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高粱》裡的嗩呐聲吹進社區,滬絲路音樂觀眾遠超預期

嘹亮的嗩呐聲響起, 從未到過大西北的徐匯梅隴三村居民白阿姨立刻拍手叫好。 從小聽黃梅戲長大的她從未想過, 原本只在電影《紅高粱》裡聽過的嗩呐獨奏, 而今在家門口的梅隴文化館裡就能聽到。

3月25日晚, 由徐匯區淩雲街道辦事處、徐匯區文化局合作推出的“樂聲飛天:絲綢之路上的民間器樂”系列活動正式開啟。 當天也是上海市民文化節的開幕首日, 借助“國樂雅韻”這一區域文化品牌, 淩雲街道推出了第一場“滿天星斗—絲路音樂文化遺產概說”講座, 主講人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喬建中,

同時登場的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甘肅慶陽嗩呐表演。

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時, 喬建中表示, 路上“絲綢之路”沿線涉及眾多國家和民族, 均擁有獨特的器樂藝術, 大多屬於西北地方傳統民間藝術的餘緒, 是不可多得的傳統音樂瑰寶, 也都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他指出, 文化與經濟最顯著的差異, 在於經濟全球化要尋求建立經濟共同體, 但文化若想具有世界性, 本身必須具備多樣性和原生性。 目前,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原生態音樂保護並不理想, 因此除了當地老百姓, 讓更多國人瞭解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 尤其是優秀的民間音樂,

成為喬建中和同行們孜孜不倦奮鬥的動力。

此次來上海, 喬建中希望生活在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市民也能接觸到西北民間音樂風貌, 瞭解絲綢之路音樂。 通過猶如身臨其境的現場觀賞, 對這些遠在千里之外的悠揚古樂產生興趣和喜愛。 之所以用“滿天星斗”為講座命名, 因從陝西到新疆, 絲路沿線的民間音樂品種實在豐富多彩。 具體包括:關中的西安鼓樂、秦腔、迷胡、碗碗腔、渭南皮影、合陽提線木偶、行鼓、西府曲子、旬邑嗩呐;甘肅的秦安小曲、慶陽嗩呐、河州花兒、蘭州鼓子、河西寶卷、敦煌曲子;青海的平弦、塔爾寺藏傳佛樂;寧夏的山花兒、口弦、泥哇;新疆南疆、北疆、哈密、吐魯番等地的曲子和各種民族歌曲……等等。

“地下的歷史文物和地上的文化遺址一樣,

明亮如星斗, 璀燦如寶珠,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滿天星斗。 ”

喬建中還特別介紹, 類別、體裁、品種多樣是絲路音樂最顯著的特點, 呈現形式包括如鑼鼓樂、鼓吹樂、歌舞、民歌、戲曲、說唱、器樂、宗教音樂等。 絲路音樂還具有鮮明的區域風格, 從東往西有三大文化圈, 包括以秦腔、迷胡為代表的戲曲說唱音樂文化圈, 以甘寧青新“花兒”為代表黃土高原民歌文化圈, 以及以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為代表的歌舞樂交融的綠洲音樂文化圈。 因此, 絲路音樂的歷史文化價值極高, 西安鼓樂、十二木卡姆、花兒會等“非遺”專案由於歷史悠久、積累豐厚, 不僅代表了千年絲路中多民族、多文化的長期交融, 更是中國乃至人類社會的珍貴遺產。

“國樂雅韻”絲路音樂第一期帶來的是慶陽嗩呐, 這一流傳於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慶城、寧縣、合水縣等地的民間吹打樂,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慶陽嗩呐常規樂隊由兩支嗩呐和小堂鼓、鑔、鑼等組成, 樂班人數不限, 多則十餘人, 少則二、三人, 在當地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多見於娶妻嫁女、喪葬祭奠、鄉村廟會、節日慶典等活動, 風格極具黃土高原個性, 是西北地方的代表性民間鼓吹樂種。

接下來, 今年4月, “國樂雅韻”在4月與5月將分別帶來寧夏口弦與泥窪嗚表演和西安鼓樂表演。 二者與慶陽嗩呐相同, 同樣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寧夏口弦是回族民間器樂的代表;西安鼓樂則流行於陝西西安市以及沿終南山周邊長安、周至、藍田等地,

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喬建中特別介紹, 西安鼓樂不僅保存了唐代音樂的大量曲名, 在記譜上又與宋代所用譜字相吻合, 具有鮮明的歷史特徵和不容忽視的歷史價值。

徐匯區的“國樂雅韻”品牌正式創立於2015年6月, 由徐匯區文化局和徐匯區淩雲街道辦事處共同打造, 選取全國各地優秀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每月一期在梅隴文化館進行交流展演, 搭建優秀傳統文化與上海市民零距離交流的平臺, 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帶進社區。 2015年, 該項目曾獲評當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創新項目”

文/舒抒

文/舒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