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盲眼女詩人到海軍大副,近代以來基督教傳播史上的幾位歷史名人

範妮.克羅斯比(Fanny Crosby西元1820~1915年)

(盲眼女詩人)

範妮.克羅斯比, 圖片來自網路

範妮.克羅斯比於一八二?年生於紐約的一個小鎮, 家境困難, 父親早逝, 母親須背負生活重擔, 故範妮自小由祖母照顧培育。 範妮並非生下就盲眼, 而是生後六個月被庸醫用錯藥物致使雙目失明, 幸虧有這位愛主而慈祥的祖母, 常常告訴她神所創造的世界是多麼奇妙, 廣大, 美麗。 她知道這位孫女永遠不能用肉眼去欣賞大自然的美麗, 因此希望她從小就能運用幻想去觀看宇宙的奇妙, 可以明白日出與日落的概念, 長夜中閃爍的群星,

夏日的彩雲, 雨後的彩虹, 甚至用她的聽覺觸覺, 結合鳥語花香去監別它們的名稱和顏色。 更寶貴的是范妮從祖母學會了怎樣敬畏神的道理, 祖母鼓勵她背誦經文, 把神的話記在心中, 使她能背誦許多詩篇, 箴言, 路得記, 及大部分的新約聖經, 至於聖經故事也一一牢記。 論及聖經, 她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我所尊敬的書阿!你給我多少安慰。 我童年時的良伴阿!你對我比寶石還珍貴。 」

渴慕進學校讀書的範妮, 受限於學費之昂貴, 只有在禱告中向天父說明自己的心願, 雖然困難重重, 終於神聽允了她的禱告, 被送到紐約盲人學校讀書了, 便毫無猶豫地選擇詩學。 初時, 她的教師並不鼓勵她寫詩, 因為覺得這要花太多時間去學,

所以不時將她手中的詩集搶走, 而指派她其它的一些課業。 這令她很不高興。 還是後來有一位專家來考驗這間盲人院的學生, 考完之後私下對教師建議:「要好好教導範妮, 多多鼓勵她, 欣賞最好的詩篇, 將來會發現她非凡的天才的。 」她委實極得意, 因大家都誇獎她, 但有一位教師忠告她:「別人誇你好, 不要太得意, 稱讚太多你可能只有害處。 」她也指出她詩中的好些弱點, 她聽後流淚地衷心感激他, 表示今後加倍努力學習。 她小時就愛聽雀鳥歌唱, 溪水長流聲等等, 她覺得這些都在讚美創造的主宰, 想不到她自己所寫的詩, 以後被人配上曲譜, 在聚會之中唱頌, 並且被繙成多國的文字, 包括中文。 她贏得普世喜愛的第一首聖詩是:「懇求救主格外垂憐」"Pass me not, gentles Saviour"(頌主聖歌一五六首)

她在這間學校讀了十二年, 大部份時間研究音樂, 藝術, 與文學。 畢業以後留在學校教書有十一年。 她有耐性, 又明白學生的難處, 因為她自己也是盲人, 所以學生都很愛她。

有一天, 一位宣教師回美國渡假, 告訴範妮一個有趣的事實, 在韓國遇見一個瞎眼的小女孩, 她不會寫詩, 卻會唱詩, 被稱為「小盲範妮」。 因她很喜歡唱範妮的詩歌, 所以吸引很多聽眾歸主。

聖樂家杜安(Doane)先生有一次請為他所寫的曲子配詞, 先把這曲調彈奏一次後, 她立即穎悟, 回到房裡隨這曲譜的高低旋律, 想像在耶穌的膀臂之下非常可靠, 於是寫成一首「安穩在耶穌手中」聖詩。 她有時訪問教會, 向貧苦者講道,

一個十八歲青年在母親死時曾應許將來在天堂再見, 但現在行差踏錯, 他和範妮談了許久, 終於悔改歸主。 她從這經歷寫成「拯救那滅亡者」聖詩。

範妮所寫的詩, 有許多是她的經歷, 有它的背景, 有一首「全路程我救主領我」"All the way my Saviour leads me"不是她的最後著作, 卻說明信主之人一生有主引領, 在試煉之中也有平安, 有神恩典, 洋溢著感恩之情。 她一生因相信仁慈的主, 按神奇的旨意, 分派這盲目者去做聖工, 所以她從不懷恨使她瞎了眼的醫生。

在盲童學校時, 範妮與一位盲樂師阿爾士丁Van Alstyne結婚。 她一生曾寫聖詩八千四百四十首, 享年九十四歲。

劍橋七傑

(震憾時代的七位宣教士)

劍橋七傑, 圖片來自網路

「我已撇下凡百事物, 背起十架跟耶穌,

世上福樂名利富貴, 本已對我如糞土, 」這首歌是趙君影牧師的心聲, 也是劍橋七傑的心聲。

他們都是劍橋大學的高材生, 各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 有的是全國著名的運動能手, 有的是貴族, 有的晉身為軍官, 但至終他們放下了世上的享受、今生的名利、美好的前途, 而踏上一條艱辛的路——往遙遠的中國開荒佈道。

縱然有人懷疑, 有人諷剌:究竟他們怎樣和艱難的中文奮鬥, 究竟在一個與基督教文化斷絕的國家, 每天接觸著無知, 迷信, 拜偶像的人群, 他們的虔誠能持續多久?但至終他們沒有一個人退後。

一八八五年五月二日, 他們從倫敦遠赴中國的行動, 大大震憾了那個時代, 直至百多年後的今天, 他們的影響仍不稍減退。

板球手施達德

查理.施達德(C.T.Studd)出生於貴胄之家。他是劍橋的板球校隊,甚至是板球隊的隊長。無論是打球、投球、在當時他都是首屈一指。投球方面,他更打破全國的記錄。

然而就是在他板球如日方中的時候,他放下了板球,決心前赴中國傳揚主名。他的決定引起了大學的騷動,但他感悟到:「救贖意即『買回來』,所以如果我屬於祂,而我還佔著不屬於我的東西,那我就是賊,否則我就該放棄一切而完全歸神。當我一想到耶穌基督為我死在十字架上,我為祂放棄一切,又有甚麼難呢?」

其實,施達德從未考慮過往海外宣教,他覺得英國已經夠大了,但當他清楚確實神要他往中國時,他卻毫不猶豫,將板球的專誠全放到基督身上。

抵達中國後,他先後在太原府、上海、平陽、隆安府等地作傳道工作,並於一八八八年在天津跟另一位宣教士普絲麗?施德活小姐結婚,婚後四個小孩子也相繼在中國誕生。由於健康惡劣,施達德不得在一八九四年舉家遷回英國,後來聖靈又催迫他往印度傳福音。至一九?八年,他正計劃重回印度,神卻奇妙的將非洲的需要放在他心上。

雖然施達德不是終生留在中國的工場,但他卻一生未離開過宣教的事奉。他開拓了非洲工場,且成立了環球福音差會,協助更多工人往非洲禾場收割。

司米德軟弱變為剛強

司米德(Stanley Smith)一直在中國北方工作,他可以用流利的中文講道。死前一天晚上,他還講道,一九三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在蘇州逝世。

有誰料到這樣一位愛主,愛中國的宣教士,曾經是生活放浪,靈性浮沉不定的軟弱基督徒?

他父親是著名外科醫生。司米德雖然十三歲已接受救主,但他一直陷於靈性的低潮。在劍橋念書的日子,他仍是喜愛玩樂。雖然他熱愛草地網球、游泳、騎單車,還是划艇手,但他仍感到生活無聊,不滿足和沒意思。他自認是個失敗的基督徒。直至他明白要將自己全交給主,他生命才有轉變,司米德很快就投入直接的事奉,一連串的露天聚會、下午茶點、醫院探訪、訪問貧民。他還得著新的負擔,就是到國外宣教。但不久他又再度軟弱,靈性總是暴漲暴落,忽上忽下。他肯定不會流失,但他完全沒有屬靈的能力。即使當牧師,也僅是一個平庸的牧師。

在一次和弟兄的交通中,他發現他受自我意志的攔阻很大,他僅喜愛基督徒的活動,但最後的方面,他仍想自己決定。於是當晚他在日記上寫上:「我必須把自己完全獻上。」

他本來可以留在劍橋或往鋁瑞得理學院接受聖職人員的訓練,但最後他確定了中國是他一生的事奉,他也就義無反顧地走上了!

西瑟.亞瑟端納兩兄弟

西瑟端納(Cecil Polhill-Turner)排行第二,亞瑟端納(Arthur Polhill-Turner),排行第三,他們也是富家子弟。父親是上校。按照當時的傳統,二子要當騎兵,三子則作家庭牧師。

亞瑟端納雖然知道自己將來會當牧師,但他的生活絲毫不檢點,他愛賭馬、打牌、跳舞。直至在慕迪佈道會中,他才真正決志。從此,他徹底與馬、牌、舞斷絕。他是校際運動的代表選手。他仍努力學習和運動,但他目的是藉此見證基督。在七傑中,亞瑟是第一個蒙召往中國的。他一直在四川傳福音,庚子拳變與辛亥革命期間,他都在中國。

二哥西瑟是騎兵軍官,又得過足球獎章,但他清楚神並非要他穩步地爬上陸軍元帥的高位,而是要他前赴中國宣教。他的擺上並非受弟弟亞瑟影響,原來自從他獨自參加「中國宣教士聚會」後,他就決定去中國傳福音。曾有一位長老極力勸他留下,原因是騎兵隊很快就有機會遺往印度,在那裡也可以作很多宣教工作。而他叔父白亨利伯爵也攔阻他,但西瑟毅然放下了升遷的機會,卻遠征中國山西,後來甚至深入西藏禁地。

炮兵少尉何斯德

劍橋七傑中,只一個軍官是炮兵少尉狄克遜?何斯德(P.E.Hoste),他受戴德生的影響很深。當他正考慮宣教工場的時候,戴德生寫的小冊子深深地感動了他:「中國三億八千五百萬人民(這是當時的人口數目,現時是十億)在死蔭幽谷中,沒有機會接觸福音,回頭想想我們元帥的命令,『往普天下去,把福音傳給萬民。』面對成群走向滅亡的人,還能袖手旁觀嗎?」中國也開始成了他的負擔。

起先,當少將的父親對他往海外宣教加以很大的攔阻,但後來父親竟寫信告訴他,不再阻撓他,這令他更清楚神的呼召。

戴德生曾向他強調遠赴中國的危險和孤獨,但何斯德毫不畏懼。想不到他後來還接續戴德生,作中國內地會的負責人。抗戰時,他曾被日人拘禁。他在中國住了六十多年,直至逝世前一年才離開中國,返回倫敦。

牧師成為宣教士——凱巴

威廉凱巴(W. W. Cassels)在劍橋畢業不久,就成了英國國教副牧師,他在貧民中工作,然而神讓他看見他的工場並非英國,而是遙遠的海外。自從他感到海外宣教的呼召後,漸漸地清楚神賜他的負擔是中國。

但他要往中國的決心,很快就受到考驗。他母親竟然親自找戴德生,請求他不要接受何斯德作宣教士,原來他母親有七個兒子,而何斯德是她唯一留在英國的兒子。

結果是神自己挪開了這些障礙,最後他母親竟寫信給戴德生:「這條路已夠艱難,如果我加以阻撓,那我不就成了神好兒子的壞母親?....神己帶領他走上這條路,雖然不合我的意願,但我須跟上,顥神賜福他,也賜福你們的工作。」

凱巴先在上海,然後往中國西部,直至一九二五年逝世,他很少離開這裡。

寧肯宣教,不要大筆財產——章必成

章必成不僅放下了世上的享受,他更放棄了大筆財產。當他在中國宣教的時候,英倫的大哥,由於沒有兒子繼承業務,想給章必成大筆財產,但條件是要他放棄中國、放棄宣教,回英國打理房地產業,章必成毅然拒絕了。他寧願鎮過鎮,村過村,艱辛地旅行佈道。一次他甚至在炎熱的天氣中,和戴德生走了近一千哩路。他愛中國的熱誠,甚至感動了兒子,後來兒子長大了,也加入中國內地會,而他自己也就是死於兒子的宣教站——中國寶寧。

章必成是大家庭中的三子,父親是男爵。自少他就在基督教活動和敬虔的氣氛中成長,但他卻徒有基督徒的外表而無屬靈的實質。在慕迪佈道會真正信主後,他也曾一度軟弱。幸好,這僅是短暫的情況,退後反倒叫他更邁向前,以後他更愛主哩!而神也就揀選了他完成祂所托負的使命。

孫大信 (Sundar Singh西元1889~1929年)

孫大信,圖片來自網路

(熱愛藏民的神奇印度宣教士)

印度是一個由很多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其中有信奉錫克族。那是一種參合各種教義的異教,本提倡以平等和平為信條,但因受到回教的壓迫,就漸漸成為好鬥的民族。孫大信就是這族的人。

孫大信生於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宗教氣味濃厚,尤其是他的母親,更是一個虔誠的錫克教教徒,她極希望大信長大後做一個沙陀(與中國的和尚頗相似)。由於自小受母親的影響,所以對印度教有相當的認識,他七歲時已能誦印度教最重要的一本經典「天神之歌」。雖然孫大信自小受印度的勛陶,但誰也想不到他卻成了一個為主而活的偉大宣教士。在他信主的過程中,有著與保羅相似的經歷;在他信主以後的生活中,亦嘗過試探和痛苦的經歷,但感謝主,他在各件事上都得勝了。

在大信十四歲時,母親就逝世了,這對大信確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母親在世時,大信已常感到心靈空虛,沒有平安,母親死後,這個感覺就越加強烈;於是凡有關宗教的書籍,他無不搜尋閱覽,希望能找到真正的平安。那時,所有宗教書籍都能引起他的興趣,惟有聖經使他憎厭(大概是因為那時印度受英人的統治,而英人是信基督教的),他不但反對傳道人,甚至逼迫他們,常用小石或牛糞擲向他們,以禁止他們傳福音。有一次更把聖經撕毀和燒掉。起初他還以為自己替錫克教行了一件功德,但此後心裡的不安比前更厲害。幾日後,甚至有自殺的念頭,於是他試行禱告說:「神啊!如果有神,求你把正路指示我。我就作一個沙陀;不然我就要自殺了。」約一小時後,室內忽然有大光,他以為是起火,於是外出察看,卻甚麼都沒有發現。回到室內,只見滿室雲彩,雲彩中有光亮的人,面上充滿慈愛。大信起初還不知祂是誰,但細心觀察後,發覺此人手上有釘痕,原來正是他所反對的耶穌向他顯現。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逼迫我?你要記得我曾在十字架上為你捨命。你剛才祈求正路,為甚麼不走上去呢?」孫大信這時才恍然大悟,從此,他的生命整個改變過來,有了神所賜的喜樂和奇妙的平安。

大信信主後,遭受到很多逼迫。當他向家人及親戚承認已信主後,眾人不單勸導他歸回錫克教,甚至遷怒於大信所就讀的教會學校。但由於大信表明信主乃出於自願,與學校無關,不能加之以罪,結果引起公憤。他父親只好逐他離家,他逃到一所教會學校去。但對那裡有名無實的基督徒感到不滿,就回到家中。家人還以為大信已回心轉意,誰知他仍是一心跟從基督,他們只好想盡各樣的方法勸說他。

有一次,富有的叔叔領他進一地洞,然後把門鎖起來,拿出鎖匙開啟一大鐵箱,讓大信看看從未見過的金銀珠寶。叔叔說:「我只求你不要再信基督教,免得後來淩辱我們的門第。」說完,就把頭巾解下,放在大信的腳前(這是印度禮中一種最謙卑的懇求),並指著那些珍寶說:「你若肯回錫克教,這些東西都是你的。」大信見到叔叔露出頭頂,眼淚也流出來。就在這時,愛基督的心情油然而生,對叔叔說:「我不能應允你,親愛的叔叔。」正如孫大信後來說這是他一生最大的試探,尤其對於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人來說,長輩竟向他行這種謙卑的大禮,若不是有從神那裡而來的力量,他又焉能勝過魔鬼的詭計。

十六歲的孫大信已正式開始了他的宣教生涯。他四處傳道,足跡遍佈十多個國家。他經歷過不少危難,但也多次蒙神拯救。有一次,他在講道,那裡的人初時以為他是印度教沙陀,所以待他很好,但後來發覺他所講的是耶穌,就把他趕走,大信只好住在山洞裡。第二天醒來,見洞中有一尚未睡醒的豹,原來他在豹洞中睡了一夜。這事卻成了他講道的材料,他在第二天講道時說:「人不接待我,豹反接待我,實在人還不如惡獸之有愛心。」

孫大信十九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入西藏傳福音。當時,世界上多數人還未知西藏的實況。這地方有它自己的宗教大禮、有直立的風轉禱輪、有用手自轉的禱輪,人們還喜歡用巫術、念咒等試驗人是否有罪;而且這一民族皆信奉喇嘛教(與佛教類似)。由於曾有一佛教聖人預言西藏有一天會被外國打敗,連偶像也被消滅,所以他們特別反對外人入境或傳別教。但孫大信甚麼也不理,只管在當中努力傳福音。他的一位錫蘭朋友說:「孫大信定意在西藏冰雪中赤足而行,為的是要表現他堅強不拔的信心,以領人歸向基督。」孫大信也踏足錫蘭、緬甸、馬來西亞、日本和中國。他覺得中國人很樸實坦誠,回國後曾對人表示:「如今懷人懷地,愛慕中國之心,未嘗一日去也!」

曾有人問及孫大信生命中那一件事是最大的奇事。把他說是當他在西藏的拉薩傳道,遭受反對,被擲下井,想任他餓死時,突然有人把井上的鎖開了,他從井中拉出來,正當他要看看是何人時,那人已不見了,他的傷也完全好了。其實大信還有不少類似的經歷,又如有次預備過河時,忽有人背他游水渡河,事後那人亦突然不見了。他深信這一切都是神親手的保守。

孫大信最後一次入西藏,是在一九二九年,以後就再沒有信息了。在他起行之前,曾寫了一封信給柏克夫人說:「我今天起程到西藏去,我知道行程上的危險和艱難,但我應當順從主的旨意。若神叫我仍舊平安的回來,我就立刻寫信給你,否則我們就等到主的足前再會吧!」

雖然孫大信的一生,得救的經歷,傳道的事跡至最後失卻蹤影都很神奇,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就是他始終對主忠心順服至底。

宋尚節 (西元1901~1942年)

宋尚節,圖片來自網路

(廿世紀最偉大的中國佈道奮興家)

一九0一年九月廿七日,恰是農歷辛醜年的中秋節,在福建省興化縣之一小村莊裡,有位宋學連牧師家中,他們第六個孩子呱呱墮地了,這時正逢宋家之境最蕭條,生活最貧寒的時代,這孩子的誕生可說又增加一份家中的困難,但因宋家有基督豐盛的生命,反把這初生的男孩賜以嘉名——主恩,這便是後來被視為「中國使徒」——宋尚節博士。

宋尚節於九歲時參加家鄉舉辦的一次盛況空前的奮興會,在他生命中是神為他開映劇本的第一幕,十三歲開始隨父下鄉佈道。由於他的學習成績超人,後得多人之助到美國留學,假期中也常下鄉佈道。得到很好效果。直到他得化學博士榮銜之後,才決志獻身傳道。宋博士是窮牧師之子,父親希望他回家能替他肩負經濟重任,誰知回國東渡之際,將七年用血汗換來的文憑獎狀、金鈅等都拋入太平洋,以示獻身的決心。

耶穌基督按照早先對宋博士的啟示,在他一生的十五年工作中,共分五個階段,每階段各為期三年的聖工。其表徵是「水」「門」「鴿」「血」「墓」五個時期。

第一階段是「水」:即預備的時期,從一九二七年十一月由美國回中國途中,好像施洗約翰用水施洗,是為了「預備主的道」。

第二階段是「門」:從一九三?年十一月起,他離開福建家鄉,主為他開了福音之門。

第三階段是「鴿」:由一九三三年十一月開始,中國教會得聖靈的澆灌,好像鴿子的降臨,只在這階段的三年中,宋博士帶領十萬人悔改歸主,其中有許多人獻身於聖工上。

第四階段是「血」:從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起,正是日本攻打中國時期,到處都有流血事件,宋博士本身的痔漏也在出血。

第五階段是「墳墓」:從一九三九年開始,他因病被關閉在醫院裡,恰好當時中國所有港口也都被日本人封閉,這階段正應驗了他的預言:他再不能四處奔跑傳福音,有許多人時常到他家中尋求神智慧的言語,查考聖經要道。到了一九四二年八月十六拂曉,他對宋師母說:「神已指示我,我就要回去了。」十八日淩晨,他便安息主懷。正應驗神早先所應許的,他只能為主工作十五年的啟示。

宋尚節博士成功的要素:

(1) 他是神特選的僕人:在他到美國留學期間,神使他經歷貧病交困,雖拖病工作而學年考試仍是名列前茅,他懂得是神格外的恩惠。在假期中他常下鄉佈道,悔改人數逐增,使宋尚節在美國報紙上巍然出頭露面,然而他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況,承認自己只不過是倚靠他的學問,才幹、口才、並沒有經受聖靈充滿。他雖多次得到神的異象和指示,但生命尚未完全更新,在美國榮膺博士之後,進入知識代替信仰的「協和神學院」,使他在信仰上神魂顛倒,莫衷一是,自覺如一葉扁舟,在渺茫的苦海中漂泊。既無羅盤針,也無心靈上的掌舵人。直至一次奮興會後,他開始悔罪更生,因此他得到了「靈洗」,神的靈運行在他的心中,因此赦罪的喜樂使他長歌不已,時高時低,時而流淚,時而歡笑感謝神,加上一些令人誤解的言行,致被誤送入瘋人院一百九十三天,是神使他學習十字架順服之路,並在醫院中用神所指示的四十種方法,把全部聖經讀了四十遍,使他深刻領會神所啟示聖經真理何等珍貴。神屢次藉著異象異夢啟示和呼召他完全獻身,向萬民作見證,但世界的誘惑也非常強烈,兩者之爭戰,直到歸船駛近中國時,他把箱中的文憑,金鈅匙,榮譽獎章等等,一概拋入海中,以表示把世界和由世界來的榮名厚利,拋棄得乾乾淨淨。難怪他成了神重用的器皿。然而主替他改名為約翰,意味著施洗約翰是主耶穌初次降世時的開路先鋒,而宋尚節可以說是主基督再來的先鋒之一。

(2) 密室靈交是他成功的決竅:他每天必須有數小時的讀經禱告,很少閱讀其他參考書,唯一的書就是聖經。深夜還常雙膝跪在桌旁,把從主所啟示的亮光速記,晝夜沉浸在神話語中,難怪他的靈力充沛,雖然他的語言帶著難懂的福建口音,講道卻是生氣勃勃,使聽者聚精會神,聚會場所總是水泄不通,此乃靈交中從神得來超人的靈力。

(3) 為信徒們代禱工作的徹底,是他工作效果持久的要因:他不但毫無保留地講道給渴慕主道的人聽,又在會後向大家調查常犯的各種罪惡,使各人審查自己,徹底認罪悔改,然而最難得可貴的是他在百忙之中,既要為自己的工作禱告,還為數千人代禱,他都把這些須代禱的名單,裝在兩個大手提箱內,隨身攜帶,每天熱切為他們代禱,這種與眾不同的禱告生活,正是他的偉大恩賜之一,保證了他有持久的聖工果效,使他所到的任何地方,都有許多持久守住真理和信心的基督徒,傳宗接代,結果累累,這也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宋尚節的性情顯然回別於眾,按他的本色特性,表面看來是矛盾的,實際上卻毫無圓鑿方柄之處。例如:他有如火如荼熱愛靈魂之心,卻缺乏一般信徒的和顏悅色。外觀不修邊幅,所講的道理只是簡明之十字架福音,從不揚才炫學,內在卻是造詣絕高的學者。在臺上講道是手舞足蹈,大聲疾呼,一下講台則沉默寡言,特喜離群索居。對罪攻擊不遺餘力,卻傳神之仁愛道理。他有卓越的領導才幹,卻不願立宗派做領袖。他是大膽無偽,專一信靠神的人,受盡人的愛,也遭到多人之憎。他把生命和學問完全放在神的祭壇上,毫無為己留下分毫,確是一個優美而和諧的靈魂,在世只寄居四十三年,一生為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宋尚節博士確是不平凡的一生,他所到之處,聽道者常是摩肩繼踵,匯成人海,有的為了佔有座位,輒提早二、三個鐘頭先到會場,會畢仍留場不去。在聖靈澆灌的三年期中,就有十萬人悔改歸主,其中不少是掛名基督徒,無靈命的教會領袖或飽學之士,卻因宋博士的講道悔改更新,變為生氣勃勃,忠於基督的傳道人。宋博士在他短短的十五年聖工中,震憾了中國和南洋教會,尤其許多人以後雖歷各種患難,仍能屹然獨存;經他復興的教會,也靈命久留不絕,都看見這位配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中國佈道家宋尚節博士,完全彰顯聖靈充滿的大能,使他的勞苦功效永銘人心。

王載(西元1898~1975年)

(棄官傳道的中國著名佈道家)

王載,圖片來自網路

我國著名佈道家,王載博士幼年於福州的一個大家庭裡,人口雖多,卻無一人是基督徒。九歲的時候,他把別人送給父親的一本漆布面的聖經,用作集郵簿,並不閱讀。十四歲去上海讀書時,跌斷左腿,在醫院療養期中思考人生問題,對於人的來源,是由猴子變成?抑或由六道輪回?這些解答都不滿意,所以索性追求享樂。

後來他到山東煙台海軍學校攻讀,待遇雖不錯,卻使他大膽揮霍,喝酒、看戲、賭錢,有時還寫信回家索取金錢,他這樣的沉迷罪中竟不自知。煙台海軍學校畢業以後,又去吳淞海軍學校深造,接著便在軍艦上服務。

這時他已經訂婚,未婚妻在美以美會的華南學校讀書,她聽美國安汝慈教士講道而信主,就寫信勸他去禮拜堂聽道,他心裡不高興,回信時只敷衍幾句。在他們舉行婚禮時,女方堅持用基督教的儀式,他雖不反對,心裡卻抱定不管牧師怎樣講,都以不聞的方法來應付。那知神藉著他的妻子領他歸信耶穌。

婚後第一個禮拜日,他與妻子一同往禮拜堂聚會,牧師所講的,他全不明白,但對於散會前所唱的聖詩,卻深受感動。心想拜菩薩的人,沒有一個願與閻羅王相近,而基督徒則願與耶穌相親,相信這位神一定是十分和藹可親的。招待人員在散會後與他握手時,他的妻子請他們為王載禱告,說他還沒有信主。他心裡暗暗發笑,以為信不信在於自己,難道別人的禱告能使我相信嗎?

在路上他想起:自從一八?七年英國宣教士馬禮遜把福音傳到中國以後,基督教在中國創辦了學校、醫院、孤兒院等許多慈善事業。從果子認識樹,他想耶穌一定是一位好人。再進一步,他想到世界上偉人雖多,卻不揀其他英雄作歷史的紀元,反以耶穌的降生作時代的分隔線。王載相信祂不僅是一位好人,更是他切想認識的一位。

殊不知這正是神聽了別人(尤其是他妻子)的禱告。她介紹過去在學校的一位教師領他查經,由新約開始。及至他讀到登山實訓中「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的時候,頓悟到自己內心的不潔,而耶穌為他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又復活,他遂接受祂作救主。從此,他便愛讀聖經,一生的生活事業,都靠它指引。神開了他的眼睛,他便以「未讀經,不吃早飯」作座右銘。

一九二一年,他在江貞軍艦擔任大副工作的時候,讀到以賽亞書五十二章十一,十二兩節:「離開吧要從其中出來各要自潔。」他知道這正是神對他的呼召,他乃毅然放下海軍的前途,專門傳道。他既未受正式的神學訓練,又沒有任何差會支持,只憑一腔熱誠,與對神的信心,跟隨信心偉人的腳蹤,和一班比他年輕的人,手裡拿著鈴,背著一箱福音單張和小冊,身上穿著寫了「信耶穌得救」、「耶穌快再來」等類顯著字句的衣服,以吸引人注意。他們搖鈴、唱詩,走過熱鬧的街市,以淺顯的道理傳福音,收效頗大。

在這班人之中,有他的弟弟王峙(後來做「聖經報」的主筆,也是有名的傳道人)、倪柝聲(後來創辦了基督教聚會處)、新加坡的陸中信、呂宋的繆紹訓,來到香港的魏光禧等人,皆蒙主重用,他們把福音從自己的家鄉福州向外傳開,真正是「自立」、「自養」、「自傳」。

神給他們在耶路撒冷訓練之後,王載在一九二八年應加拿大宣教士翟輔民牧師之邀,往南洋一帶傳道,也到過香港、廣洲,主領培靈會,並北至蒙古、滿州,西至西藏邊界傳福音。當時的印尼華僑只忙於生意打算盤,不明白真道。在王載到達時,因為有一位舞蹈明星也去聽道,報上居然刊出:「宗教與舞蹈」,他們說:「因為華僑生活孤單寂寞,現在有王先生來講天堂屬靈的事,又有一位舞蹈家來獻藝,也非常難得,所以對之都感歡迎。」這真令他啼笑皆非,這正是世人的寫照。

由於一方面南洋有極大的需要,另方面他看到中國教會不應當一直是受而不施,所以他把以前組織的「南洋佈道團」改為「中華國外佈道團」,他自己來往美國、澳洲、香港等地,為主宣勞。

王載講道精闢,妙趣橫生,也極為感人。最後於一九七五年在美國息勞歸主。他的弟弟王峙牧師在安息禮拜中,用「主拯救他,主選召他,主使用他,主保守他」這四句話,作為主對他,他對主的一生總結。

板球手施達德

查理.施達德(C.T.Studd)出生於貴胄之家。他是劍橋的板球校隊,甚至是板球隊的隊長。無論是打球、投球、在當時他都是首屈一指。投球方面,他更打破全國的記錄。

然而就是在他板球如日方中的時候,他放下了板球,決心前赴中國傳揚主名。他的決定引起了大學的騷動,但他感悟到:「救贖意即『買回來』,所以如果我屬於祂,而我還佔著不屬於我的東西,那我就是賊,否則我就該放棄一切而完全歸神。當我一想到耶穌基督為我死在十字架上,我為祂放棄一切,又有甚麼難呢?」

其實,施達德從未考慮過往海外宣教,他覺得英國已經夠大了,但當他清楚確實神要他往中國時,他卻毫不猶豫,將板球的專誠全放到基督身上。

抵達中國後,他先後在太原府、上海、平陽、隆安府等地作傳道工作,並於一八八八年在天津跟另一位宣教士普絲麗?施德活小姐結婚,婚後四個小孩子也相繼在中國誕生。由於健康惡劣,施達德不得在一八九四年舉家遷回英國,後來聖靈又催迫他往印度傳福音。至一九?八年,他正計劃重回印度,神卻奇妙的將非洲的需要放在他心上。

雖然施達德不是終生留在中國的工場,但他卻一生未離開過宣教的事奉。他開拓了非洲工場,且成立了環球福音差會,協助更多工人往非洲禾場收割。

司米德軟弱變為剛強

司米德(Stanley Smith)一直在中國北方工作,他可以用流利的中文講道。死前一天晚上,他還講道,一九三一年一月三十一日在蘇州逝世。

有誰料到這樣一位愛主,愛中國的宣教士,曾經是生活放浪,靈性浮沉不定的軟弱基督徒?

他父親是著名外科醫生。司米德雖然十三歲已接受救主,但他一直陷於靈性的低潮。在劍橋念書的日子,他仍是喜愛玩樂。雖然他熱愛草地網球、游泳、騎單車,還是划艇手,但他仍感到生活無聊,不滿足和沒意思。他自認是個失敗的基督徒。直至他明白要將自己全交給主,他生命才有轉變,司米德很快就投入直接的事奉,一連串的露天聚會、下午茶點、醫院探訪、訪問貧民。他還得著新的負擔,就是到國外宣教。但不久他又再度軟弱,靈性總是暴漲暴落,忽上忽下。他肯定不會流失,但他完全沒有屬靈的能力。即使當牧師,也僅是一個平庸的牧師。

在一次和弟兄的交通中,他發現他受自我意志的攔阻很大,他僅喜愛基督徒的活動,但最後的方面,他仍想自己決定。於是當晚他在日記上寫上:「我必須把自己完全獻上。」

他本來可以留在劍橋或往鋁瑞得理學院接受聖職人員的訓練,但最後他確定了中國是他一生的事奉,他也就義無反顧地走上了!

西瑟.亞瑟端納兩兄弟

西瑟端納(Cecil Polhill-Turner)排行第二,亞瑟端納(Arthur Polhill-Turner),排行第三,他們也是富家子弟。父親是上校。按照當時的傳統,二子要當騎兵,三子則作家庭牧師。

亞瑟端納雖然知道自己將來會當牧師,但他的生活絲毫不檢點,他愛賭馬、打牌、跳舞。直至在慕迪佈道會中,他才真正決志。從此,他徹底與馬、牌、舞斷絕。他是校際運動的代表選手。他仍努力學習和運動,但他目的是藉此見證基督。在七傑中,亞瑟是第一個蒙召往中國的。他一直在四川傳福音,庚子拳變與辛亥革命期間,他都在中國。

二哥西瑟是騎兵軍官,又得過足球獎章,但他清楚神並非要他穩步地爬上陸軍元帥的高位,而是要他前赴中國宣教。他的擺上並非受弟弟亞瑟影響,原來自從他獨自參加「中國宣教士聚會」後,他就決定去中國傳福音。曾有一位長老極力勸他留下,原因是騎兵隊很快就有機會遺往印度,在那裡也可以作很多宣教工作。而他叔父白亨利伯爵也攔阻他,但西瑟毅然放下了升遷的機會,卻遠征中國山西,後來甚至深入西藏禁地。

炮兵少尉何斯德

劍橋七傑中,只一個軍官是炮兵少尉狄克遜?何斯德(P.E.Hoste),他受戴德生的影響很深。當他正考慮宣教工場的時候,戴德生寫的小冊子深深地感動了他:「中國三億八千五百萬人民(這是當時的人口數目,現時是十億)在死蔭幽谷中,沒有機會接觸福音,回頭想想我們元帥的命令,『往普天下去,把福音傳給萬民。』面對成群走向滅亡的人,還能袖手旁觀嗎?」中國也開始成了他的負擔。

起先,當少將的父親對他往海外宣教加以很大的攔阻,但後來父親竟寫信告訴他,不再阻撓他,這令他更清楚神的呼召。

戴德生曾向他強調遠赴中國的危險和孤獨,但何斯德毫不畏懼。想不到他後來還接續戴德生,作中國內地會的負責人。抗戰時,他曾被日人拘禁。他在中國住了六十多年,直至逝世前一年才離開中國,返回倫敦。

牧師成為宣教士——凱巴

威廉凱巴(W. W. Cassels)在劍橋畢業不久,就成了英國國教副牧師,他在貧民中工作,然而神讓他看見他的工場並非英國,而是遙遠的海外。自從他感到海外宣教的呼召後,漸漸地清楚神賜他的負擔是中國。

但他要往中國的決心,很快就受到考驗。他母親竟然親自找戴德生,請求他不要接受何斯德作宣教士,原來他母親有七個兒子,而何斯德是她唯一留在英國的兒子。

結果是神自己挪開了這些障礙,最後他母親竟寫信給戴德生:「這條路已夠艱難,如果我加以阻撓,那我不就成了神好兒子的壞母親?....神己帶領他走上這條路,雖然不合我的意願,但我須跟上,顥神賜福他,也賜福你們的工作。」

凱巴先在上海,然後往中國西部,直至一九二五年逝世,他很少離開這裡。

寧肯宣教,不要大筆財產——章必成

章必成不僅放下了世上的享受,他更放棄了大筆財產。當他在中國宣教的時候,英倫的大哥,由於沒有兒子繼承業務,想給章必成大筆財產,但條件是要他放棄中國、放棄宣教,回英國打理房地產業,章必成毅然拒絕了。他寧願鎮過鎮,村過村,艱辛地旅行佈道。一次他甚至在炎熱的天氣中,和戴德生走了近一千哩路。他愛中國的熱誠,甚至感動了兒子,後來兒子長大了,也加入中國內地會,而他自己也就是死於兒子的宣教站——中國寶寧。

章必成是大家庭中的三子,父親是男爵。自少他就在基督教活動和敬虔的氣氛中成長,但他卻徒有基督徒的外表而無屬靈的實質。在慕迪佈道會真正信主後,他也曾一度軟弱。幸好,這僅是短暫的情況,退後反倒叫他更邁向前,以後他更愛主哩!而神也就揀選了他完成祂所托負的使命。

孫大信 (Sundar Singh西元1889~1929年)

孫大信,圖片來自網路

(熱愛藏民的神奇印度宣教士)

印度是一個由很多民族所組成的國家,其中有信奉錫克族。那是一種參合各種教義的異教,本提倡以平等和平為信條,但因受到回教的壓迫,就漸漸成為好鬥的民族。孫大信就是這族的人。

孫大信生於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宗教氣味濃厚,尤其是他的母親,更是一個虔誠的錫克教教徒,她極希望大信長大後做一個沙陀(與中國的和尚頗相似)。由於自小受母親的影響,所以對印度教有相當的認識,他七歲時已能誦印度教最重要的一本經典「天神之歌」。雖然孫大信自小受印度的勛陶,但誰也想不到他卻成了一個為主而活的偉大宣教士。在他信主的過程中,有著與保羅相似的經歷;在他信主以後的生活中,亦嘗過試探和痛苦的經歷,但感謝主,他在各件事上都得勝了。

在大信十四歲時,母親就逝世了,這對大信確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母親在世時,大信已常感到心靈空虛,沒有平安,母親死後,這個感覺就越加強烈;於是凡有關宗教的書籍,他無不搜尋閱覽,希望能找到真正的平安。那時,所有宗教書籍都能引起他的興趣,惟有聖經使他憎厭(大概是因為那時印度受英人的統治,而英人是信基督教的),他不但反對傳道人,甚至逼迫他們,常用小石或牛糞擲向他們,以禁止他們傳福音。有一次更把聖經撕毀和燒掉。起初他還以為自己替錫克教行了一件功德,但此後心裡的不安比前更厲害。幾日後,甚至有自殺的念頭,於是他試行禱告說:「神啊!如果有神,求你把正路指示我。我就作一個沙陀;不然我就要自殺了。」約一小時後,室內忽然有大光,他以為是起火,於是外出察看,卻甚麼都沒有發現。回到室內,只見滿室雲彩,雲彩中有光亮的人,面上充滿慈愛。大信起初還不知祂是誰,但細心觀察後,發覺此人手上有釘痕,原來正是他所反對的耶穌向他顯現。耶穌對他說:「你為甚麼逼迫我?你要記得我曾在十字架上為你捨命。你剛才祈求正路,為甚麼不走上去呢?」孫大信這時才恍然大悟,從此,他的生命整個改變過來,有了神所賜的喜樂和奇妙的平安。

大信信主後,遭受到很多逼迫。當他向家人及親戚承認已信主後,眾人不單勸導他歸回錫克教,甚至遷怒於大信所就讀的教會學校。但由於大信表明信主乃出於自願,與學校無關,不能加之以罪,結果引起公憤。他父親只好逐他離家,他逃到一所教會學校去。但對那裡有名無實的基督徒感到不滿,就回到家中。家人還以為大信已回心轉意,誰知他仍是一心跟從基督,他們只好想盡各樣的方法勸說他。

有一次,富有的叔叔領他進一地洞,然後把門鎖起來,拿出鎖匙開啟一大鐵箱,讓大信看看從未見過的金銀珠寶。叔叔說:「我只求你不要再信基督教,免得後來淩辱我們的門第。」說完,就把頭巾解下,放在大信的腳前(這是印度禮中一種最謙卑的懇求),並指著那些珍寶說:「你若肯回錫克教,這些東西都是你的。」大信見到叔叔露出頭頂,眼淚也流出來。就在這時,愛基督的心情油然而生,對叔叔說:「我不能應允你,親愛的叔叔。」正如孫大信後來說這是他一生最大的試探,尤其對於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人來說,長輩竟向他行這種謙卑的大禮,若不是有從神那裡而來的力量,他又焉能勝過魔鬼的詭計。

十六歲的孫大信已正式開始了他的宣教生涯。他四處傳道,足跡遍佈十多個國家。他經歷過不少危難,但也多次蒙神拯救。有一次,他在講道,那裡的人初時以為他是印度教沙陀,所以待他很好,但後來發覺他所講的是耶穌,就把他趕走,大信只好住在山洞裡。第二天醒來,見洞中有一尚未睡醒的豹,原來他在豹洞中睡了一夜。這事卻成了他講道的材料,他在第二天講道時說:「人不接待我,豹反接待我,實在人還不如惡獸之有愛心。」

孫大信十九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入西藏傳福音。當時,世界上多數人還未知西藏的實況。這地方有它自己的宗教大禮、有直立的風轉禱輪、有用手自轉的禱輪,人們還喜歡用巫術、念咒等試驗人是否有罪;而且這一民族皆信奉喇嘛教(與佛教類似)。由於曾有一佛教聖人預言西藏有一天會被外國打敗,連偶像也被消滅,所以他們特別反對外人入境或傳別教。但孫大信甚麼也不理,只管在當中努力傳福音。他的一位錫蘭朋友說:「孫大信定意在西藏冰雪中赤足而行,為的是要表現他堅強不拔的信心,以領人歸向基督。」孫大信也踏足錫蘭、緬甸、馬來西亞、日本和中國。他覺得中國人很樸實坦誠,回國後曾對人表示:「如今懷人懷地,愛慕中國之心,未嘗一日去也!」

曾有人問及孫大信生命中那一件事是最大的奇事。把他說是當他在西藏的拉薩傳道,遭受反對,被擲下井,想任他餓死時,突然有人把井上的鎖開了,他從井中拉出來,正當他要看看是何人時,那人已不見了,他的傷也完全好了。其實大信還有不少類似的經歷,又如有次預備過河時,忽有人背他游水渡河,事後那人亦突然不見了。他深信這一切都是神親手的保守。

孫大信最後一次入西藏,是在一九二九年,以後就再沒有信息了。在他起行之前,曾寫了一封信給柏克夫人說:「我今天起程到西藏去,我知道行程上的危險和艱難,但我應當順從主的旨意。若神叫我仍舊平安的回來,我就立刻寫信給你,否則我們就等到主的足前再會吧!」

雖然孫大信的一生,得救的經歷,傳道的事跡至最後失卻蹤影都很神奇,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就是他始終對主忠心順服至底。

宋尚節 (西元1901~1942年)

宋尚節,圖片來自網路

(廿世紀最偉大的中國佈道奮興家)

一九0一年九月廿七日,恰是農歷辛醜年的中秋節,在福建省興化縣之一小村莊裡,有位宋學連牧師家中,他們第六個孩子呱呱墮地了,這時正逢宋家之境最蕭條,生活最貧寒的時代,這孩子的誕生可說又增加一份家中的困難,但因宋家有基督豐盛的生命,反把這初生的男孩賜以嘉名——主恩,這便是後來被視為「中國使徒」——宋尚節博士。

宋尚節於九歲時參加家鄉舉辦的一次盛況空前的奮興會,在他生命中是神為他開映劇本的第一幕,十三歲開始隨父下鄉佈道。由於他的學習成績超人,後得多人之助到美國留學,假期中也常下鄉佈道。得到很好效果。直到他得化學博士榮銜之後,才決志獻身傳道。宋博士是窮牧師之子,父親希望他回家能替他肩負經濟重任,誰知回國東渡之際,將七年用血汗換來的文憑獎狀、金鈅等都拋入太平洋,以示獻身的決心。

耶穌基督按照早先對宋博士的啟示,在他一生的十五年工作中,共分五個階段,每階段各為期三年的聖工。其表徵是「水」「門」「鴿」「血」「墓」五個時期。

第一階段是「水」:即預備的時期,從一九二七年十一月由美國回中國途中,好像施洗約翰用水施洗,是為了「預備主的道」。

第二階段是「門」:從一九三?年十一月起,他離開福建家鄉,主為他開了福音之門。

第三階段是「鴿」:由一九三三年十一月開始,中國教會得聖靈的澆灌,好像鴿子的降臨,只在這階段的三年中,宋博士帶領十萬人悔改歸主,其中有許多人獻身於聖工上。

第四階段是「血」:從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起,正是日本攻打中國時期,到處都有流血事件,宋博士本身的痔漏也在出血。

第五階段是「墳墓」:從一九三九年開始,他因病被關閉在醫院裡,恰好當時中國所有港口也都被日本人封閉,這階段正應驗了他的預言:他再不能四處奔跑傳福音,有許多人時常到他家中尋求神智慧的言語,查考聖經要道。到了一九四二年八月十六拂曉,他對宋師母說:「神已指示我,我就要回去了。」十八日淩晨,他便安息主懷。正應驗神早先所應許的,他只能為主工作十五年的啟示。

宋尚節博士成功的要素:

(1) 他是神特選的僕人:在他到美國留學期間,神使他經歷貧病交困,雖拖病工作而學年考試仍是名列前茅,他懂得是神格外的恩惠。在假期中他常下鄉佈道,悔改人數逐增,使宋尚節在美國報紙上巍然出頭露面,然而他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況,承認自己只不過是倚靠他的學問,才幹、口才、並沒有經受聖靈充滿。他雖多次得到神的異象和指示,但生命尚未完全更新,在美國榮膺博士之後,進入知識代替信仰的「協和神學院」,使他在信仰上神魂顛倒,莫衷一是,自覺如一葉扁舟,在渺茫的苦海中漂泊。既無羅盤針,也無心靈上的掌舵人。直至一次奮興會後,他開始悔罪更生,因此他得到了「靈洗」,神的靈運行在他的心中,因此赦罪的喜樂使他長歌不已,時高時低,時而流淚,時而歡笑感謝神,加上一些令人誤解的言行,致被誤送入瘋人院一百九十三天,是神使他學習十字架順服之路,並在醫院中用神所指示的四十種方法,把全部聖經讀了四十遍,使他深刻領會神所啟示聖經真理何等珍貴。神屢次藉著異象異夢啟示和呼召他完全獻身,向萬民作見證,但世界的誘惑也非常強烈,兩者之爭戰,直到歸船駛近中國時,他把箱中的文憑,金鈅匙,榮譽獎章等等,一概拋入海中,以表示把世界和由世界來的榮名厚利,拋棄得乾乾淨淨。難怪他成了神重用的器皿。然而主替他改名為約翰,意味著施洗約翰是主耶穌初次降世時的開路先鋒,而宋尚節可以說是主基督再來的先鋒之一。

(2) 密室靈交是他成功的決竅:他每天必須有數小時的讀經禱告,很少閱讀其他參考書,唯一的書就是聖經。深夜還常雙膝跪在桌旁,把從主所啟示的亮光速記,晝夜沉浸在神話語中,難怪他的靈力充沛,雖然他的語言帶著難懂的福建口音,講道卻是生氣勃勃,使聽者聚精會神,聚會場所總是水泄不通,此乃靈交中從神得來超人的靈力。

(3) 為信徒們代禱工作的徹底,是他工作效果持久的要因:他不但毫無保留地講道給渴慕主道的人聽,又在會後向大家調查常犯的各種罪惡,使各人審查自己,徹底認罪悔改,然而最難得可貴的是他在百忙之中,既要為自己的工作禱告,還為數千人代禱,他都把這些須代禱的名單,裝在兩個大手提箱內,隨身攜帶,每天熱切為他們代禱,這種與眾不同的禱告生活,正是他的偉大恩賜之一,保證了他有持久的聖工果效,使他所到的任何地方,都有許多持久守住真理和信心的基督徒,傳宗接代,結果累累,這也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宋尚節的性情顯然回別於眾,按他的本色特性,表面看來是矛盾的,實際上卻毫無圓鑿方柄之處。例如:他有如火如荼熱愛靈魂之心,卻缺乏一般信徒的和顏悅色。外觀不修邊幅,所講的道理只是簡明之十字架福音,從不揚才炫學,內在卻是造詣絕高的學者。在臺上講道是手舞足蹈,大聲疾呼,一下講台則沉默寡言,特喜離群索居。對罪攻擊不遺餘力,卻傳神之仁愛道理。他有卓越的領導才幹,卻不願立宗派做領袖。他是大膽無偽,專一信靠神的人,受盡人的愛,也遭到多人之憎。他把生命和學問完全放在神的祭壇上,毫無為己留下分毫,確是一個優美而和諧的靈魂,在世只寄居四十三年,一生為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宋尚節博士確是不平凡的一生,他所到之處,聽道者常是摩肩繼踵,匯成人海,有的為了佔有座位,輒提早二、三個鐘頭先到會場,會畢仍留場不去。在聖靈澆灌的三年期中,就有十萬人悔改歸主,其中不少是掛名基督徒,無靈命的教會領袖或飽學之士,卻因宋博士的講道悔改更新,變為生氣勃勃,忠於基督的傳道人。宋博士在他短短的十五年聖工中,震憾了中國和南洋教會,尤其許多人以後雖歷各種患難,仍能屹然獨存;經他復興的教會,也靈命久留不絕,都看見這位配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中國佈道家宋尚節博士,完全彰顯聖靈充滿的大能,使他的勞苦功效永銘人心。

王載(西元1898~1975年)

(棄官傳道的中國著名佈道家)

王載,圖片來自網路

我國著名佈道家,王載博士幼年於福州的一個大家庭裡,人口雖多,卻無一人是基督徒。九歲的時候,他把別人送給父親的一本漆布面的聖經,用作集郵簿,並不閱讀。十四歲去上海讀書時,跌斷左腿,在醫院療養期中思考人生問題,對於人的來源,是由猴子變成?抑或由六道輪回?這些解答都不滿意,所以索性追求享樂。

後來他到山東煙台海軍學校攻讀,待遇雖不錯,卻使他大膽揮霍,喝酒、看戲、賭錢,有時還寫信回家索取金錢,他這樣的沉迷罪中竟不自知。煙台海軍學校畢業以後,又去吳淞海軍學校深造,接著便在軍艦上服務。

這時他已經訂婚,未婚妻在美以美會的華南學校讀書,她聽美國安汝慈教士講道而信主,就寫信勸他去禮拜堂聽道,他心裡不高興,回信時只敷衍幾句。在他們舉行婚禮時,女方堅持用基督教的儀式,他雖不反對,心裡卻抱定不管牧師怎樣講,都以不聞的方法來應付。那知神藉著他的妻子領他歸信耶穌。

婚後第一個禮拜日,他與妻子一同往禮拜堂聚會,牧師所講的,他全不明白,但對於散會前所唱的聖詩,卻深受感動。心想拜菩薩的人,沒有一個願與閻羅王相近,而基督徒則願與耶穌相親,相信這位神一定是十分和藹可親的。招待人員在散會後與他握手時,他的妻子請他們為王載禱告,說他還沒有信主。他心裡暗暗發笑,以為信不信在於自己,難道別人的禱告能使我相信嗎?

在路上他想起:自從一八?七年英國宣教士馬禮遜把福音傳到中國以後,基督教在中國創辦了學校、醫院、孤兒院等許多慈善事業。從果子認識樹,他想耶穌一定是一位好人。再進一步,他想到世界上偉人雖多,卻不揀其他英雄作歷史的紀元,反以耶穌的降生作時代的分隔線。王載相信祂不僅是一位好人,更是他切想認識的一位。

殊不知這正是神聽了別人(尤其是他妻子)的禱告。她介紹過去在學校的一位教師領他查經,由新約開始。及至他讀到登山實訓中「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的時候,頓悟到自己內心的不潔,而耶穌為他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又復活,他遂接受祂作救主。從此,他便愛讀聖經,一生的生活事業,都靠它指引。神開了他的眼睛,他便以「未讀經,不吃早飯」作座右銘。

一九二一年,他在江貞軍艦擔任大副工作的時候,讀到以賽亞書五十二章十一,十二兩節:「離開吧要從其中出來各要自潔。」他知道這正是神對他的呼召,他乃毅然放下海軍的前途,專門傳道。他既未受正式的神學訓練,又沒有任何差會支持,只憑一腔熱誠,與對神的信心,跟隨信心偉人的腳蹤,和一班比他年輕的人,手裡拿著鈴,背著一箱福音單張和小冊,身上穿著寫了「信耶穌得救」、「耶穌快再來」等類顯著字句的衣服,以吸引人注意。他們搖鈴、唱詩,走過熱鬧的街市,以淺顯的道理傳福音,收效頗大。

在這班人之中,有他的弟弟王峙(後來做「聖經報」的主筆,也是有名的傳道人)、倪柝聲(後來創辦了基督教聚會處)、新加坡的陸中信、呂宋的繆紹訓,來到香港的魏光禧等人,皆蒙主重用,他們把福音從自己的家鄉福州向外傳開,真正是「自立」、「自養」、「自傳」。

神給他們在耶路撒冷訓練之後,王載在一九二八年應加拿大宣教士翟輔民牧師之邀,往南洋一帶傳道,也到過香港、廣洲,主領培靈會,並北至蒙古、滿州,西至西藏邊界傳福音。當時的印尼華僑只忙於生意打算盤,不明白真道。在王載到達時,因為有一位舞蹈明星也去聽道,報上居然刊出:「宗教與舞蹈」,他們說:「因為華僑生活孤單寂寞,現在有王先生來講天堂屬靈的事,又有一位舞蹈家來獻藝,也非常難得,所以對之都感歡迎。」這真令他啼笑皆非,這正是世人的寫照。

由於一方面南洋有極大的需要,另方面他看到中國教會不應當一直是受而不施,所以他把以前組織的「南洋佈道團」改為「中華國外佈道團」,他自己來往美國、澳洲、香港等地,為主宣勞。

王載講道精闢,妙趣橫生,也極為感人。最後於一九七五年在美國息勞歸主。他的弟弟王峙牧師在安息禮拜中,用「主拯救他,主選召他,主使用他,主保守他」這四句話,作為主對他,他對主的一生總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