就明確記載說:“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視之。髒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氣之多少,十二經絡多血少氣,皆有大數。”

然而奇怪的是,中國雖然有如此發達的解剖學基礎,可中醫卻不是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之上。中醫的經絡、五藏在解剖學上都得不到證實,具體的情況我們以後要講到。

為什麼中醫並不建立在解剖學上呢?也可能中國人很傻,傻到不知道醫學要與解剖學相關。但這種可能微乎其微。那就只有另外一種可能:中醫要反映的內容與解剖學的關係並不大,或者主要與解剖學沒有關係。

可是這樣一來,我們就徹底糊塗了。中醫究竟想說什麼?與解剖學關係不大的生命系統又是什麼?它們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第二,中醫有解剖學上沒有的器官。

中醫人體臟器與解剖學不相符。幾千年人體解剖的經驗告訴我們,肝在腹部的右方,這是千真萬確的。但中醫卻告訴我們:現代解剖學講得不對,應該是“左肝右肺”。明朝大醫學家朱溪丹曾有一個治療肝病的方子,名字就叫“左金丹”。更有甚者,中醫裡還有在解剖刀下根本就不存在的器官。比如說,中醫認為人有六腑:大腸、小腸、膽、膀胱、胃、三焦。前面五項都可以從解剖學上證實,而最後

一項三焦腑,不論是用CT、X光、彩超,還是剖開肚皮看一看,保證找不到三焦,在這些手段下它根本不存在。

除此之外,中醫的經絡遍佈人的全身,主宰人體的生命狀態,但這樣一個重要的生命組織,在解剖學上硬是找不到,西方科學家曾花費了老大的氣力,動用了各種儀器,也只證明了經絡是存在的,最終也沒有得到實證。

那麼,這些無法證實的器官究竟屬於誰?

第三,中醫裡各器官的功能比解剖學證實的更強大。

中醫的各臟器是一張相互關聯的大網,因此它的臟器功能比解剖學要大得多。例如,心與腎各有不同的功能,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解剖學上沒有發現它們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可中醫偏偏說心腎相交,水火相濟;肺與大腸,一個管呼吸,一個管消化,但中醫卻要說“肺與大腸相表裡”,治療便秘可用清肺的方法。

那麼,這些擴大了的功能到底是由誰來主使?

這讓我們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中醫是針對人體的醫學嗎?那些不能證實的器官

真的存在嗎?解剖學不能證實的功能是人體的嗎?可是中醫幾千年的實踐證實,三焦確實是存在的,那些不能由解剖學證實的功能同樣在發揮著作用。由此,人們只好說:“中醫是對的!”

如果“中醫是對的”,那麼錯的是誰?不是發明中醫的那些人,而只能是我們。可我們又錯在哪裡呢?思來想去,我們錯在對人類生命的認識上,人們只承認被解剖學證實的生命,而不接受任何不能被實證的事實。在證據不能到達的空白點上,正是人類想像力馳騁的空間。許多人不敢去想像,並將責任推給制度,其實應該好好問問自己:誰限制了你的想像?只能是自己,怪不得別人。

讓我們平心靜氣下來,面對以上三個中醫的疑點,再想想人類的生命構成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於是我們想到上面從世界神話與宗教裡得到的結論:人有兩套生命系統!如果真是這樣,中醫不正是在講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嗎?也就是說,中醫裡所論述的那套我們看不到但時時在起作用的生命系統,不正是人類尋找多年的靈魂體嗎?這個推測太驚人了!

請讀者先不要為這個驚人的推測發表評論,讓我們用“人有兩套生命系統”這個基本假設,深入到《黃帝內經》中去,看看這個假設是否能站得住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