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航事件”敲響警鐘,進入常態化的作風建設該如何進行

8月12日晚, 西安市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 針對此前引發輿情的“南航事件”, 會議指出, 這次事件“敲響了一次作風建設的警鐘, 敲得及時、敲得必要”, “要舉一反三, 自我反思, 多從自身找差距”。

作風, 是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態度或行為風格。 党的作風反映了黨員幹部的思想風貌和工作態度, 彰顯了共產黨人的黨性修養和政治本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 中央以作風建設為切入口, 堅持党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但是, 時間久了, 有些人就開始懈怠, 認為作風建設“已經告一段落”,

可以松鬆勁了。 但事實證明, 作風建設進入常態化, 更需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 增強弘揚優良作風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充分認識作風建設的極端重要性

首先, 加強作風建設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客觀需要。

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作風問題, 核心是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 根本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明確提出“領導幹部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群眾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黨員幹部心系群眾、埋頭苦幹, 群眾就會贊許你、擁護你、追隨你;幹部不務實事、驕奢淫逸, 群眾就會痛恨你、反對你、疏遠你。 ”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核心問題, 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 黨員幹部轉變作風, 其實質是對待人民群眾態度和感情的問題。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群眾, 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 群眾路線歷來是我們黨的生命線, 是我們黨的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之一。 黨員領導幹部作為我們党治國理政的中堅和骨幹, 只有切實加強作風建設, 牢固樹立群眾觀點, 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 才能密切同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

當前, 我們黨面臨著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四大危險”, 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四風”問題, 在一定範圍內、在一定程度上還仍然存在, 如果任其滋長蔓延, 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

因此, 黨員幹部應牢記習近平同志所發出的:“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 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 任其發展下去, 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的忠告, 把加強作風建設放在事關黨的事業興衰的高度來審視, 放在事關黨的執政基礎夯實鞏固的高度來認識, 切實增強抓好作風建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其次, 加強作風建設是提升黨性修養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同志指出:“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 “ 在作風問題上, 起決定作用的是黨性。 ”黨性修養包括理論修養、政治修養、道德修養、職業修養、紀律修養、作風修養六個方面, 作風修養作為黨性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通過加強作風建設加以實現和體現。 當前, 一些黨員幹部中存在的花架子、好大喜功、不作為、懶政怠政惰政等作風不實、不正問題,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的形象, 銷蝕了群眾的信任。 這些作風不實、不正的問題, 究其根本是黨性修養嚴重缺失的結果。 一個黨性意識強、思想品行好的黨員領導幹部, 一定是一個工作作風穩健扎實的人;反之, 一個工作作風漂浮散漫的黨員領導幹部, 也必然是一個黨性修養孱弱、政治品格低下的人。 黨員領導幹部只有弘揚真抓實幹、埋頭苦幹的良好風尚, 發揚釘釘子精神, 出實策、鼓實勁、辦實事, 才能不斷磨礪和淬煉黨性, 才能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

第三, 加強作風建設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保證。

習近平同志指出:“落實中央決策部署, 關鍵在於各級黨員幹部要有優良的工作作風。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為主要內容的新發展理念, 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深刻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 集中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 新發展理念注重以人的發展程度衡量經濟社會的發展水準, 以經濟社會發展水準來體現人的發展程度, 有力地昭示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本質。 黨員幹部只有按照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提高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求, 不斷轉變工作作風, 謀劃創新思路主動向群眾問計,查找不協調問題自覺聽取群眾意見,制定綠色發展措施積極向群眾求教,落實開放任務主要依靠群眾努力,衡量共用成效完全由群眾評判,才能使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

第四,加強作風建設是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

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必須聚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彙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正能量”,強調“要敢於擔當責任,勇於直面矛盾,善於解決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現階段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社會矛盾紛繁多發,利益關係複雜多變,黨員幹部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力量,通過加強作風建設能夠為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提供重要政治保障。作為社會管理的領導者和組織者,黨員幹部是全社會的表率和楷模,其工作作風對於整個社會風氣具有引領、帶動和示範作用。只要黨員幹部樹立了良好的工作作風,就能夠理順人心、凝聚力量,就能夠破解和消弭社會問題與矛盾,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增加和諧因素。

加強作風常態化建設有哪些抓手

黨員幹部密切聯繫群眾、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不僅僅是一個態度問題、感情問題,更是黨性觀念、政治立場問題。黨員幹部只有轉變工作作風,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把人民群眾的願望和需求作為制定政策和開展工作的根本依據,才能有效地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只有真正轉變工作作風,牢固樹立和大力堅持群眾觀點,努力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政於民、問績於民,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轉變工作作風,強化公僕意識,採取得力措施解決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就業、住房、教育、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體系、食品藥品安全、房屋拆遷、土地徵用等熱點難點問題,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當前,國內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體制機制問題、資源環境困境、意識形態挑戰日益凸顯,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逐漸出現一些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這些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如果解決不好、處理失當,就會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甚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生不利影響。“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任何矛盾和問題都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都有一個孕育萌芽、發展演化的過程。如果在孕育萌芽狀態就能果斷地加以遏制消除,就能化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這就需要黨員幹部加強作風建設,善於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勇於從社會矛盾源頭加以治理,妥善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從近年來引起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來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於一些黨員領導幹部工作作風不實不細引起的。少數黨員領導幹部身上存在的嚴重脫離群眾、態度粗暴、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獨斷專行等不良作風,導致了一定範圍內黨群關係、幹群關係的緊張與衝突,進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對此,習近平同志鄭重告誡:“要一心一意為老百姓做事,心裡裝著困難群眾,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滿懷熱情為困難群眾辦事。”黨員領導幹部只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到環境複雜、矛盾集中、熱點突出的地方去,大力實施惠民之舉,千方百計解群眾疾苦、幫群眾急需、化群眾憂愁,將黨和政府的關愛傳送到群眾心裡,才能從根本上剷除矛盾滋生的土壤;只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通過耐心細緻的心理疏導和春風化雨式的思想引導,才能將各種矛盾消化在萌芽狀態;只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健全完善維護群眾的權益保障機制、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才能清除滋長矛盾的源頭;只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瞭解掌握矛盾產生的誘因,制定相應的預案和對策,未雨綢繆,防微杜漸,才能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只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在第一時間及時掌握矛盾糾紛的詳細情況和動態變化,做到矛盾露頭、止其生成,矛盾釀成、止其擴散,矛盾蔓延、止其蛻變,矛盾處理、止其沉澱,才能將矛盾糾紛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作者為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主編:王珍,郵箱:shhgcsxh@163.com)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王珍 圖片編輯:笪曦 謀劃創新思路主動向群眾問計,查找不協調問題自覺聽取群眾意見,制定綠色發展措施積極向群眾求教,落實開放任務主要依靠群眾努力,衡量共用成效完全由群眾評判,才能使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

第四,加強作風建設是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

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必須聚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彙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正能量”,強調“要敢於擔當責任,勇於直面矛盾,善於解決問題,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現階段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處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社會矛盾紛繁多發,利益關係複雜多變,黨員幹部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力量,通過加強作風建設能夠為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提供重要政治保障。作為社會管理的領導者和組織者,黨員幹部是全社會的表率和楷模,其工作作風對於整個社會風氣具有引領、帶動和示範作用。只要黨員幹部樹立了良好的工作作風,就能夠理順人心、凝聚力量,就能夠破解和消弭社會問題與矛盾,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增加和諧因素。

加強作風常態化建設有哪些抓手

黨員幹部密切聯繫群眾、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不僅僅是一個態度問題、感情問題,更是黨性觀念、政治立場問題。黨員幹部只有轉變工作作風,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把人民群眾的願望和需求作為制定政策和開展工作的根本依據,才能有效地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只有真正轉變工作作風,牢固樹立和大力堅持群眾觀點,努力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政於民、問績於民,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轉變工作作風,強化公僕意識,採取得力措施解決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就業、住房、教育、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體系、食品藥品安全、房屋拆遷、土地徵用等熱點難點問題,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當前,國內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體制機制問題、資源環境困境、意識形態挑戰日益凸顯,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逐漸出現一些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這些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如果解決不好、處理失當,就會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甚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生不利影響。“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任何矛盾和問題都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都有一個孕育萌芽、發展演化的過程。如果在孕育萌芽狀態就能果斷地加以遏制消除,就能化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這就需要黨員幹部加強作風建設,善於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勇於從社會矛盾源頭加以治理,妥善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從近年來引起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來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於一些黨員領導幹部工作作風不實不細引起的。少數黨員領導幹部身上存在的嚴重脫離群眾、態度粗暴、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獨斷專行等不良作風,導致了一定範圍內黨群關係、幹群關係的緊張與衝突,進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對此,習近平同志鄭重告誡:“要一心一意為老百姓做事,心裡裝著困難群眾,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滿懷熱情為困難群眾辦事。”黨員領導幹部只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到環境複雜、矛盾集中、熱點突出的地方去,大力實施惠民之舉,千方百計解群眾疾苦、幫群眾急需、化群眾憂愁,將黨和政府的關愛傳送到群眾心裡,才能從根本上剷除矛盾滋生的土壤;只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通過耐心細緻的心理疏導和春風化雨式的思想引導,才能將各種矛盾消化在萌芽狀態;只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健全完善維護群眾的權益保障機制、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才能清除滋長矛盾的源頭;只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瞭解掌握矛盾產生的誘因,制定相應的預案和對策,未雨綢繆,防微杜漸,才能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只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在第一時間及時掌握矛盾糾紛的詳細情況和動態變化,做到矛盾露頭、止其生成,矛盾釀成、止其擴散,矛盾蔓延、止其蛻變,矛盾處理、止其沉澱,才能將矛盾糾紛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作者為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主編:王珍,郵箱:shhgcsxh@163.com)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王珍 圖片編輯:笪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